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天色总是黑得很早,墙上的挂钟还没指向19:00,外面已是暮色四合,就着朦胧的暮色隐隐约约能看到一个人影不断穿梭于甘蔗林之间砍收甘蔗,动作十分娴熟,他就是地处云南省边境线上的西定乡曼马村委会南么村民小组村民达嘎。他是哈尼族,今年31岁,全家4口人,是2013第一批被纳入精准扶贫帮扶的对象。达嘎头脑灵活又有文化,被纳入精准扶贫帮扶的对象后,积极了解县里的产业扶贫政策,努力学习各种种植、养殖技术,提高自身的产业发展能力和思想水平,在相关部门和扶贫政策的帮助、支持下,带领全家人发奋图强,秉着吃苦耐劳、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和“知党恩、感党恩”的感恩之心,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成为南么村其他贫困户学习的好榜样。
达嘎家在享受国家扶贫政策之前,仅靠种植玉米、旱谷和发展家庭式猪、鸡养殖来维系基本生活,一家人过着紧巴巴的日子。在2013年纳入贫困帮扶对象后,有关部门向他宣传了产业扶贫政策,有文化、有头脑的达嘎听后立即心生念头,经过和家人的一番商讨后,决定通过发展甘蔗产业来改变自家贫困的生活条件。达嘎一方面努力学习甘蔗种植、管理技术,另一方面积极联系县、乡各级产业扶贫部门寻求帮助。终于,一家人鼓足干劲,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在国家扶贫政策的扶持和产业技术部门帮助下,达嘎一家窘迫的生活逐渐发生了改变。2014年享受国家产业扶贫资金的补贴,发展甘蔗种植0.53 hm2,2014—2015榨季收获甘蔗52 t,收获了享受产业扶贫以来的第一桶金2.34万元,仅靠甘蔗种植家庭人均收入就提高到5 850元,依照国家政策2014年就顺利实现了脱贫。在上一年的大丰收之后,一家人的干劲十足,2015年享受种苗补助2 700元,将甘蔗种植面积扩展到1.067hm2,2015—2016榨季收获榨甘蔗104 t,收入4.68万元。一直到2022年,随甘蔗种植面积增加,收入达7.84万元。如今的达嘎家不但新房拔地而起,精致豪华又典雅,还有了属于自己的车子。达嘎感慨地说:“如果没有国家的精准扶贫和产业扶贫部门的帮助、支持发展甘蔗产业,仅靠传统的种植产业和养猪养鸡,想建房、购车连梦都不敢做。政府推广甘蔗作为产业扶贫产业,全年蔗款一次性付清,便于合理支配,我家主要就是依靠种植甘蔗脱贫致富,感谢党和国家的好政策,感谢各级领导干部的真帮实扶,让我家能迅速改变贫困现状,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一超过”,走上致富之路,奔向富裕小康生活。”
产业发展宣传
农业部门专家进行技术培训
在自家实现脱贫、走上致富道路后,达嘎没有忘记党的恩情,没有忘记乡亲们,他积极宣传动员村里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发展甘蔗产业,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由于达嘎出色的带贫致富能力,2017年被景真糖厂聘为西定乡甘蔗工作站曼马村委会甘蔗辅导员,负责宣传、指导曼马村委会的甘蔗生产工作。曼马村是一个典型的边境山区贫困村,是脱贫攻坚和产业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开发种植甘蔗的新蔗区,有445户1 941人,其中脱贫户196户,占村总户数的44%。自达嘎担任村委会甘蔗辅导员以来,注重产业政策和致富经验宣传,积极联系各村小组领导干部,到每个寨子组织召开甘蔗种植、全膜覆盖及中耕管理等技术培训,到田间地头手把手的指导蔗农如何种蔗、施肥和盖膜,把自己切身的种植技能和经验传授给大家,带领全村委会蔗农种好、种强、种大甘蔗产业。在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及村委会领导的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下,通过4年的努力,曼马村委会的甘蔗产业得到迅速发展,甘蔗种植面积、入榨量、蔗款收入逐年递增,农民人均收入逐年提高。2022年度带动脱贫户157户728人种植甘蔗,种植面积186.47 hm2,户均种蔗1.19 hm2,户均收入38 692元,人均收入8 344元。
达嘎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心态,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不断的积累经验,以做一名产业致富带头人、优秀的农务员为目标,为蔗农增收、企业增效服务蔗农为宗旨而努力工作。他用鲜活的案例、详实的数据和充分的理论依据对老百姓关心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有说服力的回应解答,把来之不易、实实在在的甘蔗种植技术成果展示给基层群众,把直面问题、对症下药的办法举措传递给广大蔗农,把干事创业、开拓未来的信心和决心传授给更多群众。做到把准脉、开对方,引导全村群众撸起袖子加油干。
曼马村航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