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种明,伏多旺,王国荣,杜默
(核工业二一六大队,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1)
中石化系统在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发现了春光、春风等油田。在油田勘查和开发过程中,部分钻孔中发现了天然伽马(GR,单位为API)存在高值或异常,赋存层位有下白垩统吐谷鲁群(K1tg)、沙湾组(N1s)和塔西河组(N1t)等,部分高值或异常与油气分布存在一定的关系。在铀矿找矿与研究方面,核工业地质局和中国地质调查局进行了钻探查证工作;中石化胜利油田及河南油田分公司据已有钻孔GR 值进行了铀矿资源评价选区工作;余琪祥等[1-2]、当龙等[3]、贺锋等[4]对区内高GR 地层的沉积特征、铀矿勘探前景、砂岩型铀矿成矿远景、成矿潜力及找矿方向等进行了论述。
2009 年实施的核工业地质局铀资源评价项目在多个查证钻孔中发现了一些铀高值和少量异常,其多数赋存在泥岩或粉砂岩中,少数赋存于砂岩或砾岩中[5];2016 年,中石化在矿权区通过系统研究,认为GR 高值主要赋存于新近系和下白垩统的砂岩、砂砾岩中,有一定的铀成矿远景[6];2020 年,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施工3 个查证钻孔,其中有1 个铀工业矿孔、2 个铀矿化孔,提振了区内铀矿勘查信心[7]。
随着石油部门持续开展的油气勘查工作,钻孔中发现了较多GR 高值或异常,由于钻孔取心较少,GR 高值或异常赋存岩性及颜色多缺乏,天然伽马测井数据仅能定性而不能定量进行放射性评价。而早期核工业地质局的铀资源评价项目,由于施工钻孔多部署在车排子凸起西北部的扇三角洲沉积区,加之投入工作量及揭露深度有限,未揭遇到有利的砂体和铀矿化,影响了对铀成矿前景的认识。因此,区内铀控矿因素尚不十分明朗,需进一步讨论分析。笔者在分析研究铀矿勘查孔和部分石油钻孔柱状图、柱状对比图及大量GR 高值或异常统计资料基础上,参考层间氧化型砂岩铀矿伽马曲线分布特征,通过GR 曲线幅度特征大致推断原始地化环境等方法,以沙湾组一段(简称沙一段)3 砂组(N1s13)为例,编制了沉积相与放射性异常分布图、地下水水动力图及地球化学分带图等,对车排子凸起砂岩型铀矿控矿因素和成矿远景进行简要分析。
车排子地区位于准噶尔盆地西缘车排子凸起及附近。车排子凸起北靠唐巴勒-哈图古生代沟弧带(扎伊尔山),西南邻四棵树凹陷,东部为红车断裂带及四棵树凹陷等,呈北宽南窄三角形,南北长约100 km,东西宽20~95 km。车排子凸起是西准噶尔冲断推覆体的前锋,中-新生界总体上呈向南缓倾的单斜带。下白垩统吐谷鲁群(K1tg)地层边界线呈近南北走向[8],沙湾组(N1s)各砂组边界线呈北东走向,塔西河组(N1t)上、下段边界线呈北东东走向展布。研究区自白垩纪以来在冲断推覆过程中伴随逆时针旋转作用,使各地层界线在平面上呈西部发散、东部靠拢的形态(图1)。逆时针旋转作用使沙湾组界线南北高差达1 500 m,下白垩统组界线南北高差达2 300 m,使西南部含矿层埋深增大,改变了地下水补-径-排机制。
图1 车排子地区地质略图Fig.1 Geological sketch map of Chepaizi area
在车排子凸起,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经历了3 个阶段。三叠纪-侏罗纪挤压逆冲和区域压扭的强烈隆升阶段,仅在局部沟谷沉积了少量侏罗系;白垩纪-古近纪陆内坳陷调整的缓慢沉降阶段,沉积了少量下白垩统和古近系;新近纪-第四纪压扭掀斜的快速沉降阶段[9],新近系从南向北广泛超覆。塔西河期以来,北部掀斜逐渐加强,东北部地段塔西河组(N1t)与下伏被剥蚀的沙湾组(N1s)呈不整合接触。
