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孟冬冬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新时代共同富裕的难点和重点在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河南省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面临着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农民收入不富足等挑战,需要从“治理共富” “产业共富” “生态共富” “人才共富” “精神共富” “城乡共富”等方面着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广大农民小步快跑跟上富裕步伐打下坚实基础。
河南省存在着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发展差距扩大、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衔接不高效等问题。乡村产业“弱小散”问题突出,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程度不够,农业全产业链培育不充分,资源要素城乡双向流动不足,科技、资金、人才等要素配置不均衡,关键要素供给存在较大问题。
农村发展不充分是制约河南乡村振兴的重要因素,主要问题包括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交通、供水供电、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需要不断更新完善;乡村党建引领、生态协同发展、乡村文化建设等领域的效能发挥不充分等。
2021 年河南省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17 533 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8 931 元,与我国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差距更大,城乡收入差距问题也比较突出。面临日益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促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担子依然较重。
河南省有46 000 多个行政村,农村基层党支部要充分发挥党建“火车头”作用,用“党的主张” 锚定“美好向往”,聚焦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这个关键点,兼顾“发展效率”与“分配公平”,扩大中等收入农民的覆盖面,不断降低农村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完善“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增强治理的聚合力,激发农业农村发展的内生活力;打造乡村治理共同体,构建“四治融合”的现代化乡村治理体系,充分激发村民的建设主体性作用,通过多元联动发展,实现多方利益目标的激励相容。
河南省是农业大省,必须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核心,扎实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落实好各项惠农政策,激发种粮积极性,让中国人的饭碗装上更多优质河南粮。河南省要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三链同构”提升农业效益和竞争力,推动农业发展由生产型向市场型转变。各乡村要立足资源禀赋发展壮大特色富农产业,乡村之间实现“产业互补”而非“产业替代”,避免同质竞争。各级政府要多措并举持续增加村民收入,稳步提高劳动性收入,拓宽增加财产性收入。
河南省各地要积极拓宽“两山”转化通道,开辟从美丽乡村向共富乡村迭代升级的路径。各乡村要持续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要推动农业全面绿色发展,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完善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生态循环的治理模式,打造绿色低碳农业产业链,促进农产品绿色化生产;要增强乡村绿色能源开发利用能力和生态资源的价值转化能力,让绿色成为乡村发展的亮丽底色。
人才是引领乡村发展的不竭动力。市县两级政府要创造良好的农村营商环境,促进企业家、技术人才、新乡贤、大学毕业生等各路人才“上山下乡”投身乡村振兴;要多措并举培育新型农民,以当地的种养殖大户、农村电商能人等为重点,打造一批“乡土能手”,鼓励他们以点带面,成为引领村民投身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建设的“领头雁”;要优化环境留住人才,不仅要优化教育、医疗、交通、通信、住房等基础设施,更要把留人的侧重点转向人才晋升通道和配套政策上。
弘扬文明乡风是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活力源泉。农村基层党支部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起广大农民推动共同富裕的磅礴力量,要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将“大主题”转化为“小故事”,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要发挥乡规民约的文化涵泳功能,充分发挥“新乡贤”在乡村建设中的号召力和影响力;要全力保护好乡村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高乡村公共文化供给质量,推动城乡文化服务一体化建设。
河南省要以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以契机,打破城乡二元分割局面,加快城乡要素市场化的改革进程,构建城乡要素双向高效循环格局,实现城乡要素的双向流动、反向流动,缩小城乡发展差距;要发挥节点城市和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按照“一体化”“普惠化”的标准着力推进公共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往村覆盖、往户延伸,以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推进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和广大农民的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