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琳 (清华大学会计核算中心)
在全球范围内,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实现了全面的开放,使得国内的高等院校更加重视办学方式和办学思想。大学是我国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如何对高校进行有效的财务监管显得十分必要。基于此,本文从内部控制角度出发,对高校财务监管中出现的问题和成因进行了简单的总结,最后着重探讨了从内部控制角度处理高校财务监管问题的有效措施。
高等院校要发展壮大,就必须加大经费的投入,而经费使用的规范性和有效性又关系到高等院校的高质量发展。因此,如何对高校财务进行有效的内部控制,也日益成为各级部门所要攻克的一大难题。要实现对高校的内部监管,就需要进一步优化和升级以前单一的财务会计制度,并进一步完善高校的内部监管制度,加强高校的风险预警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率。其次,如何有效预防财务监管所产生的各种风险,对于高校的发展是非常关键的,如果财务监管不善,不仅会影响到正常的运作,还会导致内部的损失,甚至会严重损害到学校的发展和核心竞争力。此外,有效的资金内部控制可以直接防止高校贪污案件的出现。
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今天,高等教育经费的问题越来越突出,高等学校要与时俱进,需要不断建立和完善资金内部监管控制体系。要强化高校的内部监管,提高学校经费的日常监管和运用水平,必须健全高校内部控制体系,以保证高校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益。
建立健全合理的高校内部监管体系,可以对高校的各个部门和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监控,以达到更好的监管效果,从而推动高校政策的执行。学校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是学校贯彻国家政策法规的基础和前提。高校利用自身的内部监控系统,可以及时地察觉到学校日常开支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加以修正,有利于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政策的制订,进而提高学校的资源配置效率,为学校的繁荣发展作出贡献[1]。
内控与财务监管是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通过对内控进行界定,可以发现其本质上是通过对经济行为进行有效监管,以保证财务运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同时,良好的财务监管制度也离不开内控制度的支持。内部控制的目的在于预防会计错误、会计欺诈等行为的发生,增强高校财务行为的科学性和合法性,为高校的高速发展提供保证。从大学的内部控制角度来看,其目的在于:运用各种有效的监管方法,保证学校各项经济行为的正规性、合法性和科学性,进而发现各种可能存在的经济问题,防止发生舞弊和贪污行为,进而保障学校的资金安全和利用效率。
高校的财务监管是按照国家法规政策及学校领导的要求建立的,但大多数学校领导除行政事务外还有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对于高校内部控制建设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学校高层的重视程度直接关系到高校内部控制建设的有效性。同时,随着学校教学事业的飞速发展,对财务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财务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已经无法满足高校发展的需求,需进一步提升自身的专业化水平。
许多高校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缺乏足够的认识,认为内部监管就是财务内部控制,忽视了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等方面的内控制度建设;同时,内控执行力相对较弱,即使建立了内部控制体系,也是形同虚设,财务人员缺乏执行力,只会抱着应付的心态完成工作。
由于高校财务信息系统的专业性和安全性要求较高,其运行模式相对独立。学校其他职能部门如教务信息系统、合同管理系统等也是独立的。部门、人员、项目等要素缺乏统一的管理,导致信息闭塞、信息交互滞后。另外,目前很多高校还没有一个能够实现校内各部门数据共享的信息化平台,部分信息缺乏科学的数据对接模式,导致财务部门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时间,信息时效性差,容易造成信息失真,增加财务内部控制工作的难度[2]。
