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雪琨,郭永川
(1.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生态与资源保护中心,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2.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技术推广中心,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内蒙古作为全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2021年新建成高标准农田460万亩,已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达到4585万亩,耕地地力稳步提升。在高标准农田建设期间,内蒙古制定了较为完善的高标准农田管理体系,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制度保障。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不断推进,内蒙古自治区农田水利设施进一步完善,田间道路日益通畅,粪污还田利用“最后一公里”的难题也被破解,实现了农业产业和人居环境“双赢”。建设高标准农田不仅是保护耕地、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还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也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是一项需要强基础、谋长远的重大工程。
一直以来,内蒙古的现代化农业发展都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技术水平落后,粮食总产量不稳定,尽管近几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但是实际建成效果与期望建成目标之间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农业基础薄弱的根本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高标准农田建设也始终没能迈出实质性的一步。从内蒙古的农业发展实际来看,农业发展缓慢,耕地利用率低,长此以往,农业将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如不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步伐,农业综合生产力、综合经济效益都会受到严重影响,农业现代化便无从谈起。
农业稳定是保障人们生存、生活、生产的重要前提,要想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农田高产稳产,必须要通过建设高标准农田保障粮食产量,保证食物供给平衡。建设高标准农田,不仅可以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还能有效提升农民经济收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近年来,内蒙古在农业发展中开始向集约型发展模式转变,这在农业现代化发展中是趋势也是必然,建设“高产稳产、高效生态”的高标准农田,对于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对于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有着重要作用[1]。
虽然内蒙古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投入标准低、建后管护不到位等问题,加上部分地区的经济实力较为薄弱,在很多方面仍然存有一定的不足之处。
内蒙古始终将农业发展放在重要位置,并积极开展相关建设,制定了具体的工作任务和工作目标,聚焦特色农业基础设施、生态保护、科技支撑,为农产品有效供给提供了支持。按照国家现行投资标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投入标准普遍不高,一些地区的农田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与高质量发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要求相距较远。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项目之间的资金投入存在争议,部门之间并没有对资金分配进行合理规划,导致项目建设资金不集中,难以解决突出问题,制约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步伐。
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不仅是最基础的内容,还是最关键的内容,水利基础设施完善是高标准农田顺利建设的重要推动力。但是由于内蒙古一些村镇地区专业人才较少,基础设施也不完善,相关技术人员较少,高标准农田配备设施难以及时得到维修和更新,致使部分专业设备受损较为严重,不利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顺利推进。
在建设高标准农田过程中,农业综合开发普遍更重视农田水利工程等重大实体工程,无论是前期规划还是后期建设都花费了更多的时间精力进行策划和布置,工程更是做到了精、细、实、优。但是在土壤改良、科技水平提高等方面却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和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仅停留在表面的基础设施建设上,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软件功能的发挥,没有在真正意义上达到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标准。
目前内蒙古很多村镇仍然实行分散式的经营模式,部分项目区仍然存在田间工程设施产权不明、管护权责不清、管护资金缺乏、管护责任难落实等问题。一些农田项目工程在建设初期,无论是外在形象还是工程质量都几乎不存在问题,但是一旦后期的管理和维护不及时,工程出现破损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破损面积会随之扩大,直至无法修复,影响高标准农田效益的持续发挥。
内蒙古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根本目的是改善农业发展现状,充分将现代化的农业发展理念融入到农业发展过程中,而不只是简单地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建设标准。高标准农田建设包括了水利工程建设、林业工程建设、农业工程建设等多个方面。现阶段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水平从内容到管理机制都有所提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
3.2.1 全面性
高标准农田建设后评价的全面性体现在其涵盖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等多个方面,既需要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具体管理决策进行评价,还需要对实际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吸取教训,总结经验。较前评价而言,后评价更具有全面性。
3.2.2 现实性
高标准农田建设后评价的前提是项目已经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是已经发生的既定事实,是根据项目的实际发生情况进行的,如对实际的工期,资金投入,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以及影响等进行客观评价,具有明显的现实性。
3.2.3 特殊性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内容是非常多的,尤其是农业工程和水利工程会直接关系到高标准农田的建成效果。不可否认的是,工程建设必然会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高标准农田建设应该区别于其他盈利性工程,应将侧重点放在社会影响、经济影响和生态影响方面。
3.2.4 反馈性
反馈性是指将高标准农田的建成效果和实际实施效果向有关部门进行汇报,提供准确的信息,以便于为相关部门对高标准农田项目的运行管理提供可行性建议提供依据,为日后持续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类似项目的开展提供决策依据,积累宝贵的经验,检验项目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2]。
3.3.1 经济效益
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最直观的经济效益就是通过生产条件的改善,实现粮食的稳产高产,提升农民的收入。尤其是现代化技术的融入,使得优质粮食产量逐年递增、灌溉面积增加、亩平均产量增加、亩产成本降低等,这些指标从经济效益层面体现了高标准农田项目的建设效果。
3.3.2 社会效益
在社会效益方面,高标准农田项目的建设使得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土地的生产能力也有所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逐渐壮大,农业结构得到了调整,粮食的产量和质量有所保障,很多乡村田间道路状况得以改善,项目受益人员增加,农业机械化种植面积有所提高[3],提高了当地农牧民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认可度,提升了农牧民对农田建设的满意度,进而提升了基层组织的社会凝聚力。
3.3.3 生态效益
生态效益是指高标准农田建设在推进过程中对周围环境造成的影响。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对水利基础设施的改造,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提升了节水效益,促进了农业生态的良性循环,增加了植被覆盖率,保护了生物多样性,进一步改善了生态环境。
3.3.4 后期管理
后期的维修和养护管理是巩固高标准农田建设效果的重要手段,后期管理的效果还会直接影响到项目的使用寿命。因此必须要重视建后管护工作,夯实管护基础,界定管护范围,严格管护标准,落实管护主体,明确管护责任,制定保障措施,保障内蒙古地区的道路使用率、防护林成活率以及土壤保水保肥率。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耕地质量,实现粮食稳产高产,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高标准农田的建设不仅需要前期的项目策划、资金投入,更需要后期的维护和管理,以保证高标准农田的建成效果。通过对已完成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进行后评价研究,可以为日后持续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开展其他耕地保护、地力提升的项目提供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