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泰岩,张元元
(中央民族大学 经济学院,北京 100081)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未来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方向。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各地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1]。这意味着,实现农村产业高质量融合除纵向延伸农业产业链之外,还需要通过农业功能横向拓展,发掘农业非传统性功能,推进农业与文化、旅游、教育等其他产业的深度有机融合,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茶产业作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关系到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健康发展,其对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以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时指出:“茶产业大有前途。下一步,要打出自己的品牌,把茶产业做大做强。”[2]践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广西六堡茶通过延伸产业链上下游,发掘拓展农业潜在功能,科技赋能产业集聚发展,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脉络串联起来,探索出做大做强茶产业的“六堡茶模式”。本文试基于做大做强茶产业理念,从产业融合尤其是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视角,分析“六堡茶模式”的现实基础、一般路径和优化措施,为做大做强我国茶产业,推动乡村振兴提供有益借鉴。
产业融合起源于信息行业,指的是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行业通过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打破产业边界并融为一体,进而逐步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3]。推进产业融合发展会产生多方面的积极效应:一是有助于促进传统产业创新,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4];二是有助于塑造有竞争力的产业结构,从而提升一个国家或区域的产业竞争力[5];三是有助于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区域之间的要素流动和资源重组[6]。由于产业融合是一个不断突破行业边界的过程,势必会改变传统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模式,带来新的增长效应,由此产业融合的动因遂成为备受关注的研究课题之一。马建[7]、陈柳钦[8]、赵珏和张士引[9]认为技术创新和放松管制是产业融合的主要原因,其中技术创新是产业融合的内在动因,管制的放松是产业融合的外部条件。苏毅清等基于产业融合理论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进行了探讨,认为产业融合的发生条件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产业之间具有共同的技术基础以及随之产生的技术革新,二是技术和管制的放松,三是新技术、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的诞生[10]。由此可见,技术创新和管制放松分别是促成产业融合的内因和外因。
从现有文献分析可以发现,产业融合的研究范围不再局限于信息行业,许多学者将重点聚焦到农村产业融合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集中于内涵、模式和对策等方面。例如,姜长云从融合方式角度分析了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主要路径[11];肖卫东和杜志雄将农业一二三产业的内涵定义为农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农业与农村第二第三产业之间通过融合渗透、交叉重组等方式,形成农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过程,并提出构建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体系的思路[12];王兴国通过分析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影响,探讨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和模式[13];刘灿和刘明辉从以产业融合发展为切入点阐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通过理论分析出推动农村产业融合的路径[14]。二是采用经验总结、案例分析、定性分析等方法说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效应和作用。金丽馥和王婕[15]、郭军等[16]以河南和江苏为案例表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对农民收入有促进作用;王刚毅和柏凌雪[17]、曹祎遐等[18]通过基于中国31个省份多年来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探讨了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对农民收入所产生的效应。
