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5.0 与扩大内需

2023-03-07 07:48:48徐振宇李修迪
中国商界 2023年2期
关键词:韧性供应链工业

◎文 徐振宇 李修迪

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必须坚持扩大内需这个重要的战略基点。中共中央、国务院2022 年印发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 年)》明确指出:“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培育由提高供给质量、优化分配格局、健全流通体系、全面促进消费、拓展投资空间等共同组成的完整内需体系。”欧盟委员会提出的工业5.0,在强调工业在经济—技术层面韧性及就业、增长目标的同时,更加强调社会—人文层面和自然—生态层面的价值,强调尊重和保护地球生态,强调生产者利益,并将之视为社会稳定与繁荣的基石。这对于我国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有异曲同工之妙,对于培育完整内需体系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从工业4.0 到工业5.0

自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以来,迄今为止,人类已经历过多次工业革命。面对新一轮的工业革命,德国提出工业4.0,强调通过在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广泛应用包括物联网(IoT)、大数据分析(BDA)、人工智能(AI)、云计算和增材制造等在内的现代信息技术,将生产中的供应、制造、销售信息数据化、智慧化,以达成快速、有效、个性化的产品供应,最终实现所谓“面向未来的智能制造”。工业4.0 总体上仍然聚焦经济—技术维度,或者说更多考虑经济利益层面的可持续性,而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整体可持续性,尤其是忽略了自然—生态维度和社会—人文维度的价值。工业4.0 更多地强调通过数字化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灵活性,有减少工作岗位和扩大社会不平等的倾向,个人隐私泄露的风险有可能加剧。

基于工业4.0的上述缺陷,为促进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绿色经济健康发展,尤其是经济、社会、生态等多维度的可持续发展,以欧盟委员会于2021年发布的《工业5.0:迈向持续、以人为本且富有韧性的欧洲工业》报告(Industry 5.0:Towards a sustainable, human-centric and resilient European industry)为重要标志,欧洲学界、业界和政界合作正式提出工业5.0,强调生产必须尊重地球的“边界”,必须将员工福祉置于生产过程的中心,更强调就业和增长之外的社会目标。面对疫情的持续冲击,工业5.0还对“韧性”或“弹性”提出了明确要求。

工业5.0 的基本内涵

欧盟正式提出的工业5.0,其基本内涵大致可以分为社会—人文、自然—生态和经济—技术三个维度,即高度重视“以人为本”、高度重视保护生态环境和高度重视经济韧性。

社会—人文维度:高度重视“以人为本”

工业5.0 高度重视“以人为本”。正如前面指出的,工业4.0 在提高生产效率和灵活性的同时,可能引发工作岗位减少、不平等扩大和个人隐私泄露等一系列社会与经济问题。工业5.0 强调“以人为本”,通过更好地处理人机交互问题,完善相应的福利政策,致力缓解上述问题。换言之,在工业5.0 的情境中,人类的利益和需求被明确放在首要位置。包括人工智能和数字化在内的所有新技术,都是为提升人类的生活质量服务的,尤其是为改善生产者福祉而服务的。这至少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新技术应用的核心是服务于人,满足工人的多元化需求,而不是仅停留在数字化转型等纯技术层面,更不是简单的“机器换人”。工人应该被视为企业最重要的投资,且有权利参与包括机器人、人工智能在内的智能制造技术设计和部署。二是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为员工创建更加安全包容的工作环境。重复性、简单或存在安全隐患的工作尽量交给机器,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用于帮助工人完成比较复杂的专业性任务,至于需要谨慎判断的创新性工作则留给人类。另外,企业所采用的新技术应尽可能直观和方便运用。三是企业应高度关注工人技能的持续提升。强调加强企业与培训机构间的深度合作,尤其是加快培养工人的数字化技能,以更好适应自动化和数字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劳动力市场的复杂需求。这也正是2018 年以来欧盟先后出台的《人工智能白皮书》 《欧洲技能议程》《数字教育行动计划》等都强调掌握新数字技能的背景。

