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唐富贵到宋萌萌
——唐宋撸猫史

2023-03-06 02:12撰文郑朝辉白小飞
艺术品鉴 2023年31期
关键词:猫儿养猫猫咪

撰文= 郑朝辉 白小飞

本页唐 段成式撰 四部丛刊 子部 景上海涵芬楼藏明刊本《酉阳杂俎》前集 (卷一至卷五)

两汉之后,狸猫意象发展至魏晋,被添上了一层负面的寓意。在《晋书》与《北史》中就记录了许多关于猫的灵异志怪之事,例如可以通过祭祀“猫鬼”1猫鬼,亦称猫蛊,是巫蛊之中动物蛊的一种,诅咒人死亡的妖术。猫鬼最早记载于《北史·独孤陀传》,隋王室亲戚中有一位叫“独孤陀”的人,他操纵“猫鬼”诅咒亲姐姐皇后以及妻子的姐姐,此一事在中国很有名。发生此一事件之后,隋朝朝廷更严格取缔“猫鬼”。并将信奉“猫鬼”或“蛊毒”这类邪魔妖法的人家流放到边陲地区。这个事件可是记载于正史《隋书》和《资治通鉴》的,可信度是相当的高。《隋书·后妃传·文献独孤皇后》:“后异母弟陀 ,以猫鬼巫蛊,咒诅于后,坐当死。”来谋财害命,或者野猫可成妖。五胡乱华时巫蛊传入中原,妖道杀死老猫试图炼成猫鬼谋财害命,猫因此成为邪恶的化身。

这种故事发展至明清,便将猫与狐等同,“猫妖”2《山海经》是我国最早记载自然山川、神话传说、妖怪神灵的文献之一,其中记载了不少怪兽和神异之物。在其中,有一种被称作“裨狸”的妖怪,其形象被描述为“身材矮胖,有面而无口,黄色有毛,似狸而不是狸”。《山海经》中提到,这种神异的猫妖生活在山林之中,用自己的尾巴进行狩猎。它们的身体骨骼很硬,不能被箭射中,能食人。“狐妖”均有拜月成人,蛊惑人心之能。但这些灵异志怪并没有影响古人的养猫热,随着时间的推移,猫妖的形象慢慢地从被视为恶魔、猛兽和妖怪的象征,转化为宠物和辟邪的祥瑞。它们被视为可以保护人类,并给人们带来好运的猫兽。在唐代的《太平广记》中,有关于猫妖的记载称其为“异的稠鬃,善捕鼠,颂神乐庆之”。

(一)

所谓“穷养狗、富养猫”,隋唐终止了多年战乱,百姓生活富足,有了余粮就有了闲心,就想打一下“猫主子”的主意。尤其自李唐起,上层社会养猫之风渐兴,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将猫咪作为宠物已经极为普遍。唐朝的宫廷之中,有专门负责豢养猫咪的官职,叫做“猫使”。

猫咪除了能帮家中捕鼠,且具有憨厚可爱之态。唐宫廷中尤喜养猫。李商隐有写“鸳鸯瓦上狸奴睡”,狸奴就是猫,皇宫的房子都是木质结构,养猫是为了宫中各大殿的防鼠。

“猫目睛暮圆,及午竖敛如誕,其鼻端常冷,唯夏至一日暖。其猫不容蚤……”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所》3《酉阳杂俎》是唐朝博物学家段成式所写的一部笔记小说集,共三十卷,最后十卷为续集。其中介绍了许多汉唐以来的生活状态、思想状况等,为后来社会研究关中历史提供了史料,也是了解唐代中西方交流的重要文献。

唐人对猫的喜爱,还可以从一桩官司中一探究竟:

“有妇人同投状争猫儿,状云:‘若是儿猫儿,即是儿猫儿,若不是儿猫儿,即不是儿猫儿。’谞大笑,判其状云云。遂纳其猫儿,争着亦止焉。猫儿不识主,傍家搦老鼠。两家不须争,将来与裴谞。”