从产业融合有关文献来看,基于做大做强茶产业的理念,六堡茶产业发展,必须不断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不断提升茶产业的产业链供应链,部署创新链,推进茶产业的品质化、品牌化、数字化、创意化,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使其发展壮大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种植是六堡茶产业发展的基础,茶叶的生长需要适宜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同时也需要合理的栽培管理措施。因此,茶园生产必须具备一定的规模、完善的技术体系以及严格的管理制度等基础条件,才能保证茶叶的产量,做大做强茶产业。六堡茶树喜温暖湿润的自然环境,要求有较高的水分含量和一定的土壤质地。梧州六堡茶原料种植区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空气湿度较大,正是这种自然条件环境下形成六堡茶特有的原料种植品质。在茶园建设上,梧州市充分发挥其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夏长冬短的自然优势和原产地、原种茶、原工艺的生产优势,不断加快生态茶园建设。随着梧州六堡茶知名度的不断提高,六堡茶的产量不断增加,茶叶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到2022年底,全市茶园面积达到31.22万亩,规模以上茶园34个,苗圃基地87个,完成苗圃建设面积4370亩,其中百亩以上优质种苗基地11个,实现年产六堡茶3万吨(见表1)。随着生产需求的扩大,梧州六堡茶原料种植产区从本地延伸到柳州、横州等地,形成了以梧州市为核心产区、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
表1 2018—2022年梧州六堡茶茶园面积、产量和产值
六堡茶产量的快速增长吸引了大量企业,特别是品牌企业和龙头企业向梧州市集聚,形成了强大的产业集聚优势、人才聚集效应和科技创新集群。首先是产业集聚方面。截至2022年底,梧州市获得SC认证茶企114家,其中六堡茶生产企业103家,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2家,自治区级农业龙头企业9家,出口备案企业1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家,“中华老字号”2个,“广西老字号”3个,综合产值约160亿元,相当于2018年产值的近3倍①②③作者实地调研,由梧州市茶产业发展服务中心提供的数据。。六堡茶产业的快速发展,也推动了农业产业组织的发展,目前梧州市已经建立了269户茶叶专业合作社[19],显现了积极的产业集聚效应。其次是人才聚集方面。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培育实现新突破,六堡茶制作技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梧州市目前共有非遗代表传承人263人,其中国家级1人,自治区级10人,市级13人,县级235人②作者实地调研,由梧州市茶产业发展服务中心提供的数据。,非遗传承人队伍规模较大。茶艺师、评茶员、茶叶加工工人、茶园管理师等茶类技能人才达万人以上。最后是科技创新方面。作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内在驱动力,科技赋能使六堡茶的制作工艺不断完善,在构建全产业链现代六堡茶产业体系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截至2023年上半年,广西六堡茶“八新双增”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筛选适制六堡茶新品系8个,获茶树品种登记证书2项,建立生态栽培技术示范基地4个;梧州市研发六堡茶传统工艺机械化生产线2条,现代工艺六堡茶智能渥堆发酵生产线1条③作者实地调研,由梧州市茶产业发展服务中心提供的数据。。产业、人才、科技的集聚作用,是“六堡茶模式”得以实现的关键环节。
