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小慧 刘玉华 肖春明
阴道分娩是临床常见的分娩方式之一,而剖宫产是解决难产的关键方法,有助于减少孕产妇和新生儿的死亡率,随之也会带来更多不良影响,临产后的剖宫产往往更容易出现术后并发症,术后术口愈合不良已成为剖宫产的主要并发症[1]。研究发现,产妇疲劳、免疫力下降、产程过长、破膜时间久、阴道检查次数多均为剖宫产术后术口愈合不良的高危因素[2]。术后切口一旦愈合不良将导致女性下生殖道细菌大量进入宫腔,引起继发感染,术后一旦发生腹部切口感染、愈合不良,不仅延长了住院时间,也增加了产妇的精神负担和痛苦,甚至引发医患纠纷[3]。因此,降低阴道试产失败中转剖宫产术后术口愈合不良的发生率十分重要[4]。本研究以2020 年1 月1 日~2021 年10 月1 日本院的90 例阴道试产失败中转剖宫产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具体比较三种冲洗方法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 年1 月1 日~2021 年10 月1 日在本科住院的阴道试产失败中转剖宫产产妇90 例作为研究对象,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①术前体温正常且不具感染征象;②妊娠期糖尿病产妇术前血糖控制正常;③产妇及其家属对本研究均知情,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有碘过敏史;②需予以紧急手术抢救产妇或胎儿生命;③存在认知障碍或精神疾病,或无法进行正常交流。90 例产妇年龄20~42 岁,平均年龄(29.91±5.19)岁;孕周37~42 周,平均孕周(39.49±1.37)周;孕次1~6 次,平均孕次(2.62±1.02) 次;产次0~3 次,平均产次(1.50±0.31)次。根据消毒方式不同分为A 组、B 组和C 组,每组30 例。A 组年龄21~41 岁,平均年龄(30.28±5.37)岁;孕周37~42 周,平均孕周(39.86±1.58)周;孕次1~6 次,平均孕次(2.94±1.18)次;产次0~3 次,平均产次(1.59±0.37)次。B 组年龄20~40 岁,平均年龄(29.41±4.53)岁;孕周37~41 周,平均孕周(39.29±1.64)周;孕次1~5 次,平均孕次(2.35±0.87)次;产次0~3 次,平均产次(1.43±0.29)次。C 组年龄20~42 岁,平均年龄(30.04±5.84) 岁;孕 周37~42 周,平均孕周(39.33±1.41)周;孕次1~6 次,平均孕次(2.57±1.14)次;产次0~3 次,平均产次(1.49±0.25)次。三组的年龄、孕周、孕次、产次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三组一般资料比较()
表1 三组一般资料比较()
注:三组比较,P>0.05
1.2 方法
1.2.1 A 组 患者采用抗生素+术前应用0.5%碘伏液冲洗阴道+术中用0.5%碘伏及2%甲硝唑注射液冲洗宫腔:术前予0.5%碘伏纱块消毒阴道3 次,断脐后予头孢呋辛注射液围术期预防感染,术中用2%甲硝唑注射液擦拭宫腔,再用0.5%碘伏纱布擦拭宫腔。
1.2.2 B 组 患者采用抗生素+术中用0.5%碘伏及2%甲硝唑注射液冲洗宫腔:断脐后予头孢呋辛注射液围术期预防感染,术中用2%甲硝唑注射液擦拭宫腔,再用0.5%碘伏纱布擦拭宫腔。
1.2.3 C 组 患者采用抗生素+术中用2%甲硝唑注射液冲洗宫腔:断脐后予头孢呋辛注射液围术期预防感染,术中用2%甲硝唑注射液擦拭宫腔。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三组术后24 h 体温、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C 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及术后切口感染率。取三组产妇空腹静脉血4 ml,以3000 r/min 速度进行离心操作,时间以10 min 为宜,进行离心操作后取上层血清,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WBC、CRP 水平。术口感染判断标准:术后24 h 产妇体温≥38℃;血常规检查显示WBC、CRP 水平升高;术口出现红、热、肿、痛等表现,可扪及硬结,甚至切口有裂开、感染。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比较采用F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三组术后24 h 体温、WBC、CRP 水平比较 三组术后24 h 体温、WBC、CRP 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 组术后24 h 体温、WBC、CRP 水平均明显低于B 组与C 组,且B 组均低于C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三组术后24 h 体温、WBC、CRP 水平比较()
