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晨阳
广东“小三线”建设史是广东社会主义建设史的有益补充。作为近代民主革命的策源地,广东是国内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最早成立共产党早期组织的省份之一。作为改革开发的先行者,广东冲破思想的禁区,革除制度的藩篱,“大胆地试,小心地闯”,在变革中新生。作为新时代发展的排头兵,广东开展了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了全国前列、创造了新的辉煌。可以看出,广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等三个历史时期都有着卓越的成就和丰富的党史教育资源。比较而言,广东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红色资源开发和运用上还相对欠缺,广东“小三线”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在广东的生动实践,是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红色资源的有益补充。
开发利用广东“小三线”红色资源,对于回顾广东省的四个历史时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将广东“小三线”红色资源融入师生教育,可以有效地提升红色育人资源的丰富度,增强地方特色和针对性。而广东“小三线”建设作为全国“小三线”建设的一部分,其红色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可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示范和样板,在广东“小三线”为示范点的带动下,各地可加强合作,充分挖掘地方特色,联合打造”小三线”红色资源基地。
广东“小三线”建设的背景是在国际形势日趋紧张,地处国防前线、毗邻越南的广东省,在面对美帝国主义发动新的战争挑衅的形势下开展的备战运动。今天,我们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格局和国际体系正在发生深刻调整,国际力量对比正在发生近代以来最具革命性的变化,虽是一个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但也面临着重大风险。如果发生重大风险扛不住,国家安全就会面临重大威胁。“明者防祸于未萌,智者图患于将来”,广东省作为祖国的南大门,同时又是经济和人口的第一大省,必须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应对好各种风险挑战。
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领域的重要领地,强化师生教育,就是要增强师生爱国主义信念,培育师生居安思危意识,树立国家总体安全观。将广东“小三线”红色资源融入到师生教育,可以改变以往单一理论说教形式,增强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增强师生教育的实效性。
在高校教育中融入红色资源,可以充分发挥其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的功效。在广东“小三线”红色资源中,既包含以军工厂遗址、文史档案资料为代表的物质资源,又包含以无私奉献、艰苦创业精神为代表的人文资源,物质和人文两个方面的资源可以为师生教育提供充足的育人素材。
从1964 年开始至1978 年结束,广东“小三线”建设一共经历了四个阶段,即规划阶段、发展阶段、推进阶段和收尾阶段。广东“小三线”建设的地域范围主要包括现今的连州市、连山壮族自治县、连南瑶族自治县、阳山县和海南省的琼中县。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未独立建省之前,海南一直由广东省直辖,因此海南“小三线”也归属于广东“小三线”的范畴。由于建设周期长、地域范围广阔,广东“小三线”红色资源拥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形成深厚的物资积淀。
广东“小三线”能够为高校师生教育提供鲜活的物质载体,这些物质载体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各类军工厂遗址,如国营北江机械厂、国营岭南工具厂、国营海南农具厂、国营明华机械厂、国营海南加工厂、国营利华加工厂等兵工厂遗址,在“靠山、分散、隐蔽”的要求下,厂址大都选在粤北三连一阳地区及海南琼中县内的峡谷或山脚下。[1]地区分布分别是:韶关的连县5 家、连南县3 家、阳山1 家、乐昌县1 家,海南岛的琼中县3 家,肇庆的封开县1 家。
表1 广东“小三线”建设时期的军工企业
这些军工厂大多在20 世纪80 年代陆续移交给地方,后逐步实施“军转民”,绝大多数军工厂迁出山区,转为生产民用品,少数留在原址仅需生产。但目前仍有一些军工厂遗址保存完好,现厂区呈空置废弃状态。[2]如南江机械厂、卫国机械厂、东方红机械厂等。
图1 南江机械厂现状
通过实地考察各工厂的旧址,可以加强师生对的小三线军工企业的生产建设活动有更清晰的了解。但同时也可以看出,由于未能引起足够重视,大多数遗址缺乏保护,对照文物普查和历史建筑目录,广东“小三线”军工企业遗产均未列入不可移动文物或历史建筑保护名录,至今仍不断遭受自然损毁和人为拆除。这与当前加强党史教育、丰富地方文化资源的目标是相冲突的。因此,加强对“小三线”遗址的保护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二是各种档案文献资料。档案是我们了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在广东省档案馆、韶关市档案馆、连州市档案馆、阳山县档案馆以及原“小三线”企业的档案馆中馆藏着广东“小三线”建设的相关档案。其次,党史文献、地方志、回忆录,以及广东各地区编写出版的文史资料,也为我们最大限度地了解当时广东“小三线”建设及军工企业的原貌提供了可能。这些红色历史的印记,不仅能使师生深刻了解相关的历史事件,还能够从中感悟老一辈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理想追求、责任担当及牺牲奉献,从而坚定师生的理想信念,引导树立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无限忠诚。
在广东“小三线”建设的过程中,大批的有志爱国之士,带着自己的梦想和国家赋予的责任,来到贫穷偏僻的粤北山区,以精神上的毅力战胜了现实的艰苦,拖家带口,将自己的全部力量奉献给了广东的国防建设事业。他们在努力完成建设目标的同时,也创造了三线精神,三线精神的内核是“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团结协作、勇于创新”[3]。
