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助力东北乡村振兴模式探索与实践*

2023-03-09 12:55李东生李奇帅徐红艳何志强
中国科技产业 2023年11期
关键词:科技成果助力

李东生 李奇帅 徐红艳 何志强

(1.东北师范大学,吉林长春 130024;2.北京师范大学,北京 100875;3.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吉林长春 130033)

0 引言

2020 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也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1]。为真正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促进地方经济发展”[2]的工作目标,吉林省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协会(以下简称协会)、省级市场监督管理厅、地方小冰麦面粉有限公司(小冰麦加工企业)以小冰麦科技成果为基础,建立了小冰麦产业发展链条。这标志着促进农科教衔接、产学研协作的助力乡村振兴模式正式创建。在产销运行方面,协会建立了产业基地和防伪溯源管理系统,将政、研、学、产、用、商链接起来,形成了集育种、种植、加工、销售、品牌打造为一体,即“政产研学商用”一体化的产业体系。小冰麦科技成果在推广应用20 年间,吉林省白城市建立以小冰麦种植、加工、销售为主导产业的合作社20 多家,覆盖农户4000 多户,每年可种植面积近万公顷,已经发展成为地方特色产业,生产的小冰麦面粉在市场上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为小冰麦产业化发展打下良好基础[3]。在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实施产业扶贫、发展壮大地方特色农业等重大战略的时代背景下,加快推进小冰麦科技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具备了更多的时代内涵。通过深入开展实地调研,获取了大量的访谈资料、制度文件,为理论研究提供了实证支撑。本文以小冰麦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为研究对象,探讨小冰麦科技成果推广中多元主体的关系特点和协同机理,探索适用于高校推进科技成果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运作模式,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服务地方特色农业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1 小冰麦成果的由来、前期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可行性分析

1.1 小冰麦科技成果的由来

小冰麦是已故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北师范大学教授郝水先生从1978年开始应用染色体工程技术,将野生天蓝冰草中有重要经济性状的基因转移给北方硬质春小麦,历时15 年,于1992 年培育出的小麦新品种——小冰麦33。1995 年通过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开始推广应用。小冰麦33 的主要特点是质优、高产、早熟、多抗,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高。经农业农村部谷物品质监督检测中心检测,蛋白质含量17.99%,湿面筋含量40.7%。检测数据表明,小冰麦33 的品质显著优于加拿大西部春麦(CWRS)、美国硬红春麦(DNS)和澳大利亚澳白硬麦(APH)等世界排名在前的优质小麦品种,是全球优质小麦品种成果之一,1997 年小冰麦引入吉林、内蒙古、黑龙江等地推广种植。

1.2 前期推广存在的问题

由于县级政府未能建立以高校为核心的科研机构、政府、种植农户、加工企业间的合作关系,缺乏保证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二十多年来,小冰麦并未实现规模化种植和产业化发展。具体表现为:第一,多年的传统农业种植缺乏品种改良扩繁机制,当地政府与科研团队之间缺乏联系沟通和技术指导,小冰麦一直处在种植区内自由繁殖状态,致使小冰麦品种质量逐年退化。第二,在缺少优良品种和复种经验的情况下,单茬种植小冰麦效益不高,导致在种植小冰麦与其他作物相比没有体现经济优势,农民的种植意愿不强;第三,种植地块零散,缺乏标准化、科学化种植经验及有效的科学管理,影响小冰麦的产量、品质、生产加工及农户的经济效益。第四,小冰麦一直处于低效益产业,始终没有成为农业的主导产业,没有形成产业链和有效的组织体系,产业发展不稳定;第五,没有稳定的生产基地和高质量的龙头企业带动,致使小冰麦这一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研成果的科研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没有体现出来。追溯问题产生的原因,小冰麦在成果转化初期,高校与政府、政府与农户、政府与加工企业、加工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均缺乏核心纽带组织机构协调与合作机制。

1.3 小冰麦助力乡村振兴的可行性分析

1.3.1 小冰麦生产适宜区面积广,生产潜力大

东北地区属于温带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区,为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类型的特殊性构成了东北地区复杂的土壤类型,有淡黑钙土、黑钙土、草甸土、栗钙土、冲积土、风沙土、沼泽土和大面积的盐碱土。根据小冰麦科研攻关的品种特性,具有较强的抗盐碱特性,适宜在中度以下盐碱地种植。结合东北土地盐碱程度区分与对应土地面积,小冰麦种植适宜区面积较大,适合种植小冰麦的盐碱地面积较为广阔。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次适宜区还可以扩展到内蒙古自治区的科尔沁右翼中旗、突泉县,以及黑龙江省的泰赉县、肇源县等地区。

