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清 唐永亮
(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报刊审读是新闻出版工作中的关键环节,是强化出版管理、提升出版质量、推动出版繁荣发展的重要制度。自1988年11月新闻出版署颁发 《关于加强对报纸、期刊、图书审读工作的通知》全面部署审读工作以来,陕西省报刊审读工作走在前列,积极组建报刊审读队伍,落实报刊审读经费,创办了当时全国唯一的以报刊审读为宗旨的刊物 《报刊之友》(后更名为 《今传媒》),加强报刊审读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取得了一系列出色成就。比如,2000年4月出版的《报刊审读初探》 (薛耀晗著,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14.3万字)和2008年12月出版的 《媒介批评的实践与探索——陕西省报刊专题审读案例选辑》(薛耀晗、张国凡、杨秀荣合作编写,陕西出版集团、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24万字),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初步探索了报刊审读工程,为全国新闻出版审读研究与实践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
此外,由肖松云、杨晓建、薛耀晗合作编写、2020年出版的 《媒介评价样本——陕西报刊审读报告 (1988-2018)》 (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 《媒介评价样本》),记录了集历史、业务、理论于一体的陕西报刊审读工作从长期的媒介批评实践中凝练的学术成就,主编人员历时3年,梳理了陕西省报刊审读30年来的发展历程及实践理念,记载了生动的报刊审读案例,总结了报刊审读工作经验,书写了报刊审读的学理新篇。报刊审读工作的实践、作用以及学术成果贯穿 《媒介评价样本》的始终,出版后获得了业界的广泛好评,作为陕西省报刊志的延伸,《媒介评价样本》不仅为当地报刊审读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也对当代媒介批评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具有十分突出的启发价值。
《媒介评价样本》全书共6章24节,另有大事记、附录、序言和后记,共计41万余字,内容主要涉及报刊审读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审读工作与审读创新的具体案例分析,报刊审读成果的介绍与集结,报刊审读的社会反响等方面,同时记载了陕西省报刊审读工作的大事要闻,具有媒介批评的史料价值。该书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以纵向、横向相结合的思维架构彰显问题意识与问题导向,内容具有操作性和实用性,且记载资料翔实、史料丰富,富有特色。
马克思强调“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优秀审读员钱之强先生也曾说过:“没有问题就没有审读”。由此可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做好审读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出版工作不断走向新发展的动力机制和活性因子。《媒介评价样本》最鲜明的特色就是凸显问题意识,以解决问题为目标。全书关注审读的实践与理论问题,一方面,立足于审读工作实际,重在发现并探讨如何有针对性地解决报刊出版中存在的阶段性、倾向性问题,以及如何做好报刊审读工作。比如,提出要始终恪守“三位一体”与“三点一线”的审读理念,采取四个结合 (自审与评审,评审与日常管理、审读,评审与年度核验,管理部门与评审员评审相结合)的方法对报刊进行评审分级,实行报刊优胜劣汰机制;“战役性”的专题审读提升了报刊质量,对报刊审读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切实有效的指导,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和问题指向。另一方面,通过分析 《报刊之友》《今传媒》的创办、栏目设计以及改版等过程,探讨了报刊审读的学术理论问题,强调依托审读刊物平台是开展学术争鸣和理论研究的重要路径,并提出了一些具体可行的方法。
