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瑞添 黄宝梅 黄勇樽
(河池学院 广西宜州 546300)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1]青少年阶段正处于人生的“拔节育穗期”,如何做到“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如何发挥思政课程协同育人、育德、育才的作用,贯彻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共同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要建设一支高质量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如何建设一支具有民族区域特色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是当下思政课教育工作者不可回避的问题,也是民族地区校地协同培养卓越思政课教师创新实践与探索的意义所在。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就提出“要建立高水平现代教师教育体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完善教师管理和发展政策体系,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2]立足民族地区校地协同培养卓越思政课教师的实际,通过构建多元教育实践模式的研究与实施:建构民族地区校地协同培养卓越思政课教师这一新型文化范式;利用教育教学团队和共同体两个平台对师范生“三习”进行全程指导;建立“三种保证”有效生成思政课教师教学新鲜感与教学活力,共享教师教育资源,补齐民族地区教师教育短板;建牢校地协同培养卓越思政课教师教学研讨会,进行深度交流。同时培养师范生尽快掌握教学技能,培育从师任教的教师职业情意,促进师范生与中小学一线优秀思政课教师向卓越方向发展。
长期以来,民族地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教育工作是一种“单打独斗,各自为营”的状态,缺失相互间的教育工作支持,缺乏一种学无止境、追求卓越的发展意识;教师群体中出现“闭门造车”的局面,面临发展瓶颈期、职业倦怠期。对于这些状态、局面、时期,迫切需要在教师群体之间营造一种新型文化来改变这一局面。这就要建构校地协同培养卓越思政课教师新型文化——“平等合作、对话交流、协同发展、优势互补”。打破各阶段教师的分散状态,将其联合起来形成一个共同体。在这种共同体里,通过倡导一种新型文化,对教师们进行熏陶、感化、培育,同时还通过实践活动的载体进行辅助。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之感受到作为思政课教师的归属感、获得感、幸福感。明确共同体的发展目标,唤醒教师们追求卓越的发展意识,共享彼此间的优质发展资源,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使共同体成员由“合格”走向“优秀”再到“卓越”。
建设校地协同培养卓越思政课教师两个平台,是指:民族地区卓越思政课教师教育教学团队(下文简称“教学团队”)和民族地区校地卓越思政课教师教学共同体(下文简称“教学共同体”)。
教学团队人员来源于地方高校思政课教师、当地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和教研员。负责对师范生专业教育见习、实习、研习进行全过程指导,师范生每十人一个小组,拥有校内教师教育任课教师、校外中小学一线优秀思政课教师以及当地教育教学教研室的思政学科教研员三方共同指导师范生开展教育教学技能实训活动,实现对师范生实行“三方导师制”。教学团队成员常规化开展个人磨课与集体磨课“同课异构”研讨活动。
教学共同体人员来源于地方高校思政教师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当地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和教研员、中小学生及其家长。教学共同体定期举行“共建日”“共建周”“共建月”同课异构研讨活动,活动形式有师范生与师范生之间的同课异构、师范生与一线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之间的同课异构。同课异构研讨活动巧妙地将一线思政课教师指导师范生教学技能和对高校专家对一线思政课教师进行培训置于同一模式来运行。师范生在与一线教师同台竞技过程中,消除了被指导的感觉;一线思政课教师在指导和参与师范生同课异构过程中,消融了被培养的感觉,但确实是在指导师范生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教学能力。
“三方导师制”实现了卓越思政课教师协同培养发展模式由“U-S”向“U-G-S”(高校-Univeisity、政府-Govrnment、中小学-School;三者合作故称:U-G-S)的转变。
“三习一体化”系指见习、实习、研习,从而实现师范生的见习、实习、研习一体化的实践培养方式;较大程度上促进教师教育教学的优质资源共建共享,从而促使教师教育教学专业化发展形成集群化发展,能够积极合力补齐民族地区教师教育方面的短板和缺板。
“三职一体化”系指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在职前、职中、职后的培养、培训一体化。“三方导师制”和“三习一体化”有效实现卓越思政课教师的职前培养和职中(入职)培育,而在“共建日”“共建周”“共建月”同课异构研讨活动中,中小学一线教师在教育理念、教学技能等方面得到不同程度提升,有效实现对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进行职后培训。