研究区为第四系覆盖区,钻孔内揭到的老地层多为石炭系。中-新生界有侏罗系、白垩系、古近系、新近系和第四系(表1)。砂体较发育的为呼图壁河组(K1h)、连木沁组(K1l)、沙湾组(N1s)和塔西河组(N1t)。在中西部,自东南向北西,自清水河组(K1q)到塔西河组(N1t),由老至新,各组或岩性段多呈超覆接触。目前已发现的放射性高值和异常主要赋存在沙湾组(N1s),其次赋存在塔西河组(N1t)和下白垩统(K1)。其中沙湾组分为一、二、三段,沙一段分为3 个砂组,放射性异常在一段3 砂组(N1s13)分布最多。
表1 车排子地区中-新生代地层一览表Table 1 List of Meso-Cenozoic strata in Chepaizi area
据新疆地调院1∶150 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铀元素地球化学图”,准噶尔盆地西部为铀、钍低值区。铀含量为(1.44~3.83)×10-6,铀含量>2.18×10-6的区域主要为华力西期花岗岩及酸性火山岩区及附近水系下游,如庙儿沟钾质花岗岩体等。钍含量为(5.01~12.44)×10-6,钍含量>9.11×10-6的区域主要为华力西期花岗岩及其水系下游,如庙儿沟等钾质花岗岩体分布区。
核工业二一六大队1987 年在西准噶尔开展了1∶20 万汽车伽马能谱测量,地层的能谱铀含量平均为3.16×10-6,岩体的能谱铀含量平均为3.35×10-6,在庙儿沟北部发育小面积的块状和椭圆状偏高场区;铀的迁出区位于庙儿沟岩体等一线(活性铀含量在-3×10-6~-1×10-6之间),铀的迁入区在庙儿沟东南的盆地边缘一线[10]。
因此,含研究区在内的准噶尔盆地西部,其铀源主要来自扎伊尔山酸性火山岩、庙儿沟等地华力西中晚期钾质花岗岩等;这些地段,铀发生亏损、迁出,为盆地提供了活性铀。
对钻孔中沙一 段3 砂组(N1s13)GR 值进行统计得到背景值介于64~100 API 之间,平均为84 API,并将GR≥200 API 区间分为高值区(200~500 API)、异常区(≥500 API)和潜在铀矿区(≥1 000 API)等。从已区分岩性看,砂岩类占81%;从异常档次看,1 000≤GR<3 000 的有16 孔,约占总数的十分之一,GR≥3 000 的仅1 孔(表2)。
表2 车排子地区沙一段3 砂组放射性异常类别统计表Table 2 Radioactive anomaly and boreholes in the 3rd sand layer of the 1st member of Shawan Formation in Chepaizi area
参照放射性地质环境现状调查中钻孔放射性异常评价方法[11-12],不区分岩性在平面上勾画500 API、1 000 API、3 000 API 等值线。以500 API 等值圈为异常圈并进行编号和评价。在沙一段3 砂组共圈定4 处异常圈,依次编号为ys3-1 至ys3-4(图2),其特征见表3。
图2 车排子地区沙一段3 砂组沉积相及放射性异常分布图Fig.2 Sedimentary facies and distribution of radioactive anomalies in the 3rd sand layer of the 1st member of Shawan Formation in Chepaizi area
表3 车排子地区沙一段3 砂组放射性异常特征表Table 3 Characteristics of radioactive anomalies in the 3rd sand layer of the 1st member of Shawan Formation in Chepaizi area
沙湾组(N1s)在车排子地区整体为向南倾的缓斜坡,在不同地段地层厚度及砂体发育不同,西南部砂体发育好且厚度大,东北部砂体发育较差且厚度较薄。据刘吉全等[13-14]、赵晓东等[15]、杨少春等[16]对本区层序沉积研究,将沙湾组(N1s)划为层序I 和层序II 两个层序。层序I 对应沙湾组一段(N1s1),划分为低位域(对应沙湾组一段1砂组)、湖侵域(对应沙湾组一段2 砂组)和高位域(对应沙湾组一段3 砂组)3 个沉积体系域;层序II对应沙湾组二段(N1s2)和沙湾组三段(N1s3),划分为低位域(对应沙湾组二段下部,即4 砂组)、湖侵域(对应沙湾组二段上部,即5、6 砂组)和高位域(对应沙湾组三段,即7 砂组)3 个沉积体系域(图3)。在沙湾组,石油部门确定的主力油气储层有1、2、4、6 等4 个砂组,除1 砂组(N1s11)外,其余层位厚度多较薄。