《媒介评价样本》采用了动态与静态、纵向时间变化与横向元素相结合的思维布局,在纵横交织的坐标中,点面结合地呈现了30年审读工作的点点滴滴。第一,在呈现方式上,既有时间段的大致勾勒,又有对相关内容的详细记载。首先,按时间顺序梳理了报刊审读组织建设、制度建设的动态过程,考察了组织机构、队伍建设以及各部门、各人员的分工联系,分析了报刊审读的范围、重点、目的、主要内容、领导机构、工作方式与要求,并对审读员的工作守则、工作制度、样报样刊收缴保管制度、重点报刊跟踪制度、重点报刊阅读综述制度、年检制度、审读通报制度等方面展开了阐述,不仅有利于读者纵向把握报刊审读组织与制度建设的历史脉络,也便于读者横向把握报刊审读的地位,以及每个时间点党和国家政策与报刊审读工作之间的关系;《新西部》的四次阶段性专题审读一脉相承,又各有侧重;《报刊之友》《今传媒》的先后改版、创新也是如此。其次,对报刊审读工作形式和方法的介绍,能让读者看到不同阶段社会环境的变迁与报刊审读工作的重点,虽然未直接比较审读形式和方法,但是,读者可以从中总结出各个阶段的特色与差异。最后,运用多元化视野呈现审读工作,既有宏观上的政策介绍,也有微观上的具体方案。第二,在研究方法上,案例分析与理论研究有机结合,实证研究贯穿全文,特别是书中的大事记一栏,较为客观全面地记载了审读工作30年的变化,通过呈现重要会议、讲话、政策、审读文本等数据,鲜活反映了报刊审读工作的演进过程,不仅丰富了全书的内容,也增强了科学性和说服力。
不同报刊具有不同风格,报刊审读工作同样有其特殊性,只有注重不同审读文本的差异性,才能提供可操作性和实用性的审读方案。《媒介评价样本》在实战性指导上突出的亮点就是为读者服务,为广大报刊工作者提供报刊审读技巧与审读方法。该书收集了40多个报刊审读工作的典型案例,系统阐述了不同媒介、不同体裁的审读样本在导向、内容、观点、图片、版面、标点、语言文字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困难,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比如,分6个专题对陕西省10市党委机关报的审读,对少儿类、文学文史类、新闻时政类以及科技期刊等的审读,对 《华商报》的7次帮扶性审读,对 《新西部》连续4年伴随式专题审读,从不同角度解说了审读过程,形成了审读意见与结论,并从中归纳出审读规律和方法,极大地促进了各类期刊质量的提升;提出报刊审读形式要不断创新,要始终坚持一般审读与重点审读相结合、系统审读与专题审读相结合、书面审读和面对面交流相结合的方法,来增强审读工作的针对性与有效性[1]。这些具有一定可操作性和实用性的成功案例,再次验证了报刊审读作为一种媒介批评形式在新闻出版活动中的重要地位与社会价值。因此,《媒介评价样本》所记载的审读细节、总结的审读经验、提供的审读方法、作出的审读建议,能够为其他省市的报刊审读工作提供思考方向,值得认真阅读与学习。
《媒介评价样本》是对陕西省报刊审读工作过程和细节的整理、还原与评定,是众多审读者智慧和汗水的凝聚,它对审读工作的具体记录,具有媒介研究的史料价值。书中系统梳理、搜寻、整合、还原了30年间审读历程中多、杂、乱、散的审读资料和档案材料,具有较宽的关涉面,纳入了机构、政策、会议、时间、地点、人物、报纸、图书、期刊、报告等各项元素,可以说,每个章、节、句、段都是具有一定价值的审读史料。比如,上万字关于审读员审读记录的一手资料,300多期 《审读工作通讯》时间年表的整理,代表性报纸动态变迁的翔实资料,审读人物、审读数据、重要审读会议、审读培训与表彰活动的详细记载,审读工作典型案例的解剖,审读成果的介绍、集结与解读等研究材料,不仅从宏观视野上为读者呈现了相应时期报刊审读活动的整体规律和特点,也从微观层面上展现了报刊审读工作的具体内容与细节,再现了审读员工作的历史场景,便于读者了解、查阅、获取相关信息。这些内容、数据、历史资料和信息的积累,既见证了陕西省报刊审读的成就,也为研究“报刊审读活动与社会时代关系”“审读人物与时代关系”“审读工作者与审读对象关系”“报刊审读理论”等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平台与参照体系,打下了史料的基础,是陕西省报刊史、新闻传播史、媒介批评史研究的珍贵档案。
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变迁,“网络时代的报刊审读工作研究”将成为一个新的学术命题,深挖报刊审读的历史资源,探寻报刊审读智慧,实现历史与现实的交汇,充实报刊审读理论,是开展媒介批评、做好舆论工作的应有之义,而 《媒介评价样本》显然是新媒介环境下审读工作不可忽视的研究和利用蓝本。
纵观 《媒介评价样本》一书,笔者以为,在一定程度上而言,其现实意义已超越出版本身,所记载的丰富的报刊审读做法和经验,对当下媒介批评实践的理念、方法与管理具有实际的启发意义,能够为中国当下媒介批评工作的开展提供参照。
报刊审读是媒介批评的一种实践形式,其30年的成功经验为匡正媒介批评工作的方向提供了参考坐标。媒体是党的耳目喉舌,新闻出版工作者在宣传党的思想、路线、方针、政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将“高举旗帜,引领导向”放在舆论工作的首要位置,《媒介评价样本》中的生动报刊审读案例也说明,开展媒介批评工作的关键点在于导向问题。因此,正导向,辩是非,扬正气,是媒介批评工作要始终坚守的原则。在众声喧哗、物欲横流的时代,媒介批评工作者必须肩负时代使命与社会责任,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出发,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积极引导人们培养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趣味,彰显媒介批评的服务与建设功能。