建牢校地协同培养卓越思政课教师研讨阵地:研讨内容包括观摩中小学一线优秀思政教师与思政专业高校师生“同上一堂思政课”教学展示、说课、评课、小组讨论、专题报告等活动所组成的教学研讨活动。研讨活动是在共建日、共建周、共建月同课异构研讨活动中进行的,通过“同上一堂思政课”教学展示,围绕同一教学内容进行系统思考,聚焦学科建设,立足课堂、精研教材,从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的运用、课堂的架构出发,对执教者进行教学评价。在观摩中寻找差异,在研讨中总结经验。肯定执教者在课堂当中的精彩展示,并从中提升对教材教法钻研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同时也帮助执教者找出课堂存在的不足,分析不足的成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使执教者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建牢校地协同培养卓越思政课教师教学研讨会,有助于中小学一线优秀思政教师与思政专业高校师生产生教学思想与教学策略之间的交流与碰撞。创新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教研能力,彰显教师教学个性风采,扩大教育教学影响,积累实践教学经验,使双方甚至多方向卓越发展。
民族地区校地协同培养卓越思政课教师新机制是指:以高校为主导、地方政府为协调和中小学参与,“相互联动、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三方共同组成的一种新型卓越思政课教师培养新机制,又称“U-G-S”三位一体新机制。它是以由教学团队的成员所组成,遵循着“自愿合作、友好往来、共享资源、共同进步”的合作原则,对师范生进行“三方导师”指导,实现师范生“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师教育培养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弥补“双导师制”不足之处,加强相互之间的交流往来,共享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促进教学团队各方成员教师专业化的卓越发展。
一是培养一支卓越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只有建立新型的教师教育培养机制,培养出比“优秀”还要更上一层次的卓越思政课教师才能担任得了此项重任。卓越思政课教师不仅在业务能力上有着过人之处,还要具备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六要”和“八个统一”的关键特质。
二是促进高校教师和地方思政教研员的专业化发展。长期以来部分高校教师与地方思政教研员都是“各自为营、互不往来”的局面,导致彼此之间在业务上的交流甚少。高校教师对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提出的方案缺乏具体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对师范生的培养方案也没有以地方需要为导向。地方思政教研员则缺乏更先进的指导方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没有实现不断改进。通过建立、实施新机制能够有效加强彼此间的交流,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共同完善彼此的不足,实现专业化发展,更好地为民族区域地方基础教育事业全面建设服务。
三是齐力完善卓越思政课教师教育机制。卓越思政课教师教育培养并不是一种方式方法就能够达成的,它是多种方式、模式进行联合培养以及多方共同努力的成果。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出更多的培养模式,对思政课教师进行培养,要做到“两段一体”的完美衔接。
“U-G-S”三位一体新机制是以高校为主导、地方政府为协调和中小学参与共同发展模式,明确的合作原则“自愿合作、友好往来、共享资源、共同进步”,在卓越思政课教师教育“两段一体”培养当中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等方面产生良好的成效。建立这种机制有助于优化思政课教师队伍,充分调动和利用中小学一线优秀教师资源,充实师范生“三习一体”的指导教师队伍,增强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消除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突破职业发展的瓶颈期、高原期,唤醒民族地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追求卓越的发展意识。同时帮助思政教研员掌握更科学的研究方式,提高教学研究能力,在教育研究方面产出更多的科研成果。
一是建立各方主体合作制度保障。为确保民族地区校地协同培养卓越思政课教师新机制的有效运行,高校与地方中小学通过签订“共建协议”,制定共同的发展目标,明确双方的责任与义务,设立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定期开展共建活动,加强主体双方的往来,进行深度交流。
二是互聘为校外指导教师。高校与地方中小学在签订“共建协议”的基础上,专门聘请彼此优秀的一线教师为校外指导教师,地方中小学聘请高校的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的专任教师为本校教师的校外指导教师,高校则聘请中学系的校长、教导主任、思政课教师等地方中学骨干教师为师范生的校外指导教师。同时,高校还聘请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思政教研员为师范生的校外指导教师,高校教师教育类课程的任课教师到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教研室挂职,指导、帮助教研室开展教育研究工作。
三是定期开展共建活动。共建活动包括“共建日、共建周、共建月”同课异构研讨活动。根据不同的学段,开展的“共建日”同课异构研讨活动的时间也不同,通常选每一学期具有纪念意义的日子,如小学的“六一”儿童节前后、中学的“五四”青年节前后等;“共建周”同课异构研讨活动则是在中小学每一学期的段考之后开展;“共建月”同课异构研讨活动一般是师范生在大四学年秋季期到中小学去实习进行。“共建日、共建周、共建月”同课异构研讨活动是“一种有形的实践形式,又是一种无形的文化形态”。[3]
教学共同体成员经过多番努力,共同申报教育教学成果奖等,培育形成系统、全面的教育教学学术共同体,成绩斐然;如2017年和2019年,分别获得广西高等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三等奖、广西基础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自治区级教学改革重点课题和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教育规划课题各1项;出版了《农村学校思想品德教师专业化研究》专著,参与编写出版了3部教材,共发表相关论文15篇。
