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丹
(廊坊市生态环境局香河县分局,河北 廊坊 065400)
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环境监测最为重要,环境保护方案的制定需以环境监测为基础,只有保证监测结果的准确性,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才能顺利进行。环境监测人员应认识到该工作的重要性,结合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需要,探索环境监测工作的创新方式,确保监测结果的真实性与时效性,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数据信息支持。
环境监测即对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因素进行测定,依据测定结果判断监测区域的环境变化,或确定监测区域生态环境污染情况。综合性、连续性、追踪性为环境监测的特点,可用于空气、水体、土壤等多种客体的监测,帮助生态环境保护人员全面了解监测区域的生态环境现状,便于工作人员分析该区域的环境保护需要。为保证环境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工作人员需遵循优先监测原则、可靠性原则与实用性原则,将监测区域中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作为监测重点,一般为难降解且毒性较大的污染物。常用环境监测方法有化学监测、物理监测、生物监测与生态监测四种,监测人员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合理选择环境监测技术方法,获取最准确的监测结果,制定科学的生态环境保护方案。
2.1.1 水污染水与人们生活关系紧密,也是社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资源,因此水污染防治是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为达到防治水污染的目标,水污染治理人员需了解水体情况。环境监测适用于水体污染监测,帮助工作人员采集水质相关信息,降低水污染防治工作的开展难度,减轻工作人员的治理压力,治理人员可通过监测结果判断监测区域的水质是否达到标准,是否需采取措施治理水污染。与此同时,环境监测采集数据信息的全面性,有助于工作人员对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掌握被监测水体的整体情况,识别造成水污染的污染源,针对水体污染治理实际需要,制定实用性更强的水污染治理方案,提高污染治理效果。除此之外,水污染治理过程中需使用环境监测技术,检验污染治理方案的实际应用效果,依据监测结果分析治理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用于水污染治理的方案,保证水污染治理工作达到预期效果。环境监测在水污染防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可以提升水污染治理方案的合理性,还能够减少水污染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1]。
2.1.2 大气污染
大气环境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改善空气质量也是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应用环境监测技术可提高大气污染治理效果。影响空气质量因素较多,大气污染治理需要大量数据信息的支持,环境监测采集信息种类的全面性,有助于大气污染治理人员了解区域大气污染情况。环境监测技术可测定空气中二氧化硫含量、碳氧化合物含量、一氧化碳含量、PM2.5值等多种信息,并对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判定监测区域的空气质量,协助工作人员识别影响该区域大气质量的污染源。现阶段,各地区均设置了空气质量监测装置,随时监测该区域的空气质量,大气污染治理人员可根据监测数据结果,分析不同空气指数的变化趋势,明确大气污染治理工作的重点,采取措施控制并治理大气污染。环境监测为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准确数据,以便工作人员对空气质量做出准确的判断,例如,当工作人员监测到区域内PM2.5值上升时,可判断地区粉尘污染情况严重,并据此加强对相关企业的监管,减少企业运营产生的粉尘。
2.1.3 土壤污染
土壤与人们日常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良好的土壤环境可加快社会发展速度,但我国疆域辽阔,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被污染土壤面积扩大,土壤污染治理难度提升。环境监测设备用于土壤污染治理,可取代人工方式完成土壤信息采集,对大面积土壤环境信息进行收集,监测内容丰富且监测频率提高,获取的信息更符合土壤污染治理人员的工作需要。环境监测已被广泛用于土壤环境监测,各地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合理设置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按照设定的频率采集土壤各项信息,了解土壤中各项成分的变化,工作人员根据监测结果确定土壤被污染的原因,针对被污染土壤的特点,确定用于土壤污染治理的方案,提升治理方案与实际情况的匹配性。某地区在治理土壤环境污染时,使用环境监测技术,分析监测区域内土壤被污染的情况,并以此为基础制定了土壤污染治理方案。方案落实后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土壤环境得到改善,根据监测结果提出了更科学的土壤使用方案,减少了对土壤造成的污染[2]。
