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泽琨[山西大学,太原 030006]
受到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阴阳学说思想影响,中国人认为天与圆代表着运动,地与方代表着静止,这一特殊的朴素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贯穿古代封建统治始终。“天”在精神世界里扮演了赐予统治者一切权力和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世间万物的角色,是一种相对抽象的“神”或“造物主”的形象。和运动着的人与世界相比,以地面作为载体,静止的建筑展现出人类通过运用智慧和力量,顺应于“天”,利用自然资源创造生存环境、改造世界的能力,但思想上仍然敬畏“天”的力量和权威。
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提出:“中国古建筑的屋顶从来不被认为是可有可无的。我们从来不对其遮掩,而是把屋顶作为特别标榜的、骄傲的、率直的,将其全部托起,使之成为建筑中最为堂皇和最惹人注目之一部。”①鸱吻作为大部分中国古代官式殿宇建筑的视觉最高点,是封建思想中在建筑上畏“天”、敬“天”、追求“天”的力量和威严的集中体现。鸱吻的起源本就是为建筑服务的,由于古代建筑多为木质结构,鸱吻衔接了殿顶正脊与垂脊之间的重要位置,因而让殿顶更加牢固、严密,并有防止雨水渗入的功能。随着封建皇权意识不断加深和建筑构件装饰功能的逐渐增强,鸱吻被赋予了新的含义,这一切的变化从鸱吻造型上的演变可窥探一二。
从早期的文字和图像记录中可以看出,鸱吻这一构件的出现基本确定在东汉时期。东汉出土的画像砖上关于建筑的内容刻画中,可以看到屋顶正脊两端有较为明显的凸起,这种凸起先是由正脊垂直向上形成一种三角形的轮廓,进而演变成外侧带有弧度、两边内侧共同内收的形态,这一形态与唐代鸱吻造型已高度相似,但并未出现规范化的具体名称。唐代鸱吻的造型进入了蚩尾期,即成型期。从文字上可以判断,唐代苏鹗写的《苏氏演义》中提到:“蚩者,海兽也。汉武帝作柏梁殿,有上疏者云:蚩尾,水之精,能辟火灾,可置之堂殿。今人多作鸱字。”蚩在此处是海里的一种动物,蚩尾即是鱼尾,这与唐代鸱吻着重表现鱼尾的造型特征相符。在这一时期的鸱吻演变中,首先受到了唐代建筑屋顶粗壮、宏大的基本样式影响,将鸱吻的体型和比例表现得极为夸张,古朴大方,主要的装饰重点放在了鱼尾上翘及尾鳍飘摇的动态上。在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上运用带有防火含义的蚩尾造型,是赋予装饰构件象征性和特殊寓意的早期探索。
自中晚唐后,鸱吻的造型变化越来越丰富,关于建筑构件装饰性、艺术性与象征性的思考也在不断加深,鸱吻的造型演变逐渐进入成熟期。受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文化、艺术、哲学等多方面蓬勃发展,民间开始流行借“鲤鱼跃龙门”的传说来祈盼子孙后代能够中举或升官,“鱼化龙”这一民俗文化深入人心。北宋吴楚原亦在《青箱杂记》中记载:“海为鱼,虬尾似鸱,用以喷浪则降雨”,虽仍沿用先前鱼尾上翘的动态特征,但在整体形象上不仅是蚩尾加上龙头和鱼尾的产物,还逐渐吸收采纳佛教中摩羯鱼的造型特点,加强了“吻”与“吞”动态的艺术刻画,并且在与吞口相对的外侧极富创意地增加了一个小兽首,鳞片、兽角、人物和背兽等元素的运用使得细节更加丰富,为明清时期鸱吻造型发展至龙形化提供了基础。
