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滨
东营市黄河农工商实业总公司 山东 东营 257509
能源危机、污染等世界性的问题,已逐渐受到了环境保护人员与使用者的关注,而绿色的可持续发展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为了减少环境污染,许多国家都采取了环境保护的措施,建筑问题逐渐改变了过去不关注环境保护方面的现象。环保管理作为一种崭新的理念,已经进入到了各个工程之中。由于技术上的巨大进步,采用科学、环保材料和计算机技术来加强工艺的“绿色”管控是切实可行的。环保工程是一个全新的发展趋势,是企业和政府部门共同的价值观。
可持续发展在全国规划中已得到了很好的重视,当前,许多企业、企业都在宣扬“环保”理念,强调了“经济与环保”的有机结合。然而,近年来,北京市等地区出现了一系列的严重烟尘,而其他一些地方的大气环境也并不好。为了扭转这种状况,我们国家开始对北京周围的大企业实行管制。环保管理不但是一个概念,而且要制定周密的计划,全面实施,并把这个概念转化成实际运行。
一般而言,绿色建筑就是指运用环保效益与资源使用效率的整合思维模型来设计或建筑的住宅,它也可称为环境保护住宅、可持续发展住宅、生态友好式住宅等,根据现有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所谓绿色建筑就是在它的可利用阶段,尽量地环保、减排、节能,以便使建筑物变得更加高效、环保、经济。
简单来说,所谓“绿色建筑”,是绿化得好,满足了环境的需要,同时也尽量利用环保能源和循环再生资源。但事实上,绿色居住是环保、资源节省、可持续性、高新技术运用、崇尚科学与大自然的生活,是以人类居住的物质、科技等方面为基础的社会文化层面,这绝不是一般意义上所谓的种几株绿树、建几块绿地和挖几个水池就可以代替的。绿色建筑以达到环境低碳为主要目的,减少能耗,减少生活垃圾,减少依赖机动车,减少淡水耗费,减少建筑材料和能源的利用,通过处理和保存雨水用以补给地下水,恢复大气环境等,在不损害基本环境条件的情况下,使其发展环境能够长期适应人们安全地进行社会活动和生产经营活动的要求,也称之为环境可持续性建设。
绿色建筑可以概括为:减少建筑物对自然界的影响,节省能耗和资源;创造安全、卫生、舒适良好的生存空间;与人类环境亲和,促进人与建筑物和自然界相互之间的和睦共处与发展。绿色建筑的主要构造特点,包括对建筑物的地质要求有明确的规定,土地中不产生有毒、有害物质,地温适中,地下水质纯净,地磁适中等,并尽可能利用天然材料。对建筑物中使用的木头、茎皮、竹制材料、砂石、硅灰、涂料等,都要进行严格检验处理,以保证对人类健康无害。同时绿色建筑还必须按照地质要求,设有太阳能采暖、温水、发电和风能发电等设备,并利用自然界所供给的自然可再生能源[1]。
其主要内容有4个方面:第一,绿色住宅重视生活的安全性与舒适性。我们倡导的环境保护,不会以人的舒适为基础,而仅仅是增加资源使用,改变资源使用方式。第二,在每一栋楼中都要使用绿化,因为它牵扯到整个建筑物的构造。第三,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使其成为一种新型的绿色建筑。从建筑的开发,建筑的规划,方案的设计;建筑的实施、运行管理和拆解利用、建筑的生成和拆卸等,都要体现对自然资源的高效利用,如能源消耗、土地、自然资源和建筑原料等。第四,绿色对周围的环境几乎没有什么影响,绿色建筑对生态的冲击最少。由于与周围的自然、社区氛围相结合,营造出一种既安全又和谐的户外空气,又使内部环境变得温馨愉快,但是在传统的建设中,占用了大量的土地,造成了大量的建筑垃圾,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目前,我国环境保护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已成为制约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在分析了绿色建筑工程的发展状况、绿色建筑评价准则和发展状况、绿色建筑评价指标分级问题的基础上,指出了当前绿色建筑的建设问题:绿色建筑工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绿色建筑工程的有效经营问题、绿色建筑工程的工程质量评价问题;关于“绿色施工”与“绿色施工项目”的相关法律、法规及“绿色施工”的相关问题。
当前,在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在推进绿色施工项目的过程中,应注重对绿色施工项目的可持续经营;可持续经营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绿色施工不仅要重视质量,还要重视节省能源、降低能源消耗和降低废物数量[2]。
要想有效地治理好绿色施工的项目,就需要在政府的支持下进行更多的努力。
3.1.1 建立施工单位的价值观念建设单位要加强环境、信用观念,重视并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理念。建筑企业只有重视环境观念的树立,方能赢得更多的合作,赢得更多的信赖和支持;这对于建设工程公司在激烈的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是十分有益的。同时,还可以为自身创造更多的机遇,提升公司的收益。在建筑工程建设中,要确立环境观念,就是要树立环境管理理念,不仅要着眼于眼前的利益,还要着眼于长期的发展;我们要积极地保护和利用资源,加强对环境的认识,加强对企业的管理,开展绿色生产。与此同时,建筑企业的领导者要做到以人为中心,要做到言行一致,要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念。
