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癥结论治探微*

2023-03-08 09:35河北省中医院
河北中医药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痰饮黄帝内经瘀血

河北省中医院

刘 照 葛建立 宋易华 张 欣 刘墨熙萱△ 李德辉 武萌萌(石家庄 050011)

提要 “肿瘤”“增生”“结节”“硬化”等类疾病,呈日益增长的趋势,探讨其基本病机及治疗方法势在必行。因此,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以“痰饮”“瘀血”为基础,针对上述疾病,提出了癥结的发病观,系统阐述了癥结的形成、致病特点及治疗方法,以期进一步丰富中医病机理论,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中医“痰饮”“瘀血”等病机理论及相应“化痰”“活血”等治法历涉千载,对临床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然而,随着时代发展,疾病谱的不断增加,诸如“肿瘤”“增生”“结节”“硬化”等类疾病,单纯用“痰饮”“瘀血”理论,已不能完全将其阐释清晰。因此,探讨新的病机及相应治法,势在必行。本文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以“痰饮”“瘀血”为基础,提出“癥结”论治新观点,系统介绍癥结的形成、致病特点及治疗方法,以期进一步丰富中医病机理论,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1 癥结释义

“癥”,“症”之繁体,癥之为病,指腹中结块,首见于《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妇人宿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癥痼害”[1]。宋代《广韵》又曰:“癥,腹病也。”[2]对于“结”字,《说文解字》“结,缔也;缔,结不解也”[3],《康熙字典》“①上古结绳而治,②心如结兮,③如物之裹结,④收敛,⑤缔结之结”[4]。结之为病,首见于《黄帝内经》,其中多次提到结,《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篇》云 :“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云:“结虽久,犹可解也。”《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篇》云:“结而横,有积矣。”[5]“癥结”常喻难以解决的问题,癥结之为病,首见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以此视病,尽见五脏癥结”[6]。此处“癥结”是指病根坚结之处,泛指病邪所积聚之处。由此可见,癥结的字义及病名散在于古代文献及医籍当中,并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和系统的理论,笔者在历代医家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认为癥结是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运行失常而产生的病理产物,又是多种疾病的致病因素,其发生、发展及演变与痰饮、瘀血密切相关。

2 癥结的形成

2.1 “痰”“瘀”是癥结形成的物质基础

2.1.1 津凝为痰:痰饮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又是某些疾病的致病因素,也是癥结形成的物质基础。《黄帝内经》即有“痰饮”之说,但论述不详,《伤寒杂病论·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提出“四饮”[7],首倡痰饮,之后历代医家对其病因病机、致病特点、辨证论治逐步完善,大多认为清稀者为“饮”,黏稠者为“痰”,且痰分有形和无形。痰的形成与津液代谢密切相关,正常水液代谢是多脏器共同作用的结果,正如《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在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脾失健运,肺失治节,肾与膀胱功能失调,三焦水道不利,均可导致津液代谢不畅,凝聚为痰。痰饮可单独致病,又可与其他致病因素共同致病,从而成为癥结形成的重要物质基础。

2.1.2 血滞为瘀:瘀血是体内血液停积而形成的病理产物,属继发性病因,同样是形成癥结的物质基础。凡离经之血积存体内,或血行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内的血液,均称为瘀血。血液的正常运行需要多种脏器共同维持,如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肺朝百脉,以及气的推动固摄作用,脉道的通畅。凡是能影响血液正常运行,引起血液运行不畅,或致血流脉外而瘀积的内外因素,如气滞、气虚、血热、血塞等,均可导致瘀血的形成,即血滞为瘀,正如《黄帝内经·灵枢·痈疽篇》中“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医林改错·积块》认为“血受寒则凝结成块,血受热则煎熬成块”[8],《血证论·吐血》则说:“气为血之帅,血随之而运行;血为气之守,气得之而静谧。气结则血凝,气虚则血脱,气迫则血走。”[9]

2.2 癥结是痰瘀互结形成的最终产物 津血同源,皆为水谷精微转化,血行脉中,津行脉外,通过脏腑气化,二者可相互滋生转化。在病理状态下,津凝为痰,血滞为瘀。虽然各具特征,可单独为病,但均为津血运化失常的产物,同源异物,密切相关,故常可表现为痰瘀互生,痰阻脉道,血行不畅而成瘀,瘀血阻滞,津液输布异常,停而为痰。因此,痰久必瘀,瘀久必痰,且痰瘀常易相互凝结,共同致病。而痰瘀互结的最终产物即是癥结,初始为癥,日久为结,这一新的病理产物同样又是一种新的致病因素,从而继发多种疾病。