高校内部控制监督就是通过专业检查手段对高校内部控制进行监督,高校的内部监督部门主要由财务部门、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负责。但是,一些高校内部控制部门在履行监督职责的同时,忽视了财务内部控制的监督检查。内审机构的监督和检查往往在事后出现问题时被动地展开,没有做到事前、事中的自觉监督。除了内部监督不够,外部监督也是不够的。由于上级主管部门对高校财务内控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不够,导致高校财务内部控制问题难以及时解决,政策执行不全面,制约了财务内控职能的充分发挥。
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在高校都属于十分关键的核心组成部分,二者相互之间也存在着相辅相成的紧密联系,学校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持续完善相关制度体系,及时展开有效的指导与规范。之前的高校在一定程度上来说都是隶属于非营利性质的工作机构,但在当前教育体制不断改革与创新发展的基础之上,高校一般情况下需要展开自主性的筹资,特别是要转变自身现有的盈利方式,但是针对当前高校的财务管理以及内部控制方面出现的问题,仍然没有出台相关的规范性机制,因而不能有效的控制与之有关的内部系统,出现各种类型的财务弊端以及漏洞,造成财务管理实际工作中的风险直线上升。与此同时,高校财务中的主要管理工作缺少规范性的情况,主要受到下面两方面因素的影响:
第一,缺乏相对系统完善的固定资产核算机制;高校固定资产有着种类繁多,价值差别大,使用时间跨度大、专业性强等特点。同时该资产的来源多样化,资金构成复杂。部分高校中缺乏针对固定资产的核算机制,体现在以下几点:(1)过多的关注对设备类固定资产的相关管理,对于如图书文献、文物陈列品等固定资产缺乏完善的制度规定和相应的管理系统。(2)固定资产的使用和支出未作出更明确的规定,造成支出和预算间不相符合。
第二,资金的使用不是很到位,资金使用率与管理水平均有待提升。导致出现该现象的原因如下:(1)高校各部门或单位间缺乏有效沟通;(2)未对自身资产需求进行科学分析,存在大量购置固定资产的情况;(3)对于资金管理方法缺乏科学化判断,仅围绕收支管理开展,对现金流量和应收账款的管理不到位。(4)资金预测与监测内容不清晰,影响资金周转效率。(5)未体现出资金管理的全过程管理思想,导致了高校资金使用率的下降,最终影响到高校内部财务管理规范性。
综上所述,高校内部控制的规范性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来说非常匮乏,所以高校就需要制定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以加强内控监督力度,进而保证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实际运转中拥有足够的规范性以及科学性。
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过程中,计算机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可以提高大学的财政制度改革的质量,能够实现数据的实时交换,便于建立财务内部控制体系。但是很多的高校没有结合先进的技术,不能及时的共享学校各业务部门的信息资源,业财融合深入的不够,导致财务内部控制还存在信息孤岛的现象,无法有效地进行内部控制[3]。
高等学校的财务监管人员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关键。高等学校的财务工作必须以现有的会计核算体系为核心,构建以会计核算为基础的会计工作责任与工作程序,加强会计工作的规范化与标准化。一是建立不兼容岗位的互相隔离和关键岗位的交替监管,避免可能出现的人员危险,关键岗位的 A/B质量系统,避免因突发意外事件导致资料毁损或业务数据丢失。二是要加强内部控制的培训力度,提高内部控制的监管观念,提高内部控制的认识,形成“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统一的内部控制制度,定期收集、整理、更新内部控制制度。三是通过多种途径,加强二级单位、附属机构的财务主管和财务人员的财务监管思想,推动二级单位建立内部控制自我检查体系,并定期上报各单位的内部控制情况,通过有效的监管措施,推动二级单位对内部控制工作的关注。
为了保证高校内控监管体系得以实施,高校领导和财务主管要充分了解其重要意义,从现实出发,思考如何推进高校的内控机制建设。相关机构要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利用自己的职能不断地提高要求,才能够及时地找到内部的漏洞。在市场化背景下,内部控制制度显得尤为重要,它既是保证内部控制工作科学化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保证资金安全性的一个重要途径。只有明确领导层对其内控体系的理解,方能保证其在高校中得到广泛应用。首先,内部控制要清楚地划分出各部门的职责,按照不同的工作内容划分工作。另外,不仅要保证各种经济业务的正常开展,还要保证各个部门的财务工作相互制约,才能保证资金使用的科学性。其次,要在财务部门中设立内部控制审计机制。审计工作的重点是:对二级单位、附属机构的各类经费的来源及用途,以及经费运用效益的全面评估。同时,各部门的资金流动状况也是审计工作的重点内容,并据此进一步强化对资金运用效率的监控,为高校进行财务监管提供一个重要的参考。如果在内部控制审计中发现了不符合规定的财务状况,应向主管机关报告,以便上级主管机关尽快采取相应的对策,从而弥补财务上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实行内部控制审计,既可以保证学校的经费安全,又可以避免出现贪腐现象。
