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潞光发电有限公司 王冬冬
社会科技的迅速发展,促进了电力行业技术的革新和发展,无功优化技术因此备受人们的关注。因为10kV 配电网运行阶段可能会受到外界环境、人为因素等外部条件的影响,导致电网运行的能耗不断增加。而应用无功补偿技术能够对电网运行过程进行不断优化,同时,在无功优化的应用阶段,自动化控制的应用能够为10kV配电网稳定运行提供支持,因而达到远程投切的控制目标。
无功补偿即指将补偿元件、设备等安装在配电网当中,例如内置补偿电容器,作为电动机或者变压器等设备运行电能供应设备,无功补偿所属配电网是系统之内的重点结构。对于补偿装置妥善利用,可以限制电网电压传输阶段的无功功率。整体而言,电网输出功率存在两种形式:一是有功功率,具体是将光、机械等能量转化消耗电能;二是无功功率,当电网运行不必消耗电能,将电能转化为其他能源类型,由此产生的功率就为无功功率。例如,当电能被转化,变为电磁能时,使电网内部元件和设备工作[1]。
在电网自控系统当中,应用无功补偿旨在补偿功率,提升电网内的功率因数,抑制无功功率出现导致电网、变压器等出现损耗。无功补偿为调节供电模式有效方法。电网系统内,无功补偿处于自控系统内应用效果显著,要求工作人员遴选补偿设备,只有科学配置,才能够控制设备对于电网运行产生的影响,能够不断提高配电质量。若在无功补偿过程,没有按照供电量配置装置流程操作,必然会影响电网稳定运行,也难以保证电压稳定,达到用户用电需求。
无功补偿装置的应用能够将电能质量不断提高,将配电网中的设备潜能激发,若有功数值始终保持恒定状态的时候,无功值就会不断减小,此时,电网内部存在的有功功率增加,可见,补偿设备安装在电路当中后,能够实现线路功率的补偿,从而控制发电机的无功功率产生概率,控制用户电费成本,提高用户使用体验。
2.3.1 低压补偿
所谓低压补偿就是在配电网系统当中安装低压电容器,利用电压开关,将电容器和低压母线相连,组合成投切装置,通过无功补偿,结合用电需求调节电网电压。需要注意的是,应用这种补偿方式虽然能够整体调节电容器,但是也存在不同程度弊端,即电容器的调整难以分批进行。
同时,应用低压补偿还可将电网运行电量消耗量有效控制,通过弥补的方式,让电网电压处于稳态运行。由于低压补偿的操作相对简单,工程建设涉及的工量较小,便于后期维护,能够确保无功平衡,因此可以将配变的利用率有效提升,控制电网线损问题。
除此之外,低压补偿的应用成本较低,因此属于应用广泛的补偿方案。在实际应用环节,需要根据配电网具体情况采取控制措施,以维持电压状态稳定[2]。
2.3.2 变电站补偿
为消除10kV 配电网内无功不平衡现象,管理者可以依托变电站对于补偿装置进行集中设置,用科学方式整改线路。同时,10kV 配电网运行阶段,运用集中补偿还可选择配电站母线,在其一侧设置补偿电容,实现集中补偿目标。此装置的应用可以按照补偿需求,将电容器和补偿器并联,为无功补偿的顺利应用提供支撑。
同时,补偿装置属于关键零件,在自控系统应用过程,需要严格按照装置运行需求,搭配高精度配件、零件等,才可以保证补偿效果。变电站内使用集中补偿方案也有弊端存在,由于用户用电需求不断提升,加上环保观念逐渐增强,变电站的改造补偿装置应用成效逐渐变弱,原有补偿方式可能难以适应变电站节能运行需求。在设备运行阶段也存在各类问题,不利于节能目标的实现。因此,为了解决配电网当中线路损耗问题,必须将电网功率改良。
2.3.3 终端补偿
终端补偿就是在用户终端以分散的形式设置补偿装置,该补偿模式决定着用户对电网的使用体验,应用过程可以在线路末端采取补偿措施。应用终端补偿能够降低电量损耗,使电压处于平衡状态。需要注意,无功补偿的运用必须根据变压器运行需求,判断补偿装置容量。
2.3.4 杆上补偿
杆上补偿指的是将电容器安装在室外杆塔上,还可重新设置杆塔,选择补偿措施。该方法的应用可将配电网功率因数全面调整,控制线路损耗。与以上几种补偿方式对比,这种模式操作更加便利,有助于更好地发挥设备的性能。
当前,10kV配电网运行阶段,电网自动化管理系统被广泛应用,特别是变电站应用“SCADA”这类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对线路参数的优化,补偿电容器。在控制阶段,通过对电容器的切换控制,达到自动化的补偿效果。
