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云芬
(吉安市青原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控科,江西 吉安 343000)
小儿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是临床常见的传染性疾病,患儿多因肠道病毒感染而诱发,主要表现为口腔内与手足部位的疱疹、皮疹等症状,具有较高的流行性和传染性[1,2]。研究已经证实[3],多数小儿手足口病患者会在7 d 内自行缓解,但是仍然有部分患儿会并发心肌炎、脑膜炎等重症疾病,严重威胁患儿的健康安全。同时如果不及时有效控制,可能造成大规模、爆发性传播[4]。因此,在积极有效治疗的同时了解小儿手足口病流行病学趋势,给予针对性的预防,可为早期治疗提供有利的条件[5]。目前,小儿手足口病流行病学趋势相关研究较多,但是研究结果存在差异[6]。本研究结合我区发病的200例小儿手足口病患儿临床资料,分析小儿手足口病流行病学趋势及预防干预对策,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回顾分析2019 年1 月-2021 年12 月吉安市青原区200 例小儿手足口病患儿资料。纳入标准:①均符合《小儿手足口病诊断标准》[7]《小儿手足口病传播疾病临床诊疗与防治指南》[8]相关诊断标准;②伴有不同程度发热、皮疹、口腔疱疹[9];③年龄均≤7 岁。排除标准:①合并肝、肾、心、脑血管系统等严重疾病者;②合并其他疾病引起的发热、皮疹;③依从性较差,不能配合者;④随访资料不完善者。
1.2 方法 采集青原区2019 年1 月-2021 年12 月小儿手足口病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发病季节、临床症状表现、地区、合并其他系统损伤情况以及析实验室检查结果,归纳整理最终形成正式的《手足口病流行病学调查表》。最终结果由2 名研究人员确认,检查资料采集过程中有无错漏项目,保证纳入研究患儿信息的完整性。
1.3 统计学方法 运用Excel 2017 软件对资料进行整理汇总,使用SPSS 21.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相对数表示,分类变量采用F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不同年份小儿手足口病发生情况 200 例小儿手足口病患儿中,2019 年56 例,占28.00%;2020 年64 例,占32.00%,2021 年80 例,占40.00%。
2.2 性别分布 小儿手足口病患儿男性发生率为57.50%(115/200),高于女性的42.50%(85/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03,P=0.021)。
2.3 发病时间分布 小儿手足口病多发于7 月份,其发病率高于其他月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发病时间分布(n,%)
2.4 年龄分布 2 岁、3 岁小儿手足口病发生率高于其他年龄,且3 岁高于2 岁(P<0.05),见表2。
表2 年龄分布(n,%)
2.5 临床症状分布 小儿手足口病患儿临床发热、手足皮疹合并口腔黏膜病变发生率高于其他症状(P<0.05),但发热与手足皮疹合并口腔黏膜病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临床症状分布(n,%)
2.6 实验室检查结果 小儿手足口病实验室检查,中性粒细胞降低发生率显著高于肌酸激酶同工酶升高、肠道病毒71 型阳性率、柯萨奇病毒A16 型阳性、白细胞升高发生率(P<0.05),见表4。
表4 实验室检查结果(n,%)
2.7 地区分布 小儿手足口病农村发生率为46.50%(93/200),高于城乡结合的31.50%(63/200)、城区的22.00%(44/200)(F=22.103,P=0.023)。
手足口病病毒具有较强传染性,易在聚集性地方造成局部传染和爆发,目前已成为社会性问题[10]。尤其是随着病情的进展,可能会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影响儿童健康成长[11]。因此,分析小儿手足口病流行病学趋势,并制定有效地干预对策,以此预防手足口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研究结果显示,从2019-2021 年小儿手足口病发生率分别为28.00%、32.00%、40.00%,呈不断上升趋势。可见,小儿手足口病防治工作仍然是重点,患儿男性发生率为57.50%,高于女性的42.50%(P<0.05),可能是由于男孩好动,接触密切频繁,会增加相互之间传染的风险[12]。该病多发于7 月份,其发病率为21.50%,高于其他月份(P<0.05),可能是由于夏季适合小儿手足口病病毒繁殖生长,加之户外活动较多,容易造成感染[13]。2 岁、3 岁小儿手足口病发生率高于其他年龄,且3 岁高于2 岁(P<0.05),其次为1 岁及以下小儿,提示1~3 岁年龄阶段小儿手足口病发生相对较高。因为该年龄段小儿机体免疫功能水平相对较低,易受外界病毒侵袭,增加小儿手足口病病毒感染几率[14]。发热、手足皮疹合并口腔黏膜病变发生率高于其他症状(P<0.05),但发热与手足皮疹合并口腔黏膜病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该病多存在发热与手足皮疹合并口腔黏膜病,临床诊断时如发现合并发热与手足皮疹合并口腔黏膜病,应怀疑手足口病,并及时进一步行鉴别确诊。中性粒细胞降低发生率高于肌酸激酶同工酶升高、肠道病毒71 型阳性率、柯萨奇病毒A16 型阳性、白细胞升高发生率(P<0.05),表明小儿手足口病患者普遍存在中性粒细胞降低,病毒感染以肠道病毒71 型和柯萨奇病毒A16 型为主,可为临床的诊断提供一定参考。此外,农村发生率高于城乡结合、城区(P<0.05),可能是由于农村居住环境相对较差,普遍存在蝇虫,容易造成手足口病的快速繁殖,污染生活环境,从而增加小儿发病率[15,16]。
结合以上流行病学特点针对性进行预防处理,以期降低疾病发病率,具体预防干预对策主要包括:①加强易患地区小儿手足口病健康宣教,提高其认知水平,从而提升自我防护意识,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有效预防手足口病的发生[17]。同时加强农村卫生条件建设和改善;②在夏季高发季节加强幼儿园等机构的预防措施、环境消毒,每天定时体检[18],尤其是≤4 岁儿童健康状况密切观察,如发现可疑患儿应及时进行隔离、就诊等处理;③男性小儿作为高发群体,家长应在高发季节重点关注儿童饮食,有效控制诱发因素。同时密切观察低龄男性儿童疾病相关症状,一旦出现发热和手足皮疹合并口腔黏膜病,应及时就诊,并尽量减少与其他儿童的接触;④医院接收疑似手足口病患儿后,遵循传染病防治法相关要求,全面筛查避免局域爆发情况。
综上所述,将农村、男性、≤4 岁小儿作为高发人群进行预防,尤其是高发季节、区域,应特别关注高风险儿童的手足口病发病情况,尽早给予预防干预对策,及时开展诊治措施,以便最大程度降低手足口病对儿童形成的损害,以避免小儿手足口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