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格局下区域协调发展阶段性评价研究

2023-03-08 10:30:20文/周
内蒙古统计 2023年6期
关键词:皖北差距安徽

○ 文/周 强

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本文基于安徽省2012-2022 年面板数据,通过科学构建区域协调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监测反映区域协调发展取得的阶段成效、特色经验、短板弱项,以期能为区域协调监测评价工作和政府决策提供信息参考。

一、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区域协调发展是践行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必然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 “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对区域协调发展提出新要求新部署。安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资源禀赋差异较大,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基本省情。新征程上,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迈进,为“三地一区”“七个强省”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二)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2023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强调,“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坚持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差距、城乡差距不断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提高、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仍是共同富裕道路上的“拦路虎”,仍需持续推进区域协调整体水平,全面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三)区域协调发展是深入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区域现代化必然要求区域高质量发展,区域高质量发展必然要求区域协调发展,这是高质量发展的逻辑要求。安徽已实现从“总量居中、人均靠后”向“总量靠前、人均居中”的历史性跨越,正奋力开启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新征程。新发展格局下,应积极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安徽新篇章。

二、区域协调发展的评价方法

(一)指标体系

构建指标体系的根本遵循。《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提出“立足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和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围绕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比较均衡、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大体相当的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科技差距是形成区域差距的重要因素之一,优化区域生产力布局,需发挥科技创新驱动作用。

本文深刻领会文件精神实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据此,确立人民基本生活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通达程度、地区比较优势发挥、生态环境协同发展、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六大维度。每个维度下设3-5 个、共23 个监测指标(见表1)。

表1 区域协调发展阶段性评价指标体系

(二)评价方法

本体系以安徽16 市为监测单元,以2012 年指标值为基数。为科学开展评价工作,需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确定指标权重、开展指数计算。

标准化处理。选取基期法进行标准化处理,反向指标处理计算方法: Pt=1/yt/y2012 (t=2012,…,2022)

式中,yt 为某指标的测算值,y2012 为某指标的基期值,Pt 为标准化后的指标值。

权重确定。经过综合比较,采用德尔菲法确定权数。德尔菲法的优点在于能集中各领域专家的经验和意见,并在意见反馈和修改中得到专业的结果。

指数计算。采用加权指数法计算,公式为:综合指数S=∑Pi×Wi×100

式中,Pi 是标准化处理后的评价值,该值乘以相应的权重Wi 得到一个指标分值,Wi 为第i 个分指标权重;计算各项分指标分值后进行加总,即可得到综合指数。

(三)数据来源

本文涵盖2012—2022 年统计数据,主要数据来源于历年安徽省、市统计年鉴,部分数据来源于省直相关部门,个别缺失数据采用插值法补齐。

三、区域协调发展的评价结果

(一)协调指数稳步上升

监测结果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区域协调发展指数稳步上升,区域协调发展取得良好成效,“十四五”实现良好开局。2022 年安徽区域协调发展指数由2012 年的100 提高到132.6(见图1),年均提高3.3,2021 年、2022 年较上年分别提高2.7、3.6。

图1 2012-2022 年区域协调发展指数

(二)六大维度协同推进

2022 年,基础设施通达程度、人民基本生活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地区比较优势发挥等指数均超130,生态环境协同发展指数达120(见表2)。

表2 2012-2022年六大维度协调发展指数

(三)监测领域趋于协调

各地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区域发展差异趋于收敛。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地区医疗服务水平等差距不断缩小;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更加均衡,基本公共服务投入均衡性增强,农村重要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信息化区域差距显著缩小,高等教育普及速度加快,科技创新支撑能力更加强劲,开展创新活动的科技人员差距趋于缩小;地区比较优势发挥更加充分,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劳动力配置效率大幅提升;单位GDP 能耗趋于下降,大气污染协同治理效果趋好,城市绿化水平差距明显缩小。

研究结果表明,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大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协调性显著增强,一个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优势互补、基本公共服务更趋均等、基础设施更加均衡、生态环境协同发展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正加速形成。同时研究发现,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皖北地区发展相对滞后,发展基础薄弱,发展后劲不足,补齐“皖底”短板任重道远。

(四)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

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区域发展差距趋于收敛,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较大。

1. 区域发展在空间上呈现梯度差异。区域梯度特征在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科技创新、资源环境六大维度均有所体现。皖南综合实力较强,资源环境优良、基础设施较好;皖中综合实力居中,合肥的经济实力、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均有较大优势,但其他城市实力不高;皖北综合实力较弱,发展基础、发展能力、资源环境均有一定差距。从人均GDP 分析:南北区域差距明显。2022 年,皖南地区的芜湖、马鞍山、铜陵、黄山、池州、宣城人均GDP 均位于7.6 万元-12.2 万元区间,芜湖、马鞍山均突破10 万元。皖中4 市,合肥人均GDP 居全省首位,滁州、安庆分别居第5、9 位,仅六安较弱。皖北地区人均GDP 仅为安徽的63.7%,阜阳、亳州、淮北、宿州、蚌埠、淮南,人均GDP 均在7 万元以下,亳州、宿州、阜阳排名全省后3 位;从新兴产业发展看:2021 年,皖南的芜湖、宣城、池州、黄山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53.5%、56.1%、53.3%、63.9%,远远高出全省水平45.7%,皖北除蚌埠外的5 市均远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淮北、淮南为26.8%、11.6%,排名全省后两位。