1.3.2 产业发展政策导向明确,符合国家粮食安全与全国种植业发展规划

小冰麦产业的发展符合农业农村部《“十四五”全国种植业发展规划》(农农发[2021]11 号)中关于小麦产业的要求,“‘十四五’期间,冬春兼顾,抓强(筋)促弱(筋)、提升品质。东北地区适当恢复春小麦,发展硬红春优质强筋、中强筋小麦。选育推广高产、优质、抗逆、节水品种。”小冰麦是自主研发的粮食“核芯”,核心技术牢牢掌控在高校科研团队手中;小冰麦做为优质的小麦品种,填补国内市场空白,能够解决我国优质高筋小麦品种依赖进口的问题。

1.3.3 助推乡村振兴发展,小冰麦产业发展基础扎实

2020 年以来,协会与高校围绕小冰麦产业发展所需的核心基础内容,开展了较为扎实的系列性工作。首先按照《小冰麦 33 种源多级扩繁模式体系建设整体规划》完成了以“小冰麦种质创新及原原种基地”为核心的小冰麦原种、良种的“基地集群”建设。2020 年起对小冰麦的原种进行了加代繁育,并开展了南繁北扩工作。目前小冰麦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种源需求得到了保障。其次是在省级部门的支持下,2020年完成了省级“小冰麦育种种植标准化示范区”的建设工作。再次是2021 年完成了《小冰麦33 种子生产技术规程》省级地方标准的制定工作。最后是为了培育特色农业产品品牌,协会完成了“省级地理标志培育产品(小冰麦)示范基地”的建设工作。

1.3.4 小冰麦市场前景广阔,是省级农产品加工业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冰麦以优质品质深受消费者青睐,产品已经形成 7 ~10 元/斤、10 ~15 元/斤、20 ~30 元/斤的三种阶梯式价格等级,市场前景十分广阔。2023 年,协会组织有关产业公司已与国内三家龙头企业洽谈并签订了销售合作合同。随着小冰麦精深加工的全面推进,产品附加值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小冰麦全产业链未来5 年将快速发展,产业形态从“小特产”升级为“大产业”,空间布局由“平面分布”转型为“集群发展”格局。同时还能带动二、三产业的发展,进而强有力地助推省级农业产业发展。

1.3.5 小冰麦产业可以有效解决盐碱地治理与效益增收

小冰麦具有极强的抗性,适合在盐碱地及低产田种植。2021 年,协会在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东关村进行了“小冰麦增产与盐碱地种植栽培技术帮扶试验”项目,在中度盐碱地(pH 9.3)、轻度盐碱地(pH 8.7)和长春市周边黑土地(pH 6.9)同时做了3 组种植小冰麦的平行试验,并取得了理想效果。检测结果表明,小冰麦在中度盐碱地和轻度盐碱地均有很好的生长表现。通过品质检测表明,在中度和轻度盐碱地种植的小冰麦籽粒内在质量高于黑土地种植的小冰麦数值,也高于国家标准强筋小麦数值。利用小冰麦具有极强的抗性,实现减少农药和化肥的用量,提升小冰麦内在品质并改善盐碱地。

示范盐碱地小冰麦/燕麦草一年两茬种植模式实验,在东关村建立盐碱地种植小冰麦示范田 30 亩,其中20 亩是轻度盐碱化耕地(pH8.6),10 亩是中度盐碱化耕地(pH9.2)。该种植模式解决盐碱地治理、农民增收、缓解玉米连作的破坏作用等三重问题, 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标准化测产及品质分析结果表明,轻度碱化耕地小冰麦产量8000 斤/公顷,中度碱化耕地产量3000 斤/公顷。面粉品质分析结果表明,东关村两块试验田所产面粉品质极高,经检测蛋白含量达到了19.9%和19.72%。上述实验充分说明吉林省西部弱碱性耕地可产出更优质的面粉,种植小冰麦可以充分挖掘吉林省西部的土地价值。

2 小冰麦科技成果助力乡村振兴模式构建

按照“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的要求,着眼于把小冰麦培育成大产业,集聚各类要素和条件,加快解决小冰麦品种问题,构建起新品种繁育和科技创新体系,培育小冰麦品牌,科学划定优质小冰麦适宜区、次适宜区,着手建设高质小冰麦生产基地、加工基地,在最适宜区建设小冰麦现代农业产业园,加强小冰麦产业市场主体,形成全链绿色、全链增值、全链融合的态势,构建东北地区小冰麦高价值产业链,成为区域乡村产业振兴的主力军,为实施东北地区乡村振兴战略做出应有贡献。至此,基本完成了“政-产-研-学-商-用”一体化发展模式的构建。

