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明,李 建
(1.鞍山师范学院,辽宁 鞍山 114000,2.乐山师范学院,四川 乐山 614000)
2017 年4 月,国家教育部出台《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简称《办法》),预示着在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改革之后的又一重要政策变动。随之形成的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开始在全国推行,这对地方高校教师教育工作的开展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随着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的更新,对地方高校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师范类专业认证是指专门机构依据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对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状况实施的外部认证。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更新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师范类推认证标准实现了中国特色与世界水平的有机结合。其所形成的分级分类教师教育质量监测认证体系遵从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特别是在数据整合方面实现了与国际接轨,无论是在理念,还是在执行标准上都体现了世界水平。同时又充分考虑了当前我国教育实际以及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确保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的先进性和可操作性。其次,实现了统一体系与特色发展相结合。既保留了师范类专业认证体系的中国特色,强调了统一评估机构、资质认证标准、认证程序、结论审议,同时又积极支持各地结合本地实际特色发展。再次,实现了内部保障与外部评价有机融合,制度机制更加完善。明确了高校在师范类专业质量建设中的责任和义务,要求各高校针对师范类专业进行自我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改进,保障高校对于师范类专业质量的持续提升。
内涵式发展是指在发展过程中抓住事物本质属性,在发展过程兼顾数量和质量,注重激发事物发展内生动力,提升事物发展的整体实力。在由量变向质变转化过程中要提升质变的层次和等级。高等教育内涵发展以提升核心竞争力为核心,在发展过程中坚持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措施、新发展手段。地方高校教师内涵式发展主体是地方高校教师,是在高等教育内涵发展语境下的地方高校专业成长和能力提升的重要选择。
专业认证标准以实现毕业要求为导向,对于课程体系的建设具有直接的指导价值。依照专业认证标准,反向优化课程体系,坚持学生主体,体现“产出”导向。
依据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在评价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方面,以学习效果为导向,关注师范生的核心能力。坚持质量第一,质量至上原则。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明确指出要达到“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要求,基于这一目标导向,需要在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将师德师风作为第一重点,引导师范生在教学育人方面要有所认知、有所理解、有所感悟。同时关注自身发展,不断提高自身专业能力,这样才能够契合师范生核心能力素质要求,契合高校教师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内在要求。
依据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最终是要在教育效果上得以检验的。因而,地方高校教师教育要紧紧围绕“教师与学生”这一重要关系展开,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这一思想包含两层含义,一方面,教育教学工作应围绕学生这一核心主体展开,教师教育的全部工作必须以促进师范生的专业发展为前提。在教学开展过程中要明确对照师范生“为谁学,学什么,在哪学”等基本问题,地方高校在师范生培养过程中才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另一方面,尊重学生这一主体。在教师教育工作中,将做好学生服务工作作为重要前提。将学生的生活、学习纳入服务范围。在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体系中,学生发展属于关键性指标,师范类专业认证最终目的还是要促进学生发展,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要求开展全方位、全过程评价,将评价结果作为教学改进重要参考。而伴随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以及不同学段教育教学要求等的变化,尤其是一些新形势和新要求的出现,高校教师教育的发展也应进行动态调整,因而高校教师教育内涵式发展亦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既要以专业认证标准为指导,也要能够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为专业认证标准的更新和完善提供现实依据。
地方高校教师教育内涵式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长期的、持续的探索过程。一方面,在发展过程中要整合多元主体力量,积极寻求协同化发展路径,实现学科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另一方面,开发本土化教材,实现协同培养与本土培养的有机结合,形成可持续化的发展路径。
从现实发展来看,当前地方高校教师教育发展还不能够充分契合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的要求,地方高校在教师教育过程中还存在参与主体单一、主体间协同不足的现实困境。为进一步提升师范生的专业素养和整体质量,达到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的要求,应坚持走协同化发展道路。
首先,整合涉及地方高校教师教育发展的相关资源。建立“师资培育大学与中小学”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持续关注地方高校师范类学生毕业之后的人才走向、就业情况、专业后续发展等情况,通过实地调查等方式,将意见建议反馈给地方高校,地方高校应对意见建议合理化部分内化和吸收,将其作为地方高校教师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参考。
其次,针对部分地方高校培养的师范学生专业能力与实践能力存在不协调、不匹配的情况,有必要探索地方高校教师教育的“二元制”,实现地方高校与中小学院校的密切配合,让基础教育参与到地方高校师范生的人才培养之中。发挥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功能,为中小学教育的发展提供科学指导,同时发挥中小学的反馈功能,为高校师范类学科专业建设提供实践依据。具体而言,让中小学参与到地方高校师范生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式、教学课程体系设置中来,广泛听取地方中小学一线教师和毕业生的意见建议,使人才培养目标更契合未来学生的就业方向,更符合教育实际。
地方中小学校作为地方高校师范生就业的主要去向。地方高校在师范生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就业方向。目前部分地方高校师范生就业之后出现了水土不服问题。究其原因,在于没有充分考量到学生未来就业的岗位要求和教学实际。因此,地方高校教师教育内涵式发展,就是要对标示范类专业认证标准的各类要求,改变旧有的课程体系,实现专业化发展。
首先,将提升师范生的核心竞争利益作为主要目标导向。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全面贯彻师范类专业认证评估的相关要求,在评估过程中要将为党和人民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师资队伍作为地方高校应该承担的重要人才培养重任,将“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为基本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以提升学生的人文与科学素养作为目标,充分认识到培养具有视野开阔,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心理健康的“社会人”的重要性。帮助师范学生对社会、自然以及自身达成共识性认知。在通识教育过程中培养独立人格,增强学生的反思意识。地方高校教师教育内涵式发展也是师范生自主发展的过程,因而师范生要成为自我教育的主体,既要进行自我教育,也要具备教育他人的能力。
其次,地方高校要明确自身定位,立足于地方教育发展实际,考虑当前地方在基础教育层面的实际需要,不断优化师范生的人才培养目标,了解师范生自身多元化发展诉求,既要严基础,也要宽口径。将教师教育过程中的多学科进行系统整合,在提升地方高校教师教育内涵发展方面要大胆创新,使教师教育更贴近于地方基础教育实际,确保培养出来的师范生既兼具广阔视野,有社会责任心,同时又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在教育教学中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作用,未来在工作岗位中能够主动承担教育任务。
总之,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要求地方高校教育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践行专业认证标准的有力举措,需要高校长期坚持。地方高校在教师教育内涵发展过程中要主动探索、主动作为,始终坚持学生为中心,主动了解师范生的成长和学习,对师范生的成长成才规律进行总结,并以此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参考。在资源配置方面、课程组织方面和教育教学方面,围绕师范生需求进行合理配置,坚持全方位、全过程评价原则,既关注师范生的专业能力,也关注师范生的核心素养,改进教学手段,从整体上提高师范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