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路路
(聊城大学 山东 聊城 252000)
提及“夔”字,人们会不自觉地将其与古代音乐家联系起来。首先是距今两千多年的舜时期的音乐家——“夔”。他是氏族乐舞的组织者和排练者,是具有超高演奏技能的音乐家,对当时的音乐发展起到了推进作用;其次是南宋文学家、音乐家——“姜夔”。他以自度曲闻名于世,善吹箫、弹琴与作曲,在音乐理论上颇有造诣。
最后是东汉“雅乐郎”——杜夔。杜夔,东汉音乐家,字公良,河南郡(今河南洛阳)人。杜夔本人精通音律,对乐器创制的要求近乎苛刻;他极为看重周代建立的礼乐等级制度,主张继承古乐、复兴雅乐。因精通音乐,他在东汉时期任雅乐郎一职。雅乐郎,官职名,于东汉设立,主管雅乐的创制及演奏。后来,他因战乱赴荆州,效命于刘表。之后,杜夔随刘琮入曹魏,担任军谋祭酒一职,主管曹魏雅乐。杜夔一生主要经历了汉末、荆州避乱、入魏三个阶段。此外,杜夔对古乐的传承也起到了巨大作用,关于杜夔对古乐的传承,文献记载有二,一是杜夔传雅乐四曲;二是传《广陵散》一曲。
“灵帝末,天下乱。”①汉灵帝刘宏在位时期,只顾贪图享乐,国家政局混乱不堪。汉灵帝统治末期战乱频仍,百姓生活艰苦。
“以知音为雅乐郎。”②“雅乐郎”为东汉设置的乐官名,又名“雅乐郎中”。杜夔在东汉末期因精通音乐之事,被奉为“雅乐郎”,主管雅乐的创制和演奏。雅乐体系在西周初期形成,与“礼”相适用。在郊庙祭祀及朝廷举行的各种仪式典礼上,都有雅乐演奏的环节,可见杜夔对音乐精通之深及其职位之重。
“中平五年,疾去官。”③中平,是汉灵帝刘宏在位期间使用的第四个年号,此时的东汉已处于风雨飘摇之地。在这样一个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时任雅乐郎的杜夔因病辞官。杜夔的主动离职,或是由于自身身体状况,难以身体力行;或是时局过于危乱,生活难以继续;又或是创制雅乐、复兴雅乐的远大理想在汉末得不到实现。雅乐在历经东周时期的“礼崩乐坏”,连年的战乱不断,以及秦始皇实行的焚书坑儒政策后,逐渐衰败,乃至萧条。汉代的雅乐经历国家政局动荡之后,更加残缺不全。汉灵帝极好西域物件及西域音乐,权贵纷纷效仿。统治阶级的喜好往往对国家音乐制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汉灵帝推崇西域音乐,对雅乐并不看重。因此,原本就已残缺的雅乐,更加难以延续。这对满怀复兴雅乐抱负的杜夔来说,无疑是最大的阻碍。政局动荡不安,加之自己的理想抱负得不到实现,杜夔在中平五年选择“疾去官”,拒绝州郡、司徒的礼辟,转而奔赴荆州避乱求安。
东汉末年,天下时局动荡之时,唯有刘表统治下的荆州地区呈一片安宁祥和之象:地大物博、交通便利、口粮富足、军备齐全。与其他地区的满目疮痍相比,有着优渥自然地理条件的荆州此时可谓人间天堂。据《后汉书·刘表传》记载,刘表知人善任,广纳天下英才,接济各方来荆之学士,创建学校,推崇儒术。他采取一系列措施,将荆州治理得井井有条。优渥的自然环境,加之一位爱贤惜才的领导者,荆州成了众多学士避乱求安的好去处,杜夔自然也在其中。
“汉自东京大乱,绝无金石之乐,乐章亡缺,不可复知。”④东汉末年,天下大乱,雅乐近乎消亡。因此,在此种情形下,刘表对于投奔自己、且曾任雅乐郎一职的杜夔甚为看重。
