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重点流域飞机人工增雨服务过程分析

2023-03-06 02:56:34李枚曼喻乙耽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23年5期
关键词:云系云顶云团

李枚曼,喻乙耽,许 弋

(贵州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贵阳 550000)

贵州省位于西南地区云贵高原东斜坡地带,处于西南印度洋、东部太平洋2大水汽通道上,降水量充沛,属于亚热带润湿型季风气候,但受季风活动的制约,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存在严重的季节性缺水,且广泛分布的喀斯特地貌使蓄水保水能力差,临时性干旱频繁[1-6]。同时,重点流域、水库蓄水减少和地下水水位下降,造成水力发电量下降和城市水源供应紧张,以及能源保供需求紧张。飞机人工增雨是贵州开发空中水资源,实现生态修复的有效工具,在积极开发空中云水资源、重点流域和水库蓄水、降低森林火险及生态水源涵养等方面提供质量越来越高的服务保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本文利用自动气象站资料及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等分析了2021年7月17日影响贵州省西南部的一次降水过程,对此次飞机人工增雨服务过程和作业效果进行分析研究。

1 天气形势及作业条件分析

1.1 增雨增蓄需求分析

根据贵州省气象服务中心对2021年7月6日—16日全省降水监测分析,降雨普遍集中于该省西北部地区,红水河流域国家气象站累计降水量在0.8 mm(长顺)~24.1 mm(贞丰),与常年同期相比,流域均呈现偏少趋势,总体偏少七至九成(图1和图2)。据森林火险气象等级预报显示,7月17日南部地区森林火险气象等级较高。

图1 2021年7月6日8时至7月17日8时累计降水量分布图

图2 2021年7月6日至7月16日降水量距平百分率

1.2 增雨作业条件分析

1.2.1 天气形势分析

受高空槽影响,低层850 hPa切变线在贵州省北部边缘地区生成并自北向南方向移动。受低涡切边系统影响,贵州省的西南部将出现一次降雨天气过程,云水条件、动力条件均有利于在红水河流域(贵州省境内)开展增雨增蓄作业。

1.2.2 增雨作业条件分析

由CPEFS云模式产品可见,7月17日13:00—19:00红水河流域(贵州省境内)有降水性云系覆盖,云系自西向东发展,最大过冷水含量超过2 mm,云系过冷水主要位于0~-10℃高度层(5800~7100 m),过冷水最大含量可达2 g/kg,有一定的增雨潜力。

2 增雨作业情况

2.1 作业方案设计及作业情况

2.1.1 航线设计

根据天气系统自西北向东南方向移动和降雨云团演变的特点,重点考虑红水河流域,设计飞行区域,飞行航线为:黄果树机场—关岭—长顺—贞丰—册亨—罗甸—贞丰—黄果树机场。预计作业时间为7月17日14:00—17:00;预计在5200—5900 m实施作业。携带碘化银960 g;预计航程为703 km,此次探空0℃层高度约为5 km,作业高度在0℃层以上。

2.1.2 作业情况

7月17日14:10—16:22对贵州省西南部地区实施了飞机增雨作业,轨迹为黄果树机场—关岭—长顺—紫云—册亨—望谟—黄果树机场。飞机于14:10起飞,16:22降落,15:08—15:56为播撒催化剂作业时段,飞行线路与规划方案基本吻合。

2.2 作业合理性分析

2.2.1 卫星反演产品分析

由2021年7月17日16:00—18:00FY-2G卫星反演产品分析(如图3至图5所示),作业区域有云系覆盖,云顶高度在6~13 km,云系深厚,云顶温度在-40~-60℃之间,作业催化区域有云体发展并东移,所选区域云中有效粒子半径平均值随着云体发展呈增长趋势,说明作业区域具有较好的冷云催化增雨作业条件。

