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方协同的网络与通信产业学院建设

2023-03-09 21:44:49蒋雪琴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3年1期
关键词:通信产业师资队伍学院

蒋雪琴

(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广元 628017)

5G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在推动包括电子元器件、常规通信设备器件、终端应用设备等全产业链的转型升级,上中下游的有机融合将成为一个完整的生态体系。未来,通信行业面临两条赛道,一条是传统的通信市场,一条是数字化新型通信市场,率先进行数字化转型的通信企业将迎来发展的良好机会,抢占市场份额,实现收益的强劲增长。5G建设、工业互联网及物联网的发展作为通信行业增长驱动力持续带动通信业务需求稳步增长,通信技术加速突破。随着数字基建的不断推进,通信产业链上的相关公司将会快速受益,通信行业趋势整体稳步向上[1]。

根据国家发展规划,网络与通信产业将主要发展软件服务,网络与通信行业是技术密集型行业,要求设计人员要有一定的工程背景,实际操作人员要有一定的理论储备,以在进行生产、安装、调试、检测、操作维护时,能及时发现出现的各种异常现象,并能根据设计原理及时解决问题。因此,亟须加强对既懂专业、又有一定实践经验的网络与通信行业优秀人才的培养[2]。

1 建设目标

建立“产学融合”网络与通信产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从产业需求出发,吸引企业深度参与高校人才培养,实现企业与高校协同育人、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为产业高速发展培育和储备更多“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人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建立高效的校企合作机制,形成示范效应。汇集政府、学校和企业人力、财力、物力等优势资源,强化互动,实现共建共赢。要构建稳定的运行保障体系,制定相关管理制度,明确职责,规范产业学院运行管理;要通过校企共建专业、课程,共同指导实习实训及创新创业活动,形成有效的可复制、可推广的协同育人模式[3-4]。

2 建设思路

2.1 构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新机制

改变传统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丰富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手段,建立基于行业协会、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由各参与单位选拔专家学者组成专业发展顾问委员会,对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发展规划等进行把关,对人才培养过程进行监督,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价。建立深度融合、协同育人新机制。

推进“三全育人”“五育并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采用政府主导、学校主体、企业核心的产教融合机制,深化“培养规格与行业标准”“教学内容与工程实际”“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教学场所与真实工厂”“教师队伍与工程师队伍”相融合的“产教五融合”为主要特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5]。通过“五增五减五嵌入”方式,多维度引入工程实际内容,强化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构建基于行业人才标准的课程体系。充分利用校企工作实习实训平台,创设真实教学(工作)情景,实现了学生在真实工厂环境由真实工程技术人员指导,依托真实项目,在真实工作过程中完成真实产品的“五真实”[6]。

2.2 构建以“双师双能”为主的高水平教学科研团队

部分教师缺少行在业企业工作的履历,对生产制造中使用的前沿技术、工艺水平了解不全面、不透彻,对学生的培养欠缺引导。因此必须以“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为抓手。通过选派学校教师去企业担任工程师进行工程实践的形式,加强对教师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通过将企业行业工程师引入到学校担任实践类课程指导教师,面对面讲授当前企业的发展现状、行业动态等,让学生对未来就业有清晰的认识。建立一支既具有应用开发能力、又有一定理论水平的“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整合学校专业群的优势资源,打造相应的科研平台,孕育网络与通信、物联网方面的应用型科研团队。将学校的科研平台与企业行业深度融合,让教师在解决企业工程技术问题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同时吸纳一部分企业工程师组建科研团队,打造一批“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7]。

2.3 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教育平台

部分学校网络与通信方面实验室建设较为滞后,缺乏足够的硬件支撑,部分仪器设备较为陈旧,已无法满足当前通信技术发展所需,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先天不足,难以给学生提供全产业链的实践教学平台,因此必须借助企业的生产、检测、科研等条件,构建满足学生学习、教师做科研的实践教学平台。有效利用企业闲置的设备构建网络与通信类课程的实验室,用于教学,学生也可以到企业实验室完成相应的实验或实践教学任务。共享企业方设计类、研发类实验室,用于有科研需求的教师进行项目开发。共享企业师资队伍,引入企业工程师参与学校实践类课程教学,担任指导教师,与校内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将企业公关项目以教学任务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其中,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将学校与企业的教学、生产、科研等资源进行整合,建立共享机制,真正做到理实一体,协同育人,促进高校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促进企业的发展[8-9]。

