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赋能西安乡村提质升级发展路径研究

2023-03-07 09:06赵静朱林波畅攀郭佩云汪辉
关键词:乡村旅游西安市

赵静 朱林波 畅攀 郭佩云 汪辉

摘要:乡村提质升级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发展旅游对乡村产业提质升级、赋能增效具有积极作用。以西安乡村旅游目的地为研究对象,根据451份问卷调研数据,分析西安乡村发展现状,梳理出西安乡村存在产业融合程度较低、生态建设力度薄弱、文化内源性不足、治理水平低下、居民生活条件落后的问题,并从产业、生态、文化、治理、生活五个维度构建旅游赋能西安乡村提质升级发展路径,最终实现产业兴旺、生态有效、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关键词:乡村提质升级;乡村旅游;西安市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1001-2443(2023)06-0573-07

引言

近年近郊旅游需求陡增,旅游在各个乡村旅游地兴起,对乡村旅游地产生各类影响,与之有关的研究也大幅增加,相关研究着重分析旅游在产业、生态、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对乡村旅游地发展的影响。一方面,旅游可以促进乡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1],重新组合乡村的生产要素[2],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3],促进乡村经济结构调整[4],驱动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5],增强农村经济内源性[6],帮助农户生计可持续性发展[7],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农村繁荣稳定,加快统筹城乡融合发展步伐[8]。另一方面,旅游的强参与性可以提升利益相关者责任感,带动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9],提升乡村生态环境[10]。通过继承村落原生文化、整合地区传统文化、迁移都市现代文化[11]来重构乡村社会秩序、增进居民地方认同[12],从而提升居民主观幸福感,优化城乡治理格局[13]。

综上所述,国内旅游对乡村旅游地影响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结合乡村振兴战略背景,旅游对乡村旅游地影响的研究应转为更为精细的研究。农村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迫切需要乡村提质升级发展,但现有研究相对较少,且缺乏定量分析。乡村旅游地发展现状及困境是什么,不同地区应如何借力旅游赋能乡村提质升级,这些问题都亟需研究。

本文选择西安市作为案例地,以西安乡村旅游重点村为研究区域,从产业、生态、文化、治理、生活五方面切入,运用SPSS对调研数据进行分析,并结合实地调研结果,分析西安乡村旅游地发展现状和发展困境,创新西安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构建旅游赋能西安乡村提质升级发展路径,实现西安乡村高质量发展,为西安市及相同案例区实现乡村提质升级,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提供参考借鉴。

1 研究区域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西安是陕西省省会、副省级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之一,同时也是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之一。近年来西安市政府一直致力于积极推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根据《西安市促进乡村振兴实施方案》和《西安市“十四五”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到2025年西安市市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将达到60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将达到30个,并再创建2个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1。目前,长安区南堡寨村、鄠邑区蔡家坡村、蓝田县汤峪镇塘子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鄠邑区石井街道栗峪口村、蓝田县葛牌镇葛牌村入选2022年陕西省乡村旅游示范村,“秦风秦韵关中文化体验之旅”“走进秦岭基因库”自然科普研学之旅入选文旅部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随着西安乡村旅游规模进一步扩大,西安乡村地区如何进行提质升级成为当下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选择西安作为案例地具有一定典型性。

1.2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問卷调研法的方式收集数据。调查问卷为结构式问卷,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调查样本人口统计学特征,包括身份、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收入状况;第二部分,调查西安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包括产业、生态、文化、治理、生活五个维度,共计18个问题,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设问,分别为5分(非常同意)、4分(同意)、3分(一般)、2分(不同意)、1分(非常不同意)。