品牌是企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品牌赋能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可靠的品牌能够为企业带来良好的市场口碑和商誉,优秀的产品能够增强企业对目标客户的吸引力和忠诚度,品牌力和产品力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催化剂,在市场竞争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国内市场日益扩大,消费者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意识的增强,对茶饮品质的需求也越来越强,中国茶产业大有可为。六堡茶制作工艺独特,口感细腻醇厚,按制作工艺的不同可分为“传统工艺六堡茶”和“现代工艺六堡茶”两种类型,梧州产出的六堡茶以其茶叶品质优良、外形紧结密实、茶汤红浓陈醇、茶性温和保健的特点广受消费者的青睐,在全国范围内享有较高声誉。随着六堡茶市场逐渐扩大,六堡茶的品牌和产品也在逐步丰富。“梧州六堡茶”品牌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和提升,品牌效益日益显著,其产品销售从国内覆盖到东南亚市场。根据《2023年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数据,“梧州六堡茶”品牌价值达44.03亿元,创历史新高。六堡茶品牌在全国茶叶公共品牌价值排行榜的排名上升至第十九位,位列广西茶叶第一,全国黑茶第二[20]。品牌力和产品力的增强为“六堡茶模式”的构建提供了强大支撑。
农业除了具有生产农产品的传统功能,还具有持续发展的生态、文化、能源、观光旅游等非传统功能[21]。茶产业作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亦具有可开发的非传统性功能。一是文化资源。六堡茶作为中国历史名茶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沉淀和文化底蕴。据史料记载,六堡茶盛于明清时期,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22],其制作技艺历史悠久,流传至今依然脉络清晰,如今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六堡茶制作技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当地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色,是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体现。二是旅游资源。虽然许多自然旅游资源本身不具备文化属性,但从文化的角度来鉴赏和解读能赋予其新的内涵。茶文旅是以茶文化为基础的旅游模式,也是文化元素和旅游产业有机融合形成的新业态。六堡茶凝结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具有与旅游业深度融合的广阔空间和巨大潜力。近年来,梧州市高度重视六堡茶的文化旅游开发工作,在继承传统文化、创新旅游产品、丰富景区景点等方面不断探索,积极打造集旅游、餐饮、康养、观光为一体的茶文旅特色产业,目前已将核心产区六堡镇打造成为以六堡茶为核心元素的全国特色小镇。旅游资源的开发不仅有利于继承和弘扬六堡茶文化,丰富当地居民生活,还有利于扩大六堡茶的知名度,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六堡茶蕴藏的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是做大做强茶产业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两者相辅相成,是“六堡茶模式”的重要源泉与动力。
“六堡茶模式”作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典型范例,在市场引导下,以茶叶种植为基础,与茶叶加工以及茶叶流通和销售有机结合,使产业之间不断联动和融合,打破农村一二三产业间的壁垒和界限,实现“1+1+1>3”的产业融合效果。
产业链纵向延伸融合是“六堡茶模式”最主要的发展路径。这是指在传统产业链的基础上,通过纵向延伸产业链上下游,加快推动农业“接二连三”融合发展,将茶叶种植、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环节链接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构建成一条从茶园到茶杯的全产业链价值链体系,提高产业链的竞争力和农产品附加值。六堡茶产业以茶叶生产为中心,向前后产业链条延伸融合。一是前向延伸融合,即向上游延伸至茶园种植与毛茶原料供给,保证上游原材料的基本供应和品质,强化茶叶原料供给的及时性和稳定性。二是后向延伸融合,即向下游延伸至销售、服务等环节,实现茶叶“产加销”一体化,提高产品的经济附加值和深加工。通过拓展茶叶销售渠道,茶产品直接通过电子商务或线下门店进入消费环节,围绕茶产业企业拓宽拓深产业链,完善上下游供应链,极大增强了自身的抗风险能力,保证了市场稳定。
产业链横向延伸融合是指以茶产业为核心,发挥茶产业的品牌影响力和凝聚力,推动茶产业向其他产业的横向融合,推动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六堡茶模式”加强茶产业与旅游、文化、休闲、教育、仓储物流、酒店餐饮、包装运输等产业联系,形成交叉融合发展,从而实现农业产业链体系的增值,有效促进农民增收,实现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最大限度地提升农业价值创造能力。依托六堡茶核心产区六堡镇的绿色生态资源,推进农业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传统文化、教育、酒店餐饮等产业的深度有机融合,大力开发茶旅结合的融合发展路子。一方面,以六堡茶产业和茶船古道文化为依托,积极打造集民宿、餐饮、采茶、制茶、康养等服务的茶文旅综合体,加快推动茶文旅融合。如六堡茶生态旅游景区、黑石山茶文旅综合体、茂圣六堡茶文化中心等茶文化体验区的建设与发展,实现了农区变景区、农房变客房、产品变商品、空气变人气、农民变社民、青山变金山的转变等。另一方面,致力于培养茶产业所需的专业人才向教育、科研等产业的延伸。目前,企业及相关园区与梧州学院、广西农科院、梧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等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发挥“非遗”传承人的作用,建设教学实践基地,联合开设“六堡茶大师工作室”等,推动茶产业与文化、旅游、康养、教学、科普等交叉融合,形成“生产+加工+旅游+文化+康养+教学”多功能融合发展格局,实现茶农的增收与企业的增效。
