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少琛
(河南开封科技传媒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0)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奋斗与拼搏是作为一名青年应有的本色,乡村振兴作为国家的重要战略,青年大学生有着助推乡村振兴的责任与义务,当代大学生是社会系统运转的新兴力量,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坚动能。乡村振兴的重点在经济、难点在文化、关键在人才。在我国,青年大学生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人才储备库,乡村振兴绝对少不了青年大学生的助力,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纷纷响应国家乡村振兴发展的号召,投身于“三农”工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添砖加瓦。
通过问卷调查,共发布220份问卷,收回220份,其中有效问卷220份,主要调查群体为待就业的大学生,在问卷调查中尽可能让参与调查人员公平公正地填写。调查内容从乡村教育、区域经济、制度保障、创业环境四方面进行分析。
绝大多数乡村地区的教育水平与教育质量日益提高,调查显示,有79%的人认为近年来乡村教育水平有较大提高,政策方面也表现出了明显的重视,而广大的农民群体也对乡村地区教育的发展表示强烈支持,乡村地区教育水平显著提升。但是尽管如此,乡村地区的教育仍然与城市教育有着不小的差距,二者差异主要表现为基础上的差距。在社会建设与经济发展的推动下,乡村教育得到全面完善,教学质量水平稳步提高,乡村地区也有强烈的意愿去提高教育水平。乡村教育与城市教育存在差距的主要原因在于前者较后者而言发展起步时间太晚,而乡村教育的发展则需要乡村地区与社会坚定地去支持推动,是需要长期坚持努力的任务。
乡村地区具有独特的经济发展方式,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呈现出较为健康良好的状况。调查显示,有85%的人认为乡村经济发展速度落后于城市地区,但表现出较高的经济发展质量。在政策的影响与推动下,乡村地区形成了具有乡村特色的乡村产业链,有了政策的支持,乡村特色产业如雨后春笋般成长,使乡村地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乡村产业结构,实现乡村产业多元化。在乡村产业的带动下,近年来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比较快,尽管乡村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还有欠缺,但乡村地区的整体经济状况呈现出较好的发展趋势,在保持经济发展质量的同时稳步提高其经济发展速度是乡村地区经济建设的重要任务。
乡村地区的制度保障仍需要不断完善,在推动大学生助力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制度保障是比较重要的因素,调查显示,有69%的大学生认为乡村的发展需要制度保障的推动。一部分政策与制度在乡村地区不能与乡土人情较好地结合发展,使得许多制度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因此,在乡村地区研究政策制度与当地乡村实情相结合,灵活地运用政策制度使其发挥真正作用是制度保障在乡村地区的重要任务[1]。
乡村地区具有较为良好的创业环境,与城市地区相比,乡村地区市场潜能巨大,且政策条件较好。调查显示,有91%的人认为乡村地区创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同时具有不同于城市地区的产业结构,对于创业者而言,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和挑战性。随着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政策与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乡村地区的创业环境会愈发良好,并展现出不错的前景[2]。
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大学生认为在城市中有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机会,而且由于乡村的交通、饮食、住宿等方面都较为落后,吸引力小,大学生回乡创业的意愿就逐渐变低,大学生群体选择乡村产业相关工作的意愿较低。调查显示,大量的青年群体对国家战略政策缺乏理解与认同,缺乏社会责任感。同时,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也成为大学生不愿意回乡创业的原因之一,在传统的观念下,大学生对于“身份”的看重显得程度较深,时代发展的潮流下,年轻人纷纷从农村流入城市,在农村只留下了留守的老弱病残,优秀青年人才缺少,从而无法推动产业的发展[3]。
毋庸置疑,第一产业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最重要支柱,而第一产业受到技术、自然天气等方面因素的影响较大。而且农村分散式的发展,户与户之间距离较远,集约化程度极低,水平参差不齐,没有合理、科学的发展规划,从而导致效率低下,收入也会受到限制,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降低。此外,在缺乏资金、设施支持的情况下,创业难度增大,农村的基础设施无法满足农村创业发展的需要,也难以吸引到各种企业入驻,减少了许多创业的机会,农村优秀人才的缺乏,对于返回乡村服务的风险较大,从而对创业造成一定的困难[4]。
当代部分大学生群体对乡村振兴发展中的就业存在着一定的误解,这种错误的就业观念会对大学生群体的发展道路产生误导。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在于就业观念薄弱,没有正确的意识观念指导,才导致了大学生就业群体的错误选择,无法正确地认识乡村振兴工作的多样性,无法全面地认识乡村振兴工作的整体特色,仅凭个人的猜测与联想,致使无法正确地建设乡村振兴发展与大学生群体之间的桥梁,无法实现乡村地区与大学生群体的良好沟通交流。就业观念的薄弱从整体上影响着大学生返乡助力乡村振兴发展,令部分大学生群体在时代的发展道路上与多元的就业机会中不能做出适合自身的选择[5]。
