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杰, 李 瑞
(1.南阳文物保护研究院,河南 南阳 473000;2.南阳师范学院 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河南 南阳 473061)
南阳古称“宛”,位于河南省西南部,豫、陕、鄂三省交界处,总面积2.66万km2,常住人口961万人,黄河、长江、淮河三大流域在此汇集。南阳是楚文化发源地。中原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关中文化交融,塑造了南阳特有的文化品质,是河南省人文资源大市,也是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近年来,南阳市坚持“发挥资源优势,创文旅品牌,赋能省副中心城市建设”的文旅产业发展战略,但南阳市人文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因此本文结合南阳实际情况,就如何盘活南阳人文旅游资源、挖掘资源价值、塑造文旅品牌提出建议。
1.1 人文资源数量众多、类型丰富
南阳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条件造就了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人文资源数量众多,类型丰富。在全国第三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中,南阳登记各类不可移动文物5772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48处。不可移动文物中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类1922处,约占登记文物总数的33.3%;古建筑类2448处,约占登记文物总数的42.4 %;石窟寺及石刻(包括岩画)43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1359处。在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中,南阳登记馆藏文物21.5万件(包括非国有文物收藏单位或个人收藏的文物),其中已经鉴定的三级品以上珍贵文物数量1.7万多件。文物类有玉石器、陶器、瓷器、铜器、金银器、铁器、漆器、雕塑造像、石器石刻砖瓦、书法绘画、钱币、牙骨角器、竹木雕、家具、珐琅器、织绣、古籍图书、碑帖拓本、武器等。其中国有单位收藏的一级文物231件(套)、二级文物1549件(套)、三级文物15 582件(套)、一般文物30 022件(套)、未定级327件(套)。
1.2 人文资源的原生性和源头性
早在50万年前,南召猿人就在南阳繁衍生息,带来了初始文明,拉开了南阳乃至中原文明、华夏文明的序幕[1];一万年前左右淅川坑南遗址创造出了汉水流域最早的陶器;距今7000年左右,以方城大张庄遗址、南阳黄山遗址、邓州八里岗遗址等为代表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等遗址在南阳星罗棋布[2-3];距今4000年左右以方城八里桥遗址为代表的二里头文化已具有国家形态[4]。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进程中,南阳既是“多元”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一体”的核心地区。《水经注》《史记》等记载五帝时代传说中的神话人物盘古、夸父、牛郎织女、帝尧及丹朱、大禹等皆起于或活动于南阳,黄帝时期的部落首领带领他的氏族在这里繁衍、生息,留下一个个文明起源的足迹,南阳成为华夏文明的肇始地。南阳还是众多姓氏之源,据不完全统计,起源于或与南阳有关的姓氏有100多个。历史文献记载,炎帝是姜姓部落的始祖,而南阳最早的姓氏也源自炎帝。夏商时代,姜姓部落的一支迁于南阳,从此南阳始有姜姓。当时分封于南阳有大量的诸侯国,由此而产生出吕、甫、申、谢等多个姓氏。
1.3 人文资源的独特性和典型性
