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月婷
建构主义理论阐述了学习的本质,即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巩固已学习的理论内容,通过掌握新、旧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在自主认知的过程中完善自己的价值观,这对学生的“自主发展”是有利的。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鼓励学生自行认知各类科学的知识点,理解各类知识点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可让学生形成健康的思想价值观,愿意参与到主动学习过程中,以便在课堂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并解决问题,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科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低年级学生对新鲜事物普遍有着较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所以教师应利用各类手段,根据教材内容,创设出适宜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透过情境理解科学知识,在深刻的感知中提出自己的见解,认知并感受各类抽象事物的内涵。值得注意的是,在创设教学情境时,教师要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元素:一是可以唤醒学生的已有经验;二是可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变得形象化、生动化,使其成为更便于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提升科学课的学习效率。[1]
例如,在教科版一年级上册《校园里的植物》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现生活中常见植物,如月季花、杜鹃花、牡丹花、玫瑰花的样貌,要求学生们说出各种植物的颜色和形状。此时,部分学生发言:“校园操场角落有柳树,柳树每一根枝条都是长长的。”对此,教师继续提出:“柳叶是什么颜色的,它们都朝着哪个方向呢?”学生们经过仔细回想,说出柳叶是绿色的,柳树上有很多枝条,这些枝条都是朝着地面方向的。在思考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视野被逐渐打开,有的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这些柳条都朝向地面呢,而不是朝着天上?”为加深学生的印象,教师播放了牛顿研究“万有引力”的经过,展现由一个苹果引发的探索,加深学生对这些自然现象的认识。完成课内指导后,教师为学生说明有关“高空抛物”的知识,告知学生切记不可高空抛物,并演示“一个麻将从20楼扔下,会导致手指骨折;如果从25楼扔下一个鸡蛋砸到路人的头上,会导致颅内破损,直接死亡”的过程。由此,让学生逐渐意识到高空抛物是不对的。课程结束后,教师可使用PPT课件播放校园内所有的植物,要求学生根据所展示的图片进行观察和思考,说出这些植物的名称、颜色和外观,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也能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相关心理学家认为,要指导学生自主收集外界信息资料,使其在观察、体验的过程中认知科学知识的内涵,以便其进一步掌握科学知识中存在的规律。对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多看、多想、多说,让学生在观察后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感受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课程的重难点。[2]同时,鼓励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利用文字、绘画、拍摄视频的形式进行记录,为后续的科学探究收集有利素材。
例如,在教科版一年级下册《观察一瓶水》的教学中。首先,教师在课堂中展示了常见的几种饮料水,引导学生们自主投入到观察过程当中,说出自己是否喝过这些瓶装饮料。其中,学生A说:“左手边第一瓶是农夫山泉矿泉水。”此时,教师提出以下问题,要求学生在观察中解决这些问题:①这瓶水是什么颜色?②它是什么味道的?③如果在这瓶水中加入少量白砂糖,这瓶水会有什么变化?学生在参与中进行观察与实践,可以学着总结出相关自然规律。在这些问题的探索中,学生A所在的小组进行了实验设计,初步先观察到了矿泉水是一种无色的液体,并且能够被搅拌。此时,教师进一步追问本组学生:“尝试一下在矿泉水中加入橙汁果汁粉,放置一段时间后,这瓶水又有什么样的变化?”在尝试过程中,学生们发现水是一种没有颜色、会流动的液体,加入橙汁粉后,这瓶水逐渐变成了橙色,并且味道也由原来的无味变成了有一点甜味的“饮料”,部分橙汁甚至还有一点香味。完成观察理解后,教师对本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说明:“我们知道水有许多可被感知的特征,如无色、无味、会流动、透明等。水和洗发液一样,都可以被盛放在容器中。并且,水作为一种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不像木头、铁钉等物体形状是固定的。例如,将水放在一个圆形的茶杯内,这瓶水就是圆形的;如果将水放在方形的玻璃缸内,那么这瓶水就是方形的。”接着,教师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水”的其他相关性质,有部分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烧开一壶水后,这一壶水比原来少?”此时,教师简单概述了水“汽化”的过程:在烧水的过程中,水壶中的水由于受热蒸发,由液体变成了汽态,最终挥发到了空气当中,这也是为什么水会减少的原因。最后,教师可引入“环保”这一话题,提示学生们要从自己做起,明白节约水资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如此,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思想观念。
营造轻松、愉悦、健康的学习氛围,可促进学生进行深入有效的思考,也能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劲头。要注意的是,教师应当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了解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生理成长情况,设计个性化的教学内容,并在关注、尊重学生天性的过程中,给足学生鼓励,让学生能够大胆、积极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与见解。通过在“平等”氛围中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探讨,也能让学生快速投入到学习过程当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3]
