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第一小学 刘绍香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找次品”是渗透优化思想的典型课例。从多样到优化,从分析到概括,从纷杂知识体系的厘清到数学内在机理的把握,对于五年级学生而言,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有难度,但不乏惊喜。如何引领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积累解决数学问题的经验,提升联系生活应用数学的能力,考验着教师的设计水平。实践证明,通过“引、退、拓”三字诀,能够达成上述目标。
成功的课堂首先体现在新课伊始。如果教师一开始就以聚焦性、形象性、趣味性的方式紧紧吸引学生的眼球,使之积累一探究竟的热情,那么,教学无疑成功了一半。一旦课堂的初始阶段充满热度,并且以摇曳生姿的情境聚焦学生,成为一种唤醒和解放的力量参与到学生的思维提升中,那么学生、课堂、教师的精彩融合就是必然,课堂后续的走向、发展及推进也必定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就“找次品”的教学而言,是按照教材本身的安排引入新课,还是巧妙选择,以一种更为形象与聚焦的方式吸引学生呢?
以下是两位教师针对“找次品”一课的开头设计:
A 教师:电子白板出示以下内容:3 瓶口香糖。教师设问:“3 瓶口香糖外表看似完全相同,但其中的一瓶,因为工作人员比较贪吃,吃掉了3 粒,变成了次品。动脑筋想想,你能用什么方法找出次品?哪种方法是最快最好的?”
B 教师:出示动态视频:1986 年1 月28 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天空航行时爆炸,造成了人类航空史上的重大灾难——7 名宇航员全部罹难,价值12 亿美元的飞机在升空73 秒后化作碎片。同学们,酿成如此重大事故的原因是什么呢?学生自由猜测,有的认为是动力不足,有的认为是操作失误,有的认为是天气原因……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巧引:“仅仅升空才73 秒啊,与动力、天气等原因有关吗?”在多番猜测之后,教师出示结论:据调查,本次空难中,飞机助推器中一个不合格的次品O 形环是罪魁祸首。对此,你的感触是什么?假如你是工厂质检员,你如何对待不合格产品?你如何从多个产品中快速地找出次品从而避免经济或其它重大损失?
悉心比较,B 教师做到了善于“引”,巧妙的“引”。一方面,动态视频相对于静态文字,尤其是令人揪心的航空事故,更能激活学生的兴趣与热情。另一方面,情境出示之后,教师不是急于把“次品”的概念引出来,而是不疾不徐,先让学生猜,尽情地猜,待学生“山穷水尽”时,教师再出示正确答案,使学生经历一个“急切、蹙眉、迷茫、醍醐灌顶”的思维爬坡过程。这样的引入是有意义、有价值的——学生的兴趣得以大面积激活,思维能力得以进一步的开发。
新课伊始巧“引”的方法很多,引人入胜的故事、紧张刺激的视频、短小有趣的谜语、优美轻快的音乐等等,皆可以成为巧“引”的佐料。不论什么“佐料”,都应该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灯、思考之灯和探究之灯。这意味着教师的课前备课应在“情境化、趣味性与形象化”方面下功夫,以此为课堂的精彩、顺畅与高效奠定基础。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以退为进”的理论,至今对学生的学习仍有启迪意义,他的“善于‘退’,足够的‘退’”不仅仅是一种策略,也是一种理念:由易到难或由难到易,都是相对于以生为本而言——学生掌握得快,就“进”;学生迷惑不解,就“退”。“退一步”并非“知难而退”,而是为了兼顾更多的中等生及学困生;“退一步”,退到问题的源头处,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的发生及发展脉络;“退一步” 还意味着教学路线图的重构,教学支架或梯度的重新架构,便于学生思维的开发。
“退”的环节:
教师出示例题:某巧克力制造厂,由于机器故障,某个袋子中少装了3 粒巧克力。工作人员不小心把这一次品混入到合格品中。出厂之际还有机会查漏补缺,如果你是质检员,如何从3 袋产品中找出次品?如果手头恰好有天平,你能保证几次找到次品?