本页唐 佚名《唐人宫乐图》绢本 立轴 设色48.7×69.5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这段文言文翻译过来的意思大概是:

有一天,有两家人老告状,都说猫是自家的,裴谞一看,这猫太可爱了,大笔一挥,你们不用争了,这猫既然分不清是哪家的,就给我吧。

虽然当时没有影像留存,但单单是通过文字就能看得出,唐朝人对猫儿的喜爱之深。

除了这位夺人所爱的“判猫官”裴谞,唐朝还涌现出不少“撸猫达人”,比如在中国乃至世界上大名鼎鼎的武则天。武则天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猫奴,她派人从全国各地收集了许多种类繁多、色彩艳丽的猫,豢养在宫中,供她赏玩。有时候,还将猫儿和其他动物放在一起玩耍,供群臣欣赏取乐。《资治通鉴》载,武则天喜爱猫,专门训练猫与鹦鹉相处,结果“猫饥,博鹦鹉食之”,说明唐代已开宫廷饲养宠物猫之风。4资治通鉴第二百零五卷:“太后习猫,使与鹦鹉共处。出示百官,传观未遍,猫饥,搏鹦鹉食之,太后甚惭。”5唐朝文学家杨夔所著《朝野佥载》:“则天时,调猫儿与鹦鹉同器食,取示百官传看未遍,猫儿饥,遂咬杀鹦鹉以餐之,则天甚愧。”

与资治通鉴的记载相反,《旧唐书》却记录了女皇和猫的恩怨。

《旧唐书·后妃传》记载:永徽六年十月,此时的武则天刚刚扳倒后宫中两个最危险的对手——王皇后和萧良娣。她借一心迷恋自己的唐高宗之手,将王、萧二人废为庶人,打入别院冷宫。身陷冷宫的萧良娣恨透了武则天。她发下毒誓,咒骂这个夺走了她一切的女人:“愿阿武为老鼠,吾作猫儿,生生扼其喉。”6《旧唐书·列传·卷一》“庶人良娣初囚,大骂曰:‘愿阿武为老鼠,吾作猫儿,生生扼其喉!’武后怒,自是宫中不畜猫。”消息传至后宫,武则天又怒又怕,她命人砍去王、萧二人手足,将她们置于酒缸内。而后迁怒于猫,下令宫中再不许养猫。

这一时期,猫的形象也开始入画,比如《唐人宫乐图》中,在宫女围坐着的木桌下,就趴着一只懒洋洋的猫。画中仕女作元和(806-819年)“时式妆”的打扮,并充分显示受杨贵妃(719-756 年)影响,以丰腴为尚的审美观。

唐代善画猫的画家有刁光胤、何尊师等人。唐朝朱景玄所撰《唐朝名画录》中还有“卢弁,善画猫儿”的记载。要知道,此前是没有人擅长画猫儿的。卢弁必定是个猫奴,养着许多只猫,时常喂养、爱抚,才能观察的如此细致入微,将猫儿画的惟妙惟肖。

伴随着养猫热,唐人也加强了对于猫的观察。与李商隐、温庭筠号称“三才”的段成式在《酉阳杂俎所》中写道:

“通过观察猫咪的眼睛可以知晓时辰的变化,猫眼至晚变圆,至午变坚。猫的鼻子只有夏至这一天为暖,且猫咪不容易生跳蚤。”

TIPS

名猫记—“挂印拖枪”

纯白而尾独黑者,额上一团黑色,此名挂印拖枪,又名印星猫。人家得此主贵,故云:“白额过腰通到尾,正中一点是圆星”,把头上的圆点看做印信,豢养它的家庭将会得到尊贵的地位和声望,因此颇受人们珍视。《戏猫图》里位于画面下方右侧的猫、朱瞻基《五狸奴图》中位于画面右起第二只猫、周文矩 《仕女图》《游猫图》里位于画面右边的小猫都属于“挂印拖枪”。

