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莹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冠状动脉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而引起血管腔狭窄或阻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导致的心脏病,常常被称为冠心病。冠心病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病情较严重,会给患者的健康带来严重危害,多见于40 岁以上人群[1]。传统医学对冠心病的治疗主要原则是益气养阴、活血化瘀[2]。此次试验通过观察五参汤加减治疗气阴两虚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其相关药理机制。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样本取自2020 年6 月~2021 年6 月辽宁中医悦禾医院综合内科一收治的100 例气阴两虚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 例。观察组患者中,男27 例,女23 例;年龄49~78 岁,平均年龄(67.20±4.80)岁;病程0.5~4 年,平均病程(3.41±1.24)年。对照组患者中,男29 例,女21 例;年龄51~80 岁,平均年龄(66.90±4.60)岁;病程0.6~4 年,平均病程(3.26±1.07)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n,)
表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n,)
注:两组比较,P>0.05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符合《内科学》《不稳定性心绞痛和诊断和治疗建议》[3]中的相关诊断标准;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参考《中药、天然药物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4]中的相关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①满足以上诊断标准;②患者均了解研究项目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②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疼痛严重,常规治疗难以控制随时可能发生AMI 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及稳定型心绞痛患者;③有出血性疾病的患者;④既往接受过相关治疗的患者;⑤伴有恶性肿瘤或感染的患者;⑥有其他疾病导致的心绞痛或凝血异常疾病的患者;⑦过敏体质或对治疗药物过敏的患者;⑧妊娠及哺乳期的患者。
1.5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医治疗。心绞痛发作时应绝对卧床,避免劳累和情绪激动,给予氧疗,连续监测心电、呼吸和血氧饱和度。①心绞痛发作时,开始以300 mg/d 的剂量嚼服阿司匹林片,连续治疗3 d 后,减量到100 mg/d 口服;无法接受阿司匹林副作用的患者,可换氯吡格雷,开始以300 mg/d 的剂量嚼服,连续治疗3 d 后,减量到75 mg/d 口服,持续治疗7 d;②口服单硝酸异山梨酯扩动脉血管,减轻心脏负荷,3 次/d,20 mg/次,如果突然再发心绞痛,可以立刻舌下含服1 mg 的硝酸甘油,同时监测血压和心电图;③通过β 受体阻滞剂减少心肌耗氧量,口服美托洛尔片2 次/d,根据心率将药量控制在25~50 mg/次,并随时监测心率,以便及时调整药量;④服用他汀类药物稳定斑块,同时调节血脂,口服阿托伐他汀钙片1 次/d,10 mg/次,可在睡前服用;⑤如果患者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其他疾病,应积极控制血压、血糖。连续治疗2 周为1 个疗程,共治疗1 个疗程。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五参汤加减治疗。五参汤基本方:太子参15 g、丹参10 g、南沙参15 g、玄参15 g、北沙参15 g、三七10 g、苦参10 g、川芎10 g、红花8 g、降香10 g、全瓜蒌10 g、炙黄芪15 g、制首乌15 g、枸杞子15 g。若心神不宁、夜寐易惊,加龙骨、牡蛎各25 g,珍珠母25 g;多梦则加合欢皮20 g、夜交藤25 g、远志15 g;烦热不眠、急躁易怒则加栀子15 g、柴胡15 g、牡丹皮15 g;心悸胸闷则加瓜蒌12 g、薤白14 g、郁金20 g。以上中药均来自于本院中药房,按正规方法炮制,1剂/d,水煎至300 ml(医院统一煎服),分早晚2 次服用。并嘱患者在治疗期间按时规律进餐,避免烟酒、浓茶、咖啡。连续治疗2 周为1 个疗程,共治疗1 个疗程。
