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方圆记者 张哲
1 詹黔生动作矫健,过弯时他俯身、弯腿,重心向前,动作连贯、顺畅,丝毫看不出他是一位76 岁的长者。
1月5 日,正值晌午,阳光斜射冰面,丝毫感觉不到冬日的严寒。北京陶然亭公园冰场人头攒动,滑友们你追我赶,迸发出对冰雪运动的热情。
赵超戴着一副明黄色眼镜,正带着刚放寒假的孩子们学习滑冰。
36 岁的赵超是一名滑冰教练,目前在陶然亭公园冰场教孩子们滑冰。他曾经是专业速度轮滑运动员,获得多个全国及省市级冠军。2009 年退役以后,他开始专注速滑教学,培养出多名全国青少年冠军。“一开始觉得滑冰并没有轮滑那么得心应手,随着时间的积累,现在对滑冰这项运动越来越热爱了。” 赵超告诉《方圆》记者。
2 紫竹院公园冰场,一群小朋友正在学习滑冰。
3 赵超戴着一副明黄色眼镜,正带着刚放寒假的孩子们学习滑冰。
接触的孩子多,接触的滑友更多,每天早上赵超都会和一群老年滑友一起滑冰。
在陶然亭冰场内,詹黔生动作矫健,过弯时他俯身、弯腿,重心向前,动作连贯、顺畅,丝毫看不出他是一位76 岁的长者。红黄相间的滑冰服背后印着“CHINA”,冰鞋、头盔、手套等专业装备一应俱全。
“现在这套专业装备是我专门置办的,过去可不比现在。”詹黔生说道。
詹黔生是山西太原人,20 岁接触滑冰。第一次看到湖面上有人滑冰,他便产生极大兴趣。“看着他们滑得挺自在,自己也想试试。”詹黔生回忆。
不会技术就跟着老滑友学习,没有装备就拿天津产星光刀上加木板自制冰鞋,詹黔生从此开始了与冰雪的缘分。参加工作后,他马上买了第一双冰鞋。1985 年,因为场地原因,詹黔生暂时放下了滑冰运动,但对滑冰仍念念不忘。怀着对冰雪运动的热爱,没过几年,他又将滑冰运动重新捡了起来。詹黔生坚定地认为,他的养生秘诀就是滑冰。
1 正值晌午,阳光斜射冰面,陶然亭公园冰场人头攒动,丝毫感觉不到冬日严寒。
2009 年,时年58 岁的王海白在紫竹院公园滑冰,留下了一张“冰上奋力一跳”照片。
2016 年,詹黔生从科研单位退休,来到北京帮忙带孙子,一有时间便会去滑一会儿。夏天在室内冰场滑冰,冬天就在室外天然冰场,陶然亭、什刹海、八一湖都有他的身影。久而久之,詹黔生通过滑冰认识了很多滑友,甚至和滑友们自发组建了一个滑冰群,群里基本都是50 岁至70 岁的中老年滑友。
“我不是专业的,动作也不标准,但我是真的喜欢滑冰。”詹黔生对《方圆》记者说。
从国家图书馆退休后,一到天寒地冻的时节,今年70 岁的王开金每天都坚持到紫竹院公园滑冰。他第一次接触冰雪运动是在1968 年。“当时我们也没人教,就是自己滑,就是喜欢。”王开金回忆道。刚学滑冰时,王开金不熟练,总摔跤,摔得身上到处疼,有一次甚至滑进了冰窟窿。当时,他的冰鞋是用板凳上拆下的角铁,再钉上木板制成的,勉强够用。直到从东北插队回来工作后,他才买了第一双冰鞋。
说起年轻时对滑冰的热爱,同在紫竹院公园冰场滑冰的“老冰客”王海白有着抑制不住的热情:“我们这群人都差不多在60 岁以上,对滑冰的感情是一个比一个浓。”
2 企鹅欣赏是陶然亭公园最受欢迎的项目之一。
3 公园冰场人声鼎沸,大家对冰雪的热爱掩盖了寒意。
4 今年70 岁的王开金从国家图书馆退休后,一到天寒地冻的时节,每天都坚持滑冰。
受母亲影响,王海白7 岁就开始在颐和园的昆明湖学滑冰,这一滑就是65 年。1968 年,王海白在山西忻州插队,“那是我下乡后的第一年,县城离我插队的村子70 公里,我穿着冰鞋一路滑到县城换火车回京。现在回想起来年轻真好,胆大无边”。
自2006 年起,紫竹院公园开始实施免票对外开放,王海白开始在这里滑冰。他脚上这双2009年买的冰鞋一直穿到现在。王海白默默给自己定下目标,74 岁还能继续滑冰,“像我们这个岁数,只要能够站到冰场上就是最幸福的事”。
随着2022 年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全民对冰雪运动的热情日渐高涨。2023 年初,颐和园、北海、陶然亭、紫竹院及玉渊潭五家市属公园继续开展第九届冰雪游园会,共开放7 处自然冰场、3 处人工雪场,总面积近50 万平方米。冰场可进行速滑、冰车、冰滑梯、冰上自行车等传统项目,雪场还将提供雪上飞碟、雪上乐园、雪上小火车等亲子互动娱乐项目。
为确保游客在冰面安全游玩,陶然亭公园、紫竹院公园管理人员均向《方圆》记者表示,每日冰场关闭后,冰场工作人员会对冰面进行维护保养,及时修补冰裂,保持冰面整洁、平整光滑,让游客体验到冰雪运动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