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电影为媒介进一步发挥中华文化对东盟的影响力

2023-03-07 02:02:51张睿
视听 2023年9期
关键词:东盟国家中华文化影视

◎张睿

1991年,中国与东盟建立了正式的对话关系。2004年,广西南宁被确认为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永久举办地,为东盟双边贸易提供了极佳的平台。自2010年启动以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已成为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在地理、人文相通的条件下,中国和东盟国家共同创造了东亚经济的奇迹,成为亚太区域合作中最成功、最具活力的典范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案例。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明确将“文化交流”作为“民心相通”的重点开展对象,各国文化交流也在不断扩大并日益多元化。“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电影已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也为进一步增强中华文化在东盟地区的影响力提供了有效途径。

一、中国—东盟电影交流现状

东盟国家中的众多华人群体,作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力量及有关媒介,有力地支持了中国电影在东南亚市场的发展,并推动了东盟国家成为中华文化的主要输出区域。中国与东盟国家在电影上的交流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20年代。彼时,中国电影以向南洋地区国家出售版权的方式开启了海外传播活动,《采茶女》《白蛇传》等影片深受当地华侨喜爱。从20 世纪90 年代起,中国与东盟国家开始互相举办文化周、电影节等活动,这为早期中国电影在东盟国家的交流打下了深厚基础。中国广西与东盟国家山水相连,文化相通,传统友谊深厚,尤其是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将中国广西定位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后,以中国广西作为窗口,开展电影在东盟国家的交流合作已具备了更为成熟的条件。当下,普遍以相互引进、中外合拍和开展电影相关文化活动三种形式来扩展与加深中国—东盟电影的交流与影响,中华文化也随着中国电影的传播而开枝散叶。

一是相互引进优秀影片。1967年,武侠电影《龙门客栈》推动中国武侠元素在东南亚落地生根。时至今日,中国武侠片、功夫片、古装片仍是最受东南亚国家民众欢迎的中国电影类型,如《叶问4》上映期间在马来西亚地区的票房榜直冲榜首之位。可见,通过电影这一载体,中国实现了提升中华文化对外影响力的目的。得益于中国—东盟关系日益密切,东盟电影在中国有不俗表现,如泰国的《天才枪手》、马来西亚的《光》。相互引进机制,不仅促进了双/多边的电影市场繁荣发展,更是进一步以文化艺术的形式加深与东盟国家联系的充分体现,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二是建立合拍机制。中外合拍电影是中国电影对外合作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外合作摄制电影片管理规定》第五条规定中外合作摄制电影片包括联合摄制、协作摄制和委托摄制三种形式。此外,中方在境外取景拍摄的影片也不在少数,尤其是在中国—东盟对话关系建立期间,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合作逐渐多元化,所取得的市场成绩也表现良好,对中华文化在东盟国家的传播起到促进作用。例如以作为中华文化聚集地的海外唐人街为背景的《唐人街探案》系列电影,创作团队于2015年起,从泰国出发,以“拍一部电影走一个国家”的模式进行跨文化、跨地域拍摄,影片将阴阳五行等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通过幽默与推理融合的方式予以呈现,在雅俗共赏中做到了两国文化的深度交融。再如广西电影集团出品、上映于2016年的《再见,在也不见》,主创来自中国、新加坡、泰国,联合了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德艺双馨的优秀演员共同合作拍摄,影片入选了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5年“丝绸之路影视桥工程”项目。该片响应的是“世界眼光、东盟合作、中国故事、广西元素”的创作要求,同时也是实施“中国—东盟系列电影”拍摄计划作品之一。中外合作拍摄影片是有效整合、充分利用地理资源和文化资源的体现,目的是实现共融与共荣,也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带来更多可能。