1.3 数据来源

本研究在正式调研前进行了小规模预调研,并根据预调研结果对题项进行修正,将调查对象分为农村居民、旅游从业人员、经营者、政府工作人员、旅游者5类。正式调研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调研组分别于2022年4月30日至5月4日,2022年7月2日至7月10日到临潼区贾村、鄠邑区栗峪口村、长安区石砭峪新村、周至县神灵山村进行发放问卷和实地调研,第二阶段因疫情原因采用线上调查的方式,于2022年8月27日至9月4日,在上述4个案例地的个体经营户微信群、社区群、农民群发放“乡村旅游助推西安乡村振兴”调查问卷,共收到线上和线下作答问卷633份,剔除无效问卷后,最终回收有效问卷451份,回收有效率为71.2%。

2 结果与分析

2.1 调查样本分析

调查样本中本地农村居民和旅游者样本数量较大,分别占总样本数的33.5%和27.1%;性别构成中男性占49.2%,女性占50.8%,相差不大;从年龄段上看,18-35岁和36-65岁群体占比最高,分别为52.30%和42.60%;在受教育程度方面,大专或本科学历占比最高,其次是高中或中专学历,分别为54.5%和27.7%;在月收入方面,大多数人月收入在8000元以下,其中3000元以下占41.2%,3001-5000元占28.6%,5001-8000元占21.5%,如表1所示。

2.2 问卷可信度分析

运用SPSS 27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可靠性分析,α系数值为0.979,大于0.7,可信度较高。此外还通过计算各测项的Cronbach系数以验证各测项与研究主题的相关性,任意题项被删除后,α系数都小于0.979,因此说明题项不需要进行调整。分析项的CITC值均大于0.4,说明分析项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关系,同时也说明信度水平较高,可用于进一步分析。

2.3 KMO 和 Bartlett 球形检验

在对样本数据进行因子分析之前,运用SPSS 27软件对问卷进行KMO和Bartlett特球形检验,验证其结构效度。KMO系数检验值为0.974,大于0.8,且相应概率的显著性为0.000,小于0.001,详见表2,说明样本数据效度良好,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2.3 问卷调研结果整体性分析

从产业、生态、文化、治理、生活五个维度,18项指标来分析西安乡村旅游地发展状况。各个维度的平均值均在4分(满意)左右,由此可见,被调查者对目前西安乡村旅游目的地整体发展状况感到满意。从方差百分比上看,对西安乡村旅游地发展影响最大的三个维度是文化、生活、产业,其次是生态、最后是治理,详见表3。

2.4 各维度细化分析

(1)产业方面,旅游业发展繁荣度和业态丰富度的因子载荷量较高,分别为0.835和0.713,表明被调研者认为近几年西安乡村旅游业蓬勃发展。产业融合水平和创业氛围的因子载荷量最低,分别为0.585和0.616,表明西安乡村旅游地还存在一二三产业融合不紧密、创业环境不佳等问题。

(2)生态方面,各具体指标的因子载荷量较低,平均得分情况也均低于4分(满意),说明被调研者认为西安乡村旅游地的生态保护工作需进一步改善,其中空间规划不合理和绿色产业发展不足是目前西安乡村旅游地生态建设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3)文化方面,村民文化素质和文化认同感因子载荷量较高,而精神文明建设的因子载荷量最低,表明目前西安乡村旅游地精神文明建设存在问题和短板,影响文化高质量发展。

(4)治理方面,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平均得分最高,为4.1分,但因子载荷量仅为0.563,表明西安乡村旅游地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实际发展水平较低,需进一步提升。乡风建设外部条件因子载荷量最低,表明西安乡村旅游地乡风文明建设存在缺乏政策支持、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不足的问题。

(5)生活方面,政府、村委会、村民之间关系的因子载荷量和平均分均为最低,分别为0.531和3.58分,表明目前西安乡村旅游地中村民、村委会和村民之间关系还有较大改善空间。

3 西安乡村发展困境

以西安市乡村旅游目的地为研究区域,结合问卷数据和在临潼区贾村、鄠邑区栗峪口村等西安乡村旅游重点村调研情况,梳理出目前西安市乡村发展面临的困境,主要结论如下:

3.1 西安乡村产业融合程度较低

从产业结构上来看,西安市乡村产业结构单一,主要以第一产业为主,随着比亚迪和三星等制造业企业入驻,西安第二产业得到很大提升,但第三产业发展仍然缓慢。乡村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各产业之间无法形成合力,难以吸引人才、资本等要素,过于单一的产业结构使乡村经济抗风险能力较弱,造血能力缺乏。在调研中发现临潼区贾村、鄠邑区粟裕口村主要通过种植业和养殖业获取经济收益,农业与加工业、现代服务业之间缺乏融合的深度及广度,许多具有农耕文化的体验型旅游产品未得到充分开发。除此之外,问卷调研结果显示,缺乏良好创业环境也是制约西安乡村产业融合的重要因素。

3.2 西安乡村生态建设力度薄弱

生态文明建设是推动乡村提质升级发展的内在要求。目前西安乡村主要存在绿色经济发展落后、空间布局不合理和村民环保意识淡薄的问题。结合实地调研发现长安区石砭峪新村、周至县神灵山村的村民对环境危害认识不足且参与生态环境治理自主性较弱,临潼区贾村、鄠邑区粟裕口村受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乡村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规划混乱,导致农业生产污染和农村生活污染双重叠加,阻碍生态宜居乡村的建设进程。

3.3 西安乡村文化内源性不足

西安是十三朝古都,但新时代乡村旅游地依然存在乡村人口老龄化、产业空心化等问题,乡村文化的传承主体缺失,乡村文化面临凋零风险。在长安区石砭峪新村,民俗艺人老龄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断档普遍存在。在周至县神灵山村存在乡村文化制度建设不完善、地方特色风俗习惯传承和保护方式较落后的问题,呈现出村民缺乏文化自信,乡村文化内源性发展不足。

3.4 西安乡村治理水平低下

目前西安部分乡村劳动力人口大量外流,导致老幼群体成为乡村的自治主体,该群体存在自治能动性不强、知识匮乏、行动不便等问题,乡村治理仍然是目前西安社会治理的难题。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在临潼区贾村、鄠邑区栗峪口村、长安区石砭峪新村、周至县神灵山村中均存在村民法治观念淡薄、服务意识缺乏、社会治理参与感较差的问题。除此之外,乡村熟人社会中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与现代法律规则不相适应,导致目前乡村治理体制机制缺漏,社会治理低效。

3.5 西安乡村居民生活条件落后

在城乡二元分割状态下和城乡财力差距较大的现实状况下,西安部分乡村居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条件相对于城市而言明显滞后。从物质条件上看,存在交通便捷度不够、信息化水平相对落后、物流体系不完善、居住环境有待提升等问题。在调研中发现,临潼区栗峪口村、长安区石砭峪新村存在仓储物流设施建设落后,移动网络信号差,一些公共场所未能实现WIFI覆盖,村委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信息更新较慢等问题。从精神生活条件上看,存在公共文化事业发展不充分、村民娱乐方式单一等问题。结合实地调研发现,长安区石砭峪新村、周至县神灵山村中村民娱乐方式大多以闲聊、打麻将、刷短视频为主,乡村文化活动表现形式较为单调。

4 旅游赋能乡村提质升级路径

针对目前西安乡村旅游地发展面临困境,结合相关理论从产业、生态、文化、治理、生活五个维度构建旅游赋能乡村提质升级的发展路径。

4.1 旅游赋能乡村产业提质升级发展路径

4.1.1活用扶持资金 目前的乡村扶持政策好、力度大,中央、省市各类乡村振兴扶持项目众多,西安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建立信息平台,分门别类梳理好中央、省市有关项目情况,指导辖区内乡村挖掘自身产业优势,积极申请中央财政預算内投资陕西省农林水利项目、教育部省属高校精准帮扶典型项目、中国银行“防返贫”保险项目等各类政府、行业扶持项目,支持乡村产业发展。同时,加强统筹规划力度,合理分配基础建设改善、产业扶持、生态保持等扶持项目经费比例,给予产业扶持适当的倾斜力度。

