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晶
(烟台市昆嵛山林场,山东烟台 264112)
近年来,国家针对新时代旅游业发展面临的现实需求,提出以信息技术助推旅游业发展,进而促进旅游业实现智慧化发展。旅游景区构建应贯彻落实智慧化指导战略,各地区旅游景区要紧跟旅游业发展态势,抓住智慧旅游发展主线,促进旅游地、旅游城市与景区实现智慧化发展,旅游相关部门应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引导相关主体树立智慧旅游观念,持续提高智慧旅游宣传与推广力度,从而提高特色化旅游项目在我国旅游市场中占据的销售份额,有效带动区域经济社会良性发展。纵观我国旅游业发展进程,智慧旅游作为新时代背景下旅游业创新发展衍生的新业态,亦是旅游业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必然产物,更是日后国家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构想与规划。探讨智慧旅游景区发展问题,制定相应发展策略,对促进国家旅游业整体发展有着现实意义。
传统旅游景区管理对于景区工作者个体管理水平与专业能力依赖程度较高,导致不同旅游景区因工作人员能力素质差异,在管理和服务工作过程中,工作水平具有明显差异性。而智慧旅游景区与信息技术手段深度融合,能够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实现旅游景区管理和服务的信息化与智慧化发展,此种管理和服务主要依赖信息技术与网络通信技术等手段,及时指向旅游景区内部各辖区与分管部门各项工作,并进行规划与协调,从而在较大限度上加强旅游景区调配旅游资源的能力和效率。不但能够为市场运营信息数据的公开化与透明化发展提供信息支持,而且也能够全方位监督旅游业发展进程中相关部门的工作动向[1]。
一般来说,旅游景区在具体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大问题,就是在运营实践中诸多简单问题难以获得及时排查与解决,而这亦是现阶段国内旅游业无法实现突破性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依托,促进信息技术和旅游业融合发展,可以使旅游景区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与互联网平台实现运营管理的创新,不但能够促进旅游景区在新媒体平台进行广泛宣传、增加曝光率,而且也有助于旅游景区运营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另外,智慧旅游景区发展与移动通信技术普及运用息息相关,以智能手机终端为依托,旅游景区能够及时了解自身在运营管理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类问题,从而构建更新颖的管理与服务模式,有效吸引游客对智慧旅游景区的注意。此种发展模式,既能够推动现代旅游产区实现科学化与规范化的突破性发展,景区运营实践中软件设施和硬件设备的有机整合,也能进一步彰显智慧旅游景区的优势,而智慧旅游景区所具备的市场吸引力与潜在附加价值亦能在此环境下获得充分呈现。
客观来讲,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尽相同,各区域旅游景区智慧化发展程度亦有所差异,必然会对旅游业整体发展造成一定影响,所以要求旅游业要科学规划与布局自身发展格局[2]。就现阶段区域经济发展而言,各区域旅游业普遍已经引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指标体系,是增加各地方民众收入的重要经济构成部分,但各地方经济基础不同,不同区域和不同城市在移动通信设备覆盖率、经济发展政策帮扶与引导以及信息技术发展布局等方面的差异,导致智慧旅游景区存在显著的发展差异,旅游景区智慧化建设与发展程度较低的区域,其在经济社会发展层面也普遍处在低迷状态,而对于旅游景区智慧化建设及发展程度较高的区域,其经济社会发展则体现出繁荣昌盛的状态。就现阶段国内旅游景区智慧化发展现状而言,不难发现旅游景区内在客观发展规律及方向。以南方经济发展较为发达的区域为例,对该区域旅游景区展开考察可知,其景区经济效益相对较高,而对经济社会发展欠发达的边疆与内陆区域而言,其景区旅游资源整体利用率偏低,旅游总体规划缺乏科学性、合理性,导致旅游景区生成的市场效益也相对较低,难以带动周边区域关联性产业良性发展。所以,有关部门要立于国家旅游业发展战略高度规划与布局旅游行业发展方向,加大对于旅游业发展的扶持力度,构建完善的利益分配机制,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国家各区域旅游业发展框架,不断提升国家旅游业智慧化发展程度,为国民经济带来全新增长点。
随着网络技术迅速发展与普及运用,旅游电商已然成为社会智慧旅游行业发展过程中旅游供应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中间商,其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有效整合旅游供应链条中的碎片化资源,直接面向游客群体实现信息数据双向交互,进而更为精准与及时地完成市场细分,为目标消费者供给针对性与个性化旅游产品[3]。以安徽省部分5A级智慧旅游景区为例,这些景区与我国部分线上旅游企业均建立了合作关系,包括艺龙旅行网和携程旅行网等,但仍有部分智慧化发展程度偏低的旅游景区并未和各线上旅游企业生成长效的产业合作链。据研究证实,近80%的游客在出行前会利用旅游电商平台查阅有关信息,且多数游客均有在线上平台预订旅游服务与产品的体验与经历。同时,亦有多数游客表示在线上预订旅游服务与产品方便快捷的背后,也存在很多售后问题难以及时得到有效解决,影响其旅游体验。