3 癥结的致病特点

3.1 随气机升降,无处不到 癥结的原始物质基础是痰瘀,痰瘀随气机升降游走不定,或凝结于脏腑,或留滞于经络,或外溢于肌表,故表现复杂,内至脏腑经络,外达肌肤腠理,病位广泛、病症繁多。

3.2 多为有形占位 痰性黏着,瘀乃血稠而成,二者相合,其性固着难化,渐成有形占位,或为肿瘤,或为结节,或为硬化……日久更为坚实,难以清除。

3.3 多表现为疼痛 痰瘀胶结,易滞脉络,闭塞气血,不通则痛;若阻滞日久,气血不足,阴精亏损,脏腑失养,不荣则痛。故疼痛是癥结常见症状,疼痛较为固定,常迁延顽固,或刺痛,或持续性阵痛。疼痛部位由痰瘀阻滞部位而异,聚于脑络则头痛,聚于心脉则心痛,聚于肺络则胸痛,聚于肝络则胁痛。

3.4 日久易损伤正气,产生变证,甚至危及生命 癥结起病隐匿,难以察觉,常为慢性进展性疾病,早期表现多不典型,待病状显露,病程多已迁延,病久入络,循络趋里入深,持续进展,病情加重,而致沉疴。癥结日久不化,自身易耗气伤血,且随体质及内环境因素或寒化、或热化、或成毒,又因癥结为有形之邪,阻滞气血运行,常导致脏腑组织缺血缺氧,因此多虚实夹杂为病,产生各种变证,严重者危及生命。正如《诸病源候论》所说:“若积引岁月,人即柴瘦,腹转大,遂致死。诊其脉弦而伏,其癥不转动者必死。”[10]

4 癥结的主要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肿块、结节、增生、纤维硬化、动脉硬化、结石以及疼痛等,也可出现麻木、抽搐等表现,日久还可出现各种变证。常见以下疾病和舌脉。

4.1 肿瘤性疾病 主要表现为身体各部位的肿块,分为良性和恶性肿块。

良性肿块:表面光滑,质地柔软或坚实,推之可移,边界清楚,生长缓慢,不伴有远处转移。

恶性肿块:表面凹凸不平,质地坚硬,推之不移,边界不清,生长迅速,可伴有局部压迫症状或远处转移。

4.2 结节性疾病 主要表现为身体各部位的结节,分为良性和恶性结节。

良性结节:好发于甲状腺、乳腺、肺部,伴有局部胀痛、刺痛,往往为多发,影像学检查边界清楚,短期不会增大。

恶性结节:好发部位同上,不伴有疼痛,往往为单发,影像学检查边界不清,呈毛刺样改变,短期可迅速增大。

4.3 结石性疾病 主要表现为身体各部位的结石,常见的有胆道结石和泌尿系结石。

胆石症:常见症状为腹痛,多位于右胁下、胃脘或膻中。大多餐后发生,尤其是进食油腻食物或腹部受震动易诱发,可痛引肩背。多为阵发性疼痛,或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重,可为钝痛、绞痛、剧痛,常伴腹胀、嗳气、恶心、呕吐、自汗。若继发感染可出现发热和寒战,若结石引起胆道梗阻则可出现黄疸。

尿石症:尿路结石,包括肾、输尿管和膀胱结石。典型的临床症状是突然发作的腰部或腰腹部绞痛和血尿,绞痛发作时疼痛剧烈,患者可出现恶心、呕吐、冷汗、面色苍白等症状。疼痛为阵发性,并沿输尿管向下放射至下腹部、外阴和大腿内侧。检查时肾区有叩击痛,各输尿管点可有压痛,血尿多为镜下血尿。

4.4 纤维硬化性疾病 主要表现为身体各部位的纤维硬化,常见的有肝硬化和肺纤维化。

肝硬化:早期无症状或仅有乏力、纳差、腹泻等表现,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腹胀、腹水,紫癜,消化道出血,癌变等并发症。

肺纤维化:主要表现为干咳、进行性呼吸困难,活动后加重,可伴有食欲减退,体质量减轻,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状。

4.5 动脉硬化性疾病 主要表现为不同部位动脉的硬化,常见的有脑动脉硬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下肢动脉硬化。

脑动脉硬化:可表现为头痛、头晕,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思维迟缓,睡眠障碍等。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主要表现为心前区疼痛,多为绞痛或压榨痛,疼痛可从胸骨后或心前区放射至左肩臂甚至小指和无名指。