2.4 建立产学研服务平台

围绕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不同层次、全产业链的实践教学体系和模块,培养符合行业、企业实际需求的应用型技术人才,积极开展产学研平台建设。通过挖掘行业、企业资源,结合产业学院定位,将教师科研项目、企业公关项目、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有机整合,建立项目负责人制度,梳理人财物等保障体系,营造良好的科研及创业氛围。将教师科技成果应用于企业生产,促进企业发展;让学校教师参与企业公关项目,提升教师科技创新能力;让高校教师、企业工程师共同指导学生创新创业,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建立高校教师、企业工程师、学生共同成长机制,孵化一批创业平台、成果转换平台,促进产业学院实践基地和“双创”基地的建设[10]。

3 建设内容

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精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协同构建网络与通信产业急需的人才链。深入对接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四川省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圈建设,聚焦通信行业发展和人才需求,破解校企产教深度融合机制不畅、产学研协同不足等问题。通过共建“网络与通信产业学院”并有效运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构课程体系,改革教育教学方法,打造基于产学研一体化的实践平台,助推学校通信技术、物联网、应用电子技术等电子信息大类专业转型升级改造,彻底解决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脱节的矛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3.1 组织机构和管理机制

保证产业学院运行有序,必须要建立相应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根据学校产业学院建设的有关指导意见,结合企业方合作意愿,与各方签订共建产业学院合作协议,在此基础上,成立网络与通信产业学院组织机构,确定由合作方共同参与的岗位,包括院长、书记、秘书等,明确各自的职责权利,并建立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保障产业学院能健康有序运行,并推动产业学院发展。网络与通信产业学院工作内容包括应用型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条件建设、产学院服务平台建设、产业技术更新等。

3.2 人才培养体系

建立及持续改进以高质量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课程大纲和课程标准,实现网通专业群中各专业的良性发展。专业应立足成都,面向西南区域经济建设与网络通信相关产业发展需要,培养能够在通信技术与网络工程及相关行业从事工程应用研究、设计开发以及生产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建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及质量评价体系。

3.3 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能力是在实践动手能力基础上再次发展和升华的综合表现,它不是与生俱有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炼成的,必须通过后天刻苦努力、严格训练、长期积累才能获取的。网络与通信产业学院必须建立与之匹配的实践条件与师资队伍,通过大量项目的实际训练,并以一定量的学科竞赛平台去历练,强化实践动手能力与理论知识的有效结合,注重知识的综合运用,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11]。

3.4 师资队伍建设

打造一支适应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一流“双师双能型”校企互兼互聘的师资队伍。《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强调要“加强以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为主,主要承担专业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任务的兼职教师队伍建设”。通过互兼互聘,解决校内教师在实践能力上的不足,以及企业工程师在教育教学方面的不足问题,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12]。

3.5 学科竞赛

以赛代练、以赛促学,提升科学研究及创新创业能力。学科竞赛能力的培养实质上就是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网络与通信产业学院应着力培养学生在网络与通信方向的应用实践能力,通过前期对“模拟电路”“数字电路”“通信原理”“信号与系统”等专业课的学习,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积极动员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物联网大赛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知识综合运用能力[13]。

3.6 实践设施建设

为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确保“产学研”工作取得实效,引领高校人才“定制”培养,为网通行业输送专业人才。华为公司向学校捐赠部分通信配套设备,用于建设网络与通信产业学院。加强实践设施建设,为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保障。通过共建联合实验室、联合基地的形式,建设网络与通信设计人才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网络化实习实训条件及对接市场的创新创业通道,培养培训设计类人才[14]。

4 结语

积极对接网络与通信产业链,组建“网通产业学院”,建立多方深度融合、多维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新格局,形成产业学院建设路径、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多方主体和多方协同的共建共享模式、产业学院社会服务平台建设可示范推广模式,有效促进职业教育发展,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服务,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猜你喜欢
通信产业师资队伍学院
初等教育学院
关于加强铁路职工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近三届中国通信产业榜榜单回顾
一起见证 2017中国通信产业大会(CCIC2017)
翻译硕士师资队伍建设的反思
学院掠影
云计算技术及其对通信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
应急通信产业机遇与挑战并存
师资队伍建设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50
独立学院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思考
河南科技(2014年16期)2014-02-27 14:1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