教师引领学生自由猜次数,但因为学生初次接触此类题型,且毫无经验,几乎难有猜中的同学。有的说至少3 次,有的说至少2次……面对这一现象,教师化难为易:“我们研究‘2’找‘1’,这下,你可以猜中最少次数吧?”学生异口同声:“1 次”。教师请其中一个同学解释为什么一次就能找出次品的理由:“天平两边的秤盘中各放一袋巧克力,轻的那一袋肯定是次品,只需一次就够了,从天平的不平衡中可以看出来。”在此基础上,教师引领学生思考“3”中找“1”:“就像‘2’中找‘1’那样,先把两袋巧克力分别放在天平左右两边的秤盘上,如果天平不平衡,那么一眼可以看出次品;如果天平平衡,那么,次品在哪里?”反应快的学生大声喊:“在手中。”于是学生都恍然大悟,既然次品在手中,那么,无须再上秤,已经圆满完成任务。
以上教学历程就是“退”。当学生的思维不够灵活、不够开阔,呈现出停滞、犹豫、迷茫时,教师需要“退一步”,重构学生思考的方向、起点与路线图,重新确定适合于学生实情的坡度。先适当地“退”,足够的“退”,然后再适当的“进”,拾级而上,符合小学生的年龄与思维认知特点。
“进”的环节:
教师引入:“通过刚刚的学习,大家掌握了一个窍门:因为筛选与排除,有的次品不能上秤就能确定,从而用最少次数解决问题,而这就是优化思想。依据这一点,我们来做一个竞猜活动,同学们说具体数字(表示要检测物品的个数,其中一个是次品),我来快速口算最少几次能找到次品,开始——”于是,学生“你方唱罢我登场”,纷纷出数字,但老师毫无意外地快速回答问题。一些学生不禁既佩服又疑惑:“为什么这么快,老师的窍门是什么?”教师适时出示以下内容表格:
注:上边数字表示最少次数,下边表示这个次数所能检查的最大数字范围。
教师进一步追问:“测5 次呢?6 次呢?其中有什么规律没有?如果有规律,能否用一个简单的公式表示出来?”通过反复讨论,师生共同得出结论:最少n 次可以在3n-1+1——3n个物品中检测出次品。
实践证明,“以退为进”的策略,不仅仅有利于学生思维的逐步开阔,也有利于数学问题的逐步解决,有利于数学高效课堂的打造。数学教师,应该在该“退”时,引领学生足够的“退”;该“进”时,引领学生有分寸的“进”。
“找次品”的教学进行到这里,基本方法的探寻已经初步完成,教学目标的达成也初见成效。紧接着,通过必要的巩固与一定的拓展就成为必然。关键在于这种拓展要基于全体学生,力争达到覆盖全体学生的目的。以下分层训练题目就很好地体现了上述理念。
基础过关题:爸爸买了12 袋方便面,其中11袋是合格品,质量相等;另一袋是次品,稍微轻一些。如何运用天平最少次数找到次品?请你设计最优方案。
能力提升题:20 瓶洗发水中有一个不合格,相较于合格的而言,其质量轻一些。请你使用天平找出来,并说明“最少次数”的理由及方案。
拓展探究题:100 片药片中有一个稍微轻一点儿,属于次品。给你天平做工具,你最少几次能找出来?能否由少到多,总结出一个普遍性的规律?
从“12”到“20”再到“100”,不仅仅是题型上的由此及彼,也是提升学生思维水平过程中的由此及彼。这样的拓展中,绝大多数学生的能力在迁移,学习经验在积累,思维过程在优化,并且最终总结出三字诀并牢牢记在心里:“找次品,方法多;三而均,最合适;无法均,相差一;请牢记,找得易。”
课末,教师还应该秉持如下的思路进一步“拓”中迁移:设计的拓展性学习题目是否有新的生成点与拓展点?是否将迁移点的确定建立在全体学生都有所提高的基础上?是否在拓展中获得了恰到好处的增量与附加值?
设计及探究:
1.思考:前面的训练中多次出现了“3”以及3的倍数,这样的数的选择对于“找次品”意味着什么?如果一开始选择“2”或者“4”会怎么样?请作出推理和解释。
2.尝试运用前面的经验或方法解决从“27、81、243”个待测物体中找次品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总结其中的规律并谈谈原理与感悟。
3.如果不是“3”的倍数,其中若干个待测物体中找次品有无规律?能否将前面的方法与规律迁移到非“3”或非3 倍数找次品问题中?其中的最佳策略是什么?如何运用优化思想或方法?
总之,“优化”二字看似简单,但深入进去,值得师生展开溯源性思考与创新性步伐。优化思想运用得好不好,在于它是否点燃了学生的兴趣之火,在于是否进退有据,是否是一个既有一定限制亦能多元探究的拓展空间。当学生的思维过程被优化时,当生活的诸多细节被优化时,当诸如解决“找次品”等问题被优化时,课堂的精彩、学生的精彩和更大范围内的精彩,一定会豁然显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