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萍
(庆阳市人民医院 甘肃庆阳 745000)
静脉留置管即在锁骨下、颈内、股静脉等部位经皮刺插入双腔导管,以此建立临时性血液通路[1]。该方法具有易操作、患者痛苦小、短期内可重复使用等特点[2],能够为急性肾功能衰竭、急性中毒、未建立永久性血液通路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赢得宝贵救治时间。血液净化中心实施静脉留置导管时,股穿刺术后观察护理较为困难,感染风险较大。颈内静脉留置为负压静脉,静脉留置可能出现气胸、血胸、空气栓塞、血管穿破等并发症。锁骨下静脉为负压穿刺,静脉留置风险较大,同样存在严重并发症风险。因此,血液净化中心静脉留置时,需加强护理干预,规范护理行为,防止静脉留置出现感染、堵管、出血等并发症,延长导管使用寿命,改善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李静,郭妍,宁艳艳等[3]等人采用PICC 置管的方式,对患者进行静脉留置护理知识宣教,帮助患者掌握基本的医学知识,合理有效地避免不良情况的出现,这说明做好对应的宣传工作,能够提升患者自我护理的能力和生活质量。
护理干预时,护理人员应将静脉留置导管的目的、意义详细告知患者、家属,并讲解静脉留置导管护理知识、常见并发症及预防知识,做好心理辅导,最大限度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和心理压力。让患者按照注意事项中的内容,保持个人卫生和周围皮肤的干净,优化健康状况,增强抗感染能力。患者治疗期间,蛋白的摄入量要控制在1.0~1.2 克/千克的范围内,合理膳食,保持营养的均衡性,提升免疫力,为以后的治疗打下基础。对于贫血患者,应结合实际情况指导患者合理摄入富含铁元素、维生素C 的食物,避免摄入抑制铁吸收的食物。静脉留置导管期间,注意保持穿刺部位干燥、清洁,避免置管部位过度活动,防止渗血的情况出现,这样可以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出现。
在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期间,如护理干预落实不到位,很容易出现并发症。刘珊,刘伦志[4]等人的研究指出,导管留置期间,患者易出现寒战、发热、畏寒并伴有不同程度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随置管时间延长,导管相关性感染风险越大,常见病原菌包括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真菌等。造成置管感染的原因主要为病原菌依附于导管壁、接头等部位,加之置管时间较长导致恶劣病原菌侵入机会增加,以及患者自身免疫力低下,极易受到病原菌侵袭而出现相关感染。为防止置管期间发生感染,护理人员应严格落实无菌操作,血液透析前需对导管口和接头部位进行消毒处理,并抽取导管内肝素与血液。透析后续更换新的肝素帽,并在导管穿刺皮肤处涂抹莫匹罗软膏,用无菌纱布固定,保持肝素浓度,最大限度消除导管内凝血或者是出血的问题。
连家红,刘赐贤,林佳等[5]结合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患者的长期需要,分析了后续的并发症影响和特征,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参考和借鉴。对于护理工作人员来讲,要认真检查好导管的状况,避免导管出现移动或者是脱落。部分患者在进行多次穿刺以后,稍有不慎,就可能出现穿刺部位出血。此时,护理人员应结合患者具体出现的并发症,及时报医生处置,医生即可结合实际,对局部实施止血,并且做好其他的防护工作。如确定为置管造成的并发症,可立刻拔管并口服或静脉注射广谱抗菌药物。针对部分不愿拔管的患者可采取保守干预措施,如选择敏感性高的抗菌药物进行封管治疗,综合考虑抗菌药物浓度、混合液体稳定性等因素,改善患者术后并发症症状。
2.4.1 局部感染。组织医护人员认真学习,加强护理人员培训工作,系统性提高其医德和医技,严格控制并发症的出现。由于血液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期间易出现相关性感染和并发症等问题,如导管感染、穿刺口感染、皮下隧道感染,典型感染症状为穿刺局部部位红、肿、痛等症状,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因此,护理人员应严格落实《血液净化中心的消毒隔离措施与质量控制》等相关制度中的无菌操作要求,掌握置管感染途径,如微生物感染、导管接头污染、感染部位血行扩散和输液污染等,能够正确辨识置管局部感染临床表现,如高热、置管部位红肿硬结、液体渗出等,并掌握局部感染正确处置方法。根据置管护理干预要求,穿刺和血液渗透均应在无菌环境下操作,使用肝素一次性封管,避免导管暴露,降低置管期间感染风险。遇发生感染问题时,可拔出导管,使用抗生素软膏涂抹进行处置,可起到杀菌作用。
