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娟 太原师范学院
山西皮影艺术所蕴含的民俗文化深刻反映了山西文化的地域特色,民俗文化的学习是艺术学习的首要任务,民俗文化的“浸润”是对思想的洗礼,是对意识的提升。
山西是皮影戏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经过一千多年的历史演变,山西皮影艺术形成了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尤其是孝义皮影戏,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山西皮影戏分为南路和北路二派,南路皮影以新绛、曲沃、临汾、运城等地为代表,北路皮影以广灵、灵丘、代县、浑源等地为代表,各自形成了不同的地域风格。山西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表里山河”之誉,并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层,为山西皮影艺术提供了丰盛的资源,如华夏文明的尧、舜、禹文化,又如流传的神奇美妙的山西民间故事—介子推被焚绵山、苏三起解洪洞县、大槐树下寻根、永济普救寺张生和崔莺莺爱情故事、盂县赵氏孤儿、韩赵魏分晋等。皮影戏中的神话和英雄人物故事所体现的民族情怀及“德”思想、生命观和价值观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德育内容,是传承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
山西也是中国戏曲的发祥地之一,山西戏曲的繁荣为山西皮影戏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蒲剧、晋剧、北路梆子和上党梆子是山西戏曲的四大支柱,山西戏曲对山西皮影艺术的影响也形成了山西皮影独有的特色。听戏和看戏是农耕文明背景下人们休闲娱乐的方式,尤其皮影戏中变换多样的场景、多样的表现形式深深吸引着观众。山西的民俗文化影响着山西皮影艺术的发展,皮影艺术也蕴含着深厚的地域文化。
山西皮影艺术在风格和唱腔上主要采用了“皮腔”,以唢呐、管子、笙伴奏,结合戏曲音乐并吸收“碗碗腔”等音乐成分,分为纸窗皮腔影戏和纱窗碗碗影戏两大类。
从造型上有纸窗和纱窗影人之分,纸窗影人造型粗犷、外形较肥大,用色单纯洗练,用红、黑、绿、橘黄等几种纯色渲染,与牛皮本身的透明土黄衔接,色彩明快艳丽,人物通常大额头、蒜头鼻、头饰后倾,有汉画像石的韵味。纱窗影人造型较精紧细致、玲珑剔透,人物通常额大、鼻尖、嘴小而紧靠鼻下,头饰向上竖。从雕刻技法上采用阴雕阳镂和推皮走刀法,强调以疏衬密、以粗衬细。
皮影的平面性是其最典型、最外在的造型特征,山西皮影中的人物和动物造型大多是二分之一侧或四分之一侧面为主,这是由皮影戏舞台表演形式和传统审美习惯决定的,而皮影的平面性并不是绝对的平面,在雕刻过程中通过改变走刀方向也可以表现出立体效果。山西皮影受到山西剪纸、年画、泥塑等民间美术的影响,装饰感强烈,形成了浓厚的地域风格。山西皮影的地域性特征主要表现在影人的脸谱特点,在各类角色的造型中,额头比较高,这与山西民间说法有关。
山西皮影人物造型结合了戏曲人物生、旦、净、丑的特征,有戏剧脸谱的影子,有明显的戏曲化造型特征,其相似性表现在人物的眼睛用“线眼”“豆眼”,由于身份、年龄、性格的差异,不同角色运用不同的脸谱程式以及服饰和行头等。但由于皮影造型需要充分雕镂以及侧面的表演形式,皮影的造型比戏剧脸谱更加简单,形象也更加鲜明。
在皮影题材的版画创作中,学生往往关注皮影造型本身,创作具有局限性,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创作思路进行引导。山西皮影的表现形式多元化和自由化,其中以手、杆、皮影的关系以及光和影的关系作为切入点研究皮影的当代性语言转换可以为版画教学提供全新的思路。