三是举办文化活动。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电影在东南亚市场的开发探索进一步得到重视,通过不断地合作举办文化活动,推动双方电影产业领域进行深度合作。广西南宁作为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永久举办地,在中华文化的传播领域上更是发挥了面向东盟国家的窗口作用。为了贯彻实施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电影“走出去工程”和“丝绸之路影视桥工程”,中国广西努力发挥区位优势,建立和打造中国与东盟电影文化交流合作平台。2013 年起,中国广西每年分别与当年主宾国举办电影文化交流活动,如举办中越、中新、中泰、中柬、中老等电影文化周,还举办印尼电影展映、泰国电影展映、中国—泰国电影展映、中国—东盟电影展映汇(印度尼西亚电影周)活动。①这样的交流形式缩短了电影与观众的距离,也充分挖掘了“一带一路”国家电影的文化底蕴,推动实现了双方文化的交流与文明的互鉴,进一步加强双方影视政策沟通,推动视听产品互通,实现视听产业融通,为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二、中国—东盟电影交流存在的问题

中国电影市场在全球占有巨大比重,是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虽然中国电影市场早已延伸至东盟国家,中华文化也在电影的传播中对东盟国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在跨文化传播的实践中也存在着一些实际问题,不免表现出与地位不符的境况。

首先,东盟国家票房体量不大,好莱坞依然占据主导。一方面,从市场环境来看,东盟国家电影市场体量不大,电影院设施的建设与普及尚未跟上目前国际发展水平,银幕总体数量偏低,故包括其本土影片在内,电影产业盈利弱,回报率普遍不高。另一方面,好莱坞电影对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的文化影响显著。票房显示,多数东盟国家近十年的票房排行榜均被北美影片占据绝大比重,导致本土影片和华语电影被严重挤压,难以跻身榜单前列,但如《功夫熊猫》系列、《木兰》等以中华文化元素为主题的好莱坞影片在东盟国家地区票房均表现良好。对照华语电影的表现,仅有如《长城》《美人鱼》等具有明星导演效应、大成本制作的影片在东盟国家掀起了票房热度。虽然中华文化元素在东盟国家地区的接受程度仍然很高,但对比好莱坞大片或是北美影片,华语电影的金字招牌尚未能在东盟国家地区充分打响,并且中国与东盟国家在文化上仍存在细微的差异,这些因素导致了中国电影在东盟国家发行的电影票房均不太理想。

其次,平台影响力不足,尚未建立长效机制。长期以来,中华文化对东盟国家的输出多依赖于当地庞大的华人华侨基础。从目前的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来看,中国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尚未能通过电影充分转化传播至东盟国家。当前电影发展多倾向于与实力强劲的国家地区开展合拍工作,中国—东盟合作平台的影响力在对比中则暴露出一定的劣势。对比与其他欧美国家地区或者经济繁荣的亚太地区在电影上的合作,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摄制的电影数量极少,近两年完成的合拍签约数量也仅为一到二部。这一现状是由中国—东盟在电影合作方面的长效机制的不稳定与不完善导致的,现有的机制无法为影视项目孵化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面对强大的劲敌与艰难的客观条件,中华文化若想以电影作为输出东盟国家的文化纽带,则需要进一步提升合作平台的长效机制,找到提升影响力的发展之道。

再次,规模效益未完全体现,缺乏可持续传播能力。电影的流通以发行为本。在面向东盟国家的发行中,由于发行过程的不稳定性,中国电影迄今为止难以形成足够大的规模来抵御风险。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大环境下,中国电影仍处于较为缓慢的国际发行阶段。在考虑电影传播能力时,应从海外传播的有效性、国际影响力的扩大以及是否提升了中国文化的全球影响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相关研究表明,中国电影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影响力仍有待提高。中国广西作为面向东盟国家的主要输出窗口,承担着向东盟国家传播中华文化的重任。尽管起步晚、速度慢,但中国广西在高质量发展方面与发达地区仍存在差距,现有的电影资源储备规模效益未充分体现,创新融合机制还需加强,交流机制有待完善。

最后,东盟语翻译人才稀缺。语言的互通对于文化的交流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前国内对东盟语种翻译人才培训的重视程度尚有不足,其中包括东盟语翻译人才和东盟语影视配音演员,真正专长于此的人才可谓是凤毛麟角,这直接使得中国与东盟国家同谋电影发展之道受到严重的阻碍:一是对交流产生影响;二是徒增翻译成本,使得制片投资在项目研判初期丧失积极性。因此,挖掘和培育东盟语翻译人才,是打通双/多边文化交流畅通渠道和实现中国—东盟电影合作发展降本增效的突围之举。

