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婕
(盐城市亭湖区项目服务中心, 江苏 盐城 224001)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开始加快,国家战略正从农业强国逐步调整为工业强国[1-2]。各地均在大力推动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并逐渐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区域分工格局[3]。由于我国目前工业经济增长已进入了较为平缓的发展中期,并伴随着不同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不同地区的工业发展面临着来自不同方面的挑战。鉴于此,研究中国工业地区经济结构的产业布局与现状,以及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困境,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新的参考。
“十一五”以来,我国工业的空间分布已经开始由高度集中的沿海地区逐步向着中西部地区扩展。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工业经济增长潜力被激发出来,并由此形成了一系列新的产业增长极,最终形成了多种类型的区域工业产业竞争格局,该工业区域结构呈现出一种较为有序、且相对平衡的状态。从不同工业区域经济的发展速度来看,位于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增长速度明显领先于全国其他工业产区,并已经成为了对国内工业经济增长十分有利的驱动力。随着我国经济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实施,中西部地区的工业经济迅速发展,地区结构也开始趋于平衡。中西部地区的增加值与工业总产值在全国的比重开始上升[4],并逐渐缩小了与东部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其中,以河南省、山西省等地为首,其全省工业增加值也在逐年的稳定提升,并已超50%,居于全国前列。金融危机以来,我国中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均呈现出上涨的趋势[5],中部与西部分别增长了2.1%、3.0%。而东部地区的工业增加值却在逐年下降,对应的工业产值占比在2008—2011 年期间,下降了4.1%,最终为51.8%。综合来看,我国中西部与东部乃至全国范围内工业之间的经济差距均表现出不断降低的倾向。与此同时,我国中西部不同工业区域的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多数地区开始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后期阶段。
近几年,我国工业区域经济结构发生较大变化,产业层次向着深层次发展。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不同地区装备制造业实现了全面发展,更具有战略性,并最终以产业发展为目标,对各地区工业经济结构的调整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6]。各地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先进制造业的综合发展规划,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新兴产业健康发展。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高新技术产业在2011—2012 年增速分别为2.6%与2.2%。如今,高新科技行业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正逐渐成为推动各地区工业产业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
经济圈与城市群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产业发展会产生重要的聚集效应,尤其是在近几年发展过程中,我国的产业持续由南向北跨区发展,产业结构层次也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对我国工业结构的优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的产业人口在时空上的分配并不均匀[7]。为了更好地实现产业与人口之间的结构优化,中部地区在产业承接并转移的区域上存在显著优势,同时,在建筑建设上有更好的抉择。综合来说,在产业的转移当中,中部地区有着更为显著的推动工业经济发展的作用,并有助于产业成功转型。
三大经济圈作为我国目前最为重要的增长极,其优势在经济圈与城市群均发挥出了明显的集聚作用,同时,也在现代工业发展中发挥出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目前的区域投资热点当中,产业转移开始由南向北进行,其中,环渤海地区表现突出,并与珠江三角洲和长三角共同构成三足鼎立的局势。随着经济的发展,在我国工业产业经济具有优势的地区开始出现新一轮的产业增长极。“十一五”以来,政府先后批准了武汉城市圈以及重庆市等作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地点。同时,部分沿海地区开发区依托于国际政策的支持,开始成为新的产业增长极,并焕发出极强的生命力。
自“十一五”以来,我国众多工业产业在取得转型成功的丰硕成果的同时,产业经济区域结构同样也存在着结构性与深层次的问题,如图1 所示,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产业结构的优化。
图1 中国工业经济区域布局结构存在的问题
从图1 中可以发现,中国工业经济区域布局结构存在以下问题。
1)重工业化态势持续,地区产业转型困难。我国一直是一个轻重工业比例失调的国家,由于投资拉动的影响,近几年来,我国重工业产值增长的速度十分惊人,以重工业为主的产业占比逐渐增大。2000—2011年,我国重工业产业占比增长了11.7%,最终占比达71.9%。从2006 年开始,即使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等因素的影响,重工业与轻工业的占比仍维持在7:3。但从2009 年开始的3 年间,我国重工业增长速度开始下降。从整体上来看,重工业的发展速度比轻工业要快得多,“重快轻慢”的发展趋势仍然没有改变。
2)工业空间布局低效,重复性强,区域工业结构所拥有的趋同性较强。当前,我国工业发展在产业空间的布局上,依然存在着工业低水平扩张与建设场地重复建设等问题。总体而言,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仍然不高,生产力布局总体上未达到预期。
3)地区产业集中度不高,缺乏市场竞争能力。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仍然以东部地区为主体,其中,浙江省、江苏省和广东省在各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基本都排在前列。内蒙古与山西省等中部地区具有较强的资源型工业优势。而东北地区与河南省中部地区的制造业发展战速度较快,部分工业产业经济已排名在我国工业产值的前五。从总体上来看,目前,我国工业产业的开放度与产业结构水平仍不够高。其中,大多数优势产业都处在工业产业的前端与对应价值链的低端,因此,相关产业的附加值较低,在国际上也没有足够的竞争力。
4)各地区的科技投资总体上偏低,区域经济所拥有的自主创新能力较差。针对产业科技的投入较低,这是导致工业产业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与建设能力较差的重要原因。我国大部分省区的科技投资总量与强度均较低,支撑强度严重不足。
目前,我国正处在深化改革的重要时期,优化工业经济区域结构布局,对于工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国家应当加强对区域经济的规划,并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要实施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与主体功能区域战略,实现对工业区域结构的优化。从政府角度来看,应当进一步重视我国西部地区工业经济的发展,积极培育中西部新的增长极,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从各个不同的经济行业角度来看,应当严格遵守国家发展的整体战略布局,并以城市群为基础,将工业与投资引导到国家重点发展培育的地区,进一步优化工业地区的经济结构布局。
2)加快推动工业区域经济产业对应的转移。目前,我国的工业产业和人口在空间上的分布已经出现了严重的错位。东部地区应当注重对现代服务业以及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将不适宜在东部地区发展的区域经济企业或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中西部地区应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优势,努力建设更多的国家战略性新兴工业基地。
3)推进地区工业产业转型升级,节能减排,实现可持续发展。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要想保持不同区域工业的平稳发展,就要对工业区域产业进行转型与升级。通过构建开放性的产业体系,以市场为导向,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发展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以最少的能源与资源消耗、最少的废物排放与环境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这不仅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与实现经济发展的最为重要的突破口,同时也是工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求。
4)完善区域经济产业合作协调机制。珠三角等地区因行政障碍而形成了以行政区划分割为主的市场体制,这就要求有一个更加健全的地区间的合作机制。
当前,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需要社会各界与相关研究人员从多个方面对我国工业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与优化,实现产业经济跨区域协调发展。