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玮
北京五四大街1号,是集展览、收藏、研究、公共教育、艺术传播、国际交流、艺术品修复、文创产业于一体的中国国家级艺术殿堂——中国美术馆。
馆长,是吴为山服务社会、为全民培根铸魂的职务;雕塑家,是吴为山追寻初心、靠作品说话以立身的身份;全国政协常委,是吴为山建言议政履职的角色。在中国美术馆,参观者常能在馆里见到吴为山的身影。吴为山在与观众的大量交流中汲取营养,思考、提炼,最终升华为一份份提案。其实,何止全国两会期间,他天天在用脚与心“写”提案!
2022年3月,吴为山因履职期间的突出表现和贡献而获“全国政协委员优秀履职奖”,被评价为:“政协工作的有心人,美术工作的有心人。……借美言美,引导群众领略信仰伟力;以美为媒,让世界读懂大美中国。”
作为第十一届至第十三届、今年又继续连任的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吴为山提交的提案,均从自身专业出发,经过严谨的前期调研,结合自己的思考,有理有据、条分缕析,且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他说,政协委员必须不断学习,调查研究。“美术界的委员,不只是画得好,更要履好职,而履职的一个重要表现方式就是提案。我深深感受到,政协委员这个光荣的身份背后所包含的社会责任。”
作为全国政协书画室副主任,吴为山发挥专业优势,多次深入内蒙古、西藏、宁夏、四川等地考察调研、采风写生。他曾在黄河边,为“人民楷模”王有德、“七一勋章”获得者王兰花画像,并通过调研报告和写生画卷,记录人民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他积极参与全国政协书画室开展的重大问题研究和调研活动,作为全国政协书画室雕塑课题组组长主持并撰写了7万余字的《新时代中国雕塑的传承与发展研究报告》,获得阶段性理论成果。
“提交提案是委员的职责。”吴为山说,履职这么多年来,他共提交了40多份提案。其中,《关于加强红色题材精品创作,并落实到革命纪念地的提案》《关于以红色经典美术作品助力党史学习年的提案》等获评全国政协优秀提案。
作为一名文化艺术单位负责人的政协委员,吴为山认为履行好本职工作就是要自觉聚焦使命任务,在党的领导下做好思想引领工作,为构建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國力量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为深化“长征组雕”创作项目,他组织遴选全国范围内的优秀中青年雕塑家,赴福建古田、长汀,贵州石阡困牛山、遵义等长征经过的地区考察采风,展开创意设计小稿创作,歌颂长征中感人的革命事迹,以艺术表现中国共产党党史,以雕塑熔铸长征精神。
2016年10月15日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期间,吴为山来到延安,当晚10点专程到鲁艺拜谒,置身窑洞旧址,在只有手电筒照明的情境之中,凝视一帧帧照片和一件件革命文物,一种历史的时空感、时代的自豪感以及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的强烈责任感涌上他的心头:要以实际行动弘扬延安革命文艺精神。他说,在窑洞旧址,回看历史,深感老一辈艺术家把全身心奉献给了人民、奉献给了时代,内心充满崇敬和感动。不久,中国美术馆从藏品中精选延安时期鲁艺美术家创作的精品,分别两次举办“艺术为人民——延安鲁艺美术回顾展”,让作品在孕育它们的这片红色土地上讲述革命文艺的故事。此后,吴为山又多次来到延安,还举办过《延安·延安——吴为山雕塑作品展》,并在延安文艺纪念馆建设过程中为延安鲁艺创作雕塑《文艺为人民——毛泽东同志在鲁艺》和延安文艺纪念馆外立面大型浮雕,这些作品都饱含着他对延安、对鲁艺的崇敬和深情。
作为政协委员,吴为山对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所取得伟大成就,对于政协工作的辉煌历史有着深厚的感情,对中共领袖和政协代表性人物十分敬仰。延安时期,涌现出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留下了一个个可传可颂的英雄故事,为文艺工作者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创作素材和灵感。吴为山创作的雕塑《延安窑洞对》,以1945年7月毛主席与国民参政员黄炎培在延安窑洞关于历史周期律的谈话为素材,生动、深刻地表现了毛泽东从容、自信的形象和黄炎培期待、信赖的表情,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跳出历史周期律、在百年奋进历程中继续发展壮大的重要命题。该雕塑还设计了一个延安窑洞的造型作背景,以点明时代背景。“我创作的《延安窑洞对》雕塑,以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从容回答黄炎培关于‘历史周期律’问题为题材,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召开。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吴为山创作了大型浮雕《共商国是——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雕塑人物近乎真人大小,形神兼备,呼之欲出,作品永久立于新落成的香山革命纪念馆。2021年,中共百年。吴为山以持续半年之久创作的大型圆雕《共商国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将人民政协的光荣历史生动铸刻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立于新落成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时刻,我把这个题材转化为圆雕的形式。从作品人物的身形姿态中,可以感受到他们的激动心情以及所承载的历史沧桑。”