据现有资料统计车排子地区沙湾组(N1s)放射性高值、异常和潜在铀矿分区等,至少有156 孔赋存在沙一段3 砂组(N1s13),有62 孔赋存在沙一段1 砂组(N1s11),仅有4 孔赋存在沙三段(N1s3)。从沉积体系域看,放射性高值和异常主要赋存在层序I 的低位域(沙一段1 砂组)、高位域(沙一段3 砂组)和层序II 的高位域(沙三段),即高位域和低位域砂体与铀成矿关系较密切(图3),尤以高位域砂体与铀成矿关系最为密切。
图3 车排子地区沙湾组综合柱状图Fig.3 The comprehensive stratigraphic column of Shawan Formation in Chepaizi area
沙湾组一段(N1s1)由多物源复杂沉积体系形成,发育有冲积扇及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及滨浅湖相沉积。杨恺等[17]认为主物源来自南西方向,次物源为北西方向;叶茂松等[18]研究春光油田沙湾组碎屑锆石年龄峰值为410~390 Ma,认为其母岩形成时间为早泥盆世,与扎伊尔山发育泥盆系—石炭系较吻合,物源来自扎伊尔山的可能性较大;樊晓伊等[19]认为主物源来自北东方向,次物源为北西方向。笔者根据沙一段(N1s1)在研究区南部和中东部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砂体呈南厚北薄的特征认为物源来自南西方向,西北部冲积扇及扇三角洲沉积砂体北厚南薄的特征认为物源来自北西方向(图4)。沙湾组二段(简称沙二段)(N1s2)及其以上层位均发育由北向南的扇三角洲,物源来自北西方向。
图4 车排子地区沙一段3 砂组沉积相与砂体厚度图Fig.4 Sedimentary facies and thickness of the 3rd sand layer in the 1st member of Shawan Formation in Chepaizi area
从放射性高值与异常分布位置看,在沙一段3 砂组放射性异常多分布在与“近源”扇三角洲砂体叠合的“远源”辫状河三角洲砂体及其附近(图2)。这种现象说明在铀成矿过程中,来自北部扎伊尔山的含铀地下水首先渗入通透性和含还原介质相对差一些的“近源”扇三角洲砂体中,然后通过“远源”辫状河三角洲砂体与“近源”扇三角洲砂体叠加联通处,渗入通透性和含还原介质相对更好的“远源”辫状河三角洲砂体中,形成放射性高值、异常或矿化,从而显示“双物源”叠加联通砂体主要控矿特征。
在车排子地区,沙一段3 砂组(N1s13)自北西向南东,依次发育“近源”的冲积扇及扇三角洲、滨浅湖、“远源”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总体岩性为灰色、杂色含砾砂岩、砂砾岩,局部为砾岩,夹粉砂质泥岩、粉砂岩、泥岩。地层一般厚度为4~50 m,平均厚度为19 m;发育砂体1~3 套,砂体一般厚度为2.4~41 m,平均厚度为15 m;泥质岩一般厚度为0~27 m,平均厚度为4 m;泥砂比一般为0~4.4,平均为0.3,砂体发育良好,厚度适中,泥质岩夹层局部发育(表4)。沙一段3 砂组顶、底板隔水层发育稳定,其底板为沙一段2 砂组(N1s12)上部厚层泥质岩,顶板为沙二段(N1s2)底部厚层泥质岩。
表4 车排子地区沙一段3 砂组特征统计表Table 4 The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3rd sand layer in the lst member of Shawan Formation in Chepaizi area