刘表令同样擅长音律、爱好钻研雅乐的孟曜与杜夔为汉统治者创制雅乐。雅乐制成后,刘表欲在自己的宫廷内观赏,杜夔说将军命我为天子制乐,而你却要在自己的宫廷内观赏,这是不可以的!从杜夔的言辞中,可窥探出他的雅乐思想:雅乐的使用要严格遵循西周以来的礼乐制度,不得破坏等级制度,随意僭越。因此,作为荆州牧的刘表,不可使用或观赏杜夔专为汉主所作的天子之乐,不可随意僭越礼乐制度。
在荆州避乱期间,除奉刘表之命,与孟曜为汉主合制雅乐外,杜夔还与王粲一同加入了荆州学派。为躲避战乱,王粲前往襄阳,投奔刘表。刘表利用前来荆州避难的北方士人的渊博学识,开办学校,加强儒家思想的教化。荆州学派的成员多为躲避战乱而南下投奔刘表的人士,杜夔与王粲亦是学派中的重要成员。王粲的家族世代都对儒家经学传统有着深入的研究。“曾祖父龚,祖父畅,皆为汉三公。”多方的影响使得王粲对礼乐文化谙熟于心。因此,以杜夔和王粲等人为代表的荆州学派在复兴礼乐文化方面确实做出了努力。⑤王粲与杜夔的交集并未随着离开荆州而结束,二人在随琮入魏后,还一起为魏文帝进行了雅乐改制。
刘表亡故后,刘琮继承刘表官爵。建安十三年七月,曹操率大军南下,刘琮在蔡瑁、王粲等人的劝告下决定投靠曹操,举荆州而降。刘琮被曹操封为青州刺史,后升迁为谏议大夫。刘琮投靠曹操之举,也将杜夔、王粲等贤士一同带入魏地。《晋书·乐志上》记载:“后表子琮降太祖,太祖以夔为军谋祭酒,参太乐事,因令创制雅乐。”军谋祭酒,是曹操于198年设置的官职,也叫“军师祭酒”。杜夔入魏后,奉曹操之命,担任军谋祭酒一职,为曹魏创制雅乐。
《三国志·魏书》中有杜夔令柴玉数次改钟、铸钟的记载,且据王粲的《蕤宾钟铭》《无射钟铭》可知,约在建安二十年九月,蕤宾与无射钟得以建成。因此,杜夔恢复、创制雅乐的工作大致应该在这一年。
据《三国志·魏志·杜夔传》记载:杜夔擅长钟律,聪慧过人,丝竹八音,无所不能,唯有歌舞不是其擅长之处。“汉铸钟工柴玉巧有意思,形器之中,多所造作,亦为时贵人见知。夔令玉铸铜钟,其声均清浊多不如法,数毁改作。玉甚厌之,谓夔清浊任意,颇拒捍夔。夔、玉更相白于太祖,太祖取所铸钟,杂错更试,然后知夔为精而玉之妄也,于是罪玉及诸子,皆为养马士。”⑥曹操虽已平定天下,但连年的战事,已造成“乐工散亡,器法湮灭”的局面,柴玉可铸钟,且钟的形制较为精美,为王公贵族所喜爱。杜夔要求柴玉制作铜钟,但柴玉制出的钟的音高却不合乐制,杜夔数次要求其重作,遭到拒绝,好在太祖证明了杜夔观点之正,而柴玉等人因此被贬为养马士。由此可见,杜夔对钟律见解之深,且对音乐的创制要求极为严格。杜夔对待音乐如此之严肃的态度是值得音乐从业者认真学习揣摩的。
据《文心雕龙》记载:“乐之崩矣,秦始灭学,经亡义绝,莫采其真。人重协俗,世贵顺耳,则雅声古器几将沦绝。”继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又历黄巾起义、董卓篡权等政乱,灭学、战乱等对雅乐而言都是致命的打击。此种局面至曹魏建立,大力复兴雅乐时起,终得改观。杜夔担任军谋祭酒一职后,带领邓静、尹胡、冯肃等一批能人异士踏上了复兴雅乐之路。如善咏雅乐者邓静、尹齐善,善歌宗庙郊祀之曲者尹胡,善舞先代诸舞者冯肃等,在杜夔的统领下,从雅乐、宗庙郊祀、先代乐舞等方面出发,为复兴先代雅乐做出努力。