多年来,吴为山创作过大量红色作品。接受采访时,他这样谈及自己的红色情结:“1985年,时值抗战胜利40周年,我时年23岁。江苏盐城是革命老区,新四军在这里重建军部。我从小就常常听说新四军打鬼子的故事。这一年,我还是一个大学二年级学生,暑假期间,我冒着酷热创作了我艺术生涯中第一件大型雕塑《新四军东进》。为准确理解新四军跃马奋进的形象,我自己充当模特,摆姿势,拍各个角度的照片进行塑造。两年之后,我又创作了大幅油画组画《浩气长存的史诗——新四军在皖南》。可以说,这是我此后红色革命题材创作的‘先声’,也成为一位青年艺术家确立文艺方向的见证。之后,我不断研究如何通过雕塑表现红色题材。其中,普通战士、英雄人物、革命领袖,他们的形象、他们的精神如何在艺术形式中得以体现,革命历史事件如何在群像、组雕的表现中展示出史诗般的力量,既要与历史相符,又要超越一般的叙事性描述,而凸显感人的艺术魅力。”
经典艺术作品是国家、民族的心灵图像。在吴为山看来,通过经典作品的相互交流,可以增加人与人、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心灵的沟通。“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独特的革命文化、改革开放创新文化具有世界普遍认同的价值,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内,以经典作品化育人;在国际,以经典作品感化人。达到文化认同,命运共建。”
作为“写意雕塑”理论的提出者,吴为山的创作实践和理论探索历程非常丰富。他勤奋而自律,经常凌晨一两点休息,早上五六点起床,几十年如一日在雕塑艺术领域实践着、探索着,用一双温厚的双手塑出一个个有温度的灵魂。他的作品既有深厚的中国文化根基,又使用了世界雕塑艺术语言,受到国内外艺术界的高度评价,并以自己的雕塑作品为纽带,架起了一座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在马克思诞辰20 0周年之际,吴为山创作的《马克思》雕像立于马克思的故乡德国特里尔,引起世界关注。特里尔市市长莱博来信称:“通过吴为山教授的妙手,马克思(雕像)栩栩如生。他的思想和理念得以在21世纪以视觉艺术的方式呈现。”副市长路德维希专程到中国表示:“对特里尔来说,这是一次真正的纪念马克思的节日,也是一次庆祝中德之间合作的节日。卡尔·马克思回家了!”有评论家认为中国艺术家创作的马克思像立于德国,不仅是对中国艺术的高度认可,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社会实践相结合取得全世界瞩目成就的认同。
指尖刻筋骨、泥土塑风貌,吴为山打造着永不落幕的雕塑展,致力于将中国艺术推向世界。吴为山的大型雕塑《超越时空的对话——达·芬奇与齐白石》立于意大利莱昂纳多·达·芬奇博物馆和图书馆,《神遇——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对话》坐落在欧洲文明的发源地、希腊雅典核心地带的古市集遗址,纪念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留法勤工俭学运动100周年的雕塑《百年丰碑》屹立在法国,《隐元禅师像》落户日本……一尊尊反映中国文化精神的雕塑屹立在不同国度的土地上,讲述着一个个精彩的中国故事。古今中外名家在吴为山的雕塑作品中跨越时空“对话”,促进了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诠释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近年来,中国美术界还向世界推动了各类主题性现实题材美术展览。前几年,中国美术馆以“中国精神”为主题在墨西哥博物馆举办大型展览,300多件馆藏经典作品和当代艺术家的优秀作品以及民间美术作品的展示,受到南美观众的热烈欢迎,每天参观的队伍,成为墨西哥一景。150名墨西哥志愿者穿着唐装,用西班牙语在展厅里向世界介绍中国。当地观众和学者纷纷表示,他们从作品中感受到中国社会前进的步伐。
艺术,作为沟通人们心灵的桥梁,它以形式的美感使得人类在相同的体验中进入深入的思想与情感的交流。吴为山感言:“我作为一个艺术工作者、中国美术馆馆长、全国政协委员,最重要的是把我所创作的雕塑‘大写的中国人’立到世界,把中国艺术带向国际。”吴为山认为,文化交流的本质在于:一张脸,一颗心、一个魂。“一张脸,是指民族、国家的文化特征。一颗心,是彼此坦诚、真挚、温厚之心。一个魂,是共同珍爱、维护世界和平之魂。只要我们大家面对面,心连心,就能魂相依,脉相连,在人类共同命运的海洋里,相互依存,扶助前行。”
