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若暄
(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工业园区星湖学校,江苏 苏州 215122)
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 年修订)》对新时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综合全面的阐述,提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务包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减少和避免各种不利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培养身心健康、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学生处于身心发育、学习发展的关键和特殊阶段,他们面临着来自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生涯规划、青春期生理与心理等诸多压力与挑战,要正确分析其心理问题的主要诱因并进行综合的、多方位的教育与干预,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活出出彩的人生。
2020 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采用国民心理健康素质问卷(简版)通过网络对10~19 岁青少年群体开展了调查,发现青少年心理健康素养达标率仅为14.24% ,其中24.6%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相关的调查与研究表明现阶段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不容乐观。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讲究“对症下药”,要清楚教育对象中学生的心理特征、规律,了解常见的心理问题及表现,知道这些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影响条件,从而提高教育与干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作为一名心理健康课程教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问题因个体心理影响的主客观因素的差异而呈现出复杂性、多样化特征,然而也有其共性特征。比较常见的几种心理问题有如下几方面:
一是学习焦虑问题。学习压力引发的学习焦虑是中学生面临的最主要的心理问题。首先,从小学到中学,知识的难度有了一个显著的提升,很多小学学习优异者首次感受到学习的压力,之前的班级成绩佼佼者泯然众人,心理落差比较大,自卑情绪滋生。其次,中学生面临的中考压力并不亚于高考,在“普职分流”的中考政策趋势下,考入高水平普高的难度尤其是名校的难度剧增,教育的“内卷”空前,这给中学生造成的心理压力也是巨大的。最后,外部环境尤其是家庭因素也成为部分学生学习的压力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普遍心理的驱使下,很多家长有着过高的期待值,经常给子女以消极的心理暗示,如“考不上名校就没希望了”“全家的希望就寄托在你身上了”,诸如此类。这会给子女造成很大的学习心理压力,从而产生适得其反的作用。
二是人际交往障碍。部分中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挫败感很强,他们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和交际,不能积极主动地和同学朋友交流互动。当遭遇交际失败时通常会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更加封闭、孤立,心内变得阴暗狭隘,没有阳光的内心,不被同伴接受,成为被孤立的“异类”。这类学生往往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成为班级中的“麻烦制造者”。
三是青春期心理障碍。初中正值进入青春期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他们的生理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心理和情绪也会随之产生波动。通常这一时期学生的心理变化首先表现为情绪化严重,容易莫名其妙地生气;其次变现为对异性的好奇和冲动,容易步入两种极端——一是早恋倾向,二是异性交往恐惧与排斥。在缺乏正确有效的青春期生理和心理教育的情况下,学生的这一青春期心理障碍成为与其学习与生活如影相随的心理问题。
此外,常见的中学生心理问题还包括因生涯规划、人生理想模糊不清,对同伴的学习与物质条件的妒忌,家庭氛围和亲子关系紧张,以及不同程度的病原性孤独症、多动症、抑郁症、焦虑症等常见的心理疾病。这些心理问题或疾病都对中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造成负面影响,需要各方的积极重视和及时干预。
针对中学生各种类型的心理问题的诱因分析,基于唯物辩证法的原理,可以从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两方面来分析。
内因方面:一是学生自我认知能力欠缺。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有其优势发展领域,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自我能效感不足,导致学生不能正确地、全方位地认识和看待自我,只看到自己的缺点,看不到自己的长处;只看到他人的长处,看不到他人的短处,不能悦纳自我,缺乏自我肯定。二是心理调适能力不足。内心脆弱、抗挫折能力低下是中学生较为普遍的问题,他们生活环境优越,很少吃苦,一旦在学习、人际交往等方面遭到挫折,心理就失衡,情绪就不稳定,不能正确地发泄和释放负面情绪,更多地是封闭自我,导致郁积的负性情绪越来越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乃至心理疾病。
外因方面:一是家庭方面。首先,家长错误的成才观、教育观与价值观使其教育功利性过高,给子女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其次,家庭环境和氛围的缺失给子女心理造成一定伤害。家庭中夫妻关系紧张,争吵不断;疏于对子女心理的关怀,引发亲子关系的紧张,引发子女的叛逆情绪。二是学校方面。学校教育更多地侧重于文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得到应有重视。不少学校没有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将其与体育与健康课程结合在一起;部分学校没有为学生设置专门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室等。
对初中生常见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干预和教育,做到防患于未然,让学生了解青少年阶段性的心理特征与发展规律,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情绪调节能力和耐挫折能力,正视自我、悦纳自我,活出青春的风采,享受学习与生活的美好,这是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务。
