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魏星马莉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20年3月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教育部在2020年7月制定《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纲要》),既从宏观层面对劳动教育体系进行全面部署,同时也要求普通高等学校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劳动法律法规政策、劳动科学通识知识的教育,将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结合。因此,劳动教育一时间成为人们广泛讨论的话题,专家学者也从各个方面开展了研究。随着时代的前进,我国劳动教育政策也在进行着不断调整,在新时代发展的背景下,劳动教育政策已融入各级各类学校的课程体系和培养目标,凸显了劳动教育的战略意义。那么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政策是如何进入决策者的视野呢?有哪些因素在起作用?笔者基于多源流理论,分析了新时期劳动教育政策出台的过程,以期更深入地了解劳动教育政策实施背后的驱动力和演进过程。
科恩的“垃圾箱模型”是多源流理论的基础。科恩认为政策议程的影响因素包括问题、解决方案、参与者和选择机会。1984年,金登在仔细研究政策制定中各种力量对政策出台的影响因素后,将四个源流修正为“问题源流、政策源流、政治源流”三大源流。从多源流理论视角出发,由社会问题引发的各种问题即问题源流,包含各种焦点事件以及政策运行中反映出的群体性问题;政策源流的主体有政府官员、行业专家、学者等利益主体,他们根据社会问题提出政策草案、制度层面的解决办法等;在政治源流中,能够决定政策议程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国民情绪的变化和政府当权的变更,还有相关利益集团的压力和意识形态变化等因素。三大源流在社会和政治生活中独立运作、互不关联,只有在适时情形下才能打开“政策之窗”,相关问题才会被提上政策议程。
实践证明,多源流理论已在国内各类人口层面,如乡村教师、特岗教师、流浪人群等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借助多源流理论对相关政策进行可行性分析,显示出该理论的较强适用性。然而,在使用该理论时也应该考虑中国的特殊国情。这是因为多源流理论产生在工业化时期,并且美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与中国有很大的差异,并且该理论产生时间已久,当下互联网经济、人工智能等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从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政策的出台。
因此如果直接按金登当时对多源流理论的定义分析我国当前的劳动教育政策是存在缺陷的,必须加以修正,增加该理论在我国的适切性。因此在使用该理论时首先要关注我党的主导作用,党的决策是“政策之窗”打开的重要因素;其次在中国大环境下,三大源流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影响并且有序出场的;在新时代之下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舆情也会对政策的出台产生不可忽略的影响。
问题源流起源于一系列焦点问题,由这些问题引发大众和舆论的关注,这是政策出台的关键环节,也是导致哪些问题最终会被提上政策议程的关键一步。新时代劳动教育政策颁布的问题源流可以归纳为劳动教育的缺位以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
1.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缺失
劳动教育的缺失,其实有着深远的历史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劳动教育几乎是指纯体力劳动,而不属于学校教育的范畴。即使在1999年有关素质教育改革的文件出台后,劳动教育也仅仅被视为学生实践活动的一部分,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当下,由于新技术的产生,劳动形式和内容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单纯的体力劳动已不复存在。技术革新不仅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而且还用计算机代替了很大一部分简单重复的体力、脑力劳动。但从长远来看,过度依赖计算机,丧失独立劳动能力的现象也正在出现。同时,虚拟技术的发展让人们更加沉迷于网络,在失去独立思考能力的同时,也失去了社交能力,导致劳动能力不断退化。此外,高校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也仅限于打扫卫生、搬校园桌椅等,不能满足大学生对劳动教育的需求。
2.劳动教育不足引发的社会问题
当下,劳动教育缺位所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不容忽视。第一,现在家庭多为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家人对孩子的溺爱导致孩子从小丧失必备的劳动技能,从而衍生出很多“小皇帝”“小公主”“啃老族”和“巨婴”。第二,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信息获取途径和速度都有了质的提升,尤其是“抖音”“快手”等短视频直播平台的兴起,使“网红”经济一度迅猛发展,与此同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也在冲击着人们的劳动观,不劳而获的思想逐渐腐蚀着青少年一代。第三,就业形势严峻与用工荒之间的矛盾突出。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已经成为每年毕业季的热门话题,但是企业依然存在用工荒、招不到人的问题。这种矛盾的形成当然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但也不能排除当代大学生劳动教育观偏差和劳动能力不足的原因。当下毕业生跟风考研、考编制的风气愈演愈烈,他们“眼高手低”,劳动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偏差,并且由于职业教育发展不足,技术型人才数量骤减,也使得就业形势越发严峻。