张萍等人[6]在研究中发现,股静脉感染率可以达到23.81%,颈内静脉感染率为16.6%,锁骨下感染率为12.5%,其主要原因是股静脉虽然操作相对简单,不会导致空气误入,但术后护理难度较大,感染风险大,患者行走困难。颈内静脉穿刺插管风险较大,易出现气胸、血胸、空气栓塞等并发症,但其穿刺部位皮肤易保持清洁,感染风险小。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发生并发症风险较大,但穿刺部位平坦,便于消毒和术后护理,且导管易固定,不影响颈部和上肢活动,局部感染风险较小。针对不同部位穿刺静脉留置导管护理干预,可采取精细化护理干预措施,包括:一是严格按照操作标准操作,降低局部感染风险;二是选择静脉穿刺置管部位时,优先考虑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置管,保证血量充足,为后续提供基础条件;三是优先选择单腔导管管,特殊情况可选择双腔导管,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四是,加强医护人员培训,规范护理干预行为,护理干预时医护人员须戴口罩、帽子,穿无菌手术衣;严格按照《医院感染管理规定》等制度执行,强化医疗培训。
2.4.2 脱管。患者在活动的时候,稍有不慎,很容易出现导管意外脱出的问题。遇脱管问题时,医护人员可保持压迫穿刺点15 至30 分钟,待穿刺部位止血后进行包扎处理。黄赛艳、王伟等[7]通过对中心静脉置管治疗患者进行研究,发现通过加强医护人员巡视,指导患者体位、活动注意和导管固定等,可显著降低脱管发生风险。
2.4.3 导管流量不足。发现导管流量问题时,医护人员应及时检查导管有无打折,适当调整导管位置,避免出现导管侧孔贴壁的问题。如经处理仍存在导管流量不足时,且伴有导管回路静脉压高现象时,可考虑是否存在导管内凝血问题,经确认后可向导管内注射浓度为5000 至10000 单位每毫升的尿激酶溶栓进行处理。
2.4.4 静脉内血栓。静脉内血栓是静脉留置导管常见并发症,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极大威胁,其形成原因主要为置管套管堵塞血管,导致血管内血液反流至套管,受患者肢体动作和导管固定透明贴相互作用影响,静脉血液流速减缓,血管内皮细胞结构被破坏,蛋白质被吸附并覆盖于置管套管表面,同时,由于置管损失血管壁,血小板被激活,发生聚集,从而启动凝血功能,诱发静脉血栓形成。
结合静脉内血栓成因,护理人员应掌握预防静脉内血栓相关知识,合理选择封管液和正确封管方法,尤其是针对凝血功能障碍患者,选择肝素钠稀释液作为封管液,以此延长导管留置时间,预防血栓形成。封管操作时,采用脉冲式正压封管发封管,使冲管液在导管及附近血管内形成小旋涡,冲洗管内残留药物及血液,缩短静脉内沉积物及药物滞留时间,避免血液回流和血栓形成[8]。
2.4.5 空气栓塞。透析完成以后,应使用标准化夹子夹紧肝素帽,避免空气栓塞的情况出现。遇患者出现空气栓塞问题时,可取头低脚高卧位,导管抽吸空气栓子,阻止空气栓子进入患者循环系统。
2.4.6 渗血。密切关注患者病情进展,规范护理流程, 减少不规范护理引发的不良反应。护理的时候,以预防为主,采取多维度、全方位护理干预措施,降低穿刺部位渗血发生风险,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血液透析时,患者血小板的数量和正常值相对偏低,易发生渗血问题。丁秀娟等[9]研究发现,采取PICC 护理方式穿刺点局部渗血发生概率为66%,多次重复发生概率为21%。其原因包括3 个方面:(1)患者术后血栓形成。(2)血小板水平低或凝血功能差。(3)患穿刺过程不顺利,造成创伤过大。结合渗血原因,要求护理人员在置管期间加强护理干预,穿刺前向患者做好解释与说明,由熟练护理人员穿刺操作。置管后出现渗血问题时,可局部压迫止血。如出现渗液,则立即予以处理或重新置管,避免延误抢救。同时,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避免过度活动,减少渗血问题发生。
血液净化中心静脉留置导管应用能够简化患者治疗过程、降低患痛苦,但伴有渗血、感染、血流量不足等并发症风险。通过加强护理干预,能够降低静脉留置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风险,延长导管的使用寿命,减少患者的负面情绪,增强依从性,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为预防置管并发症发生,护理人员应经过系统性培训方可上岗,确保护理人员全面掌握置管护理干预要求,落实透析前需了解病史、凝血检查、健康宣教、体位指导和膳食指导等要求,提升护理技能和护理操作的规范性,增强整体护理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