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纺织与材料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探究

2023-03-08 12:41刘敬肖徐宇婷
高教学刊 2023年6期
关键词:人才需求工科纺织

史 非,叶 方,刘敬肖,尹 娜,徐宇婷

(大连工业大学 纺织与材料工程学院,辽宁 大连 116034)

2017年以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先后发布了有关新工科建设的相关文件。新工科建设是我国应对新经济发展挑战,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战略行动,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推进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探索与实践,促进高校和企业之间的联动合作,促使双方共同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来,有利于为新工科持续发展提供创新条件和基础[1]。

大连工业大学纺织与材料工程学院由纺织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两个一级学科组成,下设纺织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三个本科专业,目前已具备完整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人才培养体系。学院以材料学科为支撑,以纺织“双一流”特色学科建设为重点,逐步形成了以“纺织-材料-环境”“纺织-材料-服装”等学科交叉融合为特点的外延式发展趋势,为科技创新注入了活力,提高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质量。近年来,随着东北振兴步伐的加快以及地区产业格局的变化,地方院校的纺织与材料类专业人才培养思路也应随之发生变化。为适应区域新经济的发展,以科技创新助力夯实材料产业的基础作用,着力培养和造就一批创新创业型人才是先决条件。本文以新工科建设背景下人才培养要求为导向,基于辽宁省区域新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结合纺织与材料专业新工科人才培养对应的新兴产业发展状况,探究建立校企合作新的协同育人模式。

一 基于区域新经济发展的纺织、材料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辽宁省在经济增长速度与人才吸引力等方面仍存在差距。作为制造大省,围绕“中国制造2025”强国战略以及“五大区域”等社会与经济发展目标,辽宁省需要吸引一大批现代化、国际化的高层次人才,特别是一些紧缺专业的人才需求量巨大。仅以沿海经济带主要城市的人才需求发展历程为例,自“十二五”以来,丹东、锦州和营口等城市在新能源、新材料、硅材料,以及光伏产业、汽车及零部件和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方面,人才需求持续增加[2]。

而作为北方明珠的大连市,在2021 年度城市发展紧缺人才开发目录中,将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产品制造等先进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海洋工程装备与高技术船舶、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和绿色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港航物流、软件与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等6 大产业中的19 个行业定为紧缺职业,引导高校毕业生和社会各类人才通过参加新技术、新技能培训学习,多方联动,形成有利于人才引进、成长的良好环境,着力团结集聚各方面优秀人才到大连全面振兴的宏大事业中来。

在人才需求旺盛的新兴产业与紧缺职业中,不乏有纺织与材料专业人才未来可以取向的岗位,例如化工实验工程技术人员、电子材料工程技术人员、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及服装工程技术人员等等,其中含有紧缺程度为5 星的技术岗位,涉及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及绿色环保等多个新兴产业。近年来,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与新兴产业相比,传统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早年纺织、材料的热门就业企业在消失和减并,行业与产业间对人才的竞争和吸引力在分化,传统纺织印染、建材、橡塑等行业的优势已减弱或不复存在。

另一方面,分析近年来就业市场情况,企业对毕业生的选择也更加挑剔。在具有专业基础知识、责任心和吃苦耐劳等本科生基本素质基础上,企业更重视毕业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对专业知识的要求比以往更加细化,很多企业为了寻找符合自身岗位的人才设置了更有针对性的要求,例如将纺织工程专业里的需求定为染色工艺、染料调色及纺织机械等,将材料专业里的需求定为电子陶瓷材料、纤维成型、粘合剂及材料测试等等,即更青睐于专业方向或研究方向对口的毕业生;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对内对外交流逐渐增加,企业更加重视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国际化视野和管理潜质的复合型人才更易于受到企业的关注。