智慧旅游隶属新生事物,还处于发展阶段,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作为支撑,特别是复合型与应用型智慧旅游专业人才。现阶段,各所院校在培养智慧旅游专业人才层面处在摸索阶段,无论是课程体系建设、专业内容设置还是培训深造等工作尚未完善,使智慧旅游专业人才储备有所不足。当前,智慧旅游行业从业者普遍是从旅游业其他岗位转岗过去,也有部分信息技术领域从业者转岗从事智慧旅游行业工作,产生掌握旅游专业知识的缺乏技术素养,而技术过硬的缺乏旅游知识储备的现象,导致智慧旅游从业者整体专业程度亟待提高,实践经验也有待丰富,难以快速适应我国智慧旅游景区发展的要求。同时,近几年社会重大突发事件对于旅游行业造成的巨大冲击,多数从业者相继转行,导致智慧旅游行业人才大量流失,部分旅行社与景区举步维艰,阻碍智慧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
在建设智慧旅游景区过程中,要积极与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展开合作,最大化发挥政府部门在构建智慧旅游景区中所承担的引导职能与引领作用[4]。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区域经济发展与景区规划的关注和重视程度,在融入地方旅游景区鲜明特色的同时,推出系列性优惠政策,加大智慧旅游景区建设投入力度,进而在保证当地旅游景区特色的基础上增加附加价值,朝着智慧化方向发展,缩短各区域旅游景区智慧化发展差距。另外,政府部门还要正确认识旅游产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发展的必然态势,在构建智慧旅游景区时,促进旅游业发展契合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在区域经济发展进程中发挥其促进作用。诚然,智慧旅游景区构建与发展属于系统性工程,在具体建设过程中,地方旅游管理部门要突出自身主体地位,进而在彰显区域旅游景区特色的基础上,实现旅游景区和信息技术的有机融合。而这便要求管理部门广泛调研景区特色优势,明确旅游景区当前发展动向与优势,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弥补地方景区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诸多问题与不足之处。同时,为规避智慧旅游景区构建中产生严重的同质化问题,管理部门要在进行景区整体规划时充分考量地方景区运营的优势和特色,这亦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各景区失信突破性发展的关键因素。所以,管理部门要突出自身主体地位,指向智慧旅游景区及建设,提供科学建议与必要策略,从而促进智慧旅游景区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城市整体规划充分结合。
智慧旅游营销是指充分整合旅游景区相关门户网站、线上旅游电商平台和微信公众号等资源,借助线下和线上全方位推广的形式构建景区营销系统[5]。其与传统营销相比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以网络信息技术普及与推广为依托,旅游景区在营销手段与营销渠道等层面均具有革命性突破和创新,能够明显提高景区营销推广力度,增加景区对于目标市场的辐射力及影响力,强化游客群体黏性,全面提高景区营销效果和效率,实现景区引流的市场营销发展目标。就国内智慧景区发展实例来看,可以发现这些智慧旅游景区均充分运用信息化和科技化手段,不断改进传统旅游景区内部停车系统与闸机系统,健全景区内部自动售票、视频监控等系统,加大游客自助服务平台等智慧旅游设施建设力度,落实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实时监测与信息采集分析,从而有效引导与疏散景区内部人流和车流。依托网络数据收集、整合与统计分析游客消费热点、客源地及行为模式等,构建数据信息安全标准体系,以游客爱好与兴趣为基准进行市场细分,把握市场动态数据信息,以此为智慧景区营销和管理决策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近年来,国内多数旅游景区借助在地铁站、机场与火车站等人流密集区设置旅游服务自助信息终端设备,便于游客查阅目的地周边旅游信息、推介有关旅游产品、体验智慧旅游服务以及完成线上终端预订服务等,使游客在旅游景区内所有互动均可借助线上数据并定位目标市场游客群体,帮助智慧旅游景区运营管理人员做出预见性营销分析和决策,同时为市场中体验旅游、个性旅游及品质旅游等消费态势提供精准服务,有效提高游客旅游满意度,进而以大数据技术为依托进行精准营销。
智慧旅游景区发展对于相关领域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此环境下,国家与相关部门应加大支持力度,鼓励各高等院校在本校旅游管理学科中构建智慧旅游课程教育体系,不断丰富课程教学内容,引进当下市场智慧旅游发展实例,帮助学生群体充分了解智慧旅游景区发展方向。对于职业院校而言,可以增设智慧旅游专业,培育复合型、应用型智慧旅游人才。而对于各个智慧旅游景区来说,则要加大招录智慧旅游专业人才的力度,适当提高人才福利待遇,从而完善景区内部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智慧旅游景区、行业企业、高等院校及职业院校应构建校企合作体系,强化培训智慧旅游专业人才、管理人才,增强从业者智慧旅游景区发展意识与思维,并积极探究专业理论与技术知识,提高自身专业能力与职业素质水平。
旅游业发展所面临的大环境愈发复杂,同时旅游市场亦日新月异,旅游景区若想在新时代社会中占据一定市场份额,为游客群体提供更加满意的服务与产品,应加快智慧旅游景区发展。现阶段,部分区域旅游业发展仍停滞在传统理论层面,并且发展模式相对单一,脱离了信息时代发展主题,对旅游业长效发展具有不利影响。所以,行业必须革新,构建智慧旅游景区,使旅游景区内部各工作环节均呈现科技优越性,推动旅游景区朝着可塑化与系统化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