4.1.2 丰富产品业态 乡村旅游关联度大、受益面宽、综合拉动能力强[14],在乡村产业提质升级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西安应根据各区不同的自然环境、地理条件、民俗文化等优势资源,制定差异化发展战略,打造风格各异的乡村旅游产品。临潼区、鄠邑区可以发展以石榴、柿子、葡萄等农产品为主的上下游产业;长安区依山傍水,翠华山、南五台、天子峪等自然资源深受户外运动者喜爱,户外运动休闲、农家餐饮等产品可加大布局;蓝田县以“玉”闻名天下,可挖掘其IP价值设计文创产品并形成衍生产业。

4.1.3 体验田园生活 现有研究发现,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政策导致当地居民人均纯收入提高了3.04%[15]。以长安唐村为例,在笔者调研期间发现其田园体验、休闲农业游客感知正向评价较高,一位游客表述:“在唐村,我找回了曾经熟悉的记忆,体验感非常强”。西安地处关中平原地带,长安、周至、鄠邑、临潼、高陵、蓝田等区县均有丰富的农业、果业资源,应根据土地类别合理开发各区县乡村闲置土地,鼓励、引导农民自主性从事特色种植、养殖等产业发展项目,打造集休闲观光教育康养为一体的多功能田园生活体验区。

4.2 旅游赋能乡村生态提质升级发展路径

4.2.1 规划空间布局 发展乡村旅游要以乡村聚落、景观、农庄、田园、民俗以及农产品等吸引物资源和环境空间为基础。长安、鄠邑、蓝田、临潼、周至分布在秦岭周边,高陵紧邻浐灞生态区,其整体分布紧凑,生态保护压力大。因此要通过一体化空间布局规划和资源统筹,在守住耕地、环保底线的前提下,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同时要平衡各区县生态旅游业态分布,使每个区县都有特色的生态景观呈现,形成差异化。

4.2.2 开发休闲农业 临潼石榴、阎良甜瓜、临潼火晶柿子、阎良相枣、灞桥葡萄、蓝田樱桃、周至猕猴桃、王莽鲜桃、华胥大银杏、长安草莓等都是西安特色果业。以生态农业、果业为旅游资源,开发农产品采摘、种植等休闲农业旅游产品,将极大丰富旅游者的乡村旅游体验,提高旅游过程中的互动表达,丰富乡村旅游发展内涵。

4.2.3 提高环保意识 遵循生态导向、绿色导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围绕乡村生态环境重点工作,从环保教育嵌入乡村旅游过程和开发乡村生态主题游两条思路着手,形成双向影响机制。同时,可在西安市大中小学中开展乡村环保主题讲座、环保知识竞赛等活动。把握日常和重要时间节点,在旅游目的地居民和旅游者之间同步开展重点宣传,增强其生态保护意识,促进形成绿色健康生活方式。

4.3 旅游赋能乡村文化提质升级发展路径

4.3.1 举办民俗节庆 民俗不仅是一种质朴的文化形式,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16]。西安是典型的关中民俗呈现地,诸多民俗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包括:西安鼓乐1项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蓝田普化水会音乐、秦腔等10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安都城隍庙民俗、临潼区栎阳马踏青器山社火、周至牛斗虎等101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长安侯官寨春官“牛老爷”社火、蒋村正月民俗活动等192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要强化西安市政府主导作用,鼓励、指导各区县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办民俗节庆活动,以民俗文化为乡村旅游的核心资源,讲好西安乡村故事。

4.3.2 开展研学旅游 研学旅游作为旅游和教育的结合体成为近几年乡村旅游的新热点。目前,西安市共有小学1179所,初中351所,高中171所,研学群体极大。开展乡村研学旅游,既能以研学群体补充乡村活力,又能使研学群体深入理解乡村发展实际。同时,陕西省大量高校聚集在西安市,鼓励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等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师生深度参与乡村研学导师队伍建设,弥补乡村人才缺失困境,以文化、教育促进乡村发展内生动力提升。