中晚唐时期,文坛领袖韩愈甚至以一篇文章直接推动了猫在大唐的地位。这篇文章叫《猫相乳说》,说司徒北平王,名将马燧家有两只母猫,同一天产子,其中一只母猫死了,两只小猫依然含着死去母猫的奶头,吃不到奶而悲伤地哀鸣着。另一只母猫正在哺乳自己的猫仔,听到叫喊,走过去将两只失去母猫的幼猫衔回,像自己的猫仔一样哺乳。

对页左图:唐 刁光胤 《写生花卉册》(局部)纸本 册页 浅设色完整尺寸:32.6×36.2 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这只猫的行为让韩愈深受触动,不禁感叹道:“夫猫,人畜也,非性于仁义者也,其感于所畜者乎哉!7王水照.传世藏书.集库.总集 7-12 全唐文1-6[M]. 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第3894页”韩愈说有德行人家蓄养的猫,久而久之受到了人的感化,也懂得仁义和博爱。其实是赞赏马燧,但也一下子拔高了猫的历史地位。甚至,这篇文章开创了一种用猫的行为来表现人性光辉的文章题材,就叫“猫相乳说”。

从宫廷到文人,从文人到民间,唐人喜猫,可见一斑。

虽说唐人喜猫,但由于花鸟画于五代时期才初设,故在唐代的绘画中难见一猫。五代时期初设花鸟,五代两宋期间的花鸟大都服务于宫廷,故猫咪的形象大都为富贵之相。

为了鉴定猫咪是否有富贵相,古人还建立了一套“相猫法”。明代农林生活大百科《便民图篆》中把“相猫法”单成一目,约120 字,内容丰富,却不成书。

到了清朝时期,猫之专书出现,即:咸丰年间黄汉编著的《猫苑》。《猫苑》最重要的文献价值在于,收录了江湖失传已久的武功秘籍——《相猫经》。单独成书的《相猫经》横空出世后,便成为一种传说。但《相猫经》年代模糊、著者神秘,所以当约2000 字的《猫苑》在清末出现后,关于猫的相貌价值讨论又重出江湖。

本页北宋 易元吉《猫猴图》卷 绢本设色 31.9×57.2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TIPS

名猫记——四时好:

毛色纯正、没有杂质的长毛猫,其中以黄色和白色为佳品。《游猫图》画面左侧的猫就是“四时好”。

(二)

爱猫的热潮,属于宋代。经历了汉代兴起、隋唐的发展,养猫之风,在宋朝迎来了高峰。

宋朝商品经济的大力发展和城市都邑的繁荣发达,是撸猫热的直接动因: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变高了,对享乐的追求与日俱增,猫也从“捕鼠于田间以饱自腹”的下九流地位,一跃而为“睡美人于怀中鱼肉食之”的老爷身份8李湘涛. 中国的猫文化[J]. 科技智囊, 2015(10):79-83.,同时,猫奴数量也实现了几何式增加。不仅有《狸奴小影》《狸奴蜻蜓图》等画猫名作问世,临安城中更出现了专门为猫服务的猫咪宠物店,猫窝、猫食、小鱼干一应俱全,相猫之法也开始流传,喵史称其为“第一次猫奴井喷期”。

跨版北宋 赵佶 《宋徽宗真迹耄耋图》卷 绢本设色 37.1×205.9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款识:赵佶行书款 宣和六年(西元一一二四年)春二月。缉熙殿御笔。题跋:拖尾赵孟頫行书题跋 风微日暖园池静。闲却凝眸捕鼠心。捷爪利牙聊自戏。锦茵藂里弄秋阴。子昂。

TIPS

名猫记——金被银床

“黄身白肚者,名金被银床”,金黄色的猫确为上品。李迪《狸奴小影图》是典型代表。

这一时期,越来越多的猫不再捕鼠,而是成为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的“伴侣”。

当时的文人墨客中也有许多爱猫人士,著名诗人陆游就是个猫控。他的《嘲畜猫》就发出过类似的慨叹:“但思鱼餍足,不顾鼠纵横。”但同样是陆游,在他的《岁未尽前数日偶题长句》中也提到:“榖贱窥篱无狗盗,夜长暖足有狸奴。”他晚上睡觉的时候,竟然还需要猫来暖足,可见猫与人们生活的密切。

