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余莉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出自《周易·坤卦》的《象传》。意思是坤卦象征大地的气势宽厚和顺,君子应当取法大地,以深厚的德行容载万物。大地能够承载万物、接纳万物,君子也要有大地般深厚的德行,容载万物。这也说明,一个人具有深厚的德行,才能承载外在显赫的名声、盈裕的财富、高贵的地位而没有祸患。这就如植物根深才能叶茂的道理。这个道理无论对于个人、家族还是对于团体、国家都同样适用,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文子》中说:“乱国之主,务于广地,而不务于仁义;务于高位,而不务于道德。是舍其所以存,而造其所以亡也。”即给国家带来动乱的统治者,只注重扩大势力范围,而不重视施行仁义;只致力于追求高位权力,而不注重修养道德。这种做法,是舍弃国家所能生存的条件,而造成灭亡。
“务于广地,而不务于仁义;务于高位,而不务于道德”这句话,正切中国家衰败的根本原因。《弟子规》中说:“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这个“势”不仅包括政治上的权势,也包括经济上的优势、军事上的威势等。古人从童蒙时代就学习这一道理,并把它视为常理常法。
《淮南子》中记载:赵襄子指挥军队攻打敌国大获全胜,但在吃饭时却面露忧色。他身边的人大惑不解,问道:“一天就攻下了两座城池,这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现在您却面有忧色,为什么?”赵襄子说:“江河发大水,不过三天就会退去;飓风暴雨,在一天中也不过是一会儿的事。如今我们赵家的德行积累得不够深厚,又一天攻下两座城池,恐怕衰亡会接踵而至!”孔子听说此事后评价说:“赵家要昌盛了啊!”因为赵襄子能够居安思危,认识到积累道德这个更根本的问题,反而能使国家昌盛;如果他获得了小小的胜利和成就便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就很容易失败。可见,打胜仗并不难,难的是能够维护胜利成果。在历史上,齐、楚、吴、越四国都曾经是战胜国,然而最终却都衰亡了,原因就是他们不懂得如何维护胜利的成果。唯有有道德的君主,才能守住胜利成果。
因此,中国自古以来就倡导“王天下”,而不是“霸天下”。“王天下”就是《大学》开篇所说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君主能够率先垂范,以修身为本,百姓也能够效法修身,结果必然是人心和善、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当别国的使臣来访,就自然生起羡慕效法之心,主动学习中国的礼乐文化,这就是“王天下”,即为天下人做出榜样示范。
从历史上看,“汤以七十里之地王天下,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商汤的地盘方圆七十里,但他能够成为天下诸侯国效仿的榜样。西伯昌(即后来的周文王)所统辖的地区不过是百里之地,但他却使所有的诸侯国都臣服,这都是因为他们的厚德。在周文王还是诸侯西伯的时候,虞、芮两国的国君因为田地边界划分问题产生争执。他们听说西伯德行高尚,于是就去请求他评判是非。但是他们一进入西伯治理的国境,就看到全国上下和谐安宁,不仅没有人争吵,而且还彼此谦让,于是惭愧得无地自容,没去找西伯评判就回去了。天下人听说这件事后,归附周的有四十多个诸侯国。这些诸侯国臣服于周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为周文王的厚德所折服,因而愿意主动向他学习以道德仁义为核心的文化。
从历史上看,中华文化之所以对邻邦乃至世界各国产生深远影响,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当外国人来到中国,看到人与人之间交往彬彬有礼,关系和谐,社会安定,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因而都以能够到中国学习、朝拜、接受中国文化的熏陶为荣,这就是“中心悦而诚服”。
《新语》中说:“治以道德为上,行以仁义为本。故尊于位而无德者绌,富于财而无义者刑;贱而好道者尊,贫而有义者荣。”意思是说:治理国家要以道德为上,处理事情要以仁义为根本。地位高贵但缺乏德行的人会被贬黜,富有财产但不讲道义的人会被处刑;地位低下但珍爱德操的人会受尊崇,贫寒但讲求仁义的人会得到荣耀。接着,举了商纣王的例子:他的酒池可以用来划船,糟丘可以用来登高远望,这难道还能算是贫困吗?他拥有统领四海的权柄,主宰着九州的百姓,这难道能说是武力弱小吗?然而论其功业却不能够保全自身,论其威势却不能守住社稷,这绝对不是由于贫穷弱小,而恰恰是由于自身缺乏道德、对百姓不够仁义!所以,懂得如何谋利却不明白大道的人,必然是众人所谋取的目标;敢于使用武力却缺少仁义的人,必定是战争攻伐的对象。