杜夔创制雅乐的抱负在效力于曹魏之时得以实现,这离不开曹操的大力支持。曹操对雅乐的复兴与创制极为看重。因此,他任命杜夔担任军谋祭酒一职,令其创制雅乐,并在杜夔创制雅乐期间,给予其支持,最终礼乐制度成功创立。礼乐制度虽得以建立,但曹操依旧没有突破诸侯用乐规格,直至建安二十二年,曹操才全面采用天子之礼。
邵登、桑馥等人虽师承杜夔,且官至太乐丞,都擅长音乐,但他们所喜爱和擅长的大都是郑声,在保存与传承古乐方面,无人能及杜夔。杜夔不仅在雅乐创制方面作出了贡献,在古乐传承方面也有不可磨灭的功绩。关于杜夔对古乐的传承,文献记载有二,一是杜夔传雅乐四曲;二是传《广陵散》一曲。
雅乐四曲,即《鹿鸣》《驺虞》《伐檀》《文王》,后李延年改了除《鹿鸣》以外的三曲。据郑樵《通志》记载:杜夔入魏时,已是年迈之躯,且由于长久得不到机会演习,其掌握的雅乐才艺几乎荒废。他掌握的“三百篇”中只有《鹿鸣》等四曲得以传承。
杜夔所传承的雅乐四曲,均来自孔子的“诗三百”,较好地传承了儒家音乐思想及礼乐思想,这种传承不仅体现在他阻止刘表在庭院中观看天子之乐,也表现在他对孔子正乐审定的“三百篇”的继承。左延年改三曲,唯有《鹿鸣》一曲不改,或因曹操之故。曹操在其所作的《短歌行》一诗中,引用了《鹿鸣》中“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表达求贤若渴的心情。又或因于正旦大会中,用于咏武帝的《于赫篇》,声节与古《鹿鸣》同。在正旦大会中所用的四首曲目中,首尾两首均用《鹿鸣》,可见《鹿鸣》于曹魏礼制之重要性。《文王》等三曲经左延年改制后,乐曲名虽未更改,乐声却早已与原声大相径庭了。
现存的《广陵散》曲谱,最早见于明代朱权编印的《神奇秘谱》。但广陵散一曲在汉初时作为“绵驹遗讴”就已经被乐府收录,经李延年整理,成为“六弹”之一。汉魏之际,“六弹”被收录进宴乐曲中;同时,杜夔则从中将《广陵》移植为“舒雅”的琴歌小品;夔传其子猛,猛传之于嵇康。⑦杜夔对于《广陵散》的移植在该曲的流变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杜夔一生辗转于多个地区,先后为汉灵帝、刘表、曹操效力。汉末时,虽为雅乐郎,但满腔抱负得不到实现;于荆州避乱之时,为汉主合成雅乐;随琮入魏,担任军谋祭酒一职时,已是年迈之躯,理想终得实现。杜夔对礼乐等级制度极为看重,同时身体力行,精通音律,对乐器创制的要求近乎苛刻。杜夔的辛勤耕耘,使得自东京大乱后就“绝无金石之乐,乐章亡缺,不可复知”的礼乐,在曹魏时期又得以重制。杜夔主张继承古乐、创制雅乐的行为,使得礼乐在曹魏时期得以焕发新的生机。《三国志》中这样评价杜夔:“杜夔之声乐,非常之绝技矣。”
综上所述,杜夔是一位对雅乐极为看重,且具有高深音乐才能的音乐家。
注释:
①②③[晋]陈寿,《三国志·魏书·杜夔传》,中华书局,1971 年,第806 页。
④[唐]房玄龄,《晋书·乐志》,中华书局,1974 年,第679 页。
⑤胡小林:《荆州学派王粲与杜夔交游师承考论》,《中国文化研究》,2013 年。
⑥[晋]陈寿,《三国志·魏志·杜夔传》,中华书局,1971 年,第806 页。
⑦王德埙:《琴曲〈广陵散〉流变初考》,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5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