试论人物传记类红色书籍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2023-03-10 18:19:27杨扬韩东海
吉林教育(党建与思政版) 2023年11期
关键词:传记类书籍红色

杨扬 韩东海

(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 沈阳 110847)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思政课是培养时代新人的主阵地、主渠道,要及时回应党和国家的政治要求,回应青年学生的时代要求,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育人作用,不断创新发展教学形式,提高育人实效性和针对性。

红色书籍是一种特殊的红色文化资源,是通过真实记录或艺术加工后,反映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夺取革命、建设、改革胜利过程中的历史事件、重要人物、精神品质的一类文学作品。通过阅读红色书籍,能够使读者对我国不同历史时期所发生的史实内容、历史背景、社会制度、群体组织等内容有更系统全面的了解,同时,也能够以史为鉴,领悟红色书籍当中蕴含的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历史本质和历史规律的真理力量。

人物传记类红色书籍是指以人物为主轴,详细立体、全面真实地反映某一人物其一生或某一阶段重要事迹的文本作品。其对象主要涵盖党的创始人、领导人,在党和国家建立、发展过程中做出重大贡献的杰出人物、英雄模范,在马克思主义传播、发展、研究过程中的信仰者、传播者和践行者。其体例包含单传、合传或集体传等形式。在写作手法方面,多分为以下三类:一是文学传记,特点是以文学创作的写作方式,反映传主主要事迹;二是评传,特点是在人物历史史料基础上,以夹叙夹议的写作方式,对传主展开叙议结合的评述;三是纪传史体例,特点是传记文本只能客观叙述传主的事迹,包括正反双方面史实的陈述,传述的言论观点和传主功过均为客观存在的事实,其作者对传主的评论也与传主事迹严格区分。由于人物传记类红色书籍蕴含了丰富的育人元素,将其有效转化为思政课教学素材,能够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活化教学形式、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为思政课提质增效开辟了新思路。

一、人物传记类红色书籍的特征

(一)“知人论世”——人物传记类红色书籍能够跨越历史经纬

1935 年,文学家林语堂围绕个人与历史的关系,在其著作《吾国与吾民》中提到:“研究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学或任何一个时代的历史,其最终和最高的努力,往往用于觅取对该时代之‘人物’的精详的了解。”[2]对于历史的学习和研究,始终要认识到的一点便是,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是人的历史,广大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开展历史活动的主体。这就明确了我们要学习好历史,落脚点便聚焦到对历史人物的理性认知和感性理解上。

人物传记类红色书籍是以人物为叙事主体,其一生或某一阶段所发生的事件,都是在特定的环境中不断发展变化的,这就将传主放在了一定的时代背景下进行学习和研究,包括党史所处的社会制度、时代背景、社会矛盾等因素对人物的影响和掣肘,从而对人物进行立体、全面、系统的了解,建立起对时代背景的理性认知,从复杂的客观环境认识出发,理解其所想、所为的出发点,体会其思想变化的触动点,建立起对人物的感性理解。

(二)“史论结合”——人物传记类红色书籍能够贯通古今纵横

党的百年奋斗取得的伟大成就、积累的宝贵经验,形成了党的理论源泉。学习党的历史,不仅要从史实本身出发,还要联系实际,以史鉴今,将其中蕴含的理论知识梳理总结出来,指导当前的实践。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党的理论时,不能仅从概念、逻辑演绎出发,而是要在历史经验中着手,坚持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将理论与历史相结合,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专家金冲及先生曾指出:“人物传记,主要是叙事体,你所要发的议论,最好是寓议论于叙述之中,使读者读了你叙述的事实以后,自己便能自然得出结论。”[3]人物传记类红色书籍内容不是单纯地对历史人物及其实践进行叙述或是按照时间对其史实事件罗列,也不是简单地将考证过的史料或发掘搜集的档案材料进行整理编排的过程,而是以传主为核心,以关键事件为节点,通过夹叙夹议的方式进行理论与历史的结合,从理论的高度点评人物所参与的历史事件、发挥的重要作用,将人物事件背后蕴藏的经验理论进行整理概括,从看似历史“必然性”中引导读者理解传主做出选择的“合理性”,使理论既充满历史经验的实践性,又富于生动鲜活的接纳性。