实现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而环境保护工作复杂性高,监测技术适用范围广,做好环境保护工作需要大量准确的环境信息数据作为支撑,因此将环境监测用于生态环境保护可提升环保工作质量。环境监测采集指标种类多,有助于工作人员对区域生态环境的认知,根据区域内经济活动的分布特点,明确造成生态环境污染的原因,同时提出解决环境污染的措施,合理调整区域内经济活动布局,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提升社会的发展速度。某地使用环境监测技术分析当地生态环境质量,对多项环境指标进行监测,结合监测结果分析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根据监测结果,在当地推行车辆限号出行政策,并限制开展部分污染严重的经济活动,一段时间后再次进行环境监测,发现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且地区经济发展不受影响。由此可见,环境监测在经济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提升环境保护方案的针对性。
突发污染的治理难度远超寻常污染问题,且扩散速度快,如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会破坏周边生态环境,对社会产生严重的影响,阻碍社会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环境监测自动化程度提升,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搭建的环境监测平台可实现对突发污染事件的预测,为污染治理人员争取充足的时间,采取更有效的污染治理措施,减少突发污染事件造成的损失。目前,环境监测在突发污染事件预防中已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功能较为完善的环境监测平台能够提前预测污染事件的发生,并对采集数据进行分析,提出治理污染的建议,为工作人员制定污染治理方案提供更多思路。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可用于环境监测平台搭建的技术越发先进,为凸显环境监测在预防突发污染事件中的作用,相关人员需结合系统搭建需要,不断优化环境监测系统的性能,提高监测结果的真实性,并准确预判可能出现的污染事件,最大限度消除突发污染事件的不良影响[3]。
企业排放污染物是造成生态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而环境监测数据可作为打击污染违法犯罪行为的证据,依据监测结果对其违法行为做出判定,体现了法律的公正性。生态环境监测数据是环境污染的直接体现,相关部门可依据监测结果对造成污染的企业进行查封,并将监测结果作为量刑依据上交至司法部门,打击环境污染违法犯罪人员。环境监测数据解决了环境污染违法犯罪行为取证困难的问题,以数据为证据证实非法企业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避免不具有排污许可证的企业非法排放污染物。监测数据具有的法律效力能够约束企业的排污行为,防止部分企业以污染生态环境为代价谋取经济利益,破坏区域原有生态环境,甚至危及周边居民的身体健康,督促企业严格按照环境保护条例处理污染物,减少对外排放物质的污染性,重视生态环境保护。
3.1.1 落实责任制度
完善的管理机制是环境监测顺利进行的关键,为保证环境监测结果质量,相关部门应落实责任制度,明确划分不同工作人员在环境监测中的职责,督促相关人员认真履行工作职责,保证监测结果的准确性。首先,转变管理理念,减少地方政府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的干预,使环境监测工作管理权力集中于环境部门,结合环境保护需要,明确环境监测工作内容,制定完善的责任落实制度;其次,关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际开展情况,合理分配环境监测工作职责,将环境监测工作责任落实到个人,提高环境监测各环节的完成质量;最后,建立奖惩制度,依据责任落实制度制定合理的奖励与惩罚标准,提高环境监测人员的责任意识,调动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积极参与环境监测工作,保证监测结果的准确性。责任制度的落实有助于加大管理力度,规范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方式,提升环境监测人员的专业性,确保监测结果可真实反映监测区域的生态环境。
3.1.2 加大监管力度
为充分体现环境监测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环境保护相关部门需提高监管力度,优化生态环境污染监管机制,引起环境监测人员对自身工作的重视程度。第一,强化污染源监管,涉及危险化学品、重金属、危险废物的建设项目需严格审批,并定期监测该项目周边区域的生态环境,监督环境监测人员的工作完成情况,确保采集的数据可真实反映该区域环境污染程度,预测可能存在的污染风险,及时采取措施消除风险;第二,加强过程监管,根据监测区域污染情况的变化,不断调整环境监测方案,建立监测信息共享机制,实现环境监测结果的快速传输,以便管理人员获取最真实的环境信息,全面掌握监测区域的生态环境;第三,丰富监管工作的开展主体,让群众参与监管工作,扩大环境保护工作的社会影响力,开通群众举报渠道,群众在生活中发现环境被污染的情况,可通过该渠道向环境保护部门举报。相关部门依据群众举报可立即前往现场开展环境监测工作,获取证据并处罚相关责任人,予以举报群众适当奖励[4]。
3.1.3 优化管理方式