4.3.3 激发文化自信 乡土文化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其源头和特色所在,依据其形成了丰富多样的乡村文化遗产[17]。因此,要将西安乡土文化资源与乡村旅游相结合,以乡村旅游为纽带传承创新乡土文化。一方面可以将非遗文化、乡村人文精神融入旅游产品,打造具有创造力、想象力和感染力的文旅融合精品,让乡土文化“活”起来;另一方面在西安市开展各类民俗展演、非遗进校园等活动,强调乡村在传承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重塑乡村居民及旅游者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繁荣乡村文化。

4.4 旅游赋能乡村治理提质升级发展路径

4.4.1 整治营商环境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体现。有关部门要依据《旅游法》《陕西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西安市2022年优化营商环境重点任务清单》等有关法规条例,依法打击黑车、黑导游、强制购物等违法违规行为,广泛听取社会和群众意见,持续优化西安乡村旅游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此外还可邀请企业、群众为乡村旅游营商环境谏言献策,让更多社会资本愿意投入、敢于投入乡村旅游市场,打造升级营商环境。

4.4.2 化解社区冲突 乡村旅游迅速发展冲击传统乡土社会,打破“熟人社会”格局,社区冲突和矛盾随之增加。因此要积极开展学法普法宣法进乡村、移动法院以及道德、法制模范评选等活动,广泛宣传“道德模范”“西安好人”“新时代好少年”等先进代表事迹,促进法制乡村建设,以民主力量实现自治,以法律法规实现法治,以乡规民约实现德治,三驾齐驱改善乡村旅游社会环境,化解社区冲突矛盾。

4.4.3 完善保障体系 在《西安市法治社会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5年)》基础上,各区县应把法治文化阵地建设纳入城乡规划,积极推进法治宣传教育中心建设,健全村规民约,实现村(社区)法治文化阵地全覆盖。同时,充分调动各利益群体主体责任意识,促进乡村旅游和谐社区共识形成,实现“共商共建共享”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4.5 旅游赋能乡村生活提质升级发展路径

4.5.1 实现物质富裕 以唐村、袁家村等成熟案例为范本,探索、创新“企业+农户”“合作社+农户”等經营方式,鼓励乡村居民以土地、劳动、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积极参与乡村旅游发展,加强乡村居民与企业的良性互动,建立彼此间稳定的合作关系,打造更多利益共享性乡村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的“西安样板”,鼓励乡村居民就地就近就业,促进乡村居民增收致富。

4.5.2 实现精神富裕 实现乡村精神富裕要始终坚持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一是完善西安乡村图书馆、文化馆的建设,打造乡村文化旅游新平台;二是给民风民俗搭台,西安政府牵头,通过举办乡村文化展会、非遗展演、文化遗产研学等丰富多样的活动,保护和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通过乡村旅游精神引领,将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生活中,不断提高居民获得感和幸福感。

4.5.3 提升人民素质 发展乡村旅游,在提高乡村居民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的同时,也要着眼于人民素质提高。一是可以鼓励、支持陕西省高水平大学毕业生到西安乡村中小学任教,提升乡村中小学教育教学水平;二是可以活用西安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资源,定期在乡村组织居民、旅游从业者的专业知识、技能培训。以此提升乡村旅游目的地居民、经营者、从业者整体素质。同时,可以在乡村旅游项目设计中融入游客行为、道德约束的体验场景和匹配性场景解说。

参考文献:

[1] 钟漪萍,唐林仁,胡平波. 农旅融合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机理与实证分析——以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2020(7):80-98.

[2] 黄剑锋,杨德才.旅游业助推乡村重构的理论逻辑、作用机制及实践路径[J].现代经济探讨,2023(3):12-20+28.

[3] 邹统钎.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转化的乡村旅游机制探讨[J].旅游学刊,2020,35(10):4-7.

[4] 刘冠启,花家涛,石玉雪.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体育旅游发展价值、困境及路径选择[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43(5):498-504.

