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刚
(1.中共连云港市委党校,江苏 连云港 222006;2.山东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基地,山东 日照 276826)
思想政治教育对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表达了蕴藏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和实践伟力。党的二十大报告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凝聚了全国人民的思想共识,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强国图景的前进方向,以依靠全体人民团结奋斗共同创造未来找到了实现伟大梦想的力量泉源,以自我革命精神锻造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赢得了民心,既充分展现了我们党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功能,又充分彰显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担当。深入挖掘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我们解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视角,是我们打开党的二十大思想宝库的一把钥匙。梳理和分析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基因不仅是我们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遵循,而且可以为新征程上继续创造新的历史伟业提供坚实的思想支撑。
思想政治上的坚定,离不开理论上的清醒。一个国家和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必须有先进的思想指南。由此而言,站在中国式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崭新起点上,我们要接续创造历史伟业就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共产党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和马克思主义行的内在逻辑进行了递进性表达,指出了“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1]16的重要论断,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认知。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新发展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把握和回答了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这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科学真理有力地统一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认知,成为指引我们前行的思想利器。
高擎真理火炬,方能洞见前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为根本遵循,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就会失去灵魂。历史实践已经充分证明:“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1]16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不仅是我们党鲜明的政治品格和强大的政治优势,更是实现凝心聚力的根本思想依托。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真经”不动摇,在治国理政实践中自觉贯彻运用其中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廓清了很多错误和似是而非的认知,清理了思想领域的诸多“噪声”“杂音”,旗帜鲜明地捍卫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极大地增强了主流意识形态的感召力和引领力,凝聚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共识,从而为办成许多大事要事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守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贯彻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内蕴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重大问题进行了系统性思考、全局性谋划和整体性推进,充分彰显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作用,为我们取得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奠定了坚实的思想根基。实践充分证明“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1]16,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事关国家发展和人民幸福,是极为重要的“国之大者”,我们要在时代的发展中始终赢得历史主动就必须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这也是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功能的首要前提。
只有在理论上保持与时俱进,才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找到了科学真理并不意味着真理的终结,而是需要在坚持的基础上持续发展,推进马克思主义发展创新实质上就是“一个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1]16,在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个思想旗帜问题上,我们党既不僵化也不封闭,而是坚持从鲜活的实践出发,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以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质,让其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了勃勃生机。其实早在1938年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就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在此之后,随着历史进程的深入发展,这一命题得到了进一步阐释和展开,生发出了一系列具有本土文化基因的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从第一次理论飞跃产生的毛泽东思想,到开创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邓小平理论,从接续奋斗进入新世纪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新时期改革发展基本遵循的科学发展观,都成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进入新时代,特别是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理论和实践创新,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三大规律”的认识,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以原创性理论贡献标注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高度。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在实践中不断展现出自身开放的特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的蓬勃发展“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1]4,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旺盛生命力。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1]18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新的阐述和表达,并写入了新修订的党章,闪耀出更加璀璨的真理之光,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领航灯塔,能够使全国各族人民始终保持彻底的精神主动、历史主动和发展主动,成为新时代新征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只有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发展、推进各项工作,才能给全国各族人民以巨大的理论自信,也才能为全体人民奋进新征程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致力于带领全体中华儿女,朝着民族复兴的目标不懈努力。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明确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21的中心任务,并就其中的战略安排进行了再次部署,体现出了全体中国人民的心声和共同期盼,中国式现代化由此成为时代发展的最强音。强国蓝图的科学谋划凝聚着几代中国人的夙愿,契合了广大人民对更加美好生活的期盼,必将极大地激励全体中国人民朝着既定的宏伟目标迈进。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回望百余年以来党走过的历程,我们清晰地看到一个基本的事实,那就是党的一切奋斗和牺牲都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但这一过程的探索却十分艰辛,体现出沉甸甸的历史感。