2016年,吴为山被中宣部、国务院新闻办聘任为“讲好中国故事文化交流使者”。他表示,要以饱含生命力的雕塑,助力中国文化传播,连接起爱好和平、热爱艺术的人们,向世界展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展现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以艺术之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8年3月4日,吴为山记忆犹新。这一天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铁道大厦看望了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的民盟、致公党、无党派人士、侨联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吴为山受访时回忆:“当天下午,我在界别联组会上荣幸地向总书记作了题为《用文化经典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汇报,用事实说明,国家的发展与强大不仅需要政治、军事、科技、经济的保障,更需要文化的繁荣,特别是在对外艺术交流领域,加强国际艺术展览交流机制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雕塑院院长,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主席……虽然身兼数职,但在吴为山眼中,全国政协委员的工作有着与众不同的意义。多年来,他提交了40多份提案、近10篇大会书面发言,以及多篇民情民意的报告。“书法进中小学课堂”“城市雕塑的科学化管理”“用经典作品传播中国精神”等提案,都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重视和及时反馈。
多年担任全国政协委员,也让吴为山养成了一个习惯,那就是对社会的各种现象,都会多一些思考。他希望對社会当下的发展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建议。提案不是他上两会之前才写成的,而是日积月累的成果,是一种习惯性思维。他说,其实,一年365天,我天天在“写”提案,而上会之前是把它成文了。“政协委员的身份和角色,它不仅是一份荣誉,更多的是一种责任,来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责任在肩。吴为山常常深入基层调研,他发现,现在各个地方都涌现出了一大批大剧院、美术馆、图书馆等文化场馆。曾有数据显示,全国备案的博物馆以每年180家左右的速度增长,平均两天就有一座新的博物馆向社会开放。然而,吴为山在调研过程中发现,这些文化场馆空间有了,名字有了,里面的东西却还没有。
“特別有一些地方的大剧院,我去了以后冷冷清清,就几个管理人员,我了解到他们一年也没有几出戏。美术馆也是这样,很少有好的展览,也没有什么藏品。每次调研后,我都自觉地和他们讲,我愿意做你们的‘志愿者’,把美术馆管理的建议和经验带给你们,把国家美术馆的文化资源带给你们,从根源上支持当地文化建设。”中国美术馆2017年把馆藏延安时期的版画复制装裱,无偿地捐赠给延安鲁艺;2018年把表现周恩来总理馆藏美术作品复制赠送给周恩来纪念馆;2019年将珍藏在中国美术馆表现遵义题材的作品赠送给遵义美术馆等……同时为了更好地响应“文物活起来”的指示,提高基层文化场馆的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中国美术馆率先将藏品无偿送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举办巡展,以经典作品助力文化扶贫,丰富“四区”人民的精神生活。中国美术馆所实施的“走向西部”展,足迹遍布重庆、广西、贵州、宁夏、新疆等西部地区,许多出现在教科书和出版物上的经典作品,使久渴审美大餐的西部各省市观众,尤其是美术工作者如获至宝。
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吴为山提交“关于加强少数民族民间美术的国家收藏与利用,以多元之美书写中华民族团结的同心圆”的提案,呼吁今后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加强国家层面对于少数民族民间美术的系统性收藏和利用。
吴为山表示,上世纪80年代,在社会各界的努力下,国家就开始对民间美术进行了抢救性收藏。中国美术馆作为国家级美术殿堂在民间美术传承和保护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从机构设置到展览、收藏、研究都保证了民间美术事业的发展。其中近6万件套民间美术的收藏主要来源于这个时期。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国于2004年成为公约缔约国,民间美术的内容被纳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范畴,中国政府从非遗角度进行体制建设并提出保护传承思路。近些年,各级政府在非遗方面的工作重点是通过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的申报,加强非遗的传承和保护。吴为山说,非遗所包含的范围与类型是复杂多样的,民间美术传统只是其中一个部分。虽然从制度层面和实操层面对民间美术的保护与传承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以“民间美术”一词作为学科分类的应用逐渐被消解。尤其在国家收藏方面,对少数民族民间美术的收藏几乎是缺位的。这些蕴含中华各民族精神记忆的民间美术的流失是中华民族文化建设的重大损失。他呼吁,今后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要加强国家层面对于少数民族民间美术的系统性收藏和利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以多元之美书写中华民族团结的同心圆。