在现代农业的发展轨道中,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推动茶产业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就必须以科学技术赋能农业生产、加工、销售和服务各个环节,做大做强茶产业。
六堡茶产业积极将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渗透融合于茶叶生产、加工、流通和销售等环节,实现技术创新与茶产业融合发展。通过茶产业的产学研紧密配合,加快传统茶园向数字茶园、机械茶园的转变,逐步实现精准化管理、智能化生产和信息化营销。通过利用数字化技术,建立“茶叶电子身份证”,可以全面汇集从茶园采摘到茶厂生产、加工、贸易全链条存证信息,有效地实现对茶叶生产、经营、管理的全程监控。在数字技术的赋能下,工作人员可以在实时监控平台监测茶叶库存、销售以及茶园的温湿度情况,了解茶叶的种植加工到仓储物流、交易等全过程,实现了全过程的可追溯性和可监管性。同时建立标准化精制厂房,积极引进新型先进智能化茶叶加工设备,全面实现清洁化、标准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的现代六堡茶自动生产线生产模式,提升加工企业产能、技术和品质水平。积极发展六堡茶“互联网+”模式,线下线上同步销售,通过抖音、淘宝、天猫等互联网平台拓宽销售渠道,搭建产品溯源体系,加强产业与市场连接沟通,有效降低交易成本。
产业集群专业化、集中化、网络化、地域化特征的发育程度很大程度决定了农村一二三产业集聚集群型融合能否取得竞争优势[23]。广西致力于六堡茶产业集群发展,集聚更多的要素资源,形成规模效应,使农民、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共享产业融合发展的增值收益。首先,推动广西六堡茶产业发展集聚区项目建设,坚持龙头企业带动,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推动产业规模化经营,全力推动产业形成集聚优势。其次,发挥品牌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广西成立了六堡茶商标品牌指导站,积极推动品牌的建设和发展,构建由六堡茶公共品牌作引领、龙头品牌作支撑,其他商标品牌共同发力的体系。通过发挥“梧州六堡茶”区域公用品牌的引擎动力,着力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知名品牌和区域特色产业集群,打造核心竞争力和品牌优势,实现产品的品牌化、规模化发展。最后,完善产业集群内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打造六堡茶产业质量服务“一站式”平台,为六堡茶一二三级产业链中所有企业提供茶园种植、加工、检测、品牌建设等全链条、全方位、全过程的综合服务,引导和推动茶业提升质量管理水平,推动六堡茶整体质量水平提升。
在新时代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六堡茶模式”必须适应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形成的品质化、品牌化、个性化、创意化、生态化、数字化消费需求,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加强全产业链的链接、延伸与拓展,完善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下做大做强茶产业的“六堡茶模式”。
茶树种植是产业链的上游环节,是茶产业做大做强的基础,推进茶树种植的良种化、标准化、生态化、机械化、数字化就成为必然选择。一是加强六堡茶树优良品种的选育。茶树种植的“芯片”是种子。目前,六堡茶的良种化程度还不高,导致茶树发芽的高度参差不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通过工业化、数字化做大做强茶产业。这就需要积极参与广西区内外适制六堡茶茶树良种引进、改良,针对特定的适制六堡茶茶树品种和种植区域,配套推广适制性专用品种,不断提高茶叶质量,为六堡茶提质增效、产业化生产提供优质原料。二是强化标准化生态茶园的基础设施建设。与茶叶种植户建立合作关系,企业提供标准化茶园建设的技术指导,协助完善茶园配套设施建设,改善茶园种植生产条件,进行品种改良和茶园种植管理,引导农户积极参与标准化种植,加速推进低产、低质茶园的改造进程,提升高标准茶叶生产基地覆盖率。三是进一步提高茶叶生产机械化和智能化水平。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的茶叶生产机械,开展茶园管理、采摘等农机农艺相结合模式的试验示范推广,推进茶叶生产机械化,不断提升茶叶生产效率。开展茶园宜机化改造,推广机械化培管与采摘,降低茶园管理和生产成本,提高茶园标准化生产水平,完善茶区水电路基础设施,改善茶园生态条件,增强茶园抗灾能力。通过茶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实施全程质量安全风险管控和精准溯源管理,规范建立生产档案、严格投入品管控、加强质量安全检测,推行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和产品质量标识管理。