在初心和使命的指引下,各个时期的共产党人一茬接着一茬干,以伟大的革命勇气和实干精神为中国式现代化架桥铺路。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明确提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就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2],并领导人民进行了艰苦的革命运动。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开始逐步将这一蓝图变成现实,开始探索一条具有国情特色的发展之路,虽然中间经历了波折和反复,但却为之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后,面对新的形势和发展要求,邓小平正式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概念,不仅在理论上了实现了创新,而且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了现代化的总体部署,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安排。在此之后,以江泽民、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对“三步走”战略进行了细化安排,呈现出稳步前行的总体态势,成功地将中国式现代化推向了前进。在所有这些的探索基础上,特别是经过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的革命性突破和创造性发展,“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1]22,更加清晰描绘了到2035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远景目标,发出了继续进军的动员令,使得现代化建设的路线更加明确、轮廓更加清晰。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式现代化的开创和发展倾注了几代共产党人和全体中国人民的心血和汗水,以厚重的历史感触及人民心灵,因而走进了人民心中,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就如同丰碑一样,高高耸立。
历史是人民书写的。思想政治教育要起到成效就要坚持以人为本。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中国特色”,其中,“人口规模巨大”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影响范围广、受惠人群多,将重新塑造现代化发展的整体图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体现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注重统筹推进,不是单打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则为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走和平发展道路”既是现代化的重要保证,也是全人类共同的利益追求[1]22-23。归结为一点,中国式现代化符合时代潮流、反映人民意愿、体现正义诉求,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是符合全体人民根本利益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使人的生存和发展状态不断提高到新水平,使人的文明和进步程度不断跃升到新层次。由此而言,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指明了强国征程上全党为之奋斗的目标,也使得这一追求与广大人民的所思所盼高度吻合,与全人类共同的利益相协调,使得中国式现代化呈现出深厚的人民性底蕴和特质,自然就能够引起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和情感共鸣,能够调动起全体人民投身现代化的积极性,自然就能够将广大人民团结在现代化建设的旗帜之下。
明确的未来预期可以有效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中国式现代化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破除了西式现代化的迷雾,深刻塑造了世界现代化的新样态,成为人类现代化史上最亮丽的风景线,有着辉煌的未来图景,能够发挥出极强的思想政治教育功效。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不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蓝图的擘画者,更是现代化战略的坚实推进者,能够一以贯之地接力推进事业发展。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局起步,到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的系统部署,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意志从未衰减、决心从未动摇。党领导人民战胜了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各种风险考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才得以接茬推进,始终向着强国目标奋勇前行。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因应现代化发展的规律、适合中国国情,具有光明的发展前景。中国式现代化既遵循了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又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特殊规律,具有理论上的创新性和实践上的突破性。不同于西式现代化的“串联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走出了一条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叠加发展的“并联式”道路,大大缩短了以发达国家为范式的工业化进程,创造了伟大的发展成就。同时,中国式现代化以其背后坚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为支撑,可以调动起各方面的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坚持在改革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从而保持了社会的整体稳定和生机活力。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深刻表明,西方现代化道路并非人类通向现代化的唯一路径,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扎根于中国大地,切合中国实际,具有显著优势和顽强生命力,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惟其笃行,方显珍贵。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前途光明、鼓舞人心、催人奋进,必将进一步增强全体人民志不改、道不变的决心,凝聚起全体人民的强大信心和无穷斗志。
团结起来才有力量,共同奋斗才会成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时间紧、任务重,“必须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1]70。要使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号巨轮乘风破浪、扬帆远航,就必须使得全国各族人民汇聚在党的旗帜下,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强大的推进力量。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是党的二十大的鲜明特色,贯穿于党的二十大报告的始终,在党的二十大报告的标题、主题和结束语中都直接或间接体现出了这一要求深刻的内在思想意蕴,成为大会的主旋律,团结奋斗由此成为新时代新征程上凝聚磅礴伟力的不竭泉源。在团结的旗帜下共同奋斗是我们实现伟大梦想的必然要求,体现了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所在。
团结奋斗的精神标识已经深深镌刻在了中国共产党的肌体之上,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锚定了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就明确地将团结全体人民共同奋斗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在与人民心连心、共命运的征途上镌刻了团结奋进的精神丰碑,成为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在团结的旗帜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艰辛实践,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胜利,创造了彪炳史册的历史功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了找寻正确的革命道路,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只有“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3],“只有经过共产党的团结……才能战胜敌人,完成民族和民主革命的任务”[4]115。为此,毛泽东就特别强调:“单是团结全党同志还不能战胜敌人,必须团结全国人民才能战胜敌人。”[5]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根据新的使命任务号召要团结国内外一切可能的力量共同建设社会主义,要在国内“依靠了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4]115,在国外则是积极争取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支持,体现了一个致力于实现大团结、大奋进的无产阶级政党形象。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面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任务,我们党更是深刻体悟到:“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怎样才能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呢?一靠理想,二靠纪律。组织起来就有力量。”[6]111从而使得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事业展现出勃勃生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保持战略定力、紧紧依靠人民,在促进经济发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展疫情防控、应对国际危局等多个层面,攻克了一个个艰难险阻,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踏步前进,民族复兴展现出更加光明的前景,“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1]15,团结奋斗精神也因此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锻造中得到了升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不屈不挠的奋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注入了丰富的时代内涵,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价值基因,从而熔铸在了每一个国人的内心深处。