正如薛耀晗在 《报刊审读初探》中谈“审”时所言,报刊审读既要“‘正确表扬,激发动机’,也要‘开展批评,纠正错误’,两者都要做到 ‘实事求是’”[2]。从 《媒介评价样本》提供的正反面案例中可知,审读人员对各类报刊的专题审读都力求公正客观,在审读结论中不仅点明了报刊的突出亮点,也多角度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坚持表扬与批评共存的审读作风,极大地调动了报刊工作者的积极性,提升了报刊的出版质量。同样,媒介批评工作不是为批评而批评,其本质是对媒介本身、媒介现象以及媒介文本、内容、体制、效果等进行理性反思,目的是监督媒体,服务社会,促进传播。因此,媒介批评工作要讲究理性,既要肯定、积极弘扬好的媒介实践,也要敢于批评、及时引导有问题的媒介实践,特别是在后真相时代下,不仅媒体自身要积极开展自我批评与审查,媒介批评工作者也要做到不偏不倚,在事实基础上作出合乎逻辑的判断,确保媒介批评工作的客观性、公正性。
《媒介评价样本》中介绍的集中审读、跟踪审读、上门审读、专项审读、“三方”面对面评报、综合联评、座谈讨论、开辟媒介批评专栏等多样性的审读形式与方法,为媒介批评工作的展开提供了多样的视角和路径。当然,时代在进步,媒介批评的形式与方法也应不断创新。特别是数字化、智能化时代,在新的媒介场景中,新媒介赋权实现了传播权力的社会化,为个人表达意见和观点提供了技术支持,因此,首先,媒介批评工作应继续坚持“大审读”理念,不仅要培养高素质的数字化专业人才,发挥专业媒体工作者、管理者与研究者的作用,也要增强受众的媒介批评素养和意识,吸引受众参与,积极吸纳有价值的批评言论,实现媒介批评多主体参与、协同联动的目的;其次,要积极发挥团队与媒介平台的优势,不仅要在传统媒体上开设专栏,也要依托新媒体平台,借力新媒体技术,搭建多种形式的媒介批评窗口,拓展渠道,打造矩阵,共筑媒介批评新生态。
深入开展报刊审读工作需要理论来指导,陕西省30年的报刊审读历史,不仅聚焦审读实践活动,更是站在理论与实践的交结点上来探求报刊审读之道。比如,《报刊之友》《今传媒》等审读刊物积极搭建审读研究平台,开辟了“媒介批评与审读探索”“审读纵横”“专题审评”等专栏专题进行交流和探讨,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2000年出版的 《报刊审读初探》在构建报刊审读学理体系中迈出了关键一步,它是作者多年审读实践的理论升华,深入分析探讨了审读范围、对象、性质、作用以及方式方法等问题,推动了报刊审读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由此可见,重视理论指导是做好媒介批评工作的必然要求。首先,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媒介环境下,面对“常青”的媒介现实,媒介批评工作者必须继续发扬媒介批评精神,主动监督媒体,解读新型传媒现象,论证理论的真理性与实用性;其次,要深耕媒介批评的现实,解析、探索其基本特征和运作规律,架构媒介批评的理论体系,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展现媒介批评的时代特色;最后,在融媒体时代,必须从学理层面审视各类复杂的媒介现象,积极探索不同媒介批评平台的特点,理性反思,总结规律,发挥新时代媒介批评工作的积极作用,促进传媒生态的良性发展。
作为一部记载陕西省30年报刊审读工作实践过程及经验的精品力作,《媒介评价样本》是对 《媒介批评的实践与探索——陕西省报刊专题审读案例选辑》的延续与补充,具有较强的“思想政治价值、学术史料价值、媒体借鉴价值”[3],其生动的审读案例也是对 《报刊审读初探》中报刊审读理念的现实印证。报刊审读从理论建设到实践探索,为新时代下中国特色的媒介批评学研究,特别是新媒介生态下的报刊审读学提供了研究思路与方法指导,对报刊审读工作的开展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多维变革的媒介语境下,报刊审读 (媒介批评)工作在引导舆论、弘扬主旋律、构建清朗网络空间、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的地位日益凸显,因此,为适应新形势下的审读环境,报刊审读 (媒介批评)也要时刻关注时代热点,树立问题意识,把牢政治关;优化审读队伍结构,打造数字化审读团队;创新审读形式与方法,借力数字技术提高审读效率。
总而言之,《媒介评价样本》的出版是众多审读员共同努力、并肩战斗的结果,离不开报刊管理者与实践者长期对审读工作的支持与热爱,他们甚至将这项工作作为毕生的事业在奋斗,正如后记所言:“该书已与我后半生的生命融为一体,她就是我生命的一部分”,这种默默耕耘、埋头苦干、执着敬业的精神令人感佩。该书为报刊审读的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报刊审读工作永远在路上,也期待更多的人能继续为中国报刊审读学与媒介批评学研究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