自然—生态维度:高度重视保护生态环境

工业5.0 强调“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尤其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和绿色发展。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技术进步,在帮助企业优化资源利用效率和减少资源浪费的同时,也会加深对环境侵害的风险。因此,不能忽略经济繁荣表象背后的生态环境代价,必须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近年来,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很多国家开始实行“绿色新政”,努力在气候、海洋、能源、交通、制造业、农业,以及地区发展等方面助推碳达峰与碳中和;企业家不再仅关注经济效益,可持续性和绿色发展成为日益紧迫的议题。欧盟是全球范围内最重视可持续发展的地区。早在2001年,欧盟就开始推动可持续发展理念在企业间的传播;2009年出台《生态设计指令》(Ecodesign Directive)以规范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技术标准;2017 年出台《能源标签指令》(Energy Labelling Regulation)推动监管执行。2020年通过的新的循环经济计划也表明欧盟在实现“碳中和”从而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所作的努力。工业5.0战略充分尊重地球的“边界”,强调数字技术的采用应设法提高能源资源利用率,包括推动绿色技术创新与数字化深度融合,以及商业模式创新,努力推动清洁低碳制造、绿色生产和资源重复利用与再利用,提升企业资源配置效率,减少资源浪费、促进节能减排。

经济-技术维度:高度重视经济韧性

工业5.0 强调韧性或弹性(resilient European industry),可理解为生产的适应度和灵活性,即要求供应链和产业链有更高的稳健性,在面对“不可抗力”的外界因素持续冲击的情况下,仍然可以保证供应链的平稳运营。过去几十年来,经济全球化的全面推进,使得不同经济体得以更好利用全球市场更高效配置资源。但是,经济全球化是典型的“双刃剑”,在加快各国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在不同程度上导致了供应链产业链的脆弱性。近年来,受地缘政治与新冠疫情等因素影响,全球供应链、产业链的脆弱性不断凸显,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企业开始认识到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生产方式的不稳定性。欧盟的工业5.0 战略将通过健全风险防范投资机制,提升自主可控水平和推动智能工厂建设等措施,提升供应链、产业链的韧性。

从工业5.0 看我国扩大内需的潜力

欧盟的工业5.0 战略,对于我国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 年)》指出要培育由提高供给质量、优化分配格局、健全流通体系、全面促进消费、拓展投资空间等共同组成的完整内需体系。结合我国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短板,从工业5.0 的角度看,扩大内需的潜力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提高供给质量的潜力

高质量的供给体系,既是国民经济畅通循环的起点,也是扩大内需,尤其是促进消费扩容提质的重要基础。工业5.0 战略本身就是针对产业尤其是制造业提出的,无论是以人为本,还是可持续性和韧性,其暗含的前提首先就是产品和服务质量。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质量强国建设纲要》指出,培育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等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新优势。实际上,供给主体在社会和生态层面所必须面对的约束和诉求越来越复杂,如果不能做到以人为本,不能做到绿色发展,不能保证必要的供应链韧性,片面追求低成本、性价比和利润的经营方式迟早会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丧失竞争力,“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等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新优势”也难以形成。

未来若干年,可借鉴欧盟工业5.0的经济—社会—自然多维平衡,广泛采用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在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同时加快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与供应链韧性,增强产业质量竞争力,增强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更好满足具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的国内需求,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奠定坚实的微观基础。这将是经济—社会—自然全方位可持续发展之正途。

优化分配格局的潜力

如果遵循工业5.0 明确提出的“以人为本”原则,更多地关注工人的利益,必然有利于改善分配结构,有利于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有利于推动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稳步增长,这也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的。党的二十大报告还提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调将促进就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中,有针对性的培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工业5.0 反对片面的数字化与简单的“机器换人”,高度强调工人技能的提升,强调加强企业与培训机构间的深度合作,尤其是加快培养工人的数字化技能。上述原则的落实,对于稳定就业规模、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以及提升居民就业能力,从而优化分配格局,促进内需潜能不断释放,都具有基础性意义。