宋代李诫编修的《营造法式》中明确将鸱吻的规制进行详细记录,使得这一构件的运用被赋予了浓郁的等级意识,并且开始在建筑屋顶的修筑和装饰上大量施加琉璃这一特殊的工艺,加强耐久性和艺术性。由于辽、金、元时期短时间内多次的少数民族政权更迭,为使管辖区域内的百姓快速接受其统治,统治者在不断追求汉化的过程中采用了许多较为大胆的措施,取消了宋代以来的节俭之风,在建筑中越来越多地采用带有打破陈规意味的装饰手段,使北宋修订的建筑等级制度受到了极大冲击。造型艺术的表现上也相对随性、自由,更加富丽堂皇,尤其体现在宫廷与寺观建筑中。这些措施一方面增加了建筑装饰的艺术性和趣味性,更多是想证明其统治的合理性,以达到安抚民心和维系封建统治的目的。辽、金、元时期鸱吻变化最为明显的部分是尾部向内倾斜的线条弧度,与唐代以直线为主,在顶端略微内收带来的庄重感不同,辽代的鸱吻内收幅度较大,颇有遮天之势;金代尾部内侧线条弧度相对流畅,但整体较为粗壮、高大;元代的鸱吻尾部内侧曲线变化更为丰富,带有底部内收、上部外翻的多层次动态,更加自由、活泼,已经出现明清时期外翻至优弧状的雏形。
明清时期,官式建筑的营造水平与装饰构件的艺术水平发展到极致,尤其是鸱吻的演化过程达到了顶峰,进入了螭吻期。明朝统治者高度重视推行华夏文明中的龙文化,与“天”相同,皇帝对“龙”形象与权力的绑定近乎畸形,甚至命人编撰出大量龙的传说来愚化百姓,增强其统治的合理性。关于鸱吻最终形态的完善也发生在这一时期。在鸱吻的设计上,“鸱尾”的动态重点从表达“尾”转为强调“吻”的凶猛姿态,造型由“鸱”转为“螭”,强化龙形象与封建皇权的关联性,并添加了吻座、背剑等其他元素,细节处理更加细腻丰富。龙形的符号化结合优秀的制作工艺使得在这一时期,鸱吻相比其他装饰构件更能体现皇权的不可藐视与威严的不可触犯。
无极殿,也称三清殿,是永乐宫的主殿,作为建筑群最核心且最关键的部分,整体规模和装饰工艺的级别都是全宫最高的。殿顶的琉璃脊饰造型包扩升龙、降龙、丹凤朝阳、二龙戏珠和莲花、牡丹等花卉图案,都使用绿色釉彩做底色,并在细节处施以黄、蓝、褐三种釉色。整条正脊造型图案古朴连贯,一气呵成。无极殿正脊由瓦条脊向琉璃脊的转变,是建筑琉璃构件运用的一次伟大尝试,虽然处在相对早期的阶段,还未发展出正脊中加入脊刹作为分割的装饰手法,但整体造型艺术和工艺水平已非常之高。
无极殿鸱吻在整体造型、色彩和细节刻画等艺术表达的呈现方式上都极富特色,吻兽造型为一条完整的游龙形象,龙头宽口阔腮,怒目圆睁,腮旁龙牙刚劲粗壮,造型极为夸张;龙身动势与鸱吻形状完全相称,龙尾处与后爪组成了镂空造型,结合围绕四周的祥云纹和牡丹形的海波纹装饰,有种腾龙浮游海天之际的轻盈美,极具动感。色彩上运用了与其他殿顶鸱吻完全不同的孔雀蓝琉璃釉,展现出元代琉璃产业极高的釉料调色技术和烧制水平,更凸显了无极殿在建筑群中的特殊地位。细节刻画上更加丰富,龙须、龙爪、龙鳞和龙鳍围绕龙身的骨肉严格排布,比例和谐,充满体积感;吻侧装有小兽首;西侧正吻龙口处有一人物,有趣的是,该人物形象较为特殊,头戴包头圆帽,手持弯刀,有浓郁的少数民族特征,呈现出元代蒙、汉文化融合的趋势。相对的东侧龙头口吐祥云;龙背上极富创意地加入了古代传说中雷神和雨师的人物造型浮雕,西侧雷神手持铁槌,敞阔肚皮,有击腹鸣雷之势;东侧雨师赤裸上身,尖嘴獠牙,手执柳枝,颇为狂野。此处的神仙形象一方面体现出道教文化对建筑装饰图案的影响,二者产生了结合;另一方面,雷、雨二神形象与鸱吻本身避免木结构建筑火灾的象征意义相符;最重要的是,鸱吻上使用人物形象作为装饰的案例在此之前并不多,明清时期鸱吻龙背上神仙、小龙、法器等装饰元素的运用越来越丰富、多样,足以体现无极殿鸱吻在当时代极高的工艺水平和鸱吻造型演变过程中承上启下、引领创新的特殊地位。
相比无极殿,殿后的纯阳殿要略逊一筹,但纯阳殿同样具有较高的地位和重要的意义。纯阳殿顶的鸱吻体型较大,并非是完整的龙形,更像蚩尾形向龙形的过渡。吻兽通体为绿色琉璃彩釉与黄、褐色点缀结合,细节刻画极为精美。兽头带角,宽口獠牙,螺纹形眉须,耳下有螺旋波涛状鳞片,耳后为火焰状长须;兽身细节处有鳞片装饰,鳞片上还有似如意似波涛的纹样,带有吉祥或防火寓意;尾部外侧装饰有火焰状尾鳍,整体动势向上内收,顶端向外微翻;背部装有“抢铁”转化来的扇形背鳍镇物,外侧兽首与内侧造型相同,张口的幅度更大,有吞天之势。吻背上的小龙浮雕是纯阳殿鸱吻的点睛之笔,刻画细致入微,比例和谐。西侧为腾龙造型,利爪破空、脚踏祥云;东侧为盘龙造型,龙口微张、吞云吐雾。