皮影戏的舞台表演形式既简单又丰富,在幕后通过艺人操作皮影,伴随着音乐和艺人的唱曲,表演出精彩的皮影戏故事。皮影多样的动态变化和最终的表演效果离不开艺人精湛的技艺和手眼口高度的协调能力。手、杆、皮影三元素是皮影戏的核心,在教学中对手、杆、皮影关系的创作引导要结合版画语言特点,版画语言的独特性体现在丰富的印痕语言,而印痕语言来源于不同版种的运用。高校版画创作课程中,构思与构图是创作的第一步,在搜集资料和创作初稿的过程中,怎样将现实中的情景转换为当代图式语言是关键。例如在黑白木刻版画创作中,可以从木刻语言的概括性和写实性入手,一是对手、杆、皮影三者的造型进行概括;二是在所搜集的皮影图式基础上进一步主观组合,并可以用小稿构图方法进行三元素的组合训练;三是可选择摒弃背景物象元素,突破“现实情景再现”式构图,适当进行夸张与想象。三元素的关系中可突出某一或某两个元素,“杆”概括成木刻中的“线”,将三元素以“线—型—线”的方式进行重新构成,在写实的基础上研究画面的三维立体形式和二维平面形式,突破传统构图,并运用木刻语言中的点、线、面丰富画面,使创作图式更具有当代的审美特性,对于非版画专业的高校课程,在写实的基础上研究平面构成的设计构图更容易上手。
把皮影戏中光和影的关系研究作为切入点嵌入版画教学更有利于运用版画语言的特点。皮影的表现形式中,“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光就有影,主要体现在舞台的幕前效果,在版画创作中可以从光、皮影、幕布、手影、艺人的影子以及观众和舞台的环境关系入手,寻找素材和灵感。例如版画中的黑白语言特点需要对创作中的黑白布局进行设计,“光与影”的关系可直接转换为“白与黑”的语言,将现实物象元素以黑白形式概括提炼,利用光和影重构画面的黑与白,并融合灰调语言,使皮影图式的画面形式更加自由与个性。
皮影的表现形式的研究可以为版画教学和版画创作课程提供更多的可能性,拓宽学生的关注点,并能将皮影的民俗文化更好地浸透于课程和学生的思想意识。
版画《花牌》系列 熊静雯/作 指导老师:张娟
1.皮影图式的平面性语言转换
版画教学中的语言转换训练是学生初步入门版画的必经之路。版画语言与皮影图式语言有着互通之处,平面性是版画的特性之一,版画中的“版”本身具有平面性,版画的呈现形式具有平面性,而皮影则体现为影人本身的平面性及造型呈现的平面性,两者在语言特点上有相似性。语言转换训练首先应遵循山西皮影的侧面造型特点如“高额头,蒜头鼻”“尖鼻,小嘴”“上身略长”等特点。其次是山西皮影图式语言的平面性运用,例如在水印木刻教学中,其语言特点需要对所表现物象高度概括,形成块面语言形式,用少量的色块关系表现丰富的画面语言,对于非版画专业的学生而言,山西皮影简约的外形、平面式的块面造型组合、较丰富纹饰特征以及简单少量的色彩运用可以直接转换为水印木刻语言,水印木刻技法既可以模仿与再现皮影图式,也可以运用水色氤氲的多样变化丰富皮影图式语言。语言转换训练还需要大量的小稿练习进行实验性研究,例如可寻找画面的二维平面中的三维性,将印痕、肌理语言和刀法语言的运用融合到画面中,使二维形式与三维形式相结合,同时也可运用皮影特有的色彩,丰富平面性语言。又如在创作内容上,鼓励学生将山西皮影与山西文化元素结合,从皮影动画、皮影绘本、皮影的视觉传达设计中寻找灵感,或与现代物象元素结合,在版画创作的形式上寻找突破,或将现代艺术形式的实验研究融入版画创作与教学中,努力实现版画创作的当代性。
2.山西皮影的地域性特点的运用
