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安琪 侯昊晨# 王海姮 马 真 张 芸 刘 鹰
(1.设施渔业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大连海洋大学),辽宁 大连 116023;2.大连海洋大学海洋科技与环境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3;3.大连理工大学环境学院,工业生态与环境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辽宁 大连 116024;4.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8)
绿色供应链源于WEBB[1]在1994年提出的绿色采购概念,由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制造研究协会在1996年进行“环境负责制造”研究时首次正式提出[2]。绿色供应链管理是将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理念融入整个供应链管理过程,要求在产品设计、采购、生产、物流、营销、消费及回收的各个阶段都遵循环境保护的相关规定,从而减少产品在生产期、使用期和回收期给环境带来的危害和不利影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3]。由于消费者对于产品在绿色环保、质量安全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供应链各环节应该建立密切合作关系,实现绿色供应链的协同建设[4]。
近年,为有效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我国在国家层面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标准[5],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商务部等8部门关于开展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的通知》《商务部等8部门关于公布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城市和试点企业名单的通知》《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年)》和《绿色制造 制造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 评价规范》(GB/T 39257—2020)等。在地方层面,上海、天津、深圳、东莞等城市在绿色供应链构建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如天津建立了《绿色供应链标准化工作指南》(DB12/T 669—2016)地方标准,深圳建立了《绿色供应链企业评价》(DB4403/T 10—2019)地方标准。以上探索均对绿色供应链管理在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的实施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6]。
绿色供应链管理已经得到学术界、企业界和政府部门的广泛关注,其理念及方法体系也得到不断创新和发展,成为了供应链管理体系的热点研究领域。国内外研究者通常采用绿色供应链网络设计和数学优化模型将复杂的供应链关系进行系统化管理,因此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主要研究领域之一是应用多目标优化算法来解决绿色供应链网络设计与优化的问题,多目标优化算法包含模糊集理论[7]、遗传算法[8]、层次分析法[9]、灰色关联度分析[10]等。
目前,各国的水产行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与应用仍处于发展阶段。DAVID等[11]评估了美国6种不同类型的养殖牡蛎的供应链,有助于水产品供应链知识的积累。ALMEIDA等[12]1提出将包装材料及其相关过程纳入水产品生命周期清单,以改善水产品的环境绩效。VAN PUTTEN等[13]发现,气候变化对高贸易度的水产品供应链存在潜在影响。
对于中国水产行业而言,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一个新兴领域,相关管理理念和技术体系目前还未得到广大水产行业从业者的广泛认可,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限制了水产行业的绿色高质量发展,与其他行业相比尚未形成完整畅通的水产品绿色供应链网络体系和管理模式。唐力翔等[14]结合我国的发展现状和实际情况,指出水产品运输成本高、保鲜技术不成熟、供应链系统不完善等问题是导致水产品运输效率和品质低下的原因,严重制约了我国水产品市场发展。杨浩军[15]探讨了鲜活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内涵、运行目标、运作模式与运作机制,可以为水产行业绿色供应链管理提供参考。
本研究旨在探究绿色供应链管理在中国水产行业实施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水产企业经济绩效与环境绩效可协调发展的方法和策略,以期加快我国水产行业绿色供应链管理技术体系的构建。
目前,我国水产行业已经形成了从苗种培育、养殖、加工、仓储、运输到销售的供应链体系。其中,苗种培育企业作为供应商主要为养殖企业提供优质苗种,是保证养殖企业实现正常养殖生产的先决条件。养殖企业是供应链的生产商,其养殖的水产品一部分可以直接供给消费市场,另一部分可以供给水产品加工企业进一步提高水产品的经济价值。加工企业主要对水产品进行处理、加工和贮藏,以延长水产品的保质期并发掘水产品的附加价值。由于水产品一般都是生鲜产品,具有易腐性,因此在仓储阶段需要良好的仓储环境并通过实时监测对产品质量进行把控[16-17]。水产品需要通过冷链运输将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串联起来,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保证水产品的质量和数量,起到产品的保值作用[18]。大型超市、农贸市场、精品门店或外贸出口等均是水产品供应链的销售商,也是整个供应链的终端环节,直接面对消费者,是整个供应链的唯一收入来源。
核心企业是在供应链中拥有核心资源、核心技术,掌握着供应链发展方向的企业。对水产行业供应链中核心企业的认定有助于实施生产者责任延伸理念,也是以核心企业为支点持续推动供应链提升环境绩效的有效手段之一[19]。水产行业供应链的核心企业多为养殖企业和加工企业。随着电商的发展,销售商在水产品供应链中的影响正逐步提高,销售企业开始成为核心企业,主导水产品消费市场并对供应商的水产品提出更高的环境绩效要求。
由于水产行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相关研究和应用还处于发展阶段,加之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配套措施不完善,难以为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工作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20],从而阻碍了水产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发展[21-22]。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推动各个行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工作开展[23],但是水产行业对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认识还明显不足[24]103,众多水产行业从业者对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了解甚少,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积极性难以调动[25]71。水产企业进行绿色供应链管理在实践中面临一定的风险,如前期整改投入多、短期投资回报率低甚至可能造成经济损失,使得企业在进行绿色供应链管理整改时的内在动力不足,需要政府部门进行有效激励[24]104。