重阳殿和无极殿、纯阳殿通过与台基等高的甬道相连,利用前、中、后的排列方式,展现了三大殿相应的地位、等级差异,还体现出在很长的时间里不断传承革新、共同发展的联系。殿顶的鸱吻造型与纯阳殿的基本一致,在细节刻画和制作工艺上略逊一筹,形制更加小巧、古拙。
20世纪50年代,永乐宫整体搬迁时在重阳殿屋顶西侧的鸱吻中发现了一卷《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经鉴定为宋金时期的印刷作品,存世稀少,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这种在建筑物房顶结构中藏匿镇物形式具有多重含义,与鸱吻、脊兽和脊饰的象征作用相同,凭借其特殊的吉祥、象征寓意,表达古人对于木结构建筑避祸消灾、长久安置的美好期盼。
与其他艺术作品一样,中国的建筑从来不是单纯的、孤立的,是千百年间政治制度、思想文化、艺术潮流所凝结出华夏文明的精神核心,并在缓慢地继承与发展中,凭借优秀的营造技艺,利用环境、材料和艺术组合方式所构建的伟大作品。同样,鸱吻的艺术也不是孤立的,作为建筑的一部分,鸱吻是结合绘画、雕塑和工艺美术的综合艺术。从整体与部分的营造设计思路上来看,鸱吻的艺术形式为艺术风格的表现提供载体;鸱吻的艺术风格为艺术审美提供了程度、节奏和情绪上的支撑,使之更加丰满;鸱吻的艺术审美对艺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提出了很高要求。鸱吻的艺术形式、艺术风格、艺术审美和与建筑本体密不可分,各要素之间层层递进、共同合作,互为表里,将建筑所要表达的精神内涵运用更为夸张、自由、趣味的艺术装饰手段,极力烘托,展现部分与整体、内容与形式、观感与美感的统一、和谐。
鸱吻的艺术形式服务于内容,通过一种规范化的形式作为表达,运用艺术的手段深化历史、文化、思想等意识形态带来的精神感受。单从鸱吻的艺术形式上来看,“其制设吻者为殿”决定了永乐宫三大殿的建筑等级和制式,鸱吻演变和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将本属建筑结构保护的功能性部件赋予了极强的艺术性和象征性,鸱吻“蚩尾—蚩吻—螭吻”造型的变化和艺术水平的提升又从侧面反映了社会思想与文化潮流的演变、生产力和手工艺技术的提升以及艺术审美的发展,这些内容都寓于鸱吻的艺术形式之中,通过其形式进行表达。内容上,无极殿鸱吻上雷神和雨师形象元素的运用,体现出浓郁的神话特色。左侧雷神与身边龙须、祥云由下而上的动态紧密结合,右侧雨师身旁的云纹呈现出自上而下的动态特征;雷神击腹鸣雷指引着狂风和尘土向上升腾,又由雨师挥舞柳枝积云成雨滋润地上万物,这种相互结合的动感与雷雨气候状况下自然界的循环相对应。纯阳殿鸱吻上的小龙浮雕西侧为逆时针动态的腾龙破空,东侧为顺时针方向的盘龙降世,结合古代风水学“天气左旋为阳,地气右旋则为阴,而龙气行于地中”的观点,这些细节内容的刻画与编排分别体现了天人合一、阴阳平衡的哲学思想。
鸱吻的艺术风格服务于整体,利用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建筑整体与装饰部分的统一,烘托出对称美、秩序美和均衡美带来庄重、严肃的氛围。建筑装饰与建筑本体一致,按照严苛的对称关系进行营造,鸱吻的整体造型风格也以左右对称为基础,其上各类元素与细节的刻画虽有变化,但排布十分严谨,强调整体的对称美。屋顶的装饰风格决定了建筑整体的情绪,受制于整个永乐宫的等级和地位,其屋顶和鸱吻的设计和营造与宫殿建筑群的风格是统一、和谐的,即便同属于官式建筑,永乐宫的屋顶和鸱吻不会像皇家宫殿中那般雍容华贵,但相比府衙建筑的鸱吻更加充满艺术化的自由、浪漫。