[5] 郑永君,李春雨,刘海颖.旅游驱动的三产融合型乡村振兴模式研究——基于共享发展理论视角的案例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23(6):97-110.

[6] 刘佳,赵青华,王慧.乡村旅游发展促进农村可持续生计的空间效应及机制[J].自然资源学报,2023,38(2):490-510.

[7] SU M M,WALL G, WANG Y, et al. Livelihood sustainability in a rural tourism destination-Hetu Town, Anhui Province, China[J].Tourism Management,2019,71(4):272-281.

[8] 陆林,任以胜,朱道才,等.乡村旅游引导乡村振兴的研究框架与展望[J].地理研究,2019,38(1):102-118.

[9] 申始占,王鹏飞.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逻辑机理、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2(5):72-81.

[10] 史冬防.农业生态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策略[J].环境工程,2021,39(11):254-255.

[11] 李琳,郭占锋.乡村旅游转型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6):78-87.

[12] 徐虹,张行发.乡村旅游社区新内源性发展:内在逻辑、多重困境与实践探索[J].现代经济探讨,2022(1):114-123.

[13] 杨明月,戴学锋.乡村振兴视域下全域旅游促进共同富裕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23,45(3):11-16.

[14] 屈学书,矫丽会.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产业升级路径研究[J].经济问题,2020(12):108-113.

[15] 黄祖辉,宋文豪,成威松,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了吗?——来自准自然实验的证据[J].经济地理,2022,42(5):213-222.

[16] 毕学成,苏勤.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旅游开发机制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40(1):89-94.

[17] 李倩.乡村文化遗产与乡村振兴——基于设计视角的创新思考[J].文化遗产,2021(4):144-151.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Quality-Improving and Upgrading of Rural Areas in Xi'an through Tourism Empowerment

ZHAO Jing1,2,3,ZHU Lin-bo1, CHANG Pan1,GUO Pei-yun1,WANG Hui1

(1. Institute of Human Geography, School of Tourism, Xi'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Xi'an 710128, China;2. Shaanxi Tourism Research Institute, Xi'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Xi'an 710128, China;3. Research Center for Tourism Cooperation and People-to-People Exchange among SCO Nations, Xi'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Xi'an 710128, China)

Abstract: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rural areas is an objective requirement and practical need to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 consolidating the achievement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achiev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Taking rural tourism destinations in Xi'a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based on 451 questionnaire survey data,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tatus of rural areas in Xi'an is analyzed. The problems of low industrial integration, weak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insufficient cultural endogeneity, low governance level, and backward living conditions of residents in rural areas in Xi'an are identified, and a tourism promotion path for improving and upgrading rural areas in Xi'an is constructed from five dimensions: industry, ecology, culture, governance, and life, to achieve the goals of industrial prosperity, effective ecology, civilized rural culture, effective governance, and a prosperous life.

Key words: quality-improving and upgrading of rural areas; rural tourism; Xi'an

(責任编辑:巩 劼)

收稿日期:2023-02-18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42001132);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专项研究课题(2023WHLY1002);陕西省创新能力支撑计划资助项目(2022KRM038);西安外国语大学科研基金资助(20XWJ13);西安外国语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3BZSZ06);西安外国语大学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22XWYJGA08).

作者简介:赵静(1981—),女,陕西西安市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旅游产业、乡村旅游研究;通信作者:朱林波(1995—),男,内蒙古包头市人,硕士研究生,从事乡村旅游研究.

引用格式:赵静,朱林波,畅攀,等. 旅游赋能西安乡村提质升级发展路径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46(6):573-579.

猜你喜欢
乡村旅游西安市
基于GIS的西安市土壤保持空间分布研究
亲子创意美工展
家乡
西安市第四医院
123的几种说法
安顺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基于CA-Markov模型的西安市热环境模拟研究
全域旅游背景下海南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范式
乡村旅游供应链优化探析
仙居湫山乡方宅村乡村旅游规划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