多源流理论的政策源流凸显了各方力量的重要性。新时期劳动教育政策的出台以政府领导者为主体,其他专家和利益相关者为辅,共同构成了政策源流的政策共同体。
1.政府领导者的核心力量
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政府领导者的推动在政策出台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劳动教育在新世纪人才培养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总结近几年有关劳动教育的政策能够清晰地看出,劳动教育的地位正在逐步攀升。如: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着重强调,在尊重知识的基础上,要尊重劳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学校要重视劳动实践,教育教学要将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与热爱人民的精神联系在一起;在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中,与会代表认同将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工作的意见》,明确了劳动教育的总体发展要求。
2.专家学者大力推动
劳动教育历来受到教育界专家的青睐,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黄曲之争”。近年来,劳动教育研究与时代发展趋势密切相关,研究内容越来越丰富,研究体系越来越全面,众多学者对劳动教育进行了不同层次的研究。在“中国知网”搜索“劳动教育”关键词,学术期刊文章6354篇,论文688篇,会议报告293篇,报刊文章323篇,由2018年的292篇增长到2021年的4769篇。可见,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劳动教育的研究数量不断增加,研究领域不仅包括教育学,还包括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政策理论、美学等诸多学科,研究内容包括劳动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劳动教育重要论述的内涵、课程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发展方向等,为劳动教育政策的出台和落地提供了强有力的推动力。
金登认为,政治源流主要包括政权更迭、相关利益集团的竞争以及民众情绪的表达。从我国发展现状来判断,劳动教育政策的政治源流涵盖执政党的价值选择和开放的民意表达。
1.执政党的价值选择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是历史唯物主义价值观,相信历史和世界是由劳动创造的。马克思的《资本论》中就提出要对所有适龄儿童进行生产性劳动教育。中国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旗帜。同样的,劳动教育的政策也必须符合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依此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践行新时代的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
2018年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本科班学生的一封信中也多次提到劳动的关键作用,强调在新时代全社会都要尊重劳动,让诚实劳动、勤勉工作蔚然成风。
2.开放的民意表达
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新时代人民的意志可以通过人民代表大会、政协会议、听证会、网上民意调查等方式表达。国家重大事宜的讨论主要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政协委员会议讨论解决。2019年1月,江苏省第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新沂市棋盘中学校长徐长征提出,要构建德、智、体、美、劳综合培养的教育体系,对劳动教育课程、品牌基地和安全构建系统提出相关建议。听证会是新时代我国舆论研究的新渠道,它一般由政府机构或专业学术团体就某一问题进行组织,是舆论表达的重要渠道。如在教育部召开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专题研究会中,与会人员就劳动教育及相关问题进行了充分的探讨和交流。2019年,中国青年报对1500多名中小学生家长对劳动教育的看法开展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0%以上的家长认为劳动教育对当今儿童的发展至关重要。我国的舆论表达渠道丰富、开放、创新,除了传统的表达渠道外,更关注互联网在舆论表达中的重要地位,由此形成了政治源流,为劳动教育政策的颁布起到了促进作用。
多源流理论认为,“政策之窗”的开启需要在关键时期实现三大源流的耦合,这个关键时期就是“政策之窗”。“政策之窗”开启后,相关问题将有机会被提上议事日程,为人们提供一个提出建议的平台。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说:“经认真研究,党中央决定将劳动教育列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要求中。”进而,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政策之窗”打开,实现了三大源流的耦合,将劳动教育推向了人才培养的高度。此后,新时代劳动教育相关政策陆续出台,为我国劳动教育的发展打下了稳固的基础。
“必须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让学生了解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好的真理,能够吃苦耐劳、诚实正直、踏踏实实地劳动。”自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讲话中呼吁要重视劳动教育,国务院、教育部相继出台了新时期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政策,为我国劳动教育的发展注入强心剂。各级各类学校更需要从实际需求出发,将课程、师资、考核标准等课程系统建立起来,克服劳动教育课程可操作性差、课程体系不完善等弊端,使劳动教育落地生根,长在学生的心里,让劳动教育真正体现育人价值,真正成为培养新时代接班人的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