2.“强中心城区”战略拉大区域差距。在区域竞争中,我国大部分省份采取“强中心城区”战略,以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然而“一城独大”的现象,一方面促使中心城区辐射带动作用增强,同时可能阶段性加剧区域发展不平衡。安徽也采取了“强中心城区”战略,随着中心城区发展加快,一、三类地区发展差距继续拉大。2022 年,合肥经济首位度由2012年的24.2%提升至26.7%,提高2.5 个百分点,芜湖、马鞍山经济发展水平也遥遥领先。然而,2022 年,皖北地区的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淮南六市人均GDP 与合肥的差距比2012 年分别扩大33630 元、43164 元、45940 元、38031 元、43759 元、53423元,与芜湖的差距扩大32093 元、41627 元、44403元、36494 元、42222 元、51886 元,与马鞍山的差距扩大22705 元、32239 元、35015 元、27106 元、32834 元、42498 元。这种差距不仅表现在经济方面,还表现在科技支撑、产业层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资源等领域。人才是第一资源,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产业是发展的根基,基础设施是发展的重要保障,生态环境关系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各地在上述领域的差异很大程度上决定其综合实力和综合竞争力。

3. 皖北地区发展短板弱项十分显著。皖北地区由于人口多、基础薄等原因,发展较为落后,是安徽区域最大短板,被称为“皖底”。综合分析,皖北地区主要存在“五低”。一是经济发展低。2022 年,皖北地区人均GDP 仅为安徽的63.7%,工业化率为29.4%,低于全省1.2 个百分点。二是收入水平低。2022 年,皖北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区间为3.94 万元-4.47 万元,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4.51 万元,整体排名全省靠后。三是企业效益低。2022 年,皖北六市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639 亿元,占全省比重为 26.0%,整体排名全省靠后。四是城镇化率低。2022 年,皖北地区城镇化率为49.6%,与安徽的差距为10.5 个百分点,其中,蚌埠、宿州、亳州、阜阳分别低于全省2.2、9.7、13.8、16.7 个百分点,排名分别居全省第11、14、15、16 位。五产业层次低。皖北地区作为全省主要农业产区,就业主要依赖第一产业带动,二产不强,三产不优,产业聚集能力弱,经济增长缺乏后劲。2022 年,皖北六市仅淮北市第一产业占比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宿州、亳州、蚌埠、阜阳、淮南分别高于全省7.4、5.8、6.6、5.6、2.5 个百分点。

四、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着力点

针对安徽区域差异现状及成因,本文建议: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应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做大做强经济蛋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要坚定不移坚持”。区域协调发展也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要优化营商环境,持续促进民营经济蓬勃健康发展;要以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主线,赋能产业转型升级、激发数据要素价值潜力,推动数字经济成为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二)强化创新驱动发展

要坚持创新引领发展战略,加大R&D 经费投入,加大科技人才引进力度,持续优化科技创新环境,不断释放科技创新动能;要以创新为引领,发挥人力资本存量优势,优化人力资本结构,推动安徽人口优势向人才优势转变;要以创新为引领,发挥安徽比较优势,推动安徽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变。

(三)培育经济发展动能

人才是第一资源,要聚焦人才强国战略,深化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高校与企业人才联合培养机制,为新经济企业培养更多急需人才,充分释放人才红利,不断激发人才创新活力;要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更好发挥传统产业在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的作用。

(四)推进资源环境协同治理

生态环境治理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强化综合治理、协同发力。创新资源环境治理模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土地联合开发等方式,支持专业企业参与污染源治理;建立健全多元化生态补偿长效机制,完善协商与对话沟通机制、公众参与等关键制度,发挥公众监督作用。

(五)加大政策倾斜力度

发挥政策调节作用,推动配置资源向欠发达地区、农村和弱势群体倾斜,要加大对皖北地区政策倾斜力度,在资金、金融、科技、人才、产业、资源等方面给予足够倾斜,为加速推进皖北全面振兴注入足够动能。同时,皖北地区要积极应对倾斜政策形成的“路径依赖”影响,贯彻新发展理念、激活发展内生动力,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

猜你喜欢
皖北差距安徽
摄影·美好安徽
江淮法治(2022年17期)2022-11-16 12:27:52
皖北“民间艺术之乡”生态化发展机制
皖北小麦病虫害防治
新农业(2020年18期)2021-01-07 02:17:06
难分高下,差距越来越小 2017年电影总票房排行及2018年3月预告榜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中国卫生(2016年6期)2016-11-23 01:09:20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
中国卫生(2016年8期)2016-11-12 13:27:12
安徽 诸多方面走在前列
中国卫生(2016年8期)2016-11-12 13:27:02
安徽为什么选择带量采购
中国卫生(2016年5期)2016-11-12 13:25:30
皖北区域社会保障服务水平实证分析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中国卫生(2015年5期)2015-11-08 12: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