为提高环境监测结果的质量,环境保护部门应创新管理方式,将先进的管理理念用于环境管理工作中,制定更科学且合理的环境监测方案,调整原有环境管理体系,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标。根据环境监测需要设置监测点是保证监测结果质量的有效方式。设置监测点时,工作人员需充分考虑外界因素对监测结果的影响,科学选取监测点位置,确定区域内设置监测点的数量,并在监测区域内建立监测网。同时,要将监测点采集数据信息传入网络,实现对环境监测结果的统一管理,并通过分析监测结果确定区域污染情况,提出更合理的管控方式,保护区域内生态环境不被破坏。某地区优化环境管理方式,在监测区域内合理设置监测点,要求在既定位置完成环境监测,采集数据更具有代表性,且环境监测工作难度下降,管理人员可快速获取准确的监测结果,了解监测区域的污染情况,制定的环境保护方案具有较高的实际应用价值,该地区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3.2.1 建立监测数据库
将智能化技术引入环境监测可提升监测工作的自动化程度,为体现智能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优势,技术人员需建立监测数据库,用于存储环境监测采集的数据信息,借助信息技术整理并分析监测结果,深入发掘采集信息的潜在价值。数据是环境监测工作的重点,也是研发自动化环境监测技术的基础,为此相关人员应结合环境监测工作特点,构建结构完整的数据库,提高数据库的数据存储能力,确保该数据库可存放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需要的全部信息。同时优化数据存储与调取功能,简化数据传输流程,缩短监测数据的传输时间,保证数据库中存储信息的时效性。数据库的建立与使用提高了生态环境保护的数据质量和工作效率,同时,自动监测技术取代人监测,缩减了监测成本。
3.2.2 搭建监测系统
监测系统是实现自动化环境监测的核心,需作为自动监测技术的研发重点。分析生态环境保护需要,结合环境监测工作的特点,搭建基于智能技术的监测系统,运行监测系统实现环境监测,获取最真实、准确的监测数据。第一,设计监测系统的功能结构,结构设计过程中要与环境监测人员保持联系,让监测人员参与到系统结构设计过程中,确保系统具备的功能满足监测需要,可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充足的数据支持;第二,明确监测系统的运作流程,绘制监测系统的运行流程图,按照流程图编写程序,以免系统搭建过程中出现问题,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某地搭建水污染监测系统,根据监测需要确定系统包含企业排放污染物监控、报警、选配流量控制等功能,系统的运行流程见图1,用于区域水污染自动监测。实际使用该系统后,该地区水污染监测工作质量提升,监测结果得到充分利用,采取的水污染治理措施效果显著,当地水环境得到改善[5]。
图1 污染源水质监测系统流程图
近年来,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难度提升,对环境监测结果准确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为适应不断变化的生态环境,相关部门需应用先进的环境监测技术,并借助互联网信息传播的优势,推广先进的环境监测技术,保证监测结果的质量。第一,增加用于环境监测技术研发的资金投入,引进现代化的环境监测设备,为先进监测技术运用创造基础条件,不断创新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形式,得出更为准确的监测结果;第二,重视开展技术推广,充分利用多种媒体平台,使更多从业人员了解先进的环境监测技术,主动学习先进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方式,提高环境监测工作效率,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贡献力量。
监测人员是环境监测工作的主要执行者,其综合素质直接影响环境监测结果的质量,为使环境监测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发挥应有作用,相关部门需提高监测人员的综合素质,保证监测结果的准确性。第一,提高环境监测人员的选拔标准,并增加岗前培训环节,使入职监测人员了解岗位职责与工作内容,对该岗位的重要性有清楚的认知,能够快速适应工作环境,高质量完成环境监测工作;第二,完善人才培训制度,组织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为在职环境监测人员提供系统的学习机会,了解环境监测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在参与培训活动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保持学习热情;第三,建立与培训制度相匹配的考核制度,检验环境监测人员的学习效果,及时发现现行培训制度存在的问题,根据工作需要调整培训形式与培训内容,确保培训后监测人员能够熟练掌握监测技术,提升采集数据质量,满足生态环境保护需要[6]。
综上所述,环境监测工作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质量的监测结果是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应将其作为相关部门的首要工作任务。生态环境保护人员需关注领域最新研究成果,重视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将先进的监测理念与监测技术用于日常工作中,创新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模式,提高环境监测结果质量,保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应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