二、人物传记类红色书籍的育人元素

(一)以人物为客观见证的时代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4]人物传记类红色书籍总是围绕着“传主”本人所生活的时代环境、所处的特定社会关系进行客观记录。记录“传主”本人思想、认识、行动的发展变化,同时,也客观地见证着“传主”参与的事件、做出的贡献的时代背景、政治环境,周围人员所持的态度、观点、意愿。在《一门三杰——陈独秀和他的两个儿子》一书中,作者不仅讲述的是陈独秀及其两个儿子的生平,而且突出展示其一家作为革命先行者,在追求真理和正义的道路上,在追求为人民谋幸福的征程中而舍生忘死的一生,更是从侧面突出反映在那个飘摇动荡的旧中国,需要一个具有马克思主义武装的政党来拯救中国。因此,通过阅读人物传记类红色书籍,能够以“人物”为客观见证,串联起其成长过程中的历史背景、时代背景、政治背景、家庭背景,帮助学习者从中以“人”的视角感受时代变化对人思想、行动的深刻影响,减少与传主所处历史背景的距离感,增加对传主所处时代背景的体验感,增强与传主之间情感上的共鸣。

(二)以人物为主观视角的重大事件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物传记类红色书籍当中围绕着传主本人主观视角,记录了其亲身参与、见证、实践的历史事件、重要会议等内容,突出记录传主在其中的重要贡献,详细而全面地向学习者反映了这些重要事件、重要会议的完整过程。在《钱学森传》中,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如何通过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实现“两弹一星”的突破。因此,通过人物传记类红色书籍的学习,学习者能够对这些发生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具有完整清晰的认识,能够在以人物为符号化的表达中不断进行历史记忆固化,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与以传主为主体的史实内容产生易感效应,在原有知识的积累上,重新获得新认知、得到新启发。

(三)以人物为鲜活载体的精神品质

人物传记类红色书籍当中,不仅有立足史料的知识层面表达,更蕴含着对传主高尚精神品质的价值观输出。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布的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就有10 种是以人物或人物群体命名的。此外,在传主身上所体现的坚定的理想信念、激昂的家国情怀,以及集体主义精神、创新实干精神、奋斗精神、斗争精神等品质,都在生动鲜活的人物刻画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如《雷锋传》《孔繁森日记》《生也沙丘 死也沙丘 焦裕禄的生前身后事》《忠魂永驻海天间:记“航空工业英模”罗阳》等作品,都是通过人物事迹的讲述,彰显传主身上蕴含的伟大精神品质,来达到以情化人、以情感人。因此,通过人物传记类红色书籍的学习,学习者不仅能够从历史事件、重要贡献背后学习传主的崇高精神,还能够通过传主对待身边亲朋、挚友、普通人员的小事细节的流露中,拉近学习者与传主背后蕴含的精神品质之间的距离,更易于学习者理解和相信,也更容易被学习者接受和内化。

三、人物传记类红色书籍的育人价值

(一)坚定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

由于人物传记类红色书籍的特殊性,其传主都是对党忠诚、对理想信念具有执着追求的典型代表。在传记撰写过程中,作者多从传主所处的历史时期出发,挖掘传主在面对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安全、社会发展等不同历史任务时,贯穿其内心深处、外显于实践表达的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集中统一。这其中虽然包含了对传主个人生活理想、职业理想的描写,但更侧重于结合传主本人所处的历史背景、肩负的历史使命,突出刻画其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执着追求,其做出的贡献也均是在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民族复兴目标的实现上不断拼搏的结果。因此,青年学生通过学习人物传记类红色书籍,能够通过传主的成长经历、教育经历、革命经历以及其背后反映的时代背景和历史使命,自觉地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树立起坚定的理想信念,肩负起新时代赋予青年学生的使命任务。