2.1 加强基础建设和规划

协会作为非营利性、地方性、行业性社会组织,在国家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脱贫攻坚战略的大背景下,以小冰麦科技成果的优势作用,以及发展的历史机遇和行业前景,于2020 年7 月与教育部直属高校签订了《助推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小冰麦产业健康有序发展长期战略合作协议书》。在推进建设区域特色产业政策的支持下,协会积极同地方政府、企业及高校等主体进行沟通协调,发挥在对接政府、企业和农户中的核心纽带作用,并以高校提供技术为支撑,共同成立了“小冰麦研究中心”,组织有关单位、专家学者,共同将小冰麦科技成果推广落到实处。经过详细调研与现场考察,协会在白城市镇赉县建立了育种基地,在大安市、通榆县、镇赉县、长岭县等地建立“小冰麦”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

2.2 各尽其责协调发展

在小冰麦科技成果转化中,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及用户等主体在科技创新、产品创新、科技人才培养和市场推广等方面各自发挥独特的资源优势,协同发力,各主体分工协作协调发展,有效提升了小冰麦在市场中的竞争力。高校充分发挥科研和技术优势,牵头开展小冰麦育种科学研究,以及育种、种植技术标准研究;地方政府对小冰麦育种科研和标准制定给予经费补贴,对小冰麦种植给予生产补贴和保险费补贴;协会在政府及有关部门、相关企业的支持下,将小冰麦品牌向全国扶贫产品832 平台申报。2021年7 月,小冰麦面粉已列入全国扶贫产品目录,实现了电商兴农助农,将传统的销售模式、现代电商的销售模式、方便快捷的物流模式有机整合,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销售;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通过防伪溯源管理系统平台建立了有效联系,实现了小冰麦“种源有管理、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追踪、质量可溯源”的管理目标,实现产品可追溯性,提升了小冰麦产品的安全水平和信誉度。

3 小冰麦科技成果助力乡村振兴模式的运行特点

按照统一规划、统一组织、统一标准、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的“五统一”原则,协会积极协调沟通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在高校小冰麦基础科研基础上,以小冰麦的标准化体系为保障,以品牌作引领,以市场为核心,统筹规划了小冰麦的品牌发展战略,着力构建小冰麦的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全面推动小冰麦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3.1 坚持统一实施

多元主体参与,必须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强化各个环节的统一管理,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实施,才能做到步调一致,合力推进。在产业发展之初,小冰麦产业发展的各项制度文件制定都以协会签订的《助推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小冰麦产业健康有序发展长期战略合作协议书》为母本,在此基础之上制定更为详细具体的实施方案。在小冰麦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实施的各个环节,主要由协会负责沟通协调各主体,实施统一管理。协会与高校和其他主体间还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保障沟通协调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3.2 坚持市场导向

在充分调查市场需求、预测市场未来、分析市场动态的基础上,确定规模、制定计划、严控品质、强化宣传,满足市场消费需求。当前中高端、多元化、个性化消费需求快速增长,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青睐于高品质的健康食品。特别是城市中具有消费能力的中老年居民,更加注重营养健康,追求生命质量,讲究生活品味,因而将小冰麦定位为高品质产品,重点面向国内高端消费市场、高端消费群体、高端消费场景。同时,小冰麦开发精制小冰麦面粉、小冰麦淀粉与谷朊粉、蛋白制品、变性淀粉、麸皮、麦胚、营养快餐麦片、膨化小麦食品等精深加工项目也列入开发计划中。同时为加快推进小冰麦产品走向市场,积极引导加工企业和销售企业与国内外各销售市场、物流配送中心、商品采购中心、大型特产超市、电商平台对接,组织参加各类展示展销会,扩大产品影响,拓展产品流通和销售渠道。

