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阴阴的,一丝风都没有。
城市很阴冷,那种初冬阴郁的冷,寂静的。
我站在窗前,看着小区的绿地,一个人都没有,只有寂寞的草地,地上有干枯的草和飘落的树叶,黄的,红的和黄绿的。
房间里没开空调,寒气在灰色的日光里蔓延,最后渐渐化开。我下楼,去厨房找出一樽透明的酒杯,倒了半杯梅酒,抿了一口,热乎乎地从喉咙流进胸口,是暖意。
猫在沙发上舔它的腿毛,发出啧吧啧吧的声响,黑色的钢琴寂寞地立着,窗帘外透进来的光照在琴盖上,有着寂然的安静。
打开台灯,酒杯的边沿和脚,透出一道亮晶晶的线,画家们叫“高光”,高光让平常的酒杯忽然有了一层华丽的妩媚。
深红色的梅酒,是白酒跟梅子媾和而成,有白酒的辣,也有梅子的甜,一饮而尽,瞬即,脚上有点飘……
四周静悄悄,只有风吹过树叶的声音,在窗外飒飒地响着……
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感到彻骨的孤独,是我们常有的感受。
关于孤独,古希腊人苏格拉底说:唯有孤独的人,才强大。德国人尼采说:孤独,你配吗?苏格拉底和尼采都是哲学家,他们站在哲学这个悲凉的底色上诠释孤独,多少有点不近人间烟火。
现代都市的霓虹灯,照着许多忙碌的身影,穿梭在喧嚣和光影之中。他们的孤独,并不是形单影只,而是一种心理上的无援——找不到自己跟周围人在情感上的共鸣。正如英国诗人克莱尔说的:“最寂寞的事,莫过于在家里的无家可归感。”
现代社会的孤独,是物质丰裕的衍生品,它伴随着“自由”而来。走出为温饱而挣扎的辛苦之后,人们开始关注自身精神或者说情感上的需求,一部分人开始独立思考,寻求精神上的存在感。更多的人开始关注认同感,在意跟周围人在情感上的共鸣。
凯恩斯在1920 年曾经发布一则预言:经济问题将在百年内终结。“人类自从自由出现以来,第一次遇到了真正永恒的问题——从紧迫的经济束缚中解放出来以后,应该怎样面对他的自由?”
21 世纪,科技的进步使得人们需要匍匐在生产线上工作的时间缩短,所谓的自由时间越来越多,然而我们发现:自由是一个自寻目标的状态,像一片广袤的荒地,许多人面对它不知所措。
人工智能把我们从工作和家务的劳碌状态中解放出来,把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还给了我们。领到自由这张支票之后,很多人没有兑换到快乐,而是不经意中陷入了孤独。所以,如何面对孤独?成了我们终结经济问题之后必须直面的心理问题。
“狂欢是一群人的孤独”,泰戈尔这句诗极为形象地概括了社交的主要功能。大家以各种名义聚在一起,吃吃喝喝聊聊天,欢声笑语毕,各自散去,心里仍萦绕着若有若无的失落。
打开手机的屏幕,没有更新的信息,朋友圈没有了昔日的热闹,寂静得像窗外的阴霾。
放下酒杯,打开电脑,屏幕亮了,我咔哒咔哒地在键盘上敲下一行字:
“孤独是什么?孤独就是你想聆听的时候,这个世界一片寂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