美育,即审美教育,是一种传授审美观念与审美经验的教育形式,以丰富的直观性使心灵在感受形式、领悟意义和体察价值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沟通情感与理性并融入意志抉择和动机取舍,从而实现各种能力全面、协调、和谐发展,最终促进人格的完善。作为国家最高美术殿堂的掌门人,吴为山认为,中国美术馆既要重视弘扬经典作品,展示当下时代的精品力作,更要承担“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重任。他一直坚持以美育人,为艺术教育鼓与呼。他认为,美育无形却重要,是根本性的教育,是心灵的教育。美育应当是超越功利的、不是为了升学和考试而设的一门课程。他提出,每一位艺术创作者,都要致力于让国家文化精髓成为大众美育的资源。
加强基层公共文化管理人才的培养,目的是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满足广大民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说到底,还是要为人民服务。举办更多更好的展览,一直是吴为山作为中国美术馆馆长的工作重心之一。他尽可能整合文化资源,通过举办各种各样的展览、活动,为观众提供一个感受美、欣赏美、学习美的平台。他把中国美术馆作为重要的美育大课堂,通过“大师讲大美”艺术讲堂、“为时代人物塑像”雕塑工作坊、“中国美术馆之夜”、“中国美术馆云课堂”等公共教育项目以美化人,将艺术创作与公共教育相融合,以“宝藏经典,活化精神”。
吴为山在日常的工作中,在与参观展览的群众的接触中,深切感受到民众对美的向往,而且是那么热烈。观众们看展的热情令人难忘,有在子女的搀扶下来看展的,有冒着零下好几度的寒冷啃着面包在外面坚持排队的。馆内齐白石、徐悲鸿等大师的作品前面,观众们常常围得里三层外三层,场面火热。观众的热情让吴为山感动,他们都希望接受美的教育、美的熏陶,加强新时代美育正当其时,需要重视并采取恰当的措施。
“许许多多的小朋友和年轻人都让我十分感动,走过每一尊塑像,他们都在寻找着自己熟悉的文化认同:一位母亲拉着学龄前的小孩讲解李白如何‘举杯邀明月’;端午节人们在爱国诗人屈原的塑像前驻足;很多孩子和青年人会模仿雷锋的姿态合影留念……”
早在2012年,吴为山创作过青铜雕塑《雷锋》,“雷锋”头戴军帽,身着军装,面带微笑,挎包迈步,昂首前行,让人们感受到雷锋朝气蓬勃、迈步向前的精神风貌。亲切的笑容与轻松的步伐让人们感到雷锋与我们并不遥远,让我们与这位年轻的英雄战士有一种跨时代相遇的感觉。这件《雷锋》作品已入选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课本中,并配以诗歌《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成为小学生熟悉雕塑作品和弘扬雷锋精神的素材。“雷锋精神是永恒的。学习雷锋精神,要把崇高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质追求转化为具体行动,体现在平凡的工作生活中。”
“公共文化设施、文化机构等所起到的作用,不是一般意义上‘只为拿到学校文凭’的教育,而是一项社会教育、终身教育。”吴为山说,通过策划举办越来越多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的展览来活化经典,吸引观众,让美育融入公共生活,才能尽最大可能地发挥这些经典作品的美育功能和社会价值。
美育,作为一种教育,必须从“小”培养。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够从古至今、从过去走向未来,很大的决定力量在于“传承”。吴为山不仅关注公共美育,更关注下一代的美学教育。这么多年,吴为山所提交的40多份提案中,关于教育、美育的内容就有20多份。
2017年9月16日,“百年巨匠——四十三位文学艺术大师作品展”在国家博物馆举行,同时展出的吴为山为巨匠塑像作品成为展览的一大亮点,让当代观众对20世纪文艺巨匠有了更直观的了解。一个艺术家只要把自己的情感和民族的情感、人民的命运融为一体,才能传递温度,放射能量。这样所塑造的人,才是有灵魂、才是大写的“中国人”。基于这样的初衷,吴为山从塑造陶行知、鲁迅等雕像开始,后为当时健在的费孝通、季羡林、钱伟长等人文学者和科学家塑像,继而上溯历史,塑造炎帝、黄帝、老子、孔子、李白、杜甫、苏轼……这项吴为山“塑造”的“文化工程”,是“为时代造像”,“试图从黄土中炼就出中国人的生命”。
吴为山说,他不会为自己塑像,因为每件作品都是他自己心灵的投射,“在我老去的时候,回望我的人生,再看看堆积成山的雕塑,那就是我的生命轨迹,是我的自塑像”。
作为一位政协“老兵”,吴为山多年在人民政协舞台上唱响中华文化好声音,并努力让艺术走进人民大众。他所塑造的一个个形象,已成为一座座饱含中国精神的时代丰碑。变的是岁月在发丝与容颜上的呈现,不变的是一位赤子对中国文化的自信!
责任编辑 陈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