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秀洁
(潍坊学院 计算机工程学院,山东 潍坊 26106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2022 年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中指出:“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同时提出,“思政课建设、日常思想政治工作、课程思政全面推进。”[2]在新时代、新生态的育人新环境下构建大教育格局,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过程中,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将思想政治工作育人与专业实践创新育人有效结合,构建全链条的协同育人模式成为高等教育工作者探索的新课题。
习近平总书记2019 年3 月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提出,“要强化思政课的实践性,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3]重视并规范化实践教学,是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2022 年《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工作方案》中指出,“要突出实践导向,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4]这意味着专业实践教学不再单纯作为课堂教学的附属,它具有了一定的独立功能和特有属性——育人功能。协同育人要求专业教师与思政工作者自觉承担育人责任,发挥各自教育优势,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引导学生提高思想政治觉悟,成为可以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随着信息化发展的不断深入推进,国家要求高校能够培养出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技能,同时兼具爱国情怀和开放性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的高端计算机专业人才,尤其是信息技术方向人才。地方高等院校逐步成为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为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地方高等院校在进行大量扩招和设立新专业的同时,虽然满足了部分社会需要,但在人才培养的质量方面也面临着巨大挑战,计算机类专业的思政教育和专业实践协同育人尚未真正形成合力。[5]
现阶段,大思政背景下我国高校在专业人才协同培养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具体表现如下:
协同育人机制的关键在于辅导员和专业教师队伍的协同发力,引导学校各类资源汇聚合力,达成目标。但在实践中,两教师队伍仍存在重视程度不够、协同引导意识不强等现象。部分专业教师将课堂教学视为工作的第一重点,随后便是“搞好科研”,将思政教育视为思政教师和辅导员的工作;部分辅导员忙于学生日常事务管理,思政引领排在次要位置,所投入的精力和时间也相对较少。不论是在课堂教学中还是日常学生管理工作中,二者对于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均不够。[6]同时,二者协同发力存在割裂,协同教育学生的意识不强。当学生在日常课堂中发生违纪或学风涣散时,专业教师往往第一时间联系辅导员,让辅导员引导教育学生;辅导员认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出现问题,专业教师也应该协同引导,共同教育学生。
高校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需要统筹协调多个部门的人力和资源,必须从学校层面进行整体性的设计和规划,统筹各方面的要素,搭建信息平台及活动平台,建立相关的反馈机制、保障机制和评价考核机制,进而保障协同育人活动的顺利开展。当前,已有许多高校根据党和国家的政策制定并出台有关“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方案或实施意见,明确了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在各自应承担的育人职责下要“干什么”,但对于如何开展协同育人、怎样开展协同育人、基于哪个平台、遵循哪些原则以及条件保障、经费保障、平台保障等支撑没有明确的界定。在顶层设计中缺乏具体的制度设计和任务要求,导致辅导员和专业教师这两个育人主体仍是各自为战,协同育人优势难以展现。
要真正将课程思政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将专业实践和思政教育相协同,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协同育人评价机制。目前,课程思政已被纳入一流学科建设、学科评估和专业认证等各项考评体系中,在诸多学校也已经将课程思政纳入各教学院系、职能部门和各教师的考评体系中,但在实际考评过程中,评价体系仍存在不刚性、难量化等问题。在评价体系中,对于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协同育人活动开展情况的评价,仍是描述性的指标偏多,缺乏量化性指标,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开展协同育人活动的积极性。此外,在体系运行过程中,协同配合失衡,配置要素缺失,应由哪个部门处理协调,也缺乏相应的责任归属,使得系统调控功能偏弱。[7]
构建高质量的思政教育协同育人体系,必须要凝聚思政教育与专业实践共识,坚持统一性、同向性、融合性原则,共同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付诸努力。
高校思政教育和专业实践教育协同育人机制,是一项长期且系统的工作,应遵循系统性和长期性相统一的原则。既要从整体层面统筹协同育人的所有要素,处理好各育人环节和要素间的复杂关系,还要在育人过程中以长远的眼光看待问题,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的推进工作,使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在不断磨合中,增强育人的协同性,真正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在日常思政教育中感受到“三全育人”的效果。
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应该遵循同向性原则,既讲究科学性又兼具思想性。教育体系的构建必须是科学的,是高校在认真研究学校和学生教育教学规律下,按照严谨的逻辑关系构建起的,真正能够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支持。同时还要突出思想性,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目的是提升思政育人的成效,必须要突出思政教育的主体地位,使思想性融入体系的各个环节,通过多元化的教育形式,彰显新时代思想的深刻内涵,真正让学生入脑入心。
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目的是培养高质量人才,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要遵循适应性和超越性相融合的原则。一是协同育人活动的开展要与当前主流思想相适应,既科学合理,又能够凸显时代特色,符合新形势下青年身心发展的需求;二是人才的培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经济、文化建设相适应,符合当前社会建设发展的需要;三是通过教育引导,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真正做到触类旁通,不断超越自己当前的认知水平,促进综合素质的提升。
高校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关键在于落实推进。在育人机制实践中,要加强顶层设计,搭建协同交流平台,完善夯实评价体系,才能实现共同育人目标,有效提升地方高校计算机类人才的培养质量。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作为一项系统的育人工程,必须从顶层设计上解决育人资源整合不到位、协同育人出力不合力、信息共享不全面等问题。高校党委要落实主体责任,进行职责分工,有效统筹和管理全校[8]。其一,在学校层面上应从“一把手”高度上建立组织机构,涵盖教务处、学工处、团委等主要部门,统筹规划和安排部署全校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其二,在各二级学院成立由学院党总支书记牵头的领导小组,深入贯彻学校的育人方针政策,根据学院的专业特色及学生特点,协调辅导员和专业教师两个育人主体,定期召开学生工作和教学联席会议,总结协同育人效果,共同研讨育人方案,商定协同方式。
在专业实践教育和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活动中,搭建信息化平台是确保辅导员和专业教师沟通无障碍的硬性保障,可依托学校教学资源平台和信息服务平台,解决人才培养过程中缺乏信息化育人的问题。在教学资源平台中,将所有的课程同步信息化建设,大力改善信息化教学环境,专业教师要严格筛选教学内容,系统挖掘思政教育资源,结合不同专业、学科的内容,对课程知识体系中的人文精神进行深度挖掘,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的作用。
高校要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要有效发挥思政教育和专业实践的协同育人联动效应,将思政工作贯穿到日常管理的全过程中。一是要建立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高校要加强对专业教师、辅导员和思政教师的培训力度,打造兼具教学、科研、实践和管理能力于一身的专业队伍,为协同育人活动提供人才保障。二是要建立教育内容融合评价机制,高校要将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相融合,也应该将专业教育评价体系和思政教育评价体系相融合,构建思政教育协同育人评价体系,把思政教育真正融入到教育教学全过程。三是建立综合考评机制,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应协同运用激励与惩戒机制,将思政教育活动中的先进人物、典型案例通过主流媒体进行宣传教育,强化正面引导和示范作用。
协同育人机制是新时代思政育人的创新手段,通过把握正确的指导原则,构建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动态发展的专业实践育人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新机制,对提高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高学生专业技术和创新创业能力,促进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高校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是长期的系统工程和时代任务,需要不断深入研究和改革创新,构建完善的、高效的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机制,是提升思政教育的育人质量的需要,也是真正为社会输送优质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