首先表现在建筑的典型性。进入文明时期,南阳地区的城市建筑、防御工事建筑等非常发达。新石器时代的方城金汤寨遗址、淅川沟湾遗址、南阳黄山遗址等均有宏大的环壕或城墙夯土建筑。南阳黄山遗址人工运河、南阳汉宛城等均在当时是最早、规模最宏大、技术最先进的城市建筑,桐柏、方城、南召等县的楚长城遗址是中国最早的长城[5]。1876年,南阳府在城墙外又环城修筑城墙一周,东西南北城相互隔绝,自成一堡,城寨平面布局状如梅花,固有“梅花城”的称号。南阳府衙、内乡县衙为古代官署衙门建筑,各具特色。淅川荆关古镇、社旗山陕会馆是我国北方保存最完好的古建筑群之一。其次,独特的墓葬文化。南阳古代墓葬有:南阳黄山遗址仰韶墓葬和屈家岭文化墓葬群、卧龙十里庙商代墓葬、淅川下寺楚墓、宛城夏饷铺鄂国墓地、宛城李八庙申国墓地、淅川和尚岭楚墓、郭庄楚墓、南阳八一路墓葬、南阳樊集画像砖墓以及大量的汉代画像石墓、画像砖墓等。这些墓葬建筑材料丰富,出土文物众多,文化内涵丰富多彩。
1.4 人文资源的开拓性和创新性
南阳采用失蜡法铸造工艺制造的铜器闻名天下。出土于淅川下寺楚墓的“云纹铜禁”现存于河南博物馆,因表面遍布朵朵云纹而得名。云纹铜禁的出土将中国失蜡法铸造工艺的历史向前推进了1100年[6]。南阳冶铁更具盛名,战国时期南阳(宛)就是当时全国重要的冶铁中心,南阳瓦房庄汉代冶铁遗址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最重要的冶铁中心,经过两汉400余年的发展,在冶铸技术上具有多项发明创造,在当时同行业中居于领先地位[7]。岩画是古人刻画或书写在岩石上的珍贵文化遗迹,在我国和世界各地均有较多发现。南阳地区的方城县、卧龙区、鸭河工区、南召、唐河等地发现了大量的岩画,主要类型有圆形凹穴组合、圆盘状图案、特殊符号等。这些岩画多刻在浅山丘陵的石山顶,少量刻在斜坡断崖上,有学者称为“岩画”“岩石文”或“天书”。专家认为,南阳岩画为人类早期文字、天文历法的产生,为早期人类的意识形态等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资料。南阳岩画的发现为探索中原史前文化,特别为中华文明探源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撑。
2.1 资源保护基础薄弱
南阳近几年先后编制了《南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南阳古城历史街区保护及修复整治规划》《汉宛城遗址文物保护总体规划》《汉代冶铁遗址文物保护总体规划及汉宛城遗址周边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南阳黄山遗址保护性规划》等文物保护性规划。但这些规划在实施过程中缺乏高质量和高效率推进落实;南阳先后争取上级资金对国保、省保和博物馆进行了修缮和提升保护,2021年南阳市政府出台了每年财政拿出500万元文物保护资金的意见,2022年市政府出台了每年从文旅奖补资金中拿出一部分资金支持奖励博物馆和非国有博物馆举办展览、免费开放、策划活动等政策,但存在保护点较多、资金有限、重点不突出等问题;南阳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乏力,目前南阳地区共有文物管理机构共34个(含非国有博物馆),专业技术人员302人,硕士研究生仅有11人。因此,规划编制的落实不到位,保护资金的使用不充分,高级专业人才匮乏,导致南阳文物保护基础薄弱。
2.2 文旅品牌不够鲜明,宣传乏力
南阳文化遗存多,出土文物种类齐全,文化层没有断代,在中华文明探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形成了名片和品牌。但往往是文化越厚重、文化点越多反而导致文旅品牌越不明显,由于哪个特色都想突出、哪个品牌都想塑造,哪个名片都不愿意放弃,导致南阳文物品牌出现了满天星星没月亮的现象,形不成自己的文化IP,不能实现众星捧月的效果。南阳文物宣传效果不理想,影响半径不大。比如内乡县衙、社旗山陕会馆、南阳武侯祠、南阳医圣祠等古建类博物馆仅方圆500 km内市场有所了解。在新媒体利用上,用抖音、直播、网上博物馆等把南阳文物价值宣传出去还很有限,更谈不上让文物活起来、动起来、火起来。
2.3 资源内涵挖掘不够
南阳目前综合类博物馆有南阳市博物馆、唐河县博物馆、西峡县博物馆、新野县博物馆、邓州市博物馆、方城县博物馆、淅川县博物馆7家,但大多数文物躺在博物馆库房里,本地人或游客根本不知道有这么多有价值的“好东西”;有的文物放到了博物馆的展线上,也只是放到展柜里,不能做好出土文物和遗址的研究阐释工作。如南阳市汉画馆是全国馆藏汉画像石最多的博物馆,但部分画像石在展柜一放就是20年,再比如南阳依托古建筑设立的博物馆,大多房间空着或者落锁闭户,导致很多观众参观后留下最多的感慨是掏钱买票进来只看了空荡荡的几间瓦房。近几年南阳也一直努力挖掘资源内涵,讲好南阳故事,但目前也仅限于发表几篇文章,出几本书而已。
