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宇 / 上海大学
中国的快速城市化,是二十一世纪世界性的课题,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四十多年的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发展及其策略也慢慢开始变革,大拆大建的城市更新模式已经是步履维艰,人们开始对城市更新的方式进行反思。城市社区作为社区治理的基本单元,在疫情下社区小微公共空间作为人们最方便接触、最易感知的城市空间,承载了市民最为日常的活动和需求。在疫情之下,很多社区已然不能满足大家的情感要求,因此采用更加精细化的空间设计手段来解决城市问题,发展城市健康空间,是城市发展的必须。“主动式建筑”设计理念中通过不同材料的使用并结合色彩来激活小微公共空间设计手法开始在社区微更新中广泛运用。
小微公共空间在城市建成环境中是人居环境的重要基层角色。小微公共空间在服务人群和功能环境方面,被分为社区类、公共服务类、公共游览类、交通类。本文就社区类小微公共空间中材料使用和色彩展开论述。小微公共空间作为居民日常活动的空间载体,不仅与人们的行为感知联系密切,还在社区防控疫情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使得健康社区这一理念再度兴盛,随着社区微更新的有效探索,小微公共空间升级优化的原则逐渐转向以公共健康为导向,进行空间色彩设计来营造多元活力的场地[1]。
随着公共健康问题逐渐上升到国家战略,主动式健康的概念也被提上了日程,并衍生出一系列的主动式健康空间设计问题。在21世纪初,以主动式的康体行为保健正在取代传统被动式的健康理念。“主动式健康”可以理解为“健康优先”和“主动设计”,这一理念的引入使得人们对城市的空间营造环境提出了新的需求,并产生了“主动式建筑”这一名称[2]。主动式健康坚持“以人为本”,将主动寻求疗愈的意识自然深入到日常生活中去,并提倡通过营造积极的活动空间激发人们对空间的感知能力,以求达到精神健康和生理健康的双重体验。对于其发展动向,从国际奥委会的《2020议程》和国家对健康中国规划的讨论得知,为居民提供更好的主动式健康公共空间,是每个后工业城市都必须面对的话题。主动式健康空间的核心包括三点:舒适性的主动感知、沉浸式的互动体验、返璞归真的自然空间。而在后两者中,尤其是第二点:在设计过程中,材料、色彩和氛围能够如何与周围协调则尤其重要。
在小微公共空间中,所有景观或建筑物体都是带有颜色的,从广义上来说,居住空间中的色彩通常是指居住空间中存在的事物中所包含的视觉颜色总和,其中可以归纳为自然花草树木、人工绿化、交通道路、公共设施、灯光照明等一些可以被居民所感知的景观色彩。色彩的表现形式往往需要与环境空间相契合。
主动式健康空间在营造上首先应满足生理上的舒适感知,这种感知不再是单一的视觉体验,而是可以通过视觉、触觉等多种情感感知媒介感受空间环境的多元良性刺激[3]。街道公共设施作为人们情感体验的场所,多元性的空间营造使人们在日常交流中抒发情感并获取一定的精神动力和生理舒适度。
四平路社区在社区小微公共空间设计中,对紧凑的休憩空间进行改善,通过增加街头家具的方式来体现人文关怀[4]。如图1街道空间中放置的镜面艺术座椅不仅给居民带来舒适的体验,还对空间提供了装饰功能,创造了怡人的情感体验场所。视觉上来看,镜面艺术座椅的银色金属质感,本身可以反射居民身上所穿衣服的颜色,不同衣服色彩在“镜子”中映射出现实中市民的相处氛围,这种半互动式的景观物融合了富有特色的空间语汇,更好地提高了居民的参与感与认同感。
图1 镜面艺术座椅(图片来源:漫步四平:上海社区微更新之街道空间的活化)
主动式健康空间通过宜人尺度的沉浸式体验,创造性地增加成人或儿童在空间中的参与度,从而达到一种与社会空间互动的场景,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人们对于场所的参与感、归属感,丰富对场所的体验度,缓解生活中引起的亚健康状态,促进人们身心健康全面发展[5]。
原四平路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附近的自行车停放空间色彩单调,居民对其兴趣不高,以至于利用率低,是进行更新改造的潜力空间。社区通过对地形、自行车架、水管等装置的造型、颜色进行再改造,打造出一系列极具创意的艺术装置,为儿童提供了活动嬉戏场所[6],这些公共装置作为触媒,营造出富有艺术感的互动环境,用色彩激活了社区的小微公共空间。趣味性的空间装置激发儿童游玩的积极性,增加日常生活的互动。如图2中的艺术装置,颜色以加法三原色中的红绿蓝及其它们之间叠加产生的黄、水蓝作为环境中的基础色,分别用在了座椅装置,自行车架等艺术装置上,这种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艺术手法所创造出来的场所是鲜明亮丽的,同时也是极富有趣味性的。