3.3 坚持科技创新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首要工作是保护种子资源,提高良种品质。在良种繁育、栽培技术、产品加工等各个环节,充分运用现代科技进步成果,提升品质,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创新机制,为小冰麦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增强产业发展活力。一是高校牵头组建学术领先、梯队合理的专业技术科研团队,开展育种技术攻关,以改善品质、提高产量为目标,突出选育抗逆性强、抗盐碱性强、高产优质高效的优良品种;二是在吉林省通榆县、镇赉县、长岭县等重点帮扶县建立小冰麦育种基地进行科研和实验,建立乡村工作站,以点带面培训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农民繁育生产出基源准确、种性优良的种子,为大田生产提供优质良种和技术指导;三是组建小冰麦研究中心,并组织科研力量开展小冰麦优异基因挖掘与利用、种子创新、育种技术创新与新品种培育,以及土地生产力持续提升、小冰麦周期生产关键栽培技术创新、病虫草害综合防控、小冰麦周期生产的新型农机装备研制和成果转化创新平台组建等活动。

3.4 坚持标准化运作

为使小冰麦增加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提升品牌价值、增加产品附加值,在高校科研力量的配合下,协会组织省级标准化专家,开展小冰麦育种、种植标准的制定工作,做好小冰麦面粉加工、产品质量标准制定工作。通过小冰麦育种技术标准规范、种植技术规范、面粉加工技术标准规范、产品质量技术标准规范的制定,构建完善的小冰麦标准化体系工作。四个“标准化体系”的建设有助于解决小冰麦种子退化问题,实现在各个环节严把质量关,进而推进小冰麦品牌声誉和产品质量形象,助推小冰麦产业化进程,为小冰麦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标准化技术保障。

3.5 坚持品牌引领

小冰麦产业的发展壮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品牌价值高低,品牌的树立不仅能够极大地提高产品附加值,而且品牌本身也是市场竞争力的一种体现。为解决小冰麦推广企业品牌不统一,防止市场化过程中出现品牌内耗现象,根据“统一品牌”的指导思想,协会指导企业注册完成小冰麦统一的品牌“白云泽”商标的注册工作。“白云泽”的品牌理念为“云泽以润、仁爱以健、独韵以精、百年以品”。同时,在企业的配合下开启了“白云泽”品牌小冰麦产品推广的运行工作。在质量到位的基础之上,品牌建设还要求加大对小冰麦品牌的宣传和保护。协会积极组织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同时通过各种宣传媒介加大品牌的营销推介力度,此外通过将小冰麦纳入“省级地标产品保护防伪溯源信息系统”进一步保证品牌价值的实现。

4 小冰麦科技成果助力乡村振兴模式的运作机理

高校科技成果的成功转化既能为高校科研单位提供有力的物质激励,还能为推进社会经济发展提质增效。但也应充分认识到,科技成果转化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确保小冰麦科技成果转化的顺利实施,不仅需要人、财、物等资源要素的大量投入,还需要相关制度保障。制度对人们的行为选择发挥规范和导向作用,明确的制度设计能够增强行为的可预见性。

4.1 组织保障机制

健全的组织机制设计能够有效整合组织内部资源,进而保证各项任务在可控范围内有序进行。在小冰麦科技成果转化实施过程中,协会牵头组建了小冰麦产业发展工作组推进组织建设,负责小冰麦产业发展的组织协调、建设指导、日常管理等工作,同时统筹协调省级和市、县、区的发改、财政、农业农村、水利、工业信息、市场监督、税务、金融等部门,形成了以协会牵头,充分发挥协会的多方协调功能,部门协调配合、社会力量积极支持、农民群众广泛参与的推进工作机制。此外,协会在省民政厅注册成立非盈利性的社会公益组织“小冰麦研究中心”,该中心由协会全额出资,与高校共同成立,由协会实施统一管理,组织有关单位、相关专家、学者,共同将小冰麦科技成果转化落到实处。

4.2 责任共担机制

为保证小冰麦科技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的顺利实施,协会与高校签订了《助推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小冰麦产业健康有序发展长期战略合作协议书》,该协议书对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进行了明确。在协议书的基本框架之下,协会又相继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具有约束力的规范性文本。其中,《小冰麦产业十年发展规划纲要(2020-2030 年)》对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相关企业的工作职责作了明确规定;《小冰麦育种基地的规划建设实施方案》则对小冰麦良种繁育基地工作的目标要求、工作内容、方式方法及工作步骤作出全面、具体的安排。多项规范性文本的制定为小冰麦科技成果助力乡村振兴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依据,既理顺了各主体间的权责利关系,也有效提升了各主体对科技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实施的稳定预期。