1.6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心率变异性参数(LF、HF、SDNN、rMSSD) 及TIB。疗效判定标准:通过《冠心病心绞痛和心电图疗效评价标准》[5]修订的标准评估,显效:患者疼痛感觉消失或者下降到Ⅰ级;有效:患者的疼痛次数、持续时间都下降,疼痛程度下降至少1 级;无效:疼痛症状没有缓解;加重:患者的疼痛次数、持续时间都较治疗前增加,或者疼痛程度增加至少1 级。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88.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n(%)]
2.2 两组患者的TIB 和心率变异性参数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TIB 低于对照组,心率变异性参数LF、HF、SDNN、rMSSD 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TIB 和心率变异性参数比较()
表3 两组患者的TIB 和心率变异性参数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大量临床研究证实,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作与预后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密切相关[1-3]。斑块不稳定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氧化、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氧自由基、血管栓塞和斑块崩塌等原因,既有显著的独立性,又有明显的协同功能,其互相作用极易诱发不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病机制很复杂。因此病的预后极其凶险,如果无法显著改善其供血功能,则很有可能恶化为急性心肌缺血。冠心病和心绞痛是心脏病和急救室临床医生常见的两种疾病,历代的中医古籍中描述了其典型表现,并伴有胸痛、胸闷,中医理论在病因病机、辨证论治、预后康复、治疗调理等方面具有最有价值的理论体系。《黄帝内经》中有多篇条文论及“心痛”,如《素问·标本病相传论》有云:“心病先心痛。”《内经》率先提出了“心痛”、“卒心痛”、“厥心痛”、“心痹”等病名,同时把症状危急并极易诱发死亡的疾病称为“真心痛”。东汉医家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正式提出“胸痹”的概念,同时详细介绍了胸痹的病因、病机、症状、治疗方药。现代有许多中医家考虑,胸痹的发生和许多病因关系紧密,包括寒邪客里、饮食不节、阳气虚弱、年迈体虚等[6]。自然中的六淫邪气导致疾病,而寒邪导致停滞,这类似于脉搏中的气血僵硬,是胸痹发作的基本病机。但不光寒邪,环境中的其他外邪,如果侵入机体同样能诱发胸痛。其外邪主要有风、寒、暑、湿、燥、火,当人体暴露在异常的气候条件下,没有足够的外部保护,或在寒冷、潮湿、闷热的小环境中长期生存和工作时,很容易在缺乏正气的情况下感受外部病原体而生病。风是六邪之首,它很容易与其他疾病混为一体,湿本身的粘性很难去除,风和湿同时存在,并在心中停止,风湿病易形成,已成为临床研究的难点。五参汤出处为《太平圣惠方》。五参汤以太子参、南北沙参、玄参等组合,其补气益阴效果显著,辅助炙黄芪补脾气,佐以丹参、红花、降香、川芎等化瘀行血药物,用瓜蒌理气宽胸,制首乌、枸杞滋阴补气,整体以益气养阴为主,辅以化瘀行血,标本兼治,是治疗胸痹心痛的要方。张玉泉[7]发现,太子参有抗氧化、抗自由基的效果。陈晓龙等[8]发现,南沙参具有显著的抗氧化作用和抗自由基的效果。部分学者发现北沙参具有明显的抗衰老、抗氧化、抗癌的效果。王栋等[9]通过实验发现玄参有很强的抗炎解毒作用,同时也有很好的抗氧化作用,玄参还有助于影响心血管系统的炎性反应,可以抗炎、灭菌。丹参是一种传统的活血化瘀要药,能够提升心、肝、肺的再灌注能力,并调控血脂。苦参的主要成分有黄酮、生物碱,经研究发现苦参的抗炎效果显著,其含有的苦参碱能够抑制结核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的活性,而且可以影响乙肝病毒和柯萨奇病毒的复制。最近研究发现[10,11],苦参可以抗心律失常,并具有显著的正性肌力效果,并且苦参也能够利尿,因此苦参能够减轻心绞痛患者的不适感觉。红花中包含了许多的红花黄色素(SY),其活血化瘀的功能显著,所以SY 能够抗凝、抗血小板聚集、阻止血栓生成[12-14]。动物实验证实,SY 可显著预防大鼠的实验性血栓。通过此次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88.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TIB(20.18±5.32)mm/min 低于对照组的(35.97±7.24)mm/min,心率变异性参数LF(199.80±9.24)ms2、HF(157.60±6.12)ms2、SDNN(138.75±9.22)ms、rMSSD(30.25±4.93)ms 均大于对照组 的(179.41±8.91)ms2、(121.35±7.27)ms2、(111.58±9.43)ms、(23.14±5.91)m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使用五参汤加减治疗气阴两虚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心绞痛症状,效果显著、安全可靠,可以广泛推荐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