下肢动脉硬化:初起患肢末端发凉、怕冷、苍白、麻木,可伴间歇性跛行,继则疼痛剧烈,日久患趾坏死变黑,甚至趾节脱落。

4.6 舌象脉象 舌质诊瘀,舌苔诊痰,二者互参,癥结乃辨。癥结患者舌质多紫黯或有瘀点、瘀斑,具有瘀的特点;苔多腻,或白腻或黄腻,具有痰浊的特点。癥结常见脉象主要表现为弦、紧、滑、涩、细、沉等,根据不同病种及疾病的不同时期舌脉表现各异。

5 癥结的证候特点

癥结源于痰瘀,常因虚而生,癥结形成后,日久耗气伤血而致虚,因此,癥结致病多为因虚致实,实反致虚,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之证,不同的发展阶段,标本缓急亦有所不同。

6 癥结的治疗

6.1 基本治法 《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曰:“结者散之。”《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云:“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下血者,后断三月,衃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癥不去故也。当下其癥,桂枝获苓丸主之。”此后历代医家对癥结一类疾病的治疗多有记载,各有建树,但均未成体系。笔者认为,癥结之为病,虽种类繁多,大都为本虚标实之证,但其核心病机均为癥结阻滞。根据异病同治的原则,消癥散结为其基本治法。因为癥结由痰瘀凝结而成,单纯化痰则瘀血不祛,独自化瘀则痰凝不化,唯有祛瘀化痰共用,即消癥散结的办法,方能瘀祛痰消,癥结得化,诸症悉除。同时,还要根据正气损伤的情况,适当兼顾补虚。

6.2 遣方用药 方从法立,既然消癥散结为治疗癥结的基本大法,故其遣方用药也不外乎两个主要方面,一方面为活血破血通络之品,如桃仁、红花、鸡血藤、鬼箭羽、郁金、泽兰、三棱、莪术、乳香、没药等,另一方面为化痰软坚散结药物,如浙贝母、海藻、海浮石、黄药子、山慈菇等,根据痰瘀的轻重酌情选择。同时,适当选择一些扶助正气的药物。

6.3 辨证论治 中医治病,即重辨病,更重辨证。癥结致病,其基本治法为消癥散结。癥结辨证,是在肿块、结节、硬化、疼痛等以癥积为主要临床表现及其性质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疾病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所出现的兼症及其舌脉,进行辨证论治。即在消癥散结药物的基础上,如出现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自汗,面色萎黄,口唇淡白,头晕目眩,心悸失眠等气血两虚之象,则加用黄芪、党参、茯苓、白术、黄精、白芍、当归、丹参等益气养血之品;如出现乏力懒言,五心烦热,或日晡潮热,盗汗,口渴欲饮,大便偏干等气阴两虚之象,则加用白术、山药、沙参、麦冬、五味子、生地黄、龟甲、桑白皮等益气养阴之品; 如出现面色苍白,手足不温, 腰膝痠耎, 大便溏薄之象, 则加用杜仲、续断、仙茅、菟丝子、干姜、茯苓、白术、附子、肉桂等温补脾肾之品; 如出现形寒肢冷, 冷汗自出, 心痛彻背, 背痛彻心, 感寒加重等寒滞经脉之象, 则加用桂枝、附子、细辛、白芥子、白术、茯苓、萆薢等温经散寒之品; 如出现胸胁胀满疼痛, 走窜不定, 情志抑郁, 善太息等肝郁气滞之象, 则加用柴胡、当归、白芍、茯苓、炒枳壳、香附等疏肝理气之品……以此类推, 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癥结是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运行失常而产生的病理产物,又是多种疾病的致病因素。痰饮、瘀血为癥结形成的始动因素,癥结是痰瘀凝结的最终产物。“肿瘤”“增生”“结节”“硬化”等类疾病的核心病机为癥结阻滞,治疗应以消癥散结为基本治法,随证加减应用。

猜你喜欢
痰饮黄帝内经瘀血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从“痹症有瘀血说”论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Screening influencing factors of blood stasis constitu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从痰饮、血痹论治眩晕医案2则
从“痰饮”辨治感染后咳嗽
Network Biological Modeling:A Novel Approach to Interpre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of Exterior-Interio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ung and Large Intestine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Mathematical Analysis of the Meridian System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诸病源候论》导引系列之“卒被损瘀血候”导引法
护理干预对新生儿足部采血后瘀血减少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