技法性的实践教学在版画教学中占主导地位,这由高校版画课程的设置决定,一般情况下版画课程时间较短,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要求学生做出较好的版画作品就需要占用大部分技法辅导时间。如何将传统文化的理论学习和技法学习有效结合是教学有效进行的关键,在研究山西皮影的戏曲性和地域性造型特点时,理论研究与版画创作可同步进行,例如在教学方法上结合课下训练小论文写作、课堂上简单的教学演讲以及研究资料共享式学习,通过视频共享、相册共享和实物资料共享的方式达到“交互式”教学的目的。在教学内容上从山西皮影的结构特点、戏曲性特征的表现、山西皮影与其他地区皮影的对比性研究几方面进行“引导”式教学。技法教学上,在版画创作中保留山西皮影的地域化特征,将皮影的夸张式造型特点进一步强调,并延伸为整个画面的意象夸张、表现手法的夸张,运用版画语言大胆表现,体现出版画语言的张力特性。
3.皮影图式的装饰性语言转换
皮影图式的装饰性语言转换在版画教学中可通过对皮影的解构研究和图式重构训练的方式完成,以皮影的装饰性图案的运用和装饰性语言的当代性转换两方面内容进行实践。版画本身具有的强烈装饰性特征使皮影的装饰性语言更易于运用到版画创作中,同时皮影图式结合版画语言的刀味儿和印痕肌理可以为教学和创作提供创新思路。
山西皮影图式有着概括洗练的块面廓形,其特征具有画像石和画像砖那样的古拙和浑厚感,并具有剪纸般的装饰性特征。孝义皮影的装饰性主要表现为它特有的图案纹样,无论是头盔脸谱、人物服饰还是动物、场景道具都离不开图案装饰的点缀,如有落花流水纹、柿蒂纹、万字锦、方胜纹、钱纹、人字纹、米纹等,其中也有各种花卉图案,梅花、桃花、牡丹花、荷花等,以及一些飞禽走兽的图案形式,各种图案有着不同的寓意。对皮影图式装饰性图案的运用要结合皮影的块面图式进行研究,在课堂教学中可通过非遗影像记录和实体皮影以及皮影艺人进课堂的方式充分体验和感受皮影的艺术特色,以考察式研究对皮影进行解构训练,对皮影的造型结构以图解手绘方式进行块面解构和图案解构,形成块面图式和图案图式。另外,作品赏析在教学中必不可少,分析版画作品或其他美术作品中皮影图式的运用,在大量品读作品的基础上再对皮影的块面图式和图案图式进行重构小稿训练,这个过程即为皮影图式的转换训练,皮影的图案可直接运用也可根据创作意图转换。例如在邹晓萍的木刻版画作品《有睡姿的卓玛》中,将皮影中的装饰图案特点运用到人物服饰中,雕刻以阳线为主,与人物形象相结合创造出既有装饰性语言特征又有民族美、意境美的画面。皮影装饰性语言的转换还应将图案和廓形相结合,例如刘胜文的版画作品《欲火·影迹之二》中表现了皮影盛世繁华的景象,而这种景象的呈现并不是写实现实场景,而是通过对皮影的块面造型和图案解构,并以一定的构成形式将它们进行有规律的“罗列”,同时用面部造型特征和廓形突出皮影特征,画面以少量的空白与大量的对比为主要形式,色彩表现上借鉴皮影色彩,结合木版的印痕肌理,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将装饰性特征的当代性体现得淋漓尽致。在进行皮影图式的当代性转换时还应加入想象力,借鉴视觉传达艺术等,把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相关知识运用到版画创作中,使其视觉语言符合当代性审美特征。课堂教学中更应当将山西皮影的内在精神作为主导,以本土文化力量激发学生的创作动力,并推动教学的进一步改进。
“当代性”这一词不仅体现的是艺术语言的当代性,更体现的是时代性,当今高校教师的任务不仅是教书育人,更应该研究如何将中华传统文化与时代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教授学生如何学习和创作,更要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山西的皮影艺术便是一种充满无限魅力的传统文化,我们应从山西皮影的内在精神着手挖掘更多的宝贵财富,更好地研究山西版画与皮影艺术的关系,争当山西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代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