不断健全高校的内部控制,注重对内部控制进行风险评价,把自我检查工作作为一种常态。要严格落实“去行政化”和“放管服”政策,不能仅仅做到“减法”,而是要明确目标真正实现放权。尤其是在“放管服”的大环境下,如何正确地对高校经济业务风险进行评价,就变得尤为关键。一方面,通过构建风险评价体系、编制风险评价流程、定期审核重大经济活动的风险控制、识别和预判新增风险,持续提高高校的财务监管水平。二是要加强学校的绩效考核制度,建立健全评估机制,从而提高高校的资金运用科学性和合理性。高校的非盈利性质决定了高校事业发展的评估与盈利性机构的评估方法是不一样的,应更加重视经费使用效益、社会效益和事业发展。
1.构建内控集成监管平台
高校有必要加强内部控制管理,在这方面可引入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并将各项监管作为业务控制流程,如预算监管、收支监管、政府采购监管、建设项目监管等,经过统一流程监管引擎把风险控制点向各个业务信息监管系统中嵌入,并向统一内控集成监管平台纳入,其中包含风险指标监管模块、风险控制策略监管模块、内控缺陷跟踪监管模块、内控报告监管模块等,进一步提升高校内控监管集中集成控制水平。这一平台还有内控监管的缺陷跟踪采集与跟踪机制,能为高校内部监管实现闭环内控流程体系的构建,进而使其能实现高校财务内控监管,让这项监管变得更加规范。
2.实行全口径、全方位、全过程控制的预算编制与实施
构建以预算为主线、以经费控制为中心的全口径、全方位、全过程控制体系,逐步形成预算编制目标、跟踪监督、预算完成评价、评估结果反馈、反馈结果运用的“五有”新体制。不仅要有每年的预算,而且要有每月的收入和支出,各高校每年都要向各部门报送年度预算和每月的支出预算。运用信息化监管平台,实时督促实施,发现项目实施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最大限度地实现对全局工作的监控和管控。
3.加大对收入和支出的监督
收入和支出是高校财务监管的重点,加强对收入和支出的监督,对于保证财务监管工作有序进行、顺利完成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高校收入和支出管理在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对收入和支出管理重视不够,未形成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二是对收入和支出的监督存在不足;三是未充分发挥部门间协调作用。因此,要进一步加强高校内部收入和支出控制,确保财务监管工作有效开展,具体措施如下:一是高校应当全面推进预算编制、执行、调整、决算以及资产管理五大环节的信息化建设和电子化管理。二是加强预算执行的全过程监督,全面提升预算编制与执行的科学性、合理性。三是加强对高校内部收入与支出信息系统及预算执行系统运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四是建立部门间协同合作机制,推动各部门及时准确了解并掌握本单位年度各项收入与支出情况。强化顶层组织协调,加强各部门在纵向、横向上的联动协调,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运转高效的工作新格局。建立监控机制,监督高校出纳对账工作,确保资金安全。此外,要构建反馈机制,反映高校内部财务人员工作质量。
高等学校可以通过引入 ERP、 MIS等技术打造信息一体化平台,来确保信息的及时、准确和完整性,使之达到有效的共享,为高等学校的政策制定、政策实施的准确性和经济效益的提升提供有力的支撑。在信息采集与分发的同时,要保证信息分析、加工、储存、使用等各方面的有效和运作顺畅,以达到有效的信息交流,同时也要保证信息数据的安全。高校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内部监控体系,强化财务信息的开发和维护,极大地提升了信息输入、输出、文件存储和监管的能力,降低了人为的影响。另外,对高校的资产进行定期的清点,以保证其资产的安全,并使高校监管层能够全面掌握高校的财政和行政运行情况,从而快速作出恰当的决定。站在内部控制的视角下,高校需要妥善落实财务管理方面的实际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于高校的稳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要建立健全的财务内控制度,就要加强高校的财务环境,提高财务监管控制能力,将先进的信息技术运用到财务内控体系,提升高等学校财务内部监管的风险意识与评估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出内控体系在高校财务监管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