控制系统的框架组成如图1所示。
图1 无功补偿自动化系统框架设计
由图1可知,变电站所有馈线都与不同的补偿器进行同步运行,设置独立补偿器。在系统运行阶段,相互交换信息,根据线路运行需求,借助上位机,实现对系统的自动化控制,并对补偿器进行协调。
在10kV 配电网运行时,受到馈线端的功率因数影响,电网运况可以实时反馈。无功补偿自控系统设计,选择补偿电容器后,确认其在线路当中补偿位置,计算补偿量。同时,馈线首端的功率因数在计算时,借助变压器功率参数,获取准确的功率因数值。10kV配电网的运行,将馈线首端位置功率因数视为补偿电容,以此作为系统投切造作设定的关键因数。
综合考虑成本、电网结构等因素影响,大多还需依托无功功率,辅助补偿电容的投切操作。一旦出现特殊情形,可能不能及时、精准得到馈线首端因数,此时需要借助电压对补偿电容的投切加以控制。在投切参数的选择方面,需要重点考虑馈线端的功率电压、无功功率,实现无功补偿的自动化系统内补偿电容的自动投切控制目标。
3.3.1 确认补偿点和补偿容量
10kV 配电网的无功补偿系统中,自动化控制的应用无功补偿点、补偿容量十分重要,合理确认能够控制线路损耗问题。在10kV 配电网当中,线路损耗主要指的是无功电流损耗,也指有功电流产生损耗。而无功损耗来自配电线路,也有无功损耗率损耗。以上损耗需要依托控制措施才能有效控制,限制无功电流损耗问题。将补偿装置设置在配电线路中,获得补偿点、补偿容量值等、达到补偿目标。
同时,控制线路补偿点数量、容量等设置,还能预防过度补偿问题的出现,达到预期的补偿需求。当借助非节点补偿算法形式寻找较为优化的补偿方案。结果显示,将最佳的补偿位置、补偿容量确认后,不会增加无功补偿成本,还能够将非节点位置补偿充分利用,逐渐提高电网管理水平,控制线损[3]。
确认10kV 配电网当中无功补偿位置时,以自动化控制实现作为最终目标,遵循“就地平衡”之原则完成设备安装,从而降低主干线当中无线电流值。以系统控制对10kV 配电网采取无功补偿,科学配置补偿容量,保证在最佳位置安装电容器,从而改善电网的电压环境,实现降低线损的目的。
3.3.2 补偿参数确认和管理要求
补偿参数确认和管理要求为:第一,要求泄露比距>24mm/kV;第二,选择“单星型”的界限模式,注意中点不可接地;第三,注意在投切开关的选择上,接触器使用高压真空型;第四,电容器的额定电压参数设定10.5kV时,保证其工作电压低于12kV;第五,选择放电电阻类型电容器安装,此类装置可实现对剩余电压的调节,调节电压<50V,放电过程可以在10min 之内完成;第六,电流互感器选择开启式,型号为LZKW-10;第七,应用电容器保护措施时,保证过流、过电压等为断开状态,测量精度<0.5%。
此外,注意补偿设备运维管理,运管措施运用直接决定补偿效果。10kV配电网内有补偿设备安装时,应该做好现场管理工作,全面分析装置应用环境,依据参数、设置等,制定投切方案,实现自控操作,提高装置维护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3.3.3 调整补偿电压
当和系统并联的补偿电容器被切除之后,能够将变压器的负载端电压值改变,重新投入电容器还会将负载侧的电压质量有效提高。
借助电容器调整负载侧电压值,在投入电容器的使用前,需要对负载的功率因数进行重新设置,功率因数使用cosφ0,用U20代表负载电压。cosφ0接入电容之后,功率提高因数使用cosφ+表示,负载侧的电压增加使用U2+表示,按照如下公式(1)进行计算:
电源电压是U1,U2N表示变压器负载额定电压,变压器位置电源侧电的压分接值为Ux。若电容器被切除,就可以对负载侧电压进行调整。最初操作前,用U20表示负载端的电压,cosφ0代表功率因数。切除电容后,同cosφ表示功率因数降值,U1表示负载电压降值,此时就能够将负载侧电压的降低值计算出来,依托自动化系统的控制,完成补偿电压的调整[4]。
针对10kV 配电网的无功优化自控系统设计,首要内容就是按照无功补偿方式,制定补偿方案,合理设计无功优化自控系统结构,选择投切方法,科学设定补偿参数,调整补偿电压,保证系统应用效益,发挥无功优化应用价值,降低配电网当中的线路损耗,提高配电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