“近源”扇三角洲沉积在西北部地段呈规模不等的垛体散布在滨浅湖沉积中,在中北部地段与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叠合。岩性以灰、灰绿色砂砾岩、含砾砂岩夹泥岩,部分地段为杂、褐、灰绿、灰黑色砾岩、泥质砾岩。在中北部西侧沙湾组(N1s)或沙一段(N1s1)整体为一厚大砂体(如529 孔沙一段为厚71 m 砾岩,530 孔沙一段为厚24.8 m 砾岩,4q 孔沙湾组为厚93 m 的砂砾岩夹砂岩),为地下水径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整个“近源”沉积中,砂体厚度一般为2~37 m,以中北段厚度较大(图4),部分地段被泥质夹层分割为2~3 层。砂体一般具有粒度粗、稳定性和渗透性偏差的特征。在该沉积相砂体中,东北部有2 个钻孔发育GR 高值(344~381 API),赋存岩性为灰色细砾岩;中北部在与远源砂体叠加过渡带有3 个钻孔发育GR 高值或异常(463~1 065 API),赋存岩性不详。
“远源”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在研究区分布广泛,岩性以灰色砂砾岩、含砾砂岩、砂岩为主,夹薄层灰、灰绿色泥岩或砂质泥岩,局部砂体呈褐红色,中南部一些地段泥质夹层或顶、底板泥质岩呈灰黄、褐红等色,说明存在原生氧化现象。累计砂体厚度为10~30 m,中东部的408 孔最厚为50 m,南部的9孔厚仅为5 m。总体上具有南部厚、西北部边缘与湖相接触带厚度急剧变薄、东北部厚度逐渐变薄的特征。砂体多被泥质夹层分割为2~4 层。砂体具有厚度适中、稳定性和渗透性较好的特征。据现有资料,区内沙一段3 砂组绝大部分GR 高值区、异常区或潜在铀矿区分布在该沉积相带,赋存岩性为砂砾岩、含砾砂岩、砂岩和泥岩夹层及砂体顶、底板泥质岩,总体主要赋存在砂体中,且主要分布在中北部与近源扇三角洲沉积叠加相联通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中。
总体上,放射性异常主要赋存在与扇三角洲砂体叠置联通的辫状河三角洲砂体中,“近源”扇三角洲沉积主要为地下水径流通道,“远源”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为赋矿场所。
研究发现,车排子地区在沙一段(N1s1)发育自北向南方向的扇三角洲沉积和自南西向北东方向发育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自沙二段(N1s2)沉积以来,多数地层均发育自北向南或向南东方向的河流及冲积扇沉积,说明沙湾组中晚期以来,沉积物及地下水主要源于西北部。东北部的沙一段3 砂组(N1s13)在沙三段(N1s3)及塔西河组下段(N1t1)沉积期存在地表氧化水直接补给的“窗口”条件。中部127 团北西方向,沙一段3 砂组(N1s13)发育一个向北北西凸出的狭窄沉积条带,构成北西方向地下水补给和径流通道。
在地下水补-径-排过程的早期,来自北西方向扎伊尔山的地下水沿超覆不整合面径流,在下伏地层尖灭带入渗补给沙一段3 砂组(N1s13)“近源”扇三角洲砂体,并由北西向南东方向发育层间氧化带,在“双物源”砂体联通处渗入通透性更好的“远源”辫状河三角洲砂体,并持续向前发育层间氧化带及其控制的铀矿化。随着构造挤压和逆时针旋转作用的持续,沙一段3 砂组(N1s13)地层尖灭带最终变为北东走向,岩层变为向南缓倾,地层尖灭带与岩层走向间形成约45°的夹角,地层尖灭带在东北部海拔高约140 m,在西南部海拔高为-720 m。从地下水动力条件分析,目前海拔高的东北段主要为地下水补给区,海拔低且向西开启的西南段为地下水局部排泄源(图5a)。因此区内沙一段3 砂组(N1s13)中与层间水运移和层间氧化有关的成矿作用主要发生在地下水补-径-排过程的早-中期,晚期仅东北部具备渗入成矿水动力条件。
车排子地区沙一段3 砂组(N1s13)砂岩中存在的后生蚀变有后生油气渗出还原、层间氧化两种作用。
车排子地区东侧切割新近系的红车断裂是本区重要的油源断裂。喜山期红车西断裂的活动和车排子地区小断层的发育为油气垂向运移提供了重要通道。研究区沙一段(N1s1)是一套区域上分布稳定的厚大“网毡式”砂体,往东与红车断裂直接对接,沿断裂大规模向上运移的油气直接渗入砂体中[20-21],且自南东向北西运移,成为了砂体中良好的还原剂。区内沙一段3砂组(N1s13)在36-1、403、591、595、3#等孔见有油气,中石化圈定了多处油气有利区。因此在油气有利区附近的3 砂组,后生还原能力较强,后生油气在砂体中自南东向北西或北方向运移,为砂体提供较充足的还原剂。