科技创新是茶产业做大做强的第一动力,也是产业融合的内在推动力,这就需要通过科技赋能提升六堡茶的品质化、品牌化。一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引进或共建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大师工作室、博士服务团等,柔性引进茶叶科技领军人才、高技能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等开展科技创新服务,形成结构合理的专家团队,并配套专家引领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做到专家、项目、资金、平台的相互支撑。组织开展茶叶专业技术人才和新型职业茶农培训,培训农村茶叶生产管理实用人才,重点做好茶园管理员、制茶师、茶艺师、评茶员、茶叶营销师等专业技能培训。积极开设有针对、有深度、精准化、系统化的小班化培训,重视对实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的技能培训和实践训练,提升茶叶生产技术骨干技能水平。二是加快企业研发中心建设,鼓励茶企与高等院校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共同组织开展六堡茶加工工艺、产品研发、保健作用机理、鉴定分析等方面的研究,探索科技成果与关联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机制,围绕产业深加工,在食品饮料、医药保健、日用化工等领域,开展茶叶膜浓缩加工、高香型速溶茶加工、特种保健茶深加工等技术研究,促进茶产业升级和多元化延伸。三是加快高新技术领域的研究开发与技术成果转化,多渠道吸引社会资金和相关企业参与成果转化。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互联网+科研成果交易平台”,促进研发成果的宣传,提高成果的认知度并促进成果交易。
市场资源是当今最稀缺的资源之一,这就需要以市场需求为牵引,加快茶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是适应居民对生态产品的美好生活需要,积极推进生态产业园建设。紧抓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重大机遇,加快园区项目建设进程,引导茶叶加工产能集聚发展,构建一个涵盖茶叶初精制、茶叶精深加工上下游产业链企业、现代物流和便捷营销的产业集群,以促进其融合发展。二是适应居民的个性化、创意化、网络化消费需要,构建有效的销售渠道和网络。当前六堡茶的国内消费市场基本局限于广西本地,这就需要巩固和扩大广西传统消费市场的占有率,同时聚焦新兴增量市场,围绕六堡茶在北方重点城市的消费新需求,建立六堡茶北方营销中心,开发潜在市场和潜在消费群体。打造数字化交易平台,规划建设“智慧商店”“智慧商圈”等新型商业形态,提高消费便捷程度。加强与电商企业合作,共同推进线上、线下业务融合发展,拓展茶叶销售途径。依托互联网,进一步发挥网络直播平台的作用,逐步实现销售模式向新零售、新电商的转变。三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拓展六堡茶产品的海外销售渠道。大力支持广西区内有条件的企业开展茶园基地、加工厂等改造提升,同时积极引进大型茶叶国际贸易企业参与六堡茶生产与营销,或与广西茶企定点合作,或直接在广西区内建立出口茶叶加工基地或加工车间,推动六堡茶出口量的快速增长。
服务消费在居民消费中的占比不断提升是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基本趋势,这就需要深度挖掘茶产业的文化、健康、旅游的潜在功能,形成茶产业强大的辐射带动作用。一是加强六堡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进一步加强对六堡茶文化遗产发掘、保护、传承和利用,深入挖掘六堡茶多种功能与多重价值,在六堡茶生产流通环节中融入文化旅游元素,开发茶叶技艺“非遗”工场、“非遗”体验等综合功能服务产品,完善和提升集茶叶种植、生产、文化、旅游于一体的生态茶园,从而依托茶园风光、六堡茶文化推进茶文旅的深度融合,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加强对茶学领域人才队伍的专业化培养。通过举办六堡茶产业人才培训以及相关竞赛活动,大力弘扬和传承茶文化,充分发挥供销职业技能培养优势,积极推动构建广西六堡茶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人才选拔机制,加强基础理论研究,为茶文化产业提供理论支撑。三是着力打造六堡茶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综合性产业园区。建设融茶叶种植基地、茶叶加工、产品销售、品茗、茶艺、餐饮、住宿、娱乐、旅游、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产业园区;与茶叶种植生产、商贸流通企业开展异业合作,并深化、丰富合作模式,拓展多元化业态和主体,实现六堡茶产业的规模化、品质化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