部分大学生群体对于参与乡村振兴发展有较高的意愿,并且大多数愿意为其付诸行动,但尽管大学生群体兴致高昂,仍会在创业过程中出现一些难以处理的问题,且部分问题并不能通过各类理论性知识解决。创业经验的缺乏阻碍着大学生群体创业,个人实践能力的缺乏导致大学生群体的知识文化素养无法得到全面发挥,经验经历的不足使大学生群体的理论知识无法得到真正运用,这些因素阻拦了大学生群体返乡创业。而创业经验不足将降低大学生群体的创业热情,影响大学生群体投身于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积极性,成为限制大学生群体返乡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原因[6]。
对于大学生群体就业选择相关乡村产业的意愿较低的问题,要真正表现出乡村振兴的发展潜力,从大学生群体的认知层面改变落后的想法;让大学生群体看到乡村振兴发展较大的可能性,从而摒弃那些落后的思想观念,让大学生群体认同与认可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实现大学生群体与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共鸣,展现出乡村振兴战略相关产业的多元化,表现出乡村振兴相关产业就业的吸引力。从主观上提高大学生群体个人的就业意愿,从客观上表现出乡村振兴战略相关产业的发展前景,在保证就业的同时提高大学生群体的就业质量与就业体验,使大学生群体对乡村振兴相关产业就业达到在思想层面上的接受与选择[7]。
对于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创业困难的问题,首先,应该从政策上体现国家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绝对支持,在政策上体现国家坚定不移的态度,对于农民与大学生的政策性需求积极帮扶响应,对能够推动乡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行动加以鼓励,做大学生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坚强后盾。其次,要充分发挥个人与集体的主观能动性,面对产业结构单一的情况,大学生应心怀社会责任感,在农村产业结构单一的情况下更加积极进取、主动投入,为乡村地区对先进产业的吸纳提供人才方面的助力;而农村地区也应该加大对先进优良产业的吸纳,摒弃传统守旧的思想观念,实现农村地区与先进优良产业的“双向奔赴”,才能给大学生群体一剂有效的定心剂,为大学生群体的吸纳提供一座坚固的桥梁,才能吸引大学生源源不断地投入到乡村振兴发展中去[8]。
对于存在的乡村振兴宣传不到位导致乡村对大学生群体缺乏吸引力的问题,应从各方面去推动改变,使大学生群体对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意愿提高,想要真正地去了解认识乡村振兴,想要真正地参与到乡村振兴工作中去。同时,学校与社会应当承担起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责任,自觉主动地向大学生群体宣传乡村振兴战略,提高乡村振兴战略的吸引力。并且,乡村地区也应主动展示自己,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去展示自己的魅力,有效利用网络新媒体等渠道去介绍自己,介绍乡村振兴;通过这些方式去与大学生群体更好地接触与交流,实现大学生群体对乡村振兴真正的深入了解,以网络新媒体空间为基础搭建大学生群体与乡村振兴之间的桥梁,使乡村振兴的概念在大学生群体中得到有效传播[9]。
对于就业观念薄弱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应该从根本上改变大学生错误的思想观念,对于“体面”工作的错误认知导致大学生群体对到农村发展存在一定的排斥心理,这种主观的想法影响着大学生群体的就业选择。应向大学生群体普及乡村振兴的意义,改变其老旧落后的错误认知,向大学生群体展现出乡村振兴战略发展中存在的多元就业选择,焕发出青年大学生对献身于乡村振兴发展的热忱,激发出青年大学生对投身于乡村振兴发展的光荣使命感,让乡村振兴发展的意义深入人心,改变旧的、落后的思想观念。
对于大学生缺少实践经验、创业认知少的问题,应积极促进大学生群体与农民群体的交流与合作,使大学生群体所具备的知识在不断的交流与实践中转化为自身的能力,使大学生群体充分运用学到的知识,通过实践极大地推动乡村振兴的发展。同时,农民群体应积极与大学生群体互补学习,使自身具备的能力与经验能够得到理论性的转化,为乡村振兴事业奉献自身的力量。而且在大学生服务乡村的过程中,农民群体的帮扶及参与是必不可少的,不管是工作经验还是社会经验,农民都能够给大学生提供有效的帮助,同时也是大学生助力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的有效助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加强学农交流,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素质,可以有效解决大学生实践能力差的问题,推动大学生助力乡村振兴发展[10]。
综上所述,大学生群体具有较高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乡村振兴事业的发展需要大学生参与,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为乡村振兴发展服务。以学农融合为基础,使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焕发出新的活力,对乡村振兴事业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使大学生群体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下积极提高个人能力,拓宽个人的人生道路,让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在大学生群体的参与下展现新的魅力,焕发新的时代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