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文
关羽,三国时蜀汉名将,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里,被神化了。不过,在陈寿的《三国志》中,评他“刚而自矜”,倒是对关羽的准确评价。刚正、刚直与刚强,自然是好的品质,但是,若不能刚柔并济,一味地“刚”,则易“折”,因此,这两者存在互为因果的辩证关系。
老子说:“不自矜,故长。”自矜者,骄傲也。上至圣人,下至凡庸,几乎无一幸免,不过,程度不同而已。毛主席告诫过:“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其实,岂止于落后呢,关羽最后连脑袋都骄傲掉了。人类天性中有许多弱点,骄傲便是一种很可怕的弊端。
这种可怕的错觉,一是来源于对自己过于膨胀的估计;二是由于抬轿子、吹喇叭者的蛊惑。
关老爷就是这样“自误”加上“人误”,最后走向了麦城。现在看来,他的失败,一方面是自身个性悲剧所造成的,他太自信,太骄傲,太藐视别人,也就是“刚而自矜”。另一方面,也是众人吹捧的结果。
还是看一下关羽的吹捧者吧。第一名,当属曹操。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马金,下马银,弄得关羽简直不知天高地厚。对于自己的估计,渐渐失去一份实事求是的清醒。忘了自己曾经是一名马弓手,而真当上“汉寿亭侯”了。
第二名,轮到了诸葛亮。连关羽在华容道放走束手待擒的曹操,都成了正确的错误,居然不予以追究,这不使关羽更加自以为是、刚愎自用嘛。
第三名,该是孙权了。非请人到、荆州说媒,要把关云长的女儿娶过来作儿媳妇,结果,关老爷还不赏脸,怒吼了一声“虎女安配犬子”,就把媒人赶跑了。显然,孙权吃了“闭门羹”,碰了一鼻子灰。这样一来,关云长益发趾高气扬,哪把东吴看在眼里?
第四名,还得说说曹操。关云长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其实,离许都尚远,曹操虚张声势,赶紧提出来要迁都,以避其锋。这就等于把关老爷的虚荣心,哄抬到一个“只许成功,不能失败”的特殊位置。
最后,关羽被吕蒙打得只剩下十几个残兵败将时,连早年被围土山、约三事的暂时妥协也办不到了。此时,他已经被捧为盖世英雄,英雄怎么能低下高昂的头。危难在即,他不但无路可退,连拐个弯儿也不行,只好“英勇”地走向了死亡。鲁迅先生就曾尖锐地指出过:“骂,倒未必会骂死人,但捧,却是可以致人死命的一法。”
谁都明白,曹操捧关羽,是做样子给大家看,看俺曹孟德是多么礼贤下士,襟怀宽阔,求才若渴,热情感人。说穿了,不过是在延揽人心,扩大影响,其本意仅仅是宣传自己而已。诸葛亮捧关羽,是求一个内部安定团结的局面,在实施政策过程中,不至于被这个自视甚高的刘玄德“把兄弟”干扰捣乱罢了。孙权捧关羽,那目的更简单,只是想麻痹对手,把荆州夺回来。因此,天底下的捧角者,无不有私下不可告人的意图。这世界上,不但没有免费的午餐,也找不到一个纯粹是为吹捧而吹捧,无欲无念在那儿拍他人马屁的捧场者。
过高地估计个人的作用,往往会作出不能切合实际的自我估价。其中,一种人,指他自己,被一点成绩冲昏头脑,把“圣明”二字贴在额头上;另一种人,美人迟暮,壮士已矣,历史早掀过他那一页了。尽管如此,仍抱着旧日情结,动不动摆出老资格的招牌。这两类人,是最经不起所谓“帮衬”之类的吹捧,高帽一戴,便相信自己是真命天子了。于是,捧救世主的,与当救世主的,各自加冕之后,便一块儿傲视天下、光芒万丈了。这也属于那些捧场者所企盼的理想境界吧。
关云长土山被围,权且投降曹操,得知兄长刘备暂侍袁绍处,终于留不住了,要走。如果曹操真不想放他,恐怕,关羽插上翅也难出牢笼。曹操用计,先让张辽走一步,然后,十数骑匆匆赶上,这表明曹操是要借放行,再宣传一下自己。因此,那个傻瓜蔡阳不服,定要去追杀。曹操则斥责道:“不忘故主,来去明白,真丈夫也。汝等皆当效之。”放走一个关羽,但树立了一个给麾下将领仿效的活榜样。其实,曹操获得的肯定,要比失去的多。
的确,关老爷因此获得了骄傲的资本,一直到走麦城为止。过五关斩六将的胜利包袱,压了他整整一辈子,成为无法摆脱的负担。其实,倘若能清醒地面对那些对自己的吹捧,捅破其中的泡沫与虚华,就不至于神志昏迷了。肥皂泡在阳光下,虽然也能色彩斑斓一会儿,但是,终究会一个个破灭。如能明白这些,那么,留给后世的笑话,也许会少很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