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颖琦
小昌曾经表示,他喜欢“边缘青年”这个说法,并且“想在这个边缘青年的路上越走越深,想看看自己到最后变成个边缘老年的样子”[1]。他的中篇小说《乌头白》中的男主人公林少予就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从边缘青年到即将迈入边缘老年的男人的样子。林少予刚过完五十五岁生日,这位曾经的下岗工人没什么收入,基本上靠老母亲养着。他有一家三口,却常年分居三地。如果以男主人公的年龄、身份和现实处境看,小说大抵要呈现的是一个“人在囧途”的边缘中老年男人暗淡无光的生存状态,单调重复、波澜不惊。不过,稍微对作者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小昌不会这么做。小昌是一个不按常理出牌的作家,就跟他笔下的主人公林少予一样,常有出其不意的惊人之举。
小说开篇就将读者带入一个颇不寻常的故事情境中,男主人公林少予与四十年前一起在农场生活过三年的于凤梅久别重逢,然而她已不复当年那个皮肤白得透亮的雪儿,而成了一个千疮百孔的癌症晚期病人。接下来,林少予做出了一个十分疯狂的举动,他将于凤梅带回家,并当着老母亲的面与她上演了忘情深吻的一幕。他的这一疯狂举动,让在场的所有人,包括他自己,都惊诧不已。因为一直以来,林少予都是大家眼中那个胆小怕事、小心翼翼地讨好所有人的懦弱的老好人。在这一看似突如其来的张扬痴狂的行为背后,我们分明感受到一个中老年男人一腔孤勇突出重围的悲壮,以至于读者几乎完全忽略了他已婚的身份,并不会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对他的逾矩行为指指点点、评判是非。
稍微梳理一下就会发现,林少予带于凤梅回家,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她是他少年时期喜欢过的女孩,当年这一对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在分离后都被日复一日的世俗生活淹没,久别重逢让他们从各自的世俗生活中抽离出来,内心隐秘的情感因此得到了某种程度的释放。第二,对支配他人生的母亲的忤逆,因为他知道,于凤梅就是他们母子之间的一颗地雷,而他显然很想引爆它并看看母亲的反应。第三,对改变他命运的姐姐的刺激和提醒,因为在四十多年前,下乡去农场的那个人该是他姐姐,而不是他。那时他年龄不到,本该在学校里读书,却稀里糊涂地替姐姐下乡做了知青。第四,对索然无味、有名无实的婚姻的报复。林少予讨好老婆换来的却是她的远离和独自潇洒。只有眼前这个病入膏肓的于凤梅不需要他讨好,不仅如此,还能和她畅所欲言、酣醉一场。在现实生活中,中老年人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个边缘群体,他们往往身陷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的困境而不为人所知,甚至并不自知。中老年人被贴上单调乏味、沉闷油腻、缺乏可塑性和创造力的标签。其实,在与于凤梅重逢前的漫长岁月里,从作者着墨不多的笔触中,我们也分明能感受到,青年时期的林少予也大抵是一个平庸无聊、毫无生机的普通男人,压抑憋屈地挨着日子。小说对林少予青年时期生活的加速度处理,恰好印证了这段经历的乏善可陈。如果用“未老先衰”来概括林少予的青年时期,那么到了知天命的年纪,他却进入了迟来爆发的“中年叛逆”期。正如我们从《乌头白》讲述的故事中所看到的那样,在现实生活中,叛逆从来不是青春期的专利,同时也是被深深的匮乏感折磨着的中老年人反抗和回击的利器。从心理学角度看,每个生命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追求完形的潜在动力,在完形心理机制影响下,那些未被实现的愿望,那些没能有始有终的缺憾,就会召唤人们去完成它、完整它。这正是主人公看似荒诞不经行为背后的深层逻辑所在。
在小说写作中,并不是越跟现实接近就越有真实感。小说的真实与生活的真实不同,小说的真实并不是照搬现实生活,而是自有其内在的逻辑。写实与荒诞是小说家抵达真实的两种方式,前一种是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经常采用的办法,而后一种则是现代小说虚构的惯用手段,小昌采取的显然是后一种方式。确如谢有顺发现的那样,现代感是广西作家身上普遍存在的一个亮点,也是他们区别于其他地域作家的一个标志性特征:“很多地方的小说是很老套的,多是传统现实主义的写法,没有探索新的艺术经验的热情。但广西作家每个人似乎都有一种不甘心、一股劲,他们不愿只讲一个老实的故事、传统的故事,他们追求对现实的变形,渴望写出一种生活的荒谬感和分裂感。这是很现代的一种艺术思想。叙事视角的独特,语言的速度感,人物塑造上的不落俗套,赋予了小说一种形式感,使得广西作家的小说面貌不陈旧,骨子里都有一种文学的现代精神。”[2]小昌在《乌头白》中虚构的故事虽然不具有普遍性,但他却通过一位边缘中老年男人非典型生活的一幕,传递出荒诞背后的人性真实,以及作者对生命丰富性与复杂性的好奇与探索。如何通过荒诞叙事抵达真实?从对《乌头白》的细读中,或可尝试找到某种破解的密码。
注释:
[1][2]《南方文坛》编辑部:《“广西作家与当代文学”学术研讨会纪要》,《南方文坛》2018 年第 5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