“无私奉献”是三线精神的优良传统。参与广东“小三线”建设的人都是从全国各地调来的技术骨干和政治骨干,是国家的建设人才。当时毛泽东有一句口号叫“好人好马上三线”。他们放弃了较好的城市生活条件,在“天当罗帐地当床”和“两块石头一口锅”的艰苦条件下,毫无怨言地来到广东后方山区。没有公路、铁路,就靠人拉肩扛;没有住房,就自建茅屋草房。更为宝贵的是,他们长期扎根这里,“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他们用自己宝贵的年华浇灌出的奉献精神,在今天,仍然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脊梁。小三线人之所以能在极其恶劣艰苦的环境中,无私地奉献他们的才华和青春,是因为他们对国防小三线有极大的归宿感、自豪感和荣誉感。
“艰苦创业”是三线精神的制胜法宝。从基建到物资搬运,再到生产的过程处处能看到小三线建设者们不畏艰辛的背影。南江机械厂在最初的筹建过程中,其工业雷管和工业导火索两个产品生产线规划在一个狭长的山沟里,厂房的布局需要爬山越岭、实地考察才能确定。山里头是没有现成的路,每前进一步都很艰难,前面荆棘重生,树木藤萝挡路,地下野蚂蝗数不胜数。在此过程中,广大职工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找到了行动规律,进行厂房的布局、勘察、测量工作。尽管生产条件落后,缺乏必要的搬运设备,但职工们不畏艰苦,往往用人力完成了机器设备才能完成的任务。
广东“小三线”建设所孕育的三线精神是党的光荣传统、优良作风、过硬品质的集中体现,是育人铸魂事业的宝贵资源库。在高校红色教育中,需要大力弘扬三线精神,使其成为师生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不竭精神源泉。广东“小三线”红色资源既能反映党的历史大势、展现百年叙事,又独具广东地方特色、展示局部细节,具有双重性质,其所反映的历史,是广东区域化师生教育的重要素材。挖掘这些资源的历史内涵、时代价值,将其运用到高校师生教育的课堂上,能够使广大干部群众,提升思想、政治、道德和知识水平,破除红色育人资源水土不服的局限性。
广东“小三线”红色资源开发运用不能一蹴而就,必须遵循“能用——会用——活用”的渐进式路径,逐步提升两者的融合度。
目前,广东“小三线”红色资源在开发利用上主要存在三点问题:一是未能引起足够重视,大多数遗址缺乏保护。对照文物普查和历史建筑目录,广东“小三线”军工企业遗产均未列入不可移动文物或历史建筑保护名录,至今仍不断遭受自然损毁和人为拆除;二是广东“小三线”遗址空间分布较为分散。在“靠山、分散、隐蔽”的要求下,厂址大都选在粤北三连一阳地区及海南琼中县内的峡谷或山脚下;三是广东“小三线”资料保密性强。由于企业转制、隶属变更和属地变迁等原因,广东“小三线”军工厂遗址大多处于封闭、闲置状态。并且出于保密需要,许多广东“小三线”相关的文献档案资料都不对外开放。
针对以上问题,首先要提高认识,加强顶层设计。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文化遗产是珍贵的不可再生资源意识,将广东“小三线”军工企业遗产均列入不可移动文物或历史建筑保护名录,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推动“小三线”军工厂遗址的开发利用以及文献档案资料的逐步放开,将闲置的广东“小三线”红色资源盘活,让其能够为高校师生教育所用。其次要齐抓共管,整体推进保护和提升工程。针对遗址分布分散问题,要合理设计参观路线,路线的设计必须以遗址保护为首要前提,加大对广东“小三线”军工厂遗址周边公路的整修,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环境整治力度。政府应该积极联系原“小三线”企业,协同高校大力宣传,打造品牌效应。建设广东“小三线”遗址场馆,充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广大师生的教育作用,开发利用好红色资源。
在高校教育中,师生是教育的主体。只有充分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帮助他们树立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意识。在教育过程中,要不断创新广东“小三线”红色资源的运用形式。在课堂教学中,要将深奥的理论与广东“小三线”建设的实践相结合,不能生硬地灌输。同时,也不必局限于传统的讲授教学法,可以利用翻转课堂、远程连线、虚拟仿真等新型的教学方法去促使学生主动了解和接触广东“小三线”建设。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组织实地调研、亲历者座谈和学术讲座等活动,以期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此外,还可将广东“小三线”建设红色资源编印进《广东红色资源宣传图册》《广东革命建设遗址普查图册》和《红色旅游地图》进行宣传,发放给师生进行学习,在各大图书馆、纪念馆、博物馆免费供参观者阅览。
广东是一个具有优良革命传统的省份,广东丰富的红色资源横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发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等四个重要时期。在发掘和利用广东“小三线”红色资源的同时,要积极地探索广东“小三线”红色资源与广东其他时期、全国各地方的红色资源相结合的可能性,积极创造优势互补的条件。通过资源的联动来推动同频共振效应的实现。
要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积极运用政府网站、微信、微博等新兴媒体,创建广东“小三线”建设网上纪念展馆,在广东省的公益宣传网站开辟广东“小三线”建设专栏,不断加强宣传教育工作。通过举办专题报告会、知识竞赛、撰写红色书籍心得体会等形式,让师生了解这段艰难而又光辉的历史。利用高校这一主阵地,联合教育部门在各学校主题班会中融入广东“小三线”建设等红色资源,组织师生听三线人讲故事,并为三线人提供志愿服务,更加深刻了解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广东“小三线”红色资源是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在广东的文化产物和历史沉淀,见证了老一辈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奋斗征程,彰显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从现实和未来维度来看,广东“小三线”是历史赠与我们的宝贵资源,是赓续伟大事业的育人基因库。要在广东“小三线”红色资源与师生教育之间收获良好的融合效果,必须把握好能用、会用、活用的原则,不断优化“小三线”红色资源的运用形式,从而有效推动高校红色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