在沙一段3 砂组(N1s13),氧化砂岩主要在中北部分布,其余地段零星分布,多为后生成因。研究区中北部分布有规模最大的氧化带,自西北侧的扇三角洲砂体发育,通过“双物源”叠加区域,向东在辫状河三角洲砂体中东西向发育,形成向东凸出的不规则舌状体。该氧化带东西宽22 km,南北长24 km。在扇三角洲相,4q 孔为杂色夹灰色砂砾岩,1-2 孔为褐色砾岩,42 孔为灰黄色含砾砂岩,3-2 孔为灰绿色为主夹褐黄色砾岩,4-1、3-3、2-1、41-1 等孔发育灰绿色砂体,2-2 孔发育含黄铁矿细晶和含硫化氢气味的浅绿色砂体,外围钻孔发育灰黑色、灰色砂体。与“双物源”叠加连通的“远源”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东段,8 孔为灰色含砾砂岩夹杂色砂砾岩的氧化砂体(图5b)。从502-1 孔至1-9 孔近东西向柱状对比图和8 孔至1-8 孔近南北向柱状对比图中可以看出(图6、7),一些钻孔砂体顶、底部或顶、底板泥岩常见“双峰式”GR 高值或异常,除8 孔为杂色外,其他孔均为灰色、浅灰色或灰白色;在502、5-4、501-7、1-7、1-8、1-9 等孔灰色砂体中,GR 呈明显低值,特征与典型氧化砂体特征相似,推测3 砂组(N1s13)砂体在附近存在遭后生还原掩盖的古层间氧化带。砂岩中褐色、黄色及杂色多为后生氧化色,分布在氧化色与灰色带之间的灰绿色,与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砂岩的后生蚀变类似[22-23],可能为较强氧化砂体遭后生还原色;而较弱氧化砂体遭后生还原后多呈灰白色或浅灰色。如本文资助项目在ys3-3 异常区辫状河三角洲砂体发现的工业矿孔,砂体下部为含黑色有机质的灰色中砂岩组成矿段,砂体中部为淡灰绿色粗砂岩(可能为遭油气还原的氧化带),砂体上部为含油气灰色砂岩,矿化与油气还原存在有一定关系。
图5 车排子地区沙一段3 砂组地下水水动力(a)与地化分带图(b)Fig.5 Groundwater hydrodynamic(a)and geochemical zonation(b)in the 3rd sand layer of the 1st member of Shawan Formation in Chepaizi area
图6 502-1 至1-9 孔沙一段3 砂组柱状对比图Fig.6 Stratigraphic column of borehole 502-1 to 1-9 in the 3rd sand layer of the 1st member of Shawan Formation
总体上,车排子地区中北部沙一段3 砂组(N1s13)氧化水主要来自西北侧,层间氧化自西北侧的扇三角洲砂体向南东发育,进入辫状河三角洲砂体后总体向东及南东方向发育。放射性异常及潜在铀矿区主要分布在氧化前锋线附近,部分在油气有利区边缘。目前圈定的4 处异常区均受层间氧化前锋线控制。因此源自西北部的层间氧化和源自东南部的后生油气还原是区内铀成矿重要控制因素。
根据地质背景、控矿因素分析,车排子地区砂岩型铀控矿因素主要有构造、地下水动力、沉积相与砂体、后生蚀变等。
构造方面:研究区总体为向南缓倾的单斜带,岩层产状较平缓,为较有利条件。不足之处是伴随构造挤压产生的逆时针旋转作用,导致目的层西南埋深增大,改变了固有的地下水动力条件,为较不利因素。逆时针旋转作用使研究区东北部抬升并遭受剥蚀,沙一段(N1s1)在沙三段(N1s3)和塔西河组早期(N1t1)出露地表形成构造窗,为地下水入渗提供了一定的有力条件。
地下水水动力方面:持续沉降作用使研究区上覆岩层多超覆在下伏岩层之上,总体上限制了地下水的广泛渗入。对铀成矿较有利条件有:①沙三段(N1s3)和塔西河组早期(N1t1)在东北部形成的“构造窗”为氧化地下水入渗沙一段(N1s1)提供了机会;②西北部超覆不整合面底部砂体含有丰富的地下水(如塔西河组底部砂砾岩在5q 孔涌水量为80 m3/h),地下水沿塔西河组(N1t)底界不整合面径流,遇到下伏沙一段(N1s1),自上而下入渗补给各砂体;③中北部西侧边缘呈整体无法细分的沙湾组或沙一段(N1s1)厚大砂体对地下水入渗十分有利;④沙一段(N1s1)在研究区中西部向北凸出的沟谷充填为附近地下水优先补给通道。