3.1 准确定位, 打造汉文化品牌
汉文化是南阳历史文化的标志,南阳在文旅品牌打造上要突出汉文化这个品牌。依托张仲景墓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着力推进张仲景文化园区建设,利用伏牛山中药材主产区的资源优势和张仲景这个品牌大力发展康养产业。围绕全球中医圣地,大力弘扬张仲景文化,着力打造中医朝圣拜祖地、中医药文化旅游地,让仲景文化叫响全国、走向世界;依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武侯祠,建设卧龙文化产业园区;依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瓦房庄冶铁遗址,结合新莽铸钱遗址等汉代冶铜、制陶、铸钱等手工业遗迹,着力建设中国古代工业文明博物馆,增强工业文明自信,彰显南阳汉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依托被后世尊为“科圣”的东汉时期著名科学家张衡和张衡墓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打造张衡科技文化园,筑起汉代世界科学技术高地;围绕汉代水利工程遗迹和著名历史人物,打造南阳汉代农业、水利护利用项目;依托南阳汉画馆和南阳市博物院打造汉文化展示馆,通过南阳汉代“三绝”(汉画像石、汉画像砖、陶狗)展示南阳文化辉煌灿烂。
3.2 建设博物馆之城,阐释人文资源价值
推动南阳“博物馆之城”建设,着力加强南阳现有博物馆硬件软件建设,做好文物保护修复和陈列展览工作。重点打造南阳市博物院、南阳汉画馆、武侯祠博物馆、张衡博物馆、张仲景博物院以及邓州、方城、唐河等县级博物馆提质升级,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改善展示效果、增强传播能力。县区要大力推进博物馆建设,争取再建成开放一批县级博物馆,实现南阳每个县市区都有一个综合博物馆;支持非国有博物馆建设,建成非国有博物馆20家以上;鼓励开展馆际交流活动,组织精品文物出省、出国举办展览;开展汉宛城、望城岗遗址等考古发掘及考古成果的整理、研究、阐释工作,将其纳入“考古中国”“黄河文化研究”“长江中游地区文明进程研究”等课题;开展城市考古、军事考古、医学考古、汉冶铁考古、汉水利考古、汉农业考古等研究探索。
3.3 科技赋能,丰富文旅品牌内涵
以展览展示为基础、数字化为重点、知识产权开发为支撑,提供多样化的南阳文旅品牌支撑体系。如利用遗址公园、博物馆等筹备主题鲜明、叙事生动、制作精良的展陈精品,丰富文物展示的场景体验,增强文物的可亲可感可知;大力发展数字文物新业态,提供可视化呈现、互动化传播、沉浸式体验的数字产品和网络服务;结合声光电技术、3D投影、舞台表演等手法,策划白河、卧龙文化园、张仲景文化园等实景文化艺术节目;支持楚风汉韵文化体验综合体、南阳大剧院创作大型实景演艺,以情景剧、儿童剧形式表现,结合区域文化,创作节日南阳奇妙游等原创作品;加强与高校艺术专业师生合作,以社会实践、文化志愿者、文艺轻骑兵等形式,通过音乐剧、歌舞剧等互动式、沉浸式节目形式,打造在景区(景点)长期驻演的歌舞剧,构建大型演艺在景区,小型歌舞在城区的演艺体系。
3.4 多元化宣传,讲好品牌故事
发挥现代传媒作用,提升文旅品牌的全媒体传播能力。充分利用社会化资源,畅通文物资源授权渠道,促进文物相关知识产权保护和有序开发。利用中国文物资源知识共享、授权交易服务和文化创意产品电商平台,延伸产业链、提升文物价值;加强与省内外高等院校、文博单位在展览推介、联合考古、遗产保护等方面的合作;引进中国国际健康产业博览会、博鳌亚洲论坛中医药健康论坛等国内知名会展,通过“论坛+展览展销+采购交易+项目招商签约”等方式,推动南阳中医药会展活动成为南阳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新引擎;定期举办南阳张仲景医药文化节、艾产品贸易节、仲景论坛,以“传承仲景学术,弘扬中医国粹”为主题,融文化交流、产业推介、经贸合作于一体,展示南阳中医药产业实力,助推中国中医药产业及健康服务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