要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素质教育理念,杜绝“唯学习”“唯分数”“唯应试”的片面教育思想,以减轻学习负担为把手,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随着2021 年《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这一“双减”政策的出台,“减负”成为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中心任务。
首先,严格控制作业数量与时间,减轻学习压力。《意见》分类明确了作业总量,其中要求初中生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长不超过90 分钟。学校要通过健全作业管理机制、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加强作业完成指导等途径来精细化控制作业数量与完成时长,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开展课余体育运动、休息娱乐以及睡眠,以轻松、良好的情绪进行学习。
其次,开足艺体课程,丰富学习生活。学校要提高艺体课程的课程地位,重视并开足音乐、美术、体育、劳动等艺体课程,不得随意以语文、数学、外语等“主科”课程来随意占用艺体课程。让学生在丰富、多元、精彩的艺体课程中释放压力、熏陶思想、调节情绪,享受精彩的校园学习和生活。鼓励并支持学生开展丰富的学生社团、兴趣小组活动,让学生获得轻松愉快的学习体验,做到劳逸结合,寓教于乐。
心理素质的高低与耐挫能力密切相关,耐挫能力越强,心理承受能力越高,产生心理问题的几率就越低。中学生的各种问题心理的阐述,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心理素质不够强大、自我调适能力较差等因素直接相关,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以挫折教育为桥梁来培养学生坚强的心理素质,能有效地减少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
挫折教育的中心任务是让学生正视挫折和学会克服挫折。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挫折就像一块石头,对于弱者来说是绊脚石,让你怯步不前;而对于强者来说却是垫脚石,使你站得更高。”挫折是人生必经之路,同时也是人生宝贵的财富,要教育学生正视挫折,正视自身的不足与短处,积极勇敢地面对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挑战。通过案例教学法,挖掘历史的、现实的资源,为学生树立精神与道德榜样,强大他们的内心,培养他们坚定的意志品质。如引入学生比较熟知的发明大王爱迪生使用六千多种材料,经历七千多次失败最终找到适合做灯丝的材料发明电灯的故事,让学生明白其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的思想内涵。又如引入中国运动员桑兰“生命永远,微笑永远”的故事:被誉为“跳马王后”的体操运动员桑兰,在一次赛前训练中遭遇意外——第5~7 颈椎粉碎性骨折,75%错位,中枢神经严重损伤,双手和胸部以下部位失去知觉。但是她始终以灿烂的微笑面对公众。在漫长而艰辛的治疗和康复过程中,她忍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经过不懈努力终于能实现部分生活自理。后来,她完成学业,活跃在慈善事业中,为社会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另外,张海迪、华罗庚、洪战辉、残奥会“十冠王”许庆、中国女排等一大批优秀榜样都是开展挫折教育的好素材,他们都是在经历、承受和克服无数的挫折,一步步取得成功的,他们是学生学习的精神榜样。
初中生已经进入青春期,生理的发展变化引发了一系列的心理与情绪的变化,他们对自己身体的发育有一些害羞、紧张,对异性开始有了好奇和冲动,不能正确地处理生理发育已经异性交往的问题,这容易引发一系列的心理问题。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青春期教育。而在传统的性观念、性伦理的影响下,学校的青春期教育尤其是性教育始终处于一种“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的状态,老师或刻意回避,或一笔带过,反而让青春期的中学生对性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对青春期教育而言,千“堵”不如一“疏”,应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青春期教育、生物课程中的生理教育、心理健康课程的青春期教育结合起来,帮助青春期学生对青春期的生理、心理有客观而理性的认识,树立健康的性观念。
在开展生理教学过程中,为了避免对真体人体器官的害羞心理,可以借助风格活泼的卡通画、动漫等帮助学生了解人的生理器官并知道进入青春期后男生、女生身体发生的变化,让青春期的学生能从生理科学的视角来审视青春期的生理发育现象。在青春期的异性交往方面,要让学生认识到对异性的好奇是青春期的正常心理,要保持纯洁的男女情谊,与异性同学进行正常的交往,不偷摘早恋的“禁果”。青春期教育的正面教育,让进入青年期的中学生正确地认识青春期的生理知识,树立了正确的性认知、性观念,正视青春期的情绪与心理,使之能够以健康阳光的形态来渡过青春期。
初中生心理健康关系到学校、家庭、社会的健康发展,学校—家庭—社会教育是三位一体、协同育人的教学体系,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着各自的重要作用,需要将三者结合起来,共同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筑牢防线、提供支持。首先,学校层面,要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支持体系。一是开设、开足心理健康课程,发挥课程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核心地位;二是建立心理咨询与辅导科室,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咨询服务,尽早地发现问题并及时有效干预。其次,家庭层面,父母要关注子女心理问题,提供充分的关心、陪伴和爱护;要营造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滋润孩子心灵,提高心理安全感;转变育儿观、成才观,不为孩子设置过高甚至不切实际的学习目标。最后,社会层面,要开展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工作,更好地发挥家庭教育职能,科学育人,呵护心理健康。
初中生处于身心发展的特殊时期、关键阶段,心理和情绪相对欠稳定;加之其在学习与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压力与挫折,导致心理问题较为普遍。重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明白其主要心理问题与表现,继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在此过程中要通过素质教育来减轻学习压力,通过挫折教育来提高其心理素质,通过青春期教育来解决青春期心理问题,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的三位一体教育来共同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最终实现较大程度地减少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发生几率,为学生的健康学习、快乐成长提供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