(二)培养青年学生的家国情怀

人物传记类红色书籍在撰写过程中,始终落脚点都是围绕“人物—家庭—社会—国家”这一逻辑和脉络展开,具有鲜明的家国情怀特征,是“小我”与“大我”之间的良性双向互动关系的有力彰显。在学习邓稼先妻子许鹿希所著的《邓稼先传》的过程中,我们既可以从许鹿希的视角,帮助我们还原邓稼先在国家需要与家庭责任之间做出坚定选择的场景,还能够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传主自身所蕴含的浓浓家国情怀。因此,通过学习人物传记类红色书籍,一方面能够唤醒青年学生对传主所经历、参与的历史事件的核心记忆点;另一方面能够激发青年学生对传主本人所体现的浓厚家国情怀的价值认同感,以重要人物的事迹回应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需求,凝聚青年学生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而不断拼搏奋斗的民族向心力。

(三)重构青年学生的社会记忆

社会是有记忆的,社会记忆又称为集体记忆,是立足现实基础上,对过往历史内容的一种重构过程。学习人物传记类红色书籍,一是能够帮助青年学生通过集体回溯,对过往历史在当前阶段的意义进行充分挖掘,并根据当前的社会需求,施加有目的性的记忆唤醒,提高青年学生群体对于历史的集体认知;二是能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引导下,让青年学生群体对过去的回忆内容进行再认识、再认同;三是能够将社会记忆重构的新记忆内容进行保存,并使其在青年学生群体中得到合法性或存在的认同感;四是能够在实体化实践中不断刻写以人物为符号化表达的社会记忆内容。

(四)增强青年学生的历史主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能不能富强,一个民族能不能振兴,最重要的就是看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能不能顺应时代潮流,掌握历史前进的主动权。”[5]历史主动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这一行动指南的指导下,主动认识和把握历史规律,并自觉运用历史规律对社会历史进行改造的一种主动精神品质,这一精神品质是唯物史观在新时代中国的生动体现。通过学习人物传记类红色书籍,能够在人物传记中帮助青年学生形成科学的历史认知、构建理性的历史思维、拓展宽广的历史视野,树立大历史观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引导青年学生在历史与现实的比较中,提升历史自觉、增强历史自信、培养历史担当。以历史主动精神的行动自觉深化唯物史观素养,提升运用科学理论武装青年头脑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四、人物传记类红色书籍在思政课中的运用策略

一是教学模式方面。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搭建以人物为主轴的历史事件叙事逻辑,将“人物”放置于历史事件的情境中,能够将历史事件的发生过程、反映的本质规律、体现的精神价值等,重构为以“传记人物”为符号的历史记忆内容,形成“事迹事件简介+本质规律分析+价值情感引领”的“传记人物”讲述范式,能够促进思政课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二是教学内容方面。在思政课课堂教学、现场教学、网络教学等环节中,通过以“传记人物”为核心,开展不同精神主题的讲授,建立学生对“传记人物”精神品质的正确认知表达,能够通过教师的价值传递,树立学生的正确认知,激发学生情感认同的同时,助力思政课情感目标的实现。

三是教学效果方面。充分发挥“传记人物”所具有的育人价值,实现思政课理论知识这一“文本”内容,转化为“传记人物”所体现或反映的历史事件、精神内涵等“人本”内容。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拓宽思政教育的实践空间和尺度,冲破思政课理论难以付诸实践的藩篱,为解决好学生价值观引领和塑造,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学生生活实践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现实路径。

猜你喜欢
传记类书籍红色
鲁迅与“书籍代购”
红色是什么
红色在哪里?
AOS在书籍编写的应用
书籍
新产经(2018年6期)2018-07-04 00:39:24
追忆红色浪漫
Coco薇(2017年11期)2018-01-03 19:42:51
年度图书
出版人(2017年2期)2017-03-13 01:25:47
书籍是如何改变我们的
叙事学视角下英美传记类电影人物塑造手法解析:以电影《摩洛哥王妃》为例
第四章 文言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