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黎明
在我国农业科研领域,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著名水稻育种专家杨振玉可谓大名鼎鼎。他首创的“籼粳架桥”技术,育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偏粳型高配合力的杂交粳稻品种,一举攻克了籼粳稻品种间杂交优势不强的世界性难题,成功开了杂交粳稻利用之先河,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最先应用杂交粳稻优良品种获益的国家,为祖国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因此,杨振玉与“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被并誉为中国水稻界“南袁北杨”。
杨振玉1927 年11 月出生于江西省丰城县(现丰城市)一户普通人家,自幼聪慧,学习十分刻苦,从小学到中学学习成绩在班级里一直名列前茅。他的读书生涯先后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波折,但他仍于1949 年以优异成绩考入上海复旦大学法学院。杨振玉入学不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新中国诞生之初百废待兴,解决好几亿人的吃饭问题成为摆在新政府面前的头等大事,因此国家急需农业方面的专业人才。于是,杨振玉毅然从法学院转入农学院,期望为国分忧。
不久,朝鲜战争爆发,杨振玉报名参军走上战场。经过军营和战场历练,一个信念在杨振玉心中牢牢树立:一个人,无论何时何地都要把国家需要放在第一位!
朝鲜战争结束后,1954年杨振玉光荣回国来到沈阳。他希望去完成未读完的大学农业课程,部队首长满足了他的愿望。1954 年8月,杨振玉进入沈阳农业大学继续攻读农学专业。
1957 年杨振玉顺利完成大学学业,毕业填报分配志愿时,他选择到1956 年刚筹建的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稻作研究所从事水稻育种工作。之所以如此选择,是因为他在就读期间参加社会实践时,了解到当时辽宁省很多地方稻田里种植的水稻,几乎都是国外杂交水稻品种。“我们这样一个数亿人口的泱泱大国,怎么没有自己培育出的高产量优良杂交稻种呢?”他下定决心:扎根东北,一定要培育出我国自己的高产优良杂交稻种!
一进入稻作研究所,杨振玉就全身心投入到杂交水稻育种工作中。他一方面查阅大量国内外专业资料,从中汲取营养,并虚心向年长有实践经验的老同志求教;一方面深入田间地头,问师老农,从育苗、插秧到收获,深入调查,记录稻种来源和品种、育苗技艺、土地墒情、天气水文、亩产量等一切与水稻生长有关的情况。他常常一天要跑好几块稻田,与多名老农攀谈,渴了喝一口自己带的水,饿了就在地头吃一口自备干粮。
为了掌握狂风暴雨这样极端气象条件下水稻的抗灾能力,杨振玉还会在风雨停止后踏着泥泞的田间小路查看不同品种水稻的倒伏等状况。辽宁营口、盘锦等许多水稻产区都留下了他不知疲倦、孜孜以求的身影,很多与他打过交道的农民都成了他的好朋友。
数年时间,杨振玉收集了大量宝贵资料,积累了丰富的水稻种植经验。
经过一番充分准备,杨振玉开始了研发杂交新稻种的攻关之路。世界水稻存在籼稻和粳稻两个亚种,籼稻耐热,粳稻具有耐低温特性。当时我国在杂交籼稻育种研究上已取得一定成绩,但杂交粳稻育种还是空白。面对这种状况,尽管杨振玉知道国际业界一致认为杂交粳稻育种难度比杂交籼稻育种大得多,美国、日本等很多国家农科人员半个多世纪都没取得理想效果,但还是决定知难而进,他说:“既然是一场革命,杂交粳稻育种研究决不能缺席,我只有一个追求,一个梦想——但愿良种满天下,求得农民尽开颜。”
1971 年,杨振玉正式开始了研究工作。当时海南崖县(今三亚市)是我国南方繁殖育种的主要基地之一,这年冬季杨振玉从辽宁携带上千份水稻品种一路奔波来到海南,亲自育苗、插秧、授粉、耕耘、收获,每天早出晚归,和农民兄弟同吃同住同劳动,在实践中边实验边总结。两年下来,他通过研究发现,典型的籼粳稻亚种间杂交优势是难以直接利用的。经过一段时间反复思考后,他脑海中形成了一个想法——采用籼粳稻中间材料,走一条“架桥”之路,使籼粳稻亚种基因组适度搭配、协调,培育偏籼偏粳的骨干亲本。
经过不懈努力,1974 年杨振玉成功将部分籼稻遗传成分导入粳稻品种中,育成世界首个偏粳型高配合力水稻品种“粳恢C57”,一举攻克了籼粳稻品种间杂交优势不强的世界性难题,他首创的这一育种方法被称为“籼粳架桥”技术。此后通过不断实验、完善,1980 年杂交粳稻终于实现了在我国北方大面积种植,大大提高了亩产量。这一成功开了杂交粳稻利用之先河,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最先应用杂交粳稻优良品种获益的国家,为祖国争了光。
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后,杨振玉并未停下科研的脚步。1986 年,国家制定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简称“863 计划”)并开始实施,杨振玉出任“863 水稻高技术研究”北方合作单位主持人,带领团队培育出两个亚种“培矮64S”系列组合,并开始种植示范。之后又成功培育出杂交粳稻“粳恢C418”,使北方杂交粳稻迈上新台阶。上个世纪90 年代,杨振玉培育出“广占63S”不育系及其系列组合,累计推广面积达5 000 多万亩。
2001 年,杨振玉发表了《粳稻育种的理论和方法及其骨干亲本的选育和应用现状》研究报告;2013 年,参加完成了国家“两系杂交水稻技术研究与应用现状”研究。实践证明,杨振玉培育的杂交粳稻品种,极大地提高了亩产量,绝大部分品种区域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10%以上,最高达15%。其中,“五优135”经国家水稻品种实验评审审定,区试亩产达750 多公斤,居全国水稻区试杂交粳稻产量之首。目前,我国北方种植的杂交粳稻60%以上都是通过杨振玉育成的“C57”“C418”转育而成的。
几十年来,杨振玉呕心沥血为农业发展勇攀高峰的精神得到了党和国家,以及国内外业界的高度肯定,其科研成果先后荣获第一届全国科技大会奖、第一届国家发明三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辽宁省首批科技功勋奖等一系列大奖。他被公认为中国杂交粳稻的奠基者,曾担任辽宁省科协副主席、北方杂交粳稻工程技术中心主任等职。
2022 年12 月8 日,杨 振玉因病医治无效在沈阳与世长辞,享年95 岁。斯人已去,其毕生献身祖国农业科研的崇高精神,党和人民将永远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