陆游的诗中还有很多是关于猫的,比如他在风雨如晦的天气里和猫儿蜷曲家中取暖,写到“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又写有:“盐裹聘狸奴,常看戏座隅。时时醉薄荷,夜夜占氍毹。鼠穴功方列,鱼餐赏岂无。仍当立名字,唤作小于菟。”对猫的神态描写和喜爱之情跃然纸上。

陆游一生爱书成癖闻,奈何藏书经常被耗子们拿来磨牙,直到搞来猫咪,才遏制住鼠患,这让他对“尽护山房万卷书”的狸奴大为感激,甚至为自己囊中羞涩到无力请猫咪吃上一顿鱼肉而惭愧,寥寥数语,颇具生活气息。

在讲究礼数的两宋,文人养猫当然也有礼数,这就是“聘猫”。就像娶妻纳妾一样,是要下聘礼的。“聘礼”通常是一包红糖,或者一袋子盐,或者一尾鱼,用柳条穿着。“聘狸奴”之前,还要翻看专门为猫设定的黄历《象吉备要通书》,在挑好日子后,还要画一张“纳猫契”并准备好聘礼来聘猫。除了“聘礼”,纳猫契也十分讲究。宋朝人买卖牲畜都要签订契约,只有买猫的契约写的是聘书,也称纳猫契,目的是缔结契约,请天上的神仙来做个见证。纳猫契类似于婚书,主要内容有纳猫日期、猫的外貌以及纳猫人对它的要求:要好好抓老鼠,不能乱偷东西吃,不能到处乱跑。繁琐的步骤有利于给冲动型买家发热的头脑降温,隆重的仪式则体现了纳猫人的诚意以及对“迎娶”之猫的重视程度。

宋代的纳猫流程最为完备,在这一历史时期,

TIPS

名猫记——乌云盖雪

《相猫经》中说:“‘乌云盖雪’,必身背黑,而肚腿蹄爪皆白者,方是。若仅止四蹄白者,名‘踏雪寻梅’。其纯黄白爪者同。”《富贵花狸图》中的猫是属于“乌云盖雪”。温驯体贴的猫超越了狗,成为文人骚客的心头最爱。他们给喵咪起了爱称“狸奴9“狸奴”这个词最早出自唐代张沁《妆楼记》写:“猫,名狸奴”。”“小於莵10“於菟”源自古代楚地对“老虎”的叫法。“於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四年》中的一条记载:“楚人谓乳谷,谓虎於菟。”《辞源》中也解释,於菟即老虎的别称。”,而吸猫成癖的人则被成为“猫精”。

北宋黄庭坚的《乞猫》诗中就有“闻道狸奴将数子,买鱼穿柳聘衔蝉”的记载,这和古人因为喜爱梅花而聘梅的做法相似。一个“聘”字便体现出在宋朝人的观念中,猫就如一名新过门的家庭成员,而不是一只牲畜。“狸奴”“衔蝉”是宋人对猫的雅称,颇有暖暖的爱意。

就这样,在富足的两宋时期,猫咪渐渐地进入了当宠物的时代,不用再当苦力工,吃香喝辣有人伺候着。宋代养猫热最突出的表现莫过于北宋都城开封和南宋“行所在”临安(今杭州)都有专卖猫食的市场。11《东京梦华录》说开封的市场上“养猫则供猫食并小鱼”,可见当时都城里的人们养猫已是非常普遍。12《咸淳临安志》记载:“都(南宋京都,也就是今天的杭州)人畜猫,长毛白色者,名狮猫,盖不捕鼠,猫徒以观美。”这种舶来的波斯猫非常贵重,不吃老鼠,只能以“炙猪肝与食,令毛耏润”。

对页北宋 苏汉臣《冬日婴戏图》立轴 绢本设色196.2×107.1 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TIPS