例如,在教科版二年级上册《太阳的位置和方向》的教学中。首先,教师播放了《后羿射日》的神话故事内容,引导学生们参与到神话故事情境的体验过程。故事展示中,教师引导学生模仿后羿拉弓射日的动作,不仅活动了学生的四肢,还能使其以更好的心理状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视频展示完毕后,教师要求学生自行分组(每组3~5人),然后思考本课的问题。其中,教师提出:①太阳会从天空的哪一边升起,哪一边落下?②为什么会有太阳的“东起西落”现象?③当太阳升起时,地面的温度会有怎样的变化呢?④查阅相关资料,试着思考如果没有太阳,将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在这些问题的思考中,学生需要在合作中不断认知,在不断思考中掌握与太阳相关的自然规律。探讨前,教师可提示与本课相关的词汇,如地球自转、公转、自西向东、引力等,要求学生们提出自己的感想,并对其进行记录。其中,小组B观察了向日葵这一种植物在白天、夜间的变化,于是在笔记本上记录了“当太阳升起时,向日葵会向着太阳升起的方向;当太阳落下时,向日葵向着太阳落下的方向”。针对于此,教师要求学生们使用指南针,使用视频说明指南针是怎样观察南北,然后阐述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提出:“当太阳升起时,向日葵的方向是向着东方;当太阳落下时,向日葵的方向是向着西方的。”完成理论的研讨后,教师逐一验证了学生的猜想,促使学生们发现自己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例如学生C提出“地球是不会运动的,只有太阳会运动”这一想法。此时,教师应当运用视频展现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引导学生在观察中说出自己的想法,意识到有关太阳位置及运动的过程。针对于此,教师可引导学生自主观察生活中有哪些植物、动物的生存是能够印证太阳运动的。对此,教师可在微课视频中介绍:“地球在太阳系当中,而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太阳在银河系当中,地球绕自转轴自西向东地转动,从南极看地球运动为顺时针运动,从北极看地球为逆时针旋转运动,而地球自转轴与黄道的夹角为66.34°。”
完成理论学习后,教师继续提出与课程相关的知识点,鼓励学生自觉收集相关资料,用绘画的形式进行记录。于是,有的学生想到:“如果地球没有太阳,那么所有的花儿都不会开。”此时,教师讲解“小草、花儿的生长需要太阳光,原因是它们需要阳光进行光合作用。我们人类吸入的是氧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而小草和花儿的光合作用与人类的呼吸相反,它们吸入的是二氧化碳,呼出的是氧气”这一原理,让学生在综合探究、综合分析的过程中进行理论分析,也能提升科学课堂的趣味性,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小学阶段的学生大多处于认知的阶段,而科学知识点大多是抽象的,故长时间的理论教育可能会限制学生的学习热情,影响整体教学效率。因此,教师要利用信息化技术不断调动学生的感官。例如,可使用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y,VR)构造一个虚拟的空间,在三维、立体的空间中指导学生进行触摸、聆听、观察和体验,以便学生能够学会自主运用各类学习软件,理解并认知各类抽象的理论知识。[4]为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教师也要对各类知识点进行批注,降低整体教学的难度。
例如,在教科版二年级下册《磁铁能吸引什么》的教学中。首先,教师利用VR技术介绍磁铁的含义,包括磁铁N、S分别代表什么。接着,教师展示磁铁可吸引的物体。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教师在课堂中展示了U形磁铁、条形磁铁、圆形磁铁等磁铁形状,并要求学生以条形磁铁为例,在虚拟空间中尝试将N、N级或者是S、S相接触会出现怎样的反应,然后指导学生进行模拟。由于“同极相斥,异极相吸”这一概念相对较难理解,故教师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为学生演示为什么会造成这一原因,并鼓励学生自行寻找生活中常见的磁铁,进行模拟实验。其中,有的学生提出:“我发现使用磁铁,可以吸到冰箱上面,这一定因为铁块有吸引力。”最后,教师带领学生在课堂中开展科学小竞赛,由学生自行提出关于磁铁的常识,并说出自己对该常识的理解。通过构建一个充满活力的科学课堂,可真正实现让学生“玩中学、学中乐”,进而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知识的魅力,激发其主动探索的意愿。
教师可创设个性化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想法去思考,让其逐渐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思考、如何去理解所涉及的问题,进而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例如,在教科版二年级下册《观察我们的身体》的教学中。首先,教师要求学生细致观察自己身体的构造特点,并引导学生找到身体上眼睛、鼻子、耳朵、胃、脾、小肠、大肠的位置。其次,要求学生记忆各类身体器官的位置,并积极提出自己的猜想。再次,教师要求学生们5人一组,站成一条直线,蒙上双眼贴上教师所提出词汇。其中,小组A的任务是贴“心脏”,故小组A的学生要提前了解和掌握心脏、肝脏、小肠、大肠、胃的位置分布,然后说出心脏大约在什么位置,并逐一进行游戏尝试。通过个性化的游戏活动,不仅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还能让学生在游戏中认知了自己的身体构造。最后,教师指出人体器官的分布,将其汇编成轻松愉快的歌曲,指导学生唱诵出五官、脏器各自的位置。同时,教师提出“如何印证你的想法是正确的?”这一问题,要求学生们自行查阅相关资料,在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认知资料的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并在相互交流中逐渐发现自己的问题。
综上所述,科学课堂实践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把握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利用多样化举措,优化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为学生营造积极健康的学习氛围,并将科学探究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科学思维,使其逐渐树立科学意识,积累科学常识,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做好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