《史记》也记载,商纣王天资聪颖,口才很好,办事敏捷,力气超过常人,能空手和猛兽搏斗。他的智慧足以应对臣下的劝告,言辞也足以掩饰自己的错误,但他骄奢淫逸,不听忠言劝谏,每日和妲己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还制造残酷的炮烙之刑残害百姓,使百姓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后来周武王吊民伐罪,纣王兵败而亡。身为一国之君,纣王拥有广大的地盘、强大的军队,却因没有道德,不讲仁义,最终逃不过灭亡的命运。
《抱朴子》中讲:“不修善事,即为恶人;无事于大,则为小人。纣为无道,见称独夫;仲尼陪臣,谓为素王。即君子不在乎富贵矣。”意思是说,不行善事的,就是恶人;不奉事尊长的,就是小人。商纣王为君无道,所以被称为独夫;孔子身为诸侯的大夫,却被推许为素王(即有王者之德而未居王者之位的人)。这说明君子并不在于是否有权势和财富。
“不修善事”,就是不积德行善。因为人行善,就能够看到别人的需要而去帮助他。反之,见义不为,就对自己的良知有损。对良知有损,心性就在堕落。古人云:“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句话用在人的心性修养上也是适用的,它提醒人,一个人如果不修善事,不能热心帮助别人,甚至见死不救,那么德行每一天在退步,自私自利的心就在增长。所以有人提倡要“日行一善”,目的就是把行善变成自然而然,甚至自己都感觉不到。如果人做了善事还不放在心上,就如布施还做不到“内不见己,外不见人,中不见所施之物”,心地就不能保持清净。所以人做善事要心无挂碍,欢欢喜喜地做。善事做好之后,欢欢喜喜地走,潇洒、自在,心里连痕迹都不留。
“无事于大,则为小人”,不能够事奉恭敬尊长,不管是在家对待父母,还是在团队里对待领导,在学校里对待老师,不能够恭敬奉事的,这就是小人的行为。孝亲尊师是中华文化的大根大本,由此培养了一个人知恩报恩饮水思源的意识和恭敬心。如果一个人连对父母的孝、对老师的恭敬都没有了,很难不堕落成小人。他走到社会上,也很难不和别人产生对立和冲突。
纣的行为荒淫无道,虽然是一国之君,却被孟子称为“独夫残贼”;孔子当过鲁国的大夫,是一个辅助国家的大臣,但是在历代都备受尊崇。唐朝开元二十七年(739),唐玄宗封孔子为“文宣王”;宋真宗时,孔子被封为“至圣文宣王”;元武宗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并言:“先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名。”在孔子之前出世的圣人,如果没有孔子把他们的教诲承传下来,后代根本就不知道有这样的古圣先贤。“后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法。”在孔子之后两千多年成圣贤的人,都是以孔子为榜样来效法。因此孔子真正是一位承先启后的大圣人。后人也应当效法孔子,“即君子不在乎富贵矣”。人一生对世界民族、对人民能够做出多大的贡献,不在于他的财富、权位,而在于他的智慧、德行。
数不清的历史故事,都验证了《周易》中的“厚德载物”“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尚书》中的“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大学》中的“德者,本也;财者,末也”“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以及《左传》中“多行不义必自毙”等道理。
总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顺天者昌,逆天者亡”。唯有按照天道自然的规律行事,才能昌达兴盛,历久弥新。因此,要使国家经久不衰,个人基业长青,必须顺应道德、讲求仁义。正如《六韬》中说到的:“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之天下也,与天下同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失天下。天有时,地有财,能与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天下归之。免人之死,解人之难,救人之患,济人之急者,德也。德之所在,天下归之。与人同忧同乐,同好同恶者,义也。义之所在,天下归之。凡人恶死而乐生,好得而归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归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