纺织与材料工程学院现有的纺织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和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三个本科专业全部为辽宁省一流专业,其中,纺织工程专业还入选了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院承担着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任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已经通过工程教育认证。作为东北纺织学科的领头羊,几十年来,通过几代纺织人的精心培养,学院已成为辽宁省乃至全国纺织专业技术人员培养的摇篮,多年来为我国纺织行业输送了大量人才。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在辽宁省专业评价中均名列前茅,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主要培养具备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无机非金属材料结构研究与分析、材料制备、材料加工以及新材料、新技术的研发能力,能在无机非金属材料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改造、工艺设计、生产及经营管理等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主要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高分子材料基础理论、专业基础知识和相关的工程技术知识,掌握高分子材料制备、结构与性能之间关系的基本规律、加工成型工艺原理、加工设备、性能测试及分析的基本方法,具有高分子材料产品开发、技术开发、性能检测与分析、科技创新与生产经营管理等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图1 列出了三个专业的方向内涵和培养目标。

图1 纺织与材料三个专业的方向内涵和培养目标

二 新工科背景下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改革思路

新工科建设旨在培养满足未来新产业需要的、有创新创业能力、有动态适应能力、高素质的各类交叉复合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对于高校来说,一方面要建设适应要求的新工科专业,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对传统工科专业进行“升级改造”,以获得更好的教育模式和教育质量。

图2 为新工科背景下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改革思路示意图。前期,从人才培养的专业实际情况出发,认真学习研读教育部《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关于推荐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在充分了解辽宁省关于供给性结构改革以及“五大区域”发展的规划和政策要求基础上,结合纺织与材料专业在教学、科研等工作中的校企合作、校企联盟和校友工作等具体实践工作,广泛收集各区域行业、产业发展态势及具有新经济发展的代表性企业信息,客观分析各地区、行业及产业结构发展趋势,掌握产业及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为探究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纺织、材料专业协同育人模式奠定基础。

图2 新工科背景下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改革思路示意图

此外,针对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组织相关具有工程实践的专业人员和双师双能型教师,认真分析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工程教育的需求。同时,采用座谈、技术咨询与交流、合作洽谈等方式,广泛与企业人员进行双向沟通及征询学生意见,针对产业新技术、人才需求和人才培养机制等内容,展开广泛的校企间对话和商讨,重点针对以下内容开展协同育人模式的研究与建设。

首先,规范实践类教学活动的相关制度。在各类实践教学活动中,根据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制定较为完善的实验室新工科理念开放体系,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工程教育意识,促进学生掌握工程教育所需的理论和专业知识。在新工科教学背景下,教师需积极主动地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主动权,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积极性[3]。

其次,关注辽宁省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建立能够体现辽宁区域经济发展态势、校企培养机制及校企间交流的信息管理平台。平台要具有较好的包容性,并具有较好的外延性,能够充分体现辽宁区域发展、新工科、学生培养和企业发展等方面内容。利用信息平台,可以促进企业与优秀学子之间的相互了解,使企业了解学校人才培养情况,使学生及时了解企业发展动态,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动力和促进良性就业,又可以增加解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同时,以服务学生为中心,在实践中努力培养具有爱国情怀、良好专业知识及工程教育理念的新工科合格人才。

作为辽宁省轻工纺织产业校企联盟的主要承担单位,目前,学院已经与省内近30 家企业进行了有效的对接,同时还有多家企业成为各专业的实习实训基地。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通过广泛的协同育人机制开展“产学研”合作,是培养创新复合型高级人才的重要途径。针对辽宁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特点,以高校培养人才服务社会为前提,通过多方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多方协同育人信息平台和企业订单式创新实践基地等形式,获得适应新工科发展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