沉积相与砂体方面:沙一段3 砂组(N1s13)在研究区发育“近源”和“远源”两套沉积体系及其控制的砂体。西北部“近源”扇三角洲砂体是地下水补给优先区,自盆边向盆内,岩性由泥质砾岩、砾岩渐变为砂砾岩夹砂岩,砂体北厚南薄,总体还原剂较少,渗透性相对偏差。而区内大面积广布的“远源”辫状河三角洲砂体,以含砾砂岩为主,砂砾岩次之,渗透性良好,含黄铁矿,偶含碳质,还原剂相对好于西北部扇三角洲沉积,且有后生油气为较充足的还原剂,对砂岩铀成矿相对更有利,不足之处为源自西北部的地下水对其不能直接补给。当“双物源”砂体相互叠置、连通时,含氧含铀地下水可穿越基本氧化的扇三角洲砂体后渗入辫状河三角洲砂体发育层间氧化带,在还原剂较充足处形成和发育铀矿化。因此“远源”与“近源”砂体叠置联通有利于成矿。
图7 8 至1-8 孔沙一段3 砂组柱状对比图Fig.7 Stratigraphic columns of borehole 8 to 1-8 in the 3rd sand layer of the 1st member of Shawan Formation
后生蚀变方面:沙一段3 砂组(N1s13)在中北部发育规模较大的氧化带,附近的扇三角洲砂体与辫状河三角洲砂体过渡部位分布油气有利区。部分油气有利区边缘,也是层间氧化带前锋线。部分放射性异常及潜在铀矿产于油气有利区边缘,多数放射性异常及潜在铀矿受层间氧化前锋线控制明显。层间氧化前锋线与油气区边缘叠合部位有一定的控矿性。
目前在沙湾组一段3 砂组(N1s13)中北部圈定异常4 处。ys3-1 异常产于扇三角洲砂体与辫状河三角洲砂体叠加区;ys3-2 至ys3-4 三处异常,产于“双物源”砂体叠加联通的辫状河三角洲砂体及其附近;异常区附近分布多处油气有利区(图5b)。异常主要分布在埋深1 000 m以浅地段,集中在“双物源”砂体叠置联通区域,多分布在“远源”辫状河三角洲砂体中,少量分布在“双物源”砂体叠置区。后生油气为砂体增加了还原能力,放射性异常主要受层间氧化前锋线控制,其次受油有利气区边部控制。
控矿因素的优劣决定着铀成矿条件的好坏和下步找矿方向的选择。通过对车排子地区构造、沉积相与砂体、地下水动力和后生蚀变等控矿因素分析,条件有利的诸控矿因素复合处,铀成矿前景较好,为下一步有利找矿地段。
对砂岩型铀成矿而言,区内总体构造条件较有利;在沙一段3 砂组(N1s13),砂体方面以辫状河三角洲砂体较有利,其次为扇三角洲砂体;岩性以含砾砂岩、砂砾岩最好,砾岩次之;在后生蚀变方面以中北部一带后生蚀变最发育,受后生蚀变控制的放射性异常也集中分布在中北部;地下水水动力方面,中部以北地段入渗条件较有利;从目的层埋深看,在403、408等孔一线以北地段,3 砂组底板埋深在1 000 m以浅条件较有利(图2)。
综合以上分析,从层间氧化砂岩型铀成矿、后生油气还原等条件考虑,研究区中北部“双物源”叠加联通的扇三角洲砂体与辫状河三角洲砂体分布区为找矿重点地段,尤其是在层间氧化前锋线及油气有利区边缘附近,具有良好的砂岩型铀矿找矿前景(图5b)。
1)车排子地区中-新生界自北向南缓倾,新地层多超覆在老地层之上,对含氧含铀水广泛入渗较不利,但局部入渗较有利。
2)沙湾组一段3 砂组(N1s13)发育“近源”扇三角洲砂体与“远源”辫状河三角洲砂体,放射性异常主要赋存在与扇三角洲砂体叠置联通的辫状河三角洲砂体中,“近源”扇三角洲砂体多为含氧含铀地下水径流通道,“远源”辫状河三角洲砂体主要为赋矿场所,放射性异常和铀矿化多受双物源叠加联通砂体控制。
3)车排子地区中北部扇三角洲砂体发育氧化带,与其叠加连通的辫状河三角洲砂体发育的氧化带局部保留,多被后生油气还原掩盖;放射性异常和潜在铀矿化主要受源自西北部的层间氧化前锋线及附近油气有利区边部控制。
4)车排子凸起中北部“双物源”砂体叠置联通的扇三角洲砂体与辫状河三角洲砂体分布区为找矿重点地段,层间氧化前锋线及油气有利区边缘砂岩型铀矿找矿前景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