4.3 利益协同机制

小冰麦科技成果转化涉及各级政府、协会、加工企业和农户等多个主体,合作共享、利益协同才能促进各主体积极参与并推动小冰麦成果转化的实施。“政产研学商用”一体化的模式,建立了小冰麦发展的全产业链,各类参与主体在产学研合作、产供销衔接中,共享产业发展成果。首先,小冰麦科技成果的转化,可以提升小冰麦的品牌价值和产品附加值,进而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提升经济效益过程中真正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其次,对于高校而言,小冰麦科技成果转化的实施直接助推乡村振兴发展,实现高校为社会发展的服务功能。此外,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小冰麦产业的发展能够显著地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无论是从产业助力乡村振兴还是企业发展而言,小冰麦助力乡村振兴的实施都符合各级地方政府的施政导向,因而地方政府也有很强的动力为小冰麦助力乡村振兴的实施提供政策支持。最后,实现农民增产增收。培育发展小冰麦产业,让农民特别是贫困农民实现了就地就近长期稳定增收。小冰麦生长周期短,每年3 月底种植、7月初收割,可复种秋菜牧草等,在东北实现复种,农民收入得到保障。

5 小冰麦科技成果助力乡村振兴模式的启示

按照东北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和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总体部署,协会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立足区域资源优势,按照“以基地作基础、以品牌作引领、以市场为导向”的总体思路,推进了小冰麦科技成果转化与助力乡村振兴,加快培育地方特色农业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企业效益,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模式。启示如下:

5.1 科技助力乡村振兴需要利他精神

小冰麦转化初期,表面上源于转化主体间缺乏关系维系的纽带、沟通交流的桥梁,实质还是缺乏社会效益优先的价值追寻和实现机制。正如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在《公共事务治理之道》中所讲,实现公共池塘资源的自我组织和自我管理,要面临公共池塘资源使用和制度供给的二阶困境,即通常难以克服搭便车行为[4]。但通过实证调查分析,奥斯特罗姆却找到了自我组织管理的成功案例,源于取得成功地区的人们往往能够克服利己主义的限制,而实现利他与利己的有效结合。小冰麦科技成果转化之所以能够成功推进,关键在于协会作为非营利性的公益组织,突破了对自身利益追求的意愿,先以基础工作为核心,建立育种、种植示范基地,保证种源优质,追求产品质量,来获得小冰麦品牌走向市场的实力和信誉。主动以“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为目标来建立企业,以高端品牌来占领市场获取经济利益,以此来循环促进基础工作的开展与发展壮大,才能推动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国家政策的有效开展。

5.2 协会作为核心纽带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科技成果转化如果没有机构支撑、制度保障、资金支持,再好的成果也会荒废在实验室或者中试环节中。多元主体间的合作,尤其需要适时了解多方需求,及时对接才是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小冰麦的科研优势能够转化为产业优势,离不开协会作为核心阵地所发挥的资金投入、基础建设、协调沟通等作用。我国农业发展中应该充分挖掘行业协会或其他中介组织的作用,发挥其具有沟通政府、企业与高校的优势作用,促进其相关产业的发展壮大,发挥高校科技成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功能。

5.3 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离不开政府的支持

支撑农业发展的科技成果,需要高校、科研院所、相关企业、农户分别在产业发展链条中发挥各自的功能和作用,政府对各主体的政策扶持作为动力来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政府主管部门提供政策支持显得更加重要。无论是“政用产学研”,还是本文提出的“政产研学用商”,都是创新合作的系统工程。之所以把政府放在首位,是强调其在开放创新平台搭建和政策引导中的主体作用,从“产学研”到“政产学研”、“政产学研用”到“政产研学用商”,表述上之所以有不同,都是要强调科研成果要面向应用的价值追求,同时强调政府在维系各主体关系中的重要作用。

5.4 制度设计是乡村振兴工作的有力保障

小冰麦助力乡村振兴始终以“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为目标,始终以各合作主体间的战略合作协议为主体设计制度。各主体的职责分工、资金投入机制、人才培养机制、基地建设方案等都以制度形式呈现,这为小冰麦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运行提供了机制保障。仍借用奥斯特罗姆的理论,清晰划分边界、确立操作规则、设立冲突解决机制等是实现有效承诺和监督的基石[4]。因此,在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制度构建中,积极体现合作共赢意识,并按照制度构成要件,从目标、条件、共享策略、规范、规则等方面加以构建[5],才能保障各项方案的顺利实施,达成最终的产业蓝图发展目标。(文责自负)

猜你喜欢
科技成果助力
助力成功七件事
举手之劳,助力我国实现碳中和
助力“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自能”学习助力有机化学的学习
科技成果
八项科技成果介绍
健康助力 打赢脱贫攻坚战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