流通体系现代化的潜力

工业5.0 强调的韧性或弹性,与流通体系现代化的方向高度一致。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在提升供应链韧性的同时,也显著提升了流通效率,并全面拓展了市场范围。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电子商务显著降低了搜索成本,更高效地满足了市场需求。电子商务是高度复杂的多样化、多元化综合市场,有利于推动流通技术、业态、模式、组织的全方位变革,对拓展渠道、优化环节,对快速响应激发消费需求并提升消费便利性、可达性、及时性、精准性,以及全面深化采购、批发、零售、物流、营销、品牌等各环节的分工,对整个流通体系的降本增效,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数字技术也全面拓展了市场范围。一方面,围绕数字平台涌现出一批新业态、新模式、新企业和新行业,形成动态复杂的数字生态系统,从而实现了市场范围扩张与分工深化之间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更加精准的匹配机制,使以前不活跃甚至不存在的潜在市场,成为数字经济可以服务并不断壮大的市场,如很多“稀有”商品或“长尾商品”都可以在电商平台上买到,很多受制于信任难以成长的市场(如移动支付)都实现了快速成长。

全面促进消费的潜力

工业5.0 是在工业4.0 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强调通过数字化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灵活性。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大量新科技的全面应用,衍生出许多新业态、新模式,在增强用户消费体验的同时,有助于更好满足日益增长且不断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在工业5.0 的情境下,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其重心将由纯粹经济—技术层面,逐步转向兼顾社会—人文层面与自然—生态层面。对于一个企业或行业而言,其供应链如果更加绿色、低碳、环保,如果更加有人性、更人道,如果更加有韧性、更敏捷、更智慧,将会更有利于促进其所生产的商品和服务的消费。从消费理念的变化和国家政策导向看,未来促进消费扩容提质的一个重要增长点是绿色消费。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发布的《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调查报告(2020 年)》显示,93.3%的受访者表示,践行绿色消费对保护生态环境很重要,57.6%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做得比较好。近年来,LED 照明产品、智能节能家电、新能源汽车的市场规模迅速扩大。应落实二十大报告“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精神,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绿色消费模式。重点加强绿色低碳建筑建设,扩大清洁能源消费,对节能家电产品继续给予财政补贴;提升商品包装和流通环节包装绿色化、减量化、循环化水平;继续推动出行绿色低碳化水平。

拓展投资空间的潜力

工业5.0强调通过健全风险防范投资机制、提升自主可控水平和推动智能工厂建设等措施提升供应链产业链的韧性。这对于我国进一步拓展投资空间也有重要的启示,包括健全有助于供应链和产业链迅速恢复的风险防范投资机制,如建立供应链恢复基金,加强对战略性产业链的投资等;再比如通过技术创新提升关键领域产业链的自主可控能力,尤其是加强在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技术领域的投资,以增强生产系统的灵活性、敏捷性;又比如鼓励建设模块化柔性生产线、远程操作工厂等。近年来,我国在数字经济、平台经济、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大规模投资,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经济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对于上述领域的战略性产业发展与关键领域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提升、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提高经济运行效率,以及全面促进消费,都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猜你喜欢
韧性供应链工业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今日农业(2022年16期)2022-09-22 05:37:46
海外并购绩效及供应链整合案例研究
为什么美中供应链脱钩雷声大雨点小
英语文摘(2020年9期)2020-11-26 08:10:14
房地产市场韧性犹存
中国外汇(2019年22期)2019-05-21 03:15:08
益邦供应链酣战“双11”
韧性,让成长更美好
中华家教(2018年11期)2018-12-03 08:08:20
益邦供应链 深耕大健康
工业人
黄河之声(2018年5期)2018-05-17 11:30:01
笑中带泪的韧性成长
特别文摘(2016年15期)2016-08-15 22:04:26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Coco薇(2015年10期)2015-10-19 12:5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