名猫记

威猛的猫:《猫苑》中所辑《相畜馀编》记载:“猫有拦截纹,主威猛;有寿纹,则如八字,或如八卦,或如重弓重山。”也就是说头上呈“八”字或倒“八”字型纹的猫,显得很威武。《戏猫图》里站在榻上的猫和《冬日婴戏图》里的猫都长有寿纹,一呈“八”字,另一呈倒“八”字。

玳瑁猫:这种猫的斑纹由黄、黑、白三色组成,是少见的三色猫,“玳瑁斑”中雌性较多,雄百中无一,要能发现一只这样的雄猫,便是人间珍品。《戏猫图》里位于圆墩下、榻下的两只猫是这个品种。

两宋时期不仅猫粮有完整的产业链,还逐渐形成了专门的宠物市场,据宋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这个市场位于开封府知名的佛教圣地兼大型商圈——大相国寺13《东京梦华录》卷三《相国寺内万姓交易》记载:“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大三门上皆是飞禽猫犬之类,珍禽奇兽,无所不有。”“凡宅舍养马,则每日有人供草料;养犬,则供饧糠;养猫,则供鱼鳅;养鱼,则供虮虾儿。”。

宋代猫题材绘画大都为宫廷画师或王室画家所作,故在绘画的寓意上多为长寿、富贵这样的美好祝福,于是乎出现了更多象征符号的糅杂。例如“猫蝶”代表耄耋(长寿之意),“猫猴”代表官运(封侯)。

南宋周密《武林旧事》中还记载:“猫窝、猫鱼、卖猫儿、改猫犬”。

这么看来,那时候就已经有了宠物美容!甚至还有人用水仙花捣碎,给猫狗染色。“今回回妇人多喜此,或以染手并猫狗为戏”。

宋代时,还有专门的“相猫术”。北宋会稽陆佃的《坤雅》指出:

“猫有黄、黑、白、驳数色,狸身而虎面,柔毛而利齿,以尾长腰短,目如金眼,及上胯多棱者为良。”

猫不仅可以入诗,在宋人笔下还常常入画。相比唐代,宋代擅画猫的画家也更多。从传世的宋朝画作中,常可看到宠物猫的踪迹。比如毛益的《蜀葵戏猫图》,李迪的《蜻蜓花狸图》《狸奴小影》《秋葵山石图》以及苏汉臣的《冬日婴戏图》等。在整个宋代猫画中,李迪的猫画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同时也是代表着宋代猫画的转折点。他的《狸奴小影》描绘了一只背黄肚白的小狸猫,这种小猫被称之为“金被银床”,显然是富贵相。

宋代猫题材绘画大都为宫廷画师或王室画家所作,故在绘画的寓意上多为长寿、富贵这样的美好祝福,于是乎出现了更多象征符号的糅杂。例如“猫蝶”代表耄耋(长寿之意),“猫猴”代表官运(封侯)。易元吉的《猫猴图卷》也属于这一类带有祝福含义的绘画,猴代表“侯”。不过易元吉这幅画中描绘了一只弓背,竖尾,立耳,睁目的狸猫,这是明显因为猴儿偷走“猫”的恶作剧受惊。能将猫咪惊恐的神态表现得淋漓尽致,也说明画家对于猫的观察极致入微。

本页南宋 毛益《蜀葵游猫图》绢本 册页 设色25.3×25.7cm日本大和文华馆藏

猫蝶题材是猫画中最为常见的题材了,猫蝶题材绘画中常出现牡丹、菊花、寿石,大意为“富贵耄耋”。“猫蝶”题材起源于五代,但并没有直接用“耄耋”命名,大多数均描绘猫与蝶共处的写生环境,并不直接点明。中国艺术届第一网红宋徽宗赵佶画过一幅《耄耋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耄耋图真正得到发展则是到了明代,得益于明代文人交流活动的增多,这种带有交际性、祝贺性的画作得以迅速发展。