新举措将取得新成效,教学共同体成员在“三方导师”的基础保障之下,通过以“磨”促研的形式,建立共建共享共研的磨课研讨新格局。自指导师范生以来,师范生更是获得了丰硕成果;经计算,累计获得自治区级各类专业技能大赛54项;2012年至2019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累计立项46项,刊发研究成果论文共计40篇。另外,教学共同体成员在担任班主任时所带领的班级更是不一般,均获得荣誉表彰。如2012年和2019年,2008级和2016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团支部分别被评为“全区五四红旗团支部(团总支)”“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团总支)”。[4]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主动培养卓越师范生,为各地中小学提供高素质、高水平的思政课教师;还要精益求精,不断推动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从而提升民族地区思政课教师队伍的质量和教育教学质量,使教书者逐渐向教学研究者转换,帮助引导广大师范生从教学“生手”变成“熟手”“能手”。
教学共同体成员多次指导师范生开展大创项目研究活动,高校教师构建研究型教学模式,对师范生进行“654321”(6心:爱心、耐心、细心、信心、责任心和公心、5课:备课、讲课、说课、听课和评课、4知: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学科知识、教育理论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3字: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2会:会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和会画一手漂亮的简笔画、1技:现代信息教育技术)规训模式,构建“实践取向”的“324”(三方导师制、校内校外实践教学样态、贯穿于大学四年)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共同体成员的思政课教研员和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尝试构建推行5E教学模式(由引入Engage、探究Explore、解释Explain、精致Elaborate、评价Evaluate五个环节的英文单词首字母组成)和ACE教学模式(是由自主Autonomous、合作Cooperative、探究Exploring三个英文单词首字母组成)。“5E教学模式”和“ACE教学模式”的试验推行,能够持续有效地达成与实现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和知识核心素养,使思政课教师在“试验”中进步,在这过程中全方位提高思政课教学水平与质量,进而在民族区域内产生深刻的影响力和高效的辐射力。据成果统计,在教学磨课研课讲课实践、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中在教学设计里采用“5E教学模式”或“ACE教学模式”的思路,均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从中探寻到构建“5E教学模式”和“ACE教学模式”是打造思政课幸福课堂的前提和基础。简言之,也就是要让思政课动起来、强起来。只有每一位“讲思政的人”都争当努力地跑进专业化发展快车道的正轨,才能让“学思政的人”体会到教育的幸福感。
民族地区校地协同培养卓越思政课教师建设过程中,地方高校与中小学形成一种“跨域协同,以强带弱,抱团发展”的睦邻关系;随之使民族地区教师专业化发展经验、成果交流得以普及,形成可借鉴的推广经验;以百倍千倍的速度向所在民族地区实现逐一式覆盖,影响带动所在民族区域教育教学改革事业发展迈向新台阶。通过充分利用好民族地区校地协同培养卓越思政课教师的磨课、研课、讲课等多类形式上的教学探讨活动,以此试行思政课教师教育教学新模式,在活动中探寻,在探寻中创新,践行民族地区教师专业化发展新理念与新模式。进而言之,校地协同培养卓越思政课教师的理念发展与实现路径,将能够在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思政课教研员、地方一线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和思政师范生等大部分主体当中得以接续推广、改革创新与更深层次的探索发展。民族地区校地协同培养卓越思政课教师已有重要研究成果,将在教育教学领域中发挥其推动整体、示范引领作用,并能受到当地媒体平台的关注,成效良好。
在民族地区校地协同培养卓越思政课教师的实践过程中,师范生受益匪浅,无论是教学经验还是教学技能,又或者是自身综合素质都有一个质的飞跃,乃至于师范生将来从事非教育事业都起到很大的帮助。在这一过程中,师范生的能力得到发掘与培养,下到一线的实践锻炼成效显著,受到一线教师的肯定和学生的青睐。扎实的教学基础,让师范生在工作面试当中发挥自如,在激烈竞争当中赢得工作岗位,造就了96.4%以上的就业率。创新的教学模式,适应新形势的新要求,使得在一线工作当中,从前的师范生凭借坚实的基础,在各级各类教师技能比赛中,屡获佳绩,为地方教育事业增添光彩。
民族地区校地协同培养卓越思政课教师是一个具有创新性与实践性的新范式。同时,思政课教师队伍也在面临着新的任务和挑战,思政课教师队伍高质量建设已成为教育发展的重头戏与核心工作。无论在任何时代,思政教育常抓不懈。那么围绕这些备受关注的话题,学生对思政课学习的热爱,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方式、教学能力等则需要教师顺应时代的改变而不断精进。围绕民族地区校地协同培养卓越思政课教师发展要求,还需要结合自身主客观因素,各抒己见,在新形势下探索如何将教学新范式成功“进课堂”和“落下去”,实现点面突破。概括起来,就是民族地区校地协同培养需要不断推广、创新发展与持续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