三 新工科背景下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改革内容和实施方案

新工科背景下的协同育人模式改革涉及的内容较多,涉及到纺织与材料整个专业、甚至整个学科的人才培养体系,包含学生、教师、管理人员,课程、教材与各种教学环节、教学场所和硬件设施,以及考核评价制度、管理制度等诸多要素。因此,如何把这些要素统筹协调,遵循同一理念,实现同一目标,有一定的难度。比较可行的办法是在现有人才培养体系框架内,通过对典型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并逐渐渗透到其他教学环节的方式,渐近式地扩大改革内容,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首先,在纺织与材料专业前期的校企联盟建设基础上,结合纺织与材料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照解析新工科新发展的要求,分析辽宁区域发展新经济对工科人才的需求。其次,以专业性、实效性及普适性为基本原则,归纳适宜学院专业特色与新工科建设需要的企业人才需求,研究建立“企业-学校-学生”多方融合的协同育人信息管理平台,并探索尝试以“互联网+”的形式,融入适应学生特长、个性发展及企业特色人才需求等特点的持续建设方法。此外,在协同育人信息平台建设的基础上,分析平台数据并得到较为完善的多方评价,根据人才需求和协同育人模式要求,完善和改进专业培养目标,进行课程资源开发和教学方法改革,完善实习实训基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形成校企互动和共促共赢的良好渠道。

图3 为新工科背景下协同育人模式示意图。为了使上述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改革内容能够顺利实施,应采取以下实施方案。首先,在全面解析新工科建设要求和分析辽宁省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基础上,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基础,围绕纺织与材料专业教学与科研特点,分析在新材料、产业纺织品和新能源等新产业发展中开展工程教育和新工科建设的改革模式,依据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协同育人模式改革的理论基础和总体规划。其次,采用走访、调查问卷等形式开展系统调研,收集企业创新发展过程中的人才需求信息,并依托学院现代纺织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平台,设置关于新工科的政策理念、校企信息及协同育人等平台建设内容,同时依据整体规划初步完成协同育人信息管理平台的信息整理、分类和建设工作。

图3 新工科背景下协同育人模式示意图

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知识密集型产业,更加需要企业和学校科学研究密切合作,校企之间可以建立契约式战略联盟,通过签订协议保障联盟的稳固性和校企合作的稳定性。另外,校企合作也可以采用“订单式”人才培养形式,校企共同培育企业建设发展过程中需要的人才[4]。此外,根据辽宁省高校和企业的自身特点,整合自身优势和资源,建立校企实习基地、共建实验室和共享技术信息等共建共享机制,通过学生实习、创新实验和报告座谈等形式,推动协同育人模式的全面发展。高校与企业之间可以共同建立校外的实习实训基地,就业时实习单位优先考虑实习期间表现优异的同学,在双方自愿的情况下予以提前录用。

2010年教育部将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定位为材料、电子和机械等多学科交叉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紧缺专业,专业定位是为产业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技能人才[5]。以新能源材料及电子功能陶瓷材料后备人才培养为例,辽宁高校众多,有些高校包含新能源材料和电子功能陶瓷材料的专业方向或研究方向。因此,相关的新能源企业和电子功能陶瓷企业可以通过校企联合,例如从战略发展考虑,打造属于自己的企业大学,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培训和人才培养体系,逐渐实现人才的自主培养,为其人才队伍建设、储备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长效支撑。

总之,纺织与材料相关企业在与高校联合办学培训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企业和高校的双重资源,结合企业实际需求,对优秀大学生开展针对性的系统培训,为企业人才的快速成长提供多种渠道。而高等学校在学科专业建设上,可以加强企业与院校对纺织与材料专业人才培养的共谋共划,从而缩短人才的培养周期。

四 结束语

目前,新工科建设理念已逐渐渗透到应用型为主的地方本科高校的建设要求中。将新工科建设与专业工程认证、专业评估等教育评价方式相结合,是高校探索改变供给侧结构性调整和培养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的有效途径。

在协同育人模式改革和建设中,应始终注意以政策和人才需求为导向,调研参考相关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求获得最佳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随着新工科理念在教学改革实践中不断增强,新工科背景下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改革也需要不断探索和改进,协同育人模式的思想、路径和具体措施在实践中还需不断完善,以更好地实现新工科以立德树人为引领,以应对变化、塑造未来为建设理念,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为主要途径,培养未来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

猜你喜欢
人才需求工科纺织
澳洋纺织
2022年冬奥会冰雪体育人才需求与培养路径研究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纺织届的“两优一先”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能源行业网络安全人才需求与培养探讨
工科概率统计教材中引入Matlab工具的探讨
呼伦贝尔地区蒙医专业人才需求与教学改革
中国海归人才需求地图
工科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