两宋之后的元代近百年,人们养猫的喜爱丝毫未减。遗留至今的艺术品有王渊的《五狸图》,对猫捕鸟、嬉戏、舔爪等样子有细致生动的描绘;另有一幅佚名作品《同胞一气图》,描绘了四个穿着厚袄的孩童围着吃热腾腾的包子的场景。画面里更生动的是仰头等在旁边的小花猫,伸着脖子对孩童们的包子显露出一脸渴望的样子。从这种生活化的场景可以看出猫在当时已经完全融入人类的生活,被画家当作美好的生活场景记录下来。

本页上图:宋 佚名《狸奴图》绢本 册页 设色25.5×25.3 cm台北故宫博物院

TIPS

名猫记——狸猫

中国古老的一个猫品种,宋代“狸猫换太子”的故事是较早涉及到狸猫的典故。通常以斑纹清晰、古雅的狸猫为良种,以色泽纯正、毫无杂质的狸猫为佳品,即“其纯狸色,亦有佳者,皆贵乎色之纯也。”南宋《狸奴蜻蜓图》《狸奴图》里的猫就是狸猫,但是它们的嘴边长有花纹,古人称之为“衔蝉奴”。

(三)

养猫在古代也算是一门大学问。

古人选猫,首先是看猫主子的颜值。猫的形态颜色有种种不同,清朝咸丰年间黄汉编著的《猫苑》指导人们如何挑选一只适合自己的主子。

关于颜色的选择,古人最爱的是纯色猫,在纯色猫中又数橘猫为猫上猫!铲屎官爱吸橘猫,从古便有渊源!14《相猫经》记载:猫之毛色,以纯黄为上,纯白次之,纯黑又次之。其纯狸色,亦有佳者,皆贵乎色之纯也。驳色,以乌云盖雪为上,玳瑁斑次之,若狸而驳,斯为下矣。

猫来了,当然还需要猫奴们的精心照顾,就像我们养猫咪要给猫咪驱虫一样,古人也希望家里的猫咪身上不要长跳蚤。那么,古人是怎么鉴定猫咪长不长跳蚤的呢?

很简单:黑暗中,倒着撸猫,能撸出火星的就不会长跳蚤……此外,古人还发明了驱虫的中药,来避免喵咪身上长虱子16唐 段成式《酉阳杂俎》卷四百四十·畜兽七:猫,目睛暮圆,及午竖敛如线,其鼻端常冷,唯夏至一日暖。其毛不容蚤虱。黑者暗中逆循其毛,即若火星。16据《行厨集》记载:猫生虱,桃叶与楝树根捣烂,热汤泡洗,虱皆死。樟脑末擦之,亦可。。

古人养猫,也会给猫做“绝育”。没有麻醉,实在是罔顾“猫权”。这帮坏人还说了“绝育手术”一定要在屋外进行。这样猫咪一疼就会跑回家里。要是在屋内进行,猫咪就会向外逃,而且觉得家里有洪水猛兽,不想再进屋了17清.黄汉.《猫苑》番禺丁仲文孝廉(杰)云:“公猫必阉杀其雄气,化刚为柔,日见肥善。”。

“公猫必阉杀其雄气,化刚为柔,日见肥善”,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公猫在绝育后,性格会变得很温顺,身体越开始长肉了。

那么,古人是怎么教猫咪用猫砂的呢?

拿上一根筷子,放在装猫咪的容器里一起带回去,路上碰到沟壑要记得用石头填好走过去。回来后带着猫咪拜一下灶膛和狗狗,把筷子插在土堆上,猫咪学会用猫砂之后,还可以抱着猫咪上床睡呢!

至家讨箸一根,和猫盛桶中携回,路遇沟缺,须填石以过,使不过家,从吉方归。取猫拜堂灶及犬毕,将箸横插于土堆上,令不在家撒屎,仍使上床睡,便不走徃。

——《崇正闢谬通书》

猜你喜欢
猫儿养猫猫咪
养猫还是养狗,这是个问题
钱钟书清华园养猫
猫儿历险记
养狗和养猫,哪家主人幸福
春之猫咪
最小的猫咪
酷猫咪
飞狐猫猫儿住我家
猫之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