鸱吻的风格美还体现在其优雅、灵动的曲线上,打破建筑严谨、规整的矩形轮廓,提供一种有意识的转变,虽然其分列两侧的布局缓解了来自中心的视觉压迫,但其向上突出的造型体现了古人对于“天”的崇敬,向内收拢的动态可以看作是一种权力的占有,通过增强鸱吻象征性的表达,来强化封建制度带来的严肃和压迫感。与以平铺为主的顶面不同,屋顶上的脊饰、鸱吻与檐下复杂精巧的斗拱和附着其上的彩画体现出了一种“繁—简—繁”的视觉与美学关系,而这种美以顶面进行分割,由直观的鸱吻与半遮掩的斗拱之间的对比来营造出一种均衡的美感,增强了艺术风格的统一。装饰色彩的选用上依然以服务整体为准则,这个整体已经不限于建筑本身,而与周围的环境产生了极强的联系。无极殿建筑装饰颜色以红、绿为主,细节处施以金、白、蓝、黄、褐辅助,这些颜色基本来源于建筑周围自然环境中树木、花鸟等事物所呈现出的色彩倾向,以达成建筑与环境在色彩上的统一与和谐。值得注意的是,无极殿是全宫最高的建筑,与其他两殿不同,无极殿鸱吻通体颜色采用孔雀蓝,这种颜色与天空相融,体现出高于世俗的超凡意味,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无极殿殿顶与天空的视觉联系,深化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鸱吻的艺术审美服务于建筑,鸱吻采用高超的营造技艺,带有指向性地增强欣赏者观感上的视觉美、空间美和鉴赏美。三大殿顶的鸱吻造型、色彩、技法都采用了极高水平,这种艺术表现提升了建筑视觉上的审美层次,人们在欣赏建筑的过程中由下而上,视觉中心由台基、柱础、门窗、斗拱、屋顶不断位移,在顶部的鸱吻提供了短暂的终点,又以鸱吻为起点自上而下重新审视、回味整个建筑。空间上,视平面根据整个建筑结构所提供的方正造型为基础,在斗拱支撑的飞檐打破立面平衡的部分稍作停顿,屋顶处又以四个檐角为起点由下往上平行收束,在正脊合为一条直线,但鸱吻的使用令这条直线不再是视觉终点,观赏者会利用鸱吻尾部展现的动态指向继续向上欣赏,领略天空的无穷与宇宙的浩瀚,体会“天圆地方”、动态与静态结合的营造理念。同样,观赏者通过三大殿鸱吻的艺术表现的差异化进行观察、对比与思考,将直接感受上升到思想、精神的活动,引发观赏者对差异化表现产生的原因、差异化表现的目的和差异化表现感受的思维探索,提升观赏者的审美情趣和水平,并尝试解读其中蕴含的历史、文化与思想内涵。具有一定审美基础的观赏者在观察永乐宫鸱吻的同时,会自然联想到曾经欣赏过的其他鸱吻,同样会按照“观察—对比—思考”的审美逻辑,但此时的对比已经不限于永乐宫三大殿,而是与其他时代、其他建筑类型中,其他形式与风格的鸱吻所展现出的美进行统一的对比,来思考源于鸱吻本身,多因素影响下所展出的精神美的本质及内涵。
永乐宫三大殿上的元代琉璃鸱吻是古代官式建筑鸱吻中的杰出代表,其存在的意义是特殊的。这种特殊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作为唐宋至明清鸱吻造型演变过程中承上启下的关键角色,既带有唐宋时期蚩尾的造型特征,又为明清时期螭吻形态转变的产生提供了发展基础;其次,鸱吻本作为古代木结构建筑中保护本体和材料耐久性的功能部件,在艺术表现的过程中依然遵循了实用性和整体性的原则,与建筑本体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然后,永乐宫三大殿的鸱吻的艺术设计和营造上体现出浓郁的建筑等级制度和自然哲学思想,通过艺术化的方式进行表现,带有强烈的文化和精神内涵;最后,永乐宫三大殿的鸱吻在艺术形式、艺术风格和艺术审美上都体现了相同的目的及意义,即运用艺术的表达方式来展现部分与整体、内容与形式、观感与美感的统一与和谐。
① 梁思成、刘致平:《中国建筑艺术图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19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