表2 三组术后24 h 体温、WBC、CRP 水平比较()
注:三组比较,P<0.05
2.2 三组术后切口感染率比较 三组术后切口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 组术后切口感染率低于B 组、C 组,且B 组低于C 组,但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术口愈合不良是阴道试产失败中转剖宫产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术后一旦发生术口感染、愈合不良,不仅延长了住院时间,也增加了产妇的精神、心理负担和痛苦,甚至引发医患纠纷,降低产妇医疗体验,影响医院社会效益[5]。因此,降低阴道试产失败中转剖宫产术后术口愈合不良的发生率十分重要。产妇阴道内寄生着许多需氧菌和厌氧菌,造成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中大肠埃希菌是医院获得性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可导致腹腔、皮肤、软组织的感染[6,7]。另外在阴道试产中常因产程异常、胎儿窘迫等异常增加了阴道检查次数,尤其第二产程剖宫产术因子宫下段水肿、变薄常导致手术时间长、出血多,增加了术后切口感染可能性[8]。
碘伏是医院最常用的杀菌消毒剂,具有广谱杀菌作用,可杀灭细菌繁殖体、真菌、原虫和部分病毒,适用于黏膜、皮肤等消毒,在皮肤消毒、术前消毒、注射部位消毒、器械浸泡消毒等多方面均有应用,杀菌消毒效果确切,应用效果备受临床认可。应用碘伏行阴道消毒可对阴道内病原体直接作用,进而有效阻断病原体上行感染途径,应用碘伏行宫腔冲洗可将局部致病菌排出[9]。甲硝唑为硝基咪唑衍生物,对厌氧菌有明显的抗菌作用,甲硝唑可干扰厌氧菌的硝基还原酶,抑制厌氧菌的脱氧核糖核酸合成,干扰其生长、繁殖,最终导致细菌死亡[10,11]。碘伏与甲硝唑可杀灭试产过程中易感染的大部分细菌、真菌、原虫和部分病毒,且两者价格便宜,也是常见的药物,在基层医院都能普遍使用[12,13]。廖宴等[14]研究应用碘伏术前消毒阴道+术中冲洗宫腔,显示对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有良好预防作用。高坤[15]研究证实甲硝唑注射液冲洗能有效降低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产褥感染率。本研究选取的阴道试产失败中转剖宫产产妇术前应用碘伏冲洗阴道、术中碘伏及甲硝唑冲洗宫腔对术口愈合不良预防效果,旨在为剖宫产术后术口愈合不良的预防提供方法上的指导,提升产妇预后水平。本研究结果显示,三组术后24 h 体温、WBC、CRP 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 组术后24 h 体温、WBC、CRP 水平均明显低于B 组与C 组,且B 组均低于C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抗生素+术前应用0.5%碘伏液冲洗阴道+术中用0.5%碘伏及2%甲硝唑注射液冲洗宫腔的方法能最有效控制体温、WBC、CRP 水平升高。另外本研究显示,三组术后切口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 组术后切口感染率低于B 组、C 组,且B 组低于C 组,但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A 组采取的干预方法对术后感染有更好的控制作用,但组间比较未显示出统计学意义,分析与本研究各组纳入对象过少有关,未来需要进行更大样本量的研究来更全面论证其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阴道试产失败中转剖宫产产妇选择抗生素+术前应用0.5%碘伏液冲洗阴道+术中用0.5%碘伏及2%甲硝唑注射液冲洗宫腔的方法可更有效控制产妇术后体温以及实验室指标水平,对术后感染有控制作用,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