图2 艺术装置“触媒”(图片来源:https://www.cnki.com.cn/)
主动式健康能给人们带来舒适健康、幸福快乐的生活状态,这不仅仅是环境的改善,还应建立在环境与人们的精神心灵交互之上。通过对场地属性、地域性、人文内涵等相关问题的探究,并结合空间意趣和心灵感受的健康设计理念,营造符合周边社会群体使用习惯的小微公共空间环境[7]。
四平路街道将街巷的白色单调围墙进行了粉刷(图3),通过墙绘对街道进行重塑。浸入式的体验增加社区居民在公共空间中的参与度,实现了舒适的精神感受,促进人与场景和谐互动。在铁岭路上,墙体采用与居住区内颜色相近的色彩进行了明艳的彩绘涂鸦,艺术家们以社区周边的日常生活场景为灵感在墙面上绘制,墙绘与街边景象相呼应,形成生动的街角一景,进一步强化了居民生活空间环境的渗透关联。
主动式健康空间的核心理念又在于舒适度与健康度,由舒适、环境、人类三部分组成,舒适的环境营造可被视为主动式健康空间的基础,通过环境为载体,考虑到人们的互动体验、身处自然的心境,来收集丰富的环境信息,营造自然式的空间。设计师们尝试使自然色与大胆亮丽的色彩取得平衡,从植物营造的绿色到小微公共空间中的五彩斑斓,不同视觉元素之间的协调关系可以更好地体现居住空间的“活力与能量”,给疫情期间的人们带来更多的视觉“放松”。
四平路街道社区在钟楼小品旁设置了半围合式的休息、交流空间。木质棕色座椅与周边白色建筑、翠绿色植物遥相呼应,营造了舒适自得的空间氛围,在立体且多样性的空间感知中呈现出生机盎然且清新自然的空间特质(图4)。
图4 轻松的环境营造(图片来源:https://www.cnki.com.cn/)
四平路街道住区小微公共空间更新改造针对物质空间健康、人文环境健康、色彩空间设计均产生了良好的空间营造效果,然而社区小微公共空间是随着可持续发展,并跟随着人们的健康需求不断调整优化的,疫情的到来给以往的社区营造保障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对于小微公共空间管理保障层面也应制定相应的处理措施。
四平街道小微公共空间设计虽发生在疫情之前,但仍对主动式健康建筑具有参考价值。根据案例分析可得知,在设计层面除了上述几点,主动式健康理念关于社区小微公共空间设计的思维工具更多的是“色彩空间的游戏性”,即指空间对身体参与所给予的激发的特性。通常情况下,社区的小微公共空间具备游戏性,会通过特殊的色彩界面激发成人或孩子在身体方面的好奇,继而促进人们以不同寻常的身体活动方式来完成日常的交通、运动、游玩等一系列休闲活动,来获得独特的空间感知和心理体验。如果一个公共空间在近人尺度上给身体动作提供的可能性越丰富,其赋予的游戏性就越高。因此对于社区小微公共空间营造更应使其富有游戏性,创造多功能复合空间,满足人们的精神和生理上的乐趣与满足[8]。
社区小微公共空间承载了城市居民日常活动,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针对小微公共空间应不再是单纯的色彩空间设计,而应调整实施管理控制,制定改造计划,分别应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情景响应、落实管理体系和厘清公共空间设计及使用指引[9]。(1)在未来的五到十年里,疫情防控将成为常态化,部分城市仍将处于三级应急响应状态,因此,对于社区小微公共空间的管理实施应根据情景进行制定预案,同时根据不同的功能场所制定更为细致的应对方案。(2)对于社区小微公共空间的设计方案转为实地建设,应在保障体系、内容方面构建完善的管理体系,并结合使用主体、实施主体等提出可实施性建议。同时应加强公众参与,通过多样管理方式更有效率的响应广大社区居民的需求,并对其更新进行循序渐进的落地实施。(3)根据社区小微公共空间的不同功能,可以更进一步将建造材料,空间色彩进行精细化分级、分情景把控,同时结合社区周边环境进行针对性的策略方针指导,同时需从管理者和专业设计团队的角度出发,通过有效的宣传普及、全民参与监督等方式,来保障社区小微公共空间的品质优化,达到健康社区的可持续性发展。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城市更新逐渐开始重视城市的微观层面,健康社区微更新理念正在被广泛研究,但基于主动式健康理念下的小微公共空间研究,目前在我国仍处于摸索实践阶段,虽然近几年产生了一些成功案例,但是还仍需要更多的实践去验证。本文针对小微公共空间设计提出了一些解决策略,对于城市社区的发展,我们要更多的保留其原真性,但不能仅仅是从外部保留社区样貌,更应该源源不断的为社区微空间注入活力,保持其鲜活性。“小微公共空间设计”是社会的不断迭代和空间的再生利用,这种改造模式对于社区是具体的经营手段,我们要避免社区在城市的快速发展过程中产生变形、扭曲,应该耐心“织补更生”为激发城市活力提供更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