三、中国—东盟电影交流未来发展建议

中国与东盟国家一衣带水、文化同源,在全球化趋势与互联网经济的运作下,未来充满了新机遇与新挑战。如何发挥中华文化在东盟国家的影响力,助力实现中国建成电影强国的目标,是中国电影行业亟待思考的问题。

一是加快建设中国—东盟影视产业基地。依托“一带一路”这一共赢之路与RCEP 协定的落定,为了进一步推动中国与东盟的文化交流与融合,需要加快建立中国—东盟影视产业基地。在东盟国家内部,电影发展存在不平衡现象,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家具有电影工业基础,老挝、文莱等国家则起步较晚,东盟各国电影水平参差不齐。中国广西作为中国面向东盟的窗口,需要发挥区域优势,推动中国—东盟影视产业基地尽快落地,并倡议利用好东盟国家电影工业第一梯队的基础优势,带动第二梯队跟上发展步伐,通过运用中国电影工业资源,加强与东盟各国电影管理机构的联系,实现维护中国与东盟各国电影产业生态平衡的目标,为中国—东盟影视项目搭建好孵化平台。中国—东盟影视产业基地应以多层次构成为建造理念,包括现代化的电影工业基础设施、便利的交通通信、配套的生产服务设施以及影视文化创意交流区。此外,中国—东盟影视产业基地应在软件方面实现多方面的建设,包括加强东盟各国影视制作方的交流合作、打造东盟电影工业学院、设立东盟语译制中心等,从而促进文化交流与共识的达成。

二是积极探索合拍长效机制。在文化对外传播的实践中,合拍机制体现出天然的优势,因此在未来的中国—东盟电影产业的合作上,应进一步建立合拍机制,使其完善化并实现长效化。在中方层面,为提升中华文化的对外影响,实现有效传播,创作过程中不能忽视对中华文化内涵与价值的深度理解与挖掘,要充分掌握创作话语权。应通过积极举办电影活动周等一系列平等交流活动,以活动作为依托与信息共享平台,以最小的成本深入友邦,认真研判其文化语境以及对影片的选择导向,促成让相关国家、相关机构和多方企业的交流并提升签约率,从而进一步建立并巩固合拍长效机制,实现以电影提升中华文化对外影响力的目的。如此一来,才能在全球化的趋势下有机会实现合作共赢。

三是搭建中国—东盟影视数据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壮大数字创意、网络视听、数字出版、数字娱乐、线上演播等产业。”②作为文化改革发展的新潮流和新思路,文化产业数字化已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中国—东盟的影视合作发展,应抓住当前积极推动传统文化产业加快数字化转型的浪潮,加快推动建设中国—东盟影视数据库,以数字技术助力文化研判内容,以信息化、标准化和人才培养为支撑,建立拥有东盟剧本库、导演编剧库等完整的文化产业链、供应链,充分高效地整合东盟各类影视资源,科学预判分析影视项目未来收益,进一步提高对外传播过程中的抗风险能力。

四、总结

用电影讲好中国故事,是提升中国电影、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和建立文化自信的重要一环。在以电影为媒介进一步发挥中华文化对东盟的影响力方面,可通过加快建设中国—东盟影视产业基地、积极探索合拍长效机制、搭建中国—东盟影视数据平台等具体措施,推动中国与东盟电影产业的合作与发展。电影工作者要以《“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为行动指南,切实提高站位,努力开拓海外市场,向国际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弘扬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注释:

①赵娟.首届中国—东盟文化艺术周举行电影展映活动[N].广西日报,2020-12-09(002).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EB/OL].中国政府网,2021-03-13.https://www.gov.cn/xinwen/2021-03/13/content_5592681.htm.

猜你喜欢
东盟国家中华文化影视
影视展
环球时报(2023-03-15)2023-03-15 17:22:12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华人时刊(2022年9期)2022-09-06 01:01:52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江南(2022年3期)2022-04-30 08:23:53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关系的博弈分析
法大研究生(2020年2期)2020-01-19 01:43:48
“一带一路”背景下海南-东盟国家高等教育合作的现状与思考
时代人物(2019年27期)2019-10-23 06:12:06
东盟国家刑事审判制度综述
影视风起
商周刊(2017年11期)2017-06-13 07:32:30
论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保护古沉船——以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古沉船为例
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