图3 2021年7月17日16时、17时和18时作业区域云顶高度演变特征

图4 2021年7月17日16时、17时和18时作业区域云顶温度演变特征

图5 2021年7月17日16时、17时和18时作业区域有效粒子半径演变特征

2.2.2 雷达产品分析

从2021年7月17日作业区附近的贵阳雷达回波组合反射率及回波剖面演变来看,催化区受强降水云系控制,降水云系前沿回波发展旺盛,以对流云降水为主,0℃层最大回波强度超过45 dBZ,回波顶高超过12 km。云系结构为积层混合降水云系,作业时机和部位合理,典型时刻雷达回波垂直剖面如图6所示。

图6 2021年7月17日催化云团移动方向的雷达回波垂直剖面(16:52)

2.2.3 催化剂类型和作业高度分析

由2021年7月17日8时贵阳探空资料反演云结构特征可以看出,8时贵阳市上空云层深厚,水汽条件充沛,在6~7 km高度有干冷空气夹层,呈双层结构,低层水汽充沛,云水条件较好,满足实施增雨作业的条件,作业催化剂选择合理,作业高度合理。综合以上对催化作业的高度、催化剂类型、FY-2反演产品云顶高度、云顶温度及云中有效粒子半径、雷达组合反射率的分析,该次人工增雨催化作业是合理的。

3 作业效果物理检验分析

3.1 地面自动气象站逐小时降雨量分析

从地面小时雨量变化情况分析,地面雨带随着云系的移动而移动,自西向东方向移动。飞行时地面无明显降水,从飞行结束后的1—3 h地面的小时降水量不断增加,局部可达50 mm。

3.2 雷达回波演变分析

从雷达回波演变情况看,云团自西向东方向移动,沿着云团的移动方向作垂直剖面,从平面分布图和剖面图(见图7)中可以发现,催化开始时,作业区的雷达回波强度为0~35 dBZ,主要以20 dBZ回波为主,且回波垂直结构上回波中心强度15~30 dBZ;催化1 h以后,回波强度增强,回波中心强度达40 dBZ,回波高度增加,15 dBZ以上回波区域顶高可达10 km以上;增雨作业2 h后,回波中心强度达55 dBZ,作业区的雷达回波主要以35 dBZ回波为主;增雨作业3 h后,雷达回波开始消散。可见云团催化作业后,雷达回波强度增强。

图7 2021年7月17日催化作业开始1 h、2 h和3 h催化云团移动方向上的雷达回波及垂直剖面

4 结论

通过对贵州省2021年7月17日飞机人工增雨作业过程分析,结论如下。

1)受高空槽影响,低层850 hPa切变线在贵州省北部边缘地区生成并自北向南方向移动,红水河流域普遍有中到大雨,通过国家人影CPEFS模式、数值预报和探空资料分析,作业区域湿度条件较好,云系发展旺盛,过冷水含量充沛,暖区厚度大,具有一定的催化潜力。

2)作业区域内云中有效粒子半径平均值随着云体发展呈增长趋势,云系结构为积层混合降水云系,贵阳市上空云层深厚,低层水汽充沛,云水条件较好,满足实施增雨作业的条件,认为此次作业是合理的。

3)此次飞机增雨作业区内雷达回波强度和覆盖面积有所增强,降水量也在作业后有明显增大,通过物理检验法可以检验本次作业效果。

猜你喜欢
云系云顶云团
王丽敏作品
大众文艺(2022年17期)2022-09-27 16:05:38
FY-3D MERSI-II云顶产品算法及精度检验
巴蜀少年齐上一堂云团课
少先队活动(2021年3期)2021-12-04 13:08:26
2020年江西汛期大暴雨卫星云图特征分析
2019年5月26日朝阳飞机人工增雨作业分析
面阵探测下的污染云团红外光谱仿真∗
物理学报(2017年11期)2017-08-09 07:34:04
广西11—12月人工增雨天气研究
葡萄牙现明亮橘色云团似握着火球的拳头
润·文摘(2016年4期)2016-07-13 04:13:03
基于先验特征的台风云系影像分割方法研究
基于分层结构的复杂多发箔条云团散射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