往昔已展千重锦,明朝更进百尺竿。“党用伟大奋斗创造了百年伟业,也一定能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1]71。为了实现更高的发展目标,就必须“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1]27。可以说,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这些阐述传递出了一种豪迈的气魄和迎难而上的决心,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注入了强大势能,为鼓舞全体人民朝着既定目标前进提供了精神指引。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所面临的不确定和难预料因素也急剧增多,为了实现发展目标,加强团结奋斗就成为我们面向未来、迎接各种挑战的必然选择。在党的二十届一中全会上,习近平同志再次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并且产生了新一届的中央领导集体,体现了全党意志、反映了人民心声,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勃勃生机和光明前景。在新一届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14 亿多中国人民拧成一股绳、铆足一股劲,“不断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形成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1]70,就一定能在波诡云谲的大潮流中站稳脚跟,就一定能在风高浪急的大时代中开拓新局。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必须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与广大人民一起撸起袖子加油干,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同舟共济、众志成城,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不断夺取新的更大胜利”[7]。总体来看,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团结奋斗的话语表达铿锵有力,内在蕴含丰富深刻,体现出一种排山倒海的宏大气势和坚定不移的如磐意志,充分彰显了一个大党带领一个大国走向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心,从而凝聚起了攻坚克难、赢得新的胜利和新的荣光的磅礴力量。
信什么、跟着谁,这是检验思想政治教育是否取得成效的试金石。民心所向,政之所往。作为一个要始终赢得人民、要保持长期执政地位的大党,能否认真对待自身存在的问题事关重要,所以党的二十大报告向全党提出了“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1]63的时代课题。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找到了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那就是要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的社会革命,以此来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为我们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提供了坚强保障。党的自我革命意志和自我革命形象赋予我们面对未来风险挑战、不断取得胜利的坚实底气和组织保障,极大地赢得了民心,提升了全体人民勇毅前行、攻坚克难的精气神。
做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建成效不仅关乎民心向背,也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从本质上看,一个政党是否强大不仅表现在能不能有力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创造发展的现实图景,而且表现为能不能以果敢有为的态度加强自身建设、实现肌体强健、实现政党引领的价值追求。从历史上看,党能否始终坚强有力事关重大、影响深远,全体人民高度关注。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对加强自身建设有着深刻的认识,无论是革命、建设还是改革时期,党都始终发扬自我革命精神,不断加强自身的建设,不断塑造着党拼搏奋斗和为人民服务的形象,从而极大地赢得了群众、凝聚了民心。从民主革命时期提出党的建设“伟大的工程”,到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再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中国共产党始终牢牢抓住党的自身建设这个根本,饱经风霜磨难而生生不息、历经千锤百炼仍朝气蓬勃,书写了党建引领国家发展进步的辉煌篇章。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持续深入推进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从严治党进入了新阶段,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得到了根本扭转,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和党的建设质量不断提高。在此基础上,十九届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会系统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管党治党实践,从“六个必须”回答了事关新时代党的建设的诸多重大课题,推进了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向纵深发展。党的二十大吹响了继续全面从严治党的集结号,以党的自我革命让百年大党永葆生机,以实际行动解决党内重大风险和隐患,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建一张亮丽的名片,不仅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交口称赞和普遍认同,而且也为更好地带领人民共同奋斗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推进党的建设永远在路上。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需要及时审视自身建设存在的问题并作出调整和优化,也就是要在不断自我革命中进行淬炼和锻造,这既是总结世界政党发展特别是无产阶级政党兴衰得出的科学结论,也是党永葆生机活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必由之路。中国共产党不怕鬼、不信邪,敢于直面自身存在的问题,敢于解剖和分析自己,勇于改正和锤炼自己,在自我革新中不断取得新的胜利。在已经取得管党治党显著成效的基础上,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党“决不能有松劲歇脚、疲劳厌战的情绪”[1]64,并且对新时代从严治党、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要求全党必须时刻保持清醒和坚定,自觉将全面从严治党持续引向深入,在新征程上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的社会革命。这些战略安排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能否始终保持革命的意志和决心,能否始终保持奋斗为民精神状态的重大问题。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加强自我锻造作为一项长期战略和永恒课题,体现出永远吹冲锋号的战斗姿态。党中央坚持刀刃向内的定力坚如磐石、全面从严治党的决心毫不动摇,顺民意合民心、动真格见实效,展现出了一个百年大党永葆青春的铮铮铁骨,不断增强着人民对党的政治信任,更加坚定了全体人民永远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强国动员的号角已经吹响,强国征程的大幕也已开启,只有不断增强理论武装,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领作用,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统一思想、凝聚意志,埋头苦干、奋发有为,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的各项决策部署,意气风发向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我们就一定能够继续创造令人刮目相看的新的伟大奇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就一定能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