3.1.2 执行环境保护的社会义务近几年,中国建筑行业发展迅速,但其原因是高能耗和环境污染问题。在企业发展壮大的同时,必须树立企业的“绿色”发展战略,将企业利益与环境保护目标相结合,实现企业的“永续发展”。在我国的建筑公司发展住房时,应当从技术和居住质量两个方面入手,努力通过工业化的方式,来重新阐释我国的绿色建筑设计和建筑的核心思想。而“绿色建筑”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建筑业中的体现,是当前国际上建筑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另一方面,在建筑行业中,应加强对环境的利用,尽量使用可循环的建材,避免建筑被破坏;采取有效的能量战略,使其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降低建筑项目的规模,降低建筑的重复使用;降低环境污染,降低资源消耗,降低物料消耗。只有坚持践行“绿色”的理念,才能真正把握住“市场大潮”,最终实现城市建设、环保与自然资源的协调发展。
3.2.1 质量和数量的统一建立、测量和调查是建立环境建筑物评估体系的科学体系;改造、拆除工作程序构成的系统。指出当前环境评估体系在能源消耗和建筑环境中的二氧化碳排放等方面存在着大量的不足,难以作出准确的定量决策。因此,我们现在要做的是更多的定性评估,而不是量化的评估。
3.2.2 改进对评价的管理为了防止环保施工监理机构在评估中存在欺诈行为,我国应当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外和国外的经验评估制度,建立独立的监测机构;负责监理项目主管部门,实现“平等、公开、公正”的目标,并对监理机构进行行业咨询、组织和评价[3]。
3.3.1 增加进入的机会。应建立绿色施工评价的准入制度,并确立其核心评价指标。对一些问题较大的建筑物作了更深入的评估,这些建筑物中的一部或一部分应遵守可再生性的建筑规范,并从本质上杜绝与不环保的、不能持久的理念相混淆。
3.3.2 加强社会对绿色施工项目的监管力度。“绿色”是工程建设中的一种信息化体系,它体现在项目建设的建立、规划和方案设计中;从执行到最后的管理。对项目建设、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等各个环节进行了划分,明确了各个部门的工作责任。特别是建筑设计部门和建筑施工部门相互分离,各自承担各自的职责。当前,我国的绿色建筑建设和绿色建筑的设计技术还处于起步状态,因此,加强环保建设的整个过程,并根据评价的结论,对监督程序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整和完善[4]。
3.4.1 为更多的绿色施工项目提供补助。在研究环境技术、节能技术、可持续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绿色建筑因缺乏资本而缺乏投资积极性。政府可以采取财政补贴的方式,加强对绿色建筑工程建设单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这一领域的科研工作,以便更好地发挥其作用。由于财政补助对消费者的影响是最大的,而且政府的补助对象也是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因此效果会更加明显。通过财政补助,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发挥生产者的积极性,提高企业的生产力;同时,它还可以刺激消费者的消费,扩大市场的需求量,从而带动绿色经济建设产业的快速发展。
3.4.2 税务的减免税。通过税收优惠,支持和指导绿色建筑工程的开发和使用。对那些消耗过大的地区征收节能产品税,以遏制其使用,并募集到更多的钱来保护环境。包括天然气税,二氧化碳税,二氧化碳税等等。在征收能源税时,要制定相应的税收减免条款,从而间接减少或减少生产和使用可持续发展的能源和节约型产品[5]。
针对园林工程项目管理人员的问题,可通过高校的招聘乃至国外的管理人员的引进,以及对那些没有达到要求的人员进行重新培训,将现有的管理经验用于提升企业的绿色经营意识。通过这种方法,公司要建立一个专门的环保工程小组,对整个环保工程都是有利的。另外,在同一水平上,也有必要在小组内设立相应的工资制度。从技术层面出发,充分发挥技术人员、管理者的工作热情,提升队伍的整体素质。
发展绿色建材行业需要各有关方面、行业专家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政策制定、项目规划实施和相关行政工作。此外,在这个领域中,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企业必须把它看作企业精神,客户把它看作是一个企业的精神,它就会产生一个健康的产业,从而产生绿色观念、绿色设备、绿色施工、绿色生活的良性循环。宣传文化和教育也是非常关键的,这对于树立一个民族的环保观念具有很大的影响[6]。
技术上的进步,来自于引进新的员工,也来自于培养新的技术人员,这些新员工都要接受严格的考核,通过层层选拔,最终选拔出最好的人才。光有引进是不够的,还要为新加入的员工提供培训,尤其是经理和技术人员。将知识体系与实地实践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能极大地提高员工的素质和工作能力,长期来看,将成为一支汇集优秀的专业技术队伍。另外,健全的工程管理制度也要求建立健全的职责分配机制,比如,设立一个项目的主管,而这个项目的负责人则是这个部门的灵魂人物。
总之,我们一定要以可持续发展为先决条件,健全绿色施工评价制度,加强对环保项目的评价,健全政府监管职能,健全奖惩和激励体制,规范工程绿色施工中的人力资源建设项目建设与运行,强化项目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