供应商的筛选问题是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的关键[26]。目前供应商筛选体系缺少合作伙伴筛选机制[27],大部分水产企业选择供应商时主要依靠企业管理人员主观判断或是遵循“经济效益至上”原则,导致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间呈现碎片化、零散化的合作关系,协作关系弱,并不以环境绩效为基础构建企业合作伙伴关系[28]175。因此,在进行绿色转型的过程中,基于经济效益和风险因素考虑,很多企业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意愿并不强[29-30]。
信息公开是绿色供应链管理的重要保障。目前,消费者对于水产品的需求日益提升,并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易变化等特点[31]。然而,我国水产行业存在信息化与组织化程度不高的问题,供应链各环节相互间的信息沟通不足,导致需求与供给信息难以收集与传递[32]。水产行业与其他行业相比,供应链相对更加复杂,但是管理水平反而明显落后,目前企业对于绿色供应链管理还未实现信息化,不能充分发挥互联网、大数据的作用进行实时、动态管理,出现了水产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投入成本高但效果不明显的情况[25]70。另外,一些核心企业不愿承担社会责任,即使一些核心企业愿意主动公开自己的环境信息,也需要具有资质的第三方认证机构认定后才可以使用[33],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生产者责任延伸理念的实施。
消费者对于水产品的需求量逐年上升,但是水产品具有易腐性特点,因此对于冷链物流的要求很高[34]。水产品冷链物流在运输过程中损耗严重,而且运输成本高昂,加上水产品附加值较低,严重制约了我国水产品冷链物流体系的发展[35]。为了保证水产品质量,冷链物流往往需要耗费大量包装材料[36]。大量包装材料的使用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悖[37-38]。然而,大多数水产行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很容易忽略包装和加工阶段的环境成本问题[12]3。
绿色供应链的最终环节是消费。随着环保理念深入人心,消费者也逐渐倾向于购买绿色产品,这无疑推动了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发展。但也存在消费者对产品绿色属性的偏好不足以令其支付较高价格的现实问题[28]175。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部分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浅薄[39],认为自身的绿色行为所产生的环境效益微不足道,没有认识到个体开展绿色消费的战略意义。另一方面,社会绿色消费氛围尚未形成,舆论导向和监督力度也较为薄弱[40-41],在社会层面无法对企业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起到促进作用[42]8。
绿色供应链管理需要政府、企业以及消费者达成“绿色共识”[28]174,从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到产业集群的构建,再到绿色消费理念的形成,都需要进行积极探索,针对水产行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出现的问题,本研究从政府部门、企业管理和消费者3个层面出发,提出解决相关问题的对策建议,以此提升水产行业绿色供应链管理水平。
对于我国中央及各地方政府部门来说,需要参考发达国家和我国上海、天津、深圳、东莞等先行示范区的绿色供应链管理方法和技术体系,完善和修订相关政策,逐步形成较为完整的法律法规及标准体系,为绿色供应链管理提供全面的政策引导[43-45]。政府部门可以利用财政补贴等金融政策降低企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成本[46-47],调动企业参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积极性。政府部门可以为企业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提供技术帮扶,调动高校、科研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为企业转型升级进行技术指导,降低企业绿色转型的难度,帮助企业实现供应链优化升级[48]90。此外,也可以开拓新的发展思路,建设生态园区或者产业集群区[42]9,将性质相同或相似的中小企业集结起来,通过共同转变管理方式,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双赢的目的[49-50]。
加大信息公开力度是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支撑,构建信息管理平台是提高供应链效率的关键[51-52],所以在企业管理层面首先要加大信息公开力度。信息公开的主体应包括水产行业核心企业及其他上下游合作的饲料生产、苗种培育、尾水控制、能源供应等企业,尽可能实现全覆盖。此外,绿色采购也是企业在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措施,在采购时要充分结合供应商环境绩效信息,构建并应用绿色供应商筛选体系,秉承互利互惠、共担风险的原则,打造利益共同体,实现资源共享,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
企业应支持绿色技术创新。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离不开绿色技术、绿色创新和绿色管理。企业要加强水产行业综合人才培养[53-54],与高校、科研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合作,加强冷链物流建设[55],提高企业自身绿色生产水平,研制新型包装材料、合理设计产品包装,从而减少资源浪费,降低环境成本。核心企业作为供应链的主体企业,应担负起更大的社会责任,指导和帮助供应链中其他企业减少环境影响,改进废弃物排放方式。针对已合作的上下游企业,应通过相互监督提高绿色供应链管理水平。针对有合作意愿的企业,应在合作前评估其绿色生产、绿色管理水平,从环境绩效、经济绩效及生产绩效多个维度综合考虑该企业的合作前景。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环保、健康、低碳、安全的消费理念备受推崇,以消费者为主导的“拉式供应链”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消费者在推动绿色供应链构建上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因此,消费者要建立绿色消费理念,积极配合政府宣传绿色环保理念[48]90,营造绿色消费氛围,促使企业生产绿色产品[56],激励企业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57]。
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可以解决水产行业存在的资源和能源消耗、废弃物排放、产品质量风险等问题,还有助于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和树立社会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水产行业可持续发展。目前,国家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绿色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已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但由于我国绿色供应链管理起步较晚,特别是在水产行业还没有被广泛应用,因此进一步推动绿色供应链管理在水产行业的应用至关重要。
水产行业绿色供应链管理今后可在以下几方面开展深入研究:第一,推进政府建立健全水产行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制度;第二,企业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和合作伙伴审核力度,推进绿色技术的创